法屬圭那亞成功發射一顆歐洲極軌氣象衛星

2020-12-05 環球網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法國《費加羅報》11月7日報導,法國阿麗亞娜航天公司(Arianespace)當日發表聲明稱,於當地時間6日晚在法屬圭那亞,通過「聯盟」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一顆歐洲極軌氣象衛星(Metop-C)。

Metop-C的發射重量達4噸以上,預計運行壽命為5年,搭載了包括法國紅外大氣探測幹涉儀(IASI)在內的9臺儀器。法國國家航天研究中心(CNES)強調,IASI可極其精確地測量包括大氣溫度和溼度在內的25項數據,同時還可進行氣候監測。Metop系列衛星的成功發射使得預測12小時至10天內的氣象信息成為可能。

阿麗亞娜航天公司表示,Metop-C是應用氣象專用程序的第三顆也是最後一顆衛星。Starsem宇航公司分別於2006年和2012年從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成功發射了Metop-A和Metop-B氣象衛星,至今仍正常運行。(實習編譯:姚啟晨 審稿:王戰濤)

相關焦點

  • 1988年9月 第一顆風雲氣象衛星成功發射
    1988年9月,我國第一顆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發射成功,填補了我國應用氣象衛星的空白,揭開了我國在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和國民經濟建設中使用國產氣象衛星的序幕。
  • 中國將發射全球首顆晨昏軌道極軌氣象衛星
    中新社北京6月10日電 (郭超凱)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獲悉,未來中國將發射全球首顆晨昏軌道極軌氣象衛星,預計這顆衛星將於2020年底具備出廠條件。據介紹,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曆經近50年的發展,實現了兩代四型高低軌兩個系列共17顆衛星的研製和發射,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同時擁有高低軌氣象衛星的國家,為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等作出了重要貢獻。
  • 孟執中院士逝世|我國極軌氣象衛星的開拓者之一
    孟執中同志是我國衛星總體和衛星控制技術專家,也是我國極軌氣象衛星的開拓者之一。早期致力於自動控制及計算機系統研究,主持建成了東方紅一號衛星地面測控中心和臺站的計算機系統。負責長空一號衛星研製,制定計算機程控方案並組織了首臺計算機研製。1979年起主持我國第一顆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的研製,任總設計師。
  • 中國首顆"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今日發射(圖)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今日發射 將服務北京奧運綜合報導,中國首顆「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將於5月27日上午11時左右在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據了解,中國風雲三號氣象衛星01星將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發射。新華網報導稱,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的科技人員高標準高質量完成發射測試、燃料加注等各項準備工作。
  • 中國將發射晨昏軌道極軌氣象衛星
    新民晚報訊(記者 葉薇)記者從上海航天獲悉,為了優化世界極軌氣象衛星運行格局,更好地為人類氣象事業服務,我國正在晨昏軌道部署極軌氣象衛星,目前已完成主要設計與研製工作,正在進行最後的探測標定和試驗驗證。這顆晨昏軌道氣象衛星預計將於2020年底具備出廠條件並擇機發射。
  • 美國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JPSS-1發射提升預報精準度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淑喬報導 太平洋標準時間11月18日1時47分(北京時間17時47分),搭載著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聯合極軌衛星系統(JPSS)的第一顆衛星JPSS-1的DeltaⅡ火箭在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
  • 成功發射 我國有了自己的氣象衛星
    1988年9月7日,山西太原,凌晨4時30分19秒,我國第一顆自主研製的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成功發射,準確進入太陽同步軌道。數小時後,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展示了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這是中國氣象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是我國衛星和地面系統建設從無到有的重要節點。
  • 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三號」氣象衛星
    新華社太原11月15日電(李國利 李瀟帆)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新華社發(張宏偉 攝)「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是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可實現全球、全天候、多光譜、三維、定量遙感。
  • 我國極軌氣象衛星的開拓者之一 孟執中院士逝世
    孟執中同志是我國衛星總體和衛星控制技術專家,也是我國極軌氣象衛星的開拓者之一。早期致力於自動控制及計算機系統研究,主持建成了東方紅一號衛星地面測控中心和臺站的計算機系統。負責長空一號衛星研製,制定計算機程控方案並組織了首臺計算機研製。1979年起主持我國第一顆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的研製,任總設計師。
  • 27省份直收國內外極軌氣象衛星數據
    這就意味著,全國大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可直接接收「風雲三號」衛星數據和國外主要極軌氣象衛星數據,這將為各地應用衛星遙感數據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基礎數據保障。  據介紹,該利用站已在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安裝並使用,可實時接收目前在軌運行的我國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A星、B星、C星數據,還可接收國外極軌氣象衛星數據,如歐洲METOP衛星,美國EOS、NPP衛星等。這些數據將用於開展森林火災監測、乾旱監測、霧監測、海冰監測、氣溶膠監測、生態環境監測分析等。
  • 中國將於2020年底發射晨昏軌道極軌氣象衛星
    作者:解敏 編輯:潘曉明   東方網記者解敏6月10日報導:記者今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院(以下簡稱「八院」)了解到,為了響應世界氣象組織對GOS 2025年遠景規劃,優化世界極軌氣象衛星運行格局
  • 氣象衛星
    美國從1960年至1965年間,共發射了10顆「泰羅斯」氣象衛星,其中只有最後兩顆才是太陽同步軌道衛星。1966年2月3日,美國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實用氣象衛星「艾薩」1號,它是美國第二代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軌道高度約1400千米,雲圖的星下點解析度為4000米。從1966年至1969年間,共發射了9顆,獲得了大量氣象資料。
  •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
    1988年9月7日,我國首次成功發射試驗型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風雲一號衛星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太陽同步軌道),也是我國第一顆傳輸型極軌遙感衛星。    1990年9月3日風雲一號B星成功發射入軌。,其性能明顯改善,地面收到的可見光雲圖質量比第一顆氣象衛星清晰,紅外雲圖與當時國際先進的同類衛星相當。    衛星性能有較大改進,增加了探測通道,提高的探測精度,為更精確的中長期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提供必要的基本資料,並可在災害監測、環境遙感中發揮巨大作用。
  • 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
    2017年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國外氣象衛星發展動向與趨勢
    自從1960年4月1日美國發射第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TIROS-1以來,20世紀60年代初至1978年前後為氣象衛星試驗階段,1978年至20世紀90年中期建立了由5顆靜止氣象衛星和兩顆極軌氣象衛星組成的全球觀測網;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2000年前後氣象衛星進入比較成熟的應用階段。
  • 氣象衛星-資訊-中國天氣網
    美國從1960年至1965年間,共發射了10顆「泰羅斯」氣象衛星,其中只有最後兩顆才是太陽同步軌道衛星。1966年2月3日,美國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實用氣象衛星「艾薩」1號,它是美國第二代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軌道高度約1400千米,雲圖的星下點解析度為4000米。從1966年至1969年間,共發射了9顆,獲得了大量氣象資料。
  • 「風雲」氣象衛星實現天有可測風雲
    1988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顆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在山西太原發射成功,「風雲一號A」星星箭分離後14分鐘,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率先收到幾百幀雲圖信號,並實時傳送到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這是中國氣象衛星最早的信息。
  • 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二號H衛星,將替補歐洲衛星監控印度洋氣象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據中新網報導,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航天局、中國氣象局5日晚發布消息,北京時間6月5日21時07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風雲二號H氣象衛星,衛星進入預定軌道。風雲二號H是中國第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的第9顆,也是最後一顆。
  • 風雲一號總設計師孟執中逝世 曾為兩代極軌氣象衛星探路
    孟執中是中國風雲一號、風雲三號兩代極軌氣象衛星的總設計師,是中國衛星總體和衛星控制技術專家,也是中國極軌氣象衛星的開拓者之一。圖為孟執中,資料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提供。今年7月,他在滬曾回憶了如何走上航天路:他原本在畢業後進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從事相關設計研究工作,1965年根據組織安排,開始參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工程研製工作,主要負責東方紅一號衛星地面測控中心和臺站計算機的研製。圖為孟執中,資料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提供。
  • 科學網—氣象衛星
    氣象衛星主要有極軌氣象衛星和同步氣象衛星兩大類。極軌氣象衛星,飛行高度約為600~1500千米,衛星的軌道平面和太陽始終保持相對固定的交角,這樣的衛星每天在固定時間內經過同一地區兩次,因而每隔12小時就可獲得一份全球的氣象資料。同步氣象衛星,運行高度約35800千米,其軌道平面與地球的赤道平面相重合。從地球上看,衛星靜止在赤道某個經度的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