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有極軌和靜止兩種氣象衛星?

2020-11-23 中國氣象局

  專家:「風雲四號」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 郭強

  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陳勵

  近日成功發射的「風雲四號」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有三位先行者——「風雲一號」「風雲二號」「風雲三號」。其中「風雲一號」和「風雲三號」是極軌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的「直系師兄」是「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部分民眾存有疑惑:「同樣是觀測地表,為什麼要有極軌和靜止兩種氣象衛星呢?只研製一種不行嗎?」

  郭強說,雖然都是氣象衛星,但極軌氣象衛星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差別很大,兩種氣象衛星的觀測有其各自獨特的作用。對於天氣氣候預測預報和研究來說,這兩種衛星缺一不可。

  極軌氣象衛星:低軌道高解析度 同一本地時間觀測全球

  極軌氣象衛星,全稱極地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顧名思義,就是衛星的軌道平面和太陽始終保持相對固定的交角,堪稱「衛星裡的向日葵」。如果把地球當作參照物,它們每天兩次飛越地球表面上的一個點,並通過地球的南北極。極軌氣象衛星每天能觀測全球表面,獲得全球觀測數據。它們的本職工作主要是服務於全球模式下的數值天氣預報以及氣候觀測、監測大範圍自然災害、研究全球生態與環境變化、探索氣候變化規律,並為氣候診斷和預測提供所需的地球物理參數。

  靜止氣象衛星所需要的軌道高度是35800公裡左右,而極軌氣象衛星的軌道高度僅需800-1000公裡,相當於靜止氣象衛星的1/40,這意味著極軌氣象衛星的解析度大約是靜止氣象衛星的40倍。換句話說,在極軌氣象衛星上能看清1公裡尺度氣象要素的儀器,放到靜止氣象衛星上只能看清40公裡尺度上的氣象要素。極軌氣象衛星軌道低帶來的不僅是掃描解析度的提高,還有地面信號、數據和能量感應能力的提高。靜止氣象衛星所需要的發射高度使多數運載火箭難以勝任,而極軌氣象衛星上的載荷儀器技術要求和地面控制難度都遠低於靜止氣象衛星,這導致本該在靜止氣象衛星上運行的不少新的高科技觀測儀器都只能在極軌氣象衛星上首先運行。

  由於極軌氣象衛星軌道和太陽保持同步,所以地球上每一個地方被同一顆極軌氣象衛星觀測到的本地時間都是一樣的。極軌氣象衛星的這一特點使衛星遙感探測資料具有長期可比性,能夠給氣候和生態研究提供地球同緯度同一本地時間的重要數據。極軌氣象衛星和太陽的角度保持不變,這也意味著它們能夠在相同太陽光照條件下「高清」觀測地球,而靜止氣象衛星則是在不同太陽光照條件下觀測地表。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南北極氣候變化日益牽動著研究者的心。由於位於赤道同步軌道的靜止氣象衛星對極地高緯度地區沒有觀測能力,因此我國氣象衛星極地和高緯度觀測的任務也主要由穿越極地的極軌氣象衛星承擔。

  靜止氣象衛星:觀測高達分鐘級 通信穩定

  靜止氣象衛星,全稱地球同步軌道氣象衛星。顧名思義,就是衛星的軌道平面與赤道平面幾乎重合。靜止氣象衛星的運行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同、運行軌道為位於地球赤道平面上的橢圓形軌道、運行周期與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幾乎相等,約23時56分4秒。由於靜止氣象衛星運行和地球自轉同步,因此每天對所覆蓋的固定區域可以進行高頻次的觀測。它們的本職工作是服務於天氣預報和分析,特別是中小尺度強對流天氣的警報。雖然研發難度大,觀測解析度較低,但它們也有著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首先,靜止氣象衛星時時刻刻都對所負責區域進行高頻次不間斷的觀測,目前的觀測頻次可達到分鐘級,這對於天氣預報和分析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由於靜止氣象衛星軌道高度高,一顆衛星即能覆蓋1/3地球區域,因此能夠一次看到1/3個地球,而極軌氣象衛星一天只能看完兩遍地球。對於尺度較大的天氣過程來說,靜止氣象衛星可隨時獲取觀測區域內的各類天氣過程數據。而極軌氣象衛星同步的是太陽,因此無法在同一個絕對時間下觀測到地球上大範圍的天氣情況,也無法對災害性天氣做出及時預警。

  隨著「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採用三軸穩定姿態控制方式後,該衛星天氣觀測方面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掘。除了我們能想到的平面掃描,「風雲四號」還能夠對大氣進行垂直方向的監測,這對觀測大氣溫溼度垂直結構尤為重要。隨著靜止氣象衛星的解析度不斷提高,以及微波和紅外探測技術的發展,靜止氣象衛星的三維立體觀測能力也在不斷完善。「風雲四號」上裝備的閃電成像儀已經能夠對以往難以把握的閃電進行更好的監測。總之,隨著技術的發展,靜止氣象衛星對天氣分析和災害天氣預警的貢獻也將越來越大。

  極軌氣象衛星和靜止氣象衛星都是氣象觀測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因為它們相輔相成、優勢互補,我國的氣象事業才能夠像今天一樣快速發展。目前,我國的「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D/E/F/G四星和「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A/B/C三星仍然在軌,而隨著更為先進的「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的投入使用,我們的天氣預報將更加準確及時。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6年12月15日三版 責任編輯:張林)

相關焦點

  • 極軌衛星和同步衛星
    氣象衛星的軌道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太陽同步軌道,一種是地球靜止軌道。按照前一種軌道運行,衛星每天對地球表面巡視兩遍,其優點是可以獲得全球氣象資料,缺點是對某一地區每天只能觀測兩次。
  • 「風雲」氣象知多少|人造地球衛星|氣象衛星|地球靜止軌道|人造...
    這要從衛星的分類說起。1靜止氣象衛星的運行軌道為地球同步軌道(包括地球靜止軌道)要注意的是,其實地球靜止軌道與地球同步軌道仍有少許區別。地球同步軌道又稱24小時軌道,是軌道周期與地球自轉周期(23小時56分鐘4秒)相同的順行人造地球衛星軌道。
  • ...氣象知多少|人造衛星|地球|人造地球衛星|氣象衛星|地球靜止軌道
    這要從衛星的分類說起。1靜止氣象衛星的運行軌道為地球同步軌道(包括地球靜止軌道)要注意的是,其實地球靜止軌道與地球同步軌道仍有少許區別。地球同步軌道又稱24小時軌道,是軌道周期與地球自轉周期(23小時56分鐘4秒)相同的順行人造地球衛星軌道。
  • 中國衛星能監測全球氣象
    繼2002年5月「風雲一號」D極軌氣象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後,2006年12月「風雲二號」D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也被成功送入預定軌道。     中國氣象衛星發展的目標,是建立新一代「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和新一代「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最終建成長期穩定運行的氣象衛星業務監測系統。
  • 中國衛星能監測全球氣象(圖)
    繼2002年5月「風雲一號」D極軌氣象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後,2006年12月「風雲二號」D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也被成功送入預定軌道。  中國氣象衛星發展的目標,是建立新一代「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和新一代「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最終建成長期穩定運行的氣象衛星業務監測系統。
  • 我國為什麼要研發靜止軌道微波氣象衛星
    我國地處亞洲季風區,颱風、暴雨等極端氣象災害頻發,造成大量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據統計,每年因氣象因素引發的自然災害的經濟損失佔全國災害損失的80%。因此加強氣象的監測和預報,尤其是對災害性突發天氣的監測預警,對挽回經濟損失,提高經濟效益尤其重要。
  • 「風雲」氣象知多少
    這要從衛星的分類說起。  衛星按照運行軌道進行區分,有低軌道衛星、中高軌道衛星、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大橢圓軌道衛星和極軌道衛星。  氣象衛星根據觀測需要,目前主要分為靜止氣象衛星和極軌氣象衛星兩大類。靜止氣象衛星的運行軌道為地球同步軌道(包括地球靜止軌道),極軌氣象衛星的運行軌道為太陽同步軌道(近極地太陽同步衛星軌道)。
  • 我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之一
    央廣網北京10月11日消息(記者朱宏源)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2020-10-11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風雲衛星是目前世界上在軌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氣象衛星星座,從風雲一號、風雲二號,到風雲三號、風雲四號,我國已成功發射了「兩代四型」共17顆風雲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
  • 萬千氣象 盡收眼底——我國氣象衛星介紹
    在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方針指引下,中國的衛星氣象事業經歷了創建、成長和壯大三個階段。現已建成國家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中心以及設在北京、廣州、烏魯木齊三個氣象衛星地面站的氣象衛星應用系統。自1988年至2000年我國共發射了5顆氣象衛星,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極軌、靜止兩種系列氣象衛星的國家之一。
  • 【氣象科普】「從零到一」的跨越 我們的氣象,我們的衛星
    目前我國已累計發射17顆風雲氣象衛星,有8顆氣象衛星仍在太空中堅守各自的使命,織就了「多星在軌、組網觀測、統籌運行、互為備份、適時加密」的監測「天網」,在我們生活的藍色星球外續寫著中國氣象事業的偉大篇章。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持續加大衛星氣象科普工作力度
    展出形式以展板為主,配以實物模型,充分表現出中國衛星氣象事業在黨和國家的親切關懷和領導下,創建、成長和壯大的光輝歷程,展示了中國衛星氣象事業40年來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詳細介紹了氣象衛星和衛星氣象的科普知識。目前展室的實物模型有:風雲一號、風雲二號,風雲三號、風雲四號氣象衛星,長徵三號、長徵四號運載火箭和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接模型。  中心的運行與控制機房也是普及科技知識的重要場所。
  • ——走進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
    記者一到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門口,就被這嚴謹的問話攔住了。  1月26日,記者走進位於北京市海澱區東北旺鄉的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探尋神秘的氣象衛星數據接收與分發的第一站。        24小時無縫隙堅守  「滴,滴,滴。」走進靜止衛星數據接收的業務值班室,這種聲音一直充斥耳朵。
  • 中國將研發第三代氣象衛星 衛星發展歷經坎坷
    氣象衛星具有除一般衛星的基本結構和部件外,還攜帶各類遙感儀器,包括電視攝像機、紅外探測儀、射電探測儀、多譜段探測儀、氣象雷達以及數據傳輸設備。  衛星雲圖的拍攝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藉助於地球上物體對太陽光的反向程度而拍攝的可見光雲圖,只限於白天工作;另一種是藉助地球表面物體溫度和大氣層溫度輻射的程度,形成紅外雲圖,可以全天候工作。
  • 港媒:最先進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發射秒拍500次閃電
    報導稱,這次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42次發射,新華社報導,風雲四號發射重量達5.4噸,其中有五大任務:獲取地球表面和雲的多光譜、高精度定量觀測數據和圖像,獲得高頻次的區域圖像;實現大氣溫度和溼度參數的垂直結構觀測;實現閃電成像觀測;完成衛星圖像、遙感數據及產品分發和災害性天氣警報信息發布;監測太陽活動和空間環境等。
  • 揭秘當今最先進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的「獨門特技」
    「風雲四號」的可見光最高解析度是500米,和兩年多前發射的「風雲三號」C星的250米解析度相比,優勢似乎並非十分明顯。但從太空來看這兩顆衛星,就不難發現「風雲四號」真的擁有一雙「千裡眼」。  氣象衛星分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和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兩種。
  • 河北空管分局衛星氣象資料接收處理系統工程進行行業驗收
    河北空管分局衛星氣象資料接收處理系統工程進行行業驗收 2019-10-17 18:46:00來源:中國民航網T 大T 小 中國民航網訊:10月
  • 不能擁有衛星,但你可以給衛星命名
    近日,值風雲衛星氣象事業50周年之際,由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中國氣象報社聯合主辦的「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E星」和「
  • 我國風雲二號H星發射成功,第一代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圓滿收官!
    自1970年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以後,自此便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此後,中國便不斷的在衛星領域取得成果,研發生產出了各種特殊功能的衛星,比如資源衛星,氣象衛星,通訊衛星,導航衛星等等。而中國也成為了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 NOAA氣象衛星大會:風雲際會大舞臺
    墨菲認為,傳統上,低軌(極軌)衛星為NWS提供數據,而靜止衛星主要擁有天氣形勢的判斷。但是,目前二者的區別正在走向模糊。例如,低軌道衛星資料越來越多地被預報員使用預警功能,特別是針對阿拉斯加州、沿海風的預警,而靜止衛星上的一些探測資料,也通過同化系統在NWS中獲得應用。因此,兩個種類衛星的全面融合既是方向,也是氣象衛星界最重要的挑戰之一。
  • 中國風雲系列氣象衛星面面觀
    1970年周恩來總理指出要搞我國自己的氣象衛星,並親自布置了相關任務,從此開始了我國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FY-1)的研製和發展工作。二、風雲二號系列衛星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開始研製地球靜止氣象衛星和地面應用系統的設計與建設,第一代地球靜止氣象衛星定名為風雲二號(FY-2)。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氣象衛星FY-2A於1997年6月10日,利用長徵三號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