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合作製成地球同步氣象衛星毫米波探測樣機

2020-11-23 新華網客戶端

中歐合作製成地球同步氣象衛星毫米波探測樣機

2018-01-12 08:53 來源: 科技日報

由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與歐空局聯合研製的「中歐靜止軌道毫米波大氣探測儀樣機」11日通過了中歐雙方共同組織的驗收。它為未來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開展毫米波成像探測奠定了技術基礎。

每年,颱風、暴雨等極端災害都會給我國造成巨大損失,因此加強氣象監測和預報尤為重要。目前,在軌氣象衛星都是以光學手段監測。但光學手段易受雲層影響,只能得到雲層頂部信息,不知雲層下的具體情況。而微波則有很強的穿透力,可以獲得氣溫、溼度廓線的三維分布。

中歐雙方不約而同地瞄準了用幹涉式綜合孔徑被動微波遙感技術來解決氣象衛星監測的問題,各自經過了十餘年的預研,都進入到了研製全尺寸地面樣機並試驗的階段。

6年前,中歐雙方決定合作研製靜止軌道毫米波大氣探測儀樣機。樣機由兩部分構成。其中50—56GHz的大氣溫度探測儀樣機在科技部863計劃和中科院重點方向性項目的支持下,由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負責研製,而183GHz大氣溼度探測儀樣機在歐空局技術研究中心預研項目的支持下,由瑞典Omnisys公司負責研製,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負責兩個樣機的系統集成和測試。經過測試,兩個樣機的空間解析度都達到或超過了指標要求,即從地球同步軌道高度(36000公裡)上觀測,在地面可以達到優於50公裡的解析度,實現對颱風等極端天氣現象實時連續的三維立體觀測。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吳季認為,這次中歐聯合研製的樣機將為我國乃至歐洲新一代氣象衛星,特別是為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毫米波三維探測能力,領跑國際氣象衛星發展,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記者李大慶)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作者: 李大慶 [責任編輯: 鍾豔平]

相關焦點

  • 我國為什麼要研發靜止軌道微波氣象衛星
    目前,我們多利用極軌氣象衛星對上述物理參數進行探測,這也是比較成熟的技術。極軌衛星處於太陽同步軌道,圍繞地球南北兩極運行,運行周期約115分鐘。換句話說,它要用大約兩個小時才能重新回到同一觀測點。較長的回歸周期限制了極軌衛星在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中的應用,無法實現對天氣系統的實時性連續監測,不能滿足災害預警的需求。特別是對快速變化的颱風、突發性暴雨等極端氣象現象的觀測略顯不足。
  • ...863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重點項目「地球同步軌道毫米波...
    2012年10月12日,科技部在北京組織召開了「十一五」國家863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地球同步軌道毫米波大氣溫度探測儀」重點項目驗收會。    項目由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承擔,突破了低噪聲毫米波器部件、高精度天線及稀疏陣列設計、多通道相干接收機系統集成、大規模數字相關處理、新型成像算法等關鍵技術,利用幹涉式綜合孔徑技術解決了真實孔徑天線尺寸與空間解析度相互制約的技術瓶頸,成功研製出國際上首臺全尺寸的地球同步軌道毫米波大氣溫度探測儀原理樣機,使我國在靜止軌道微波探測技術位居世界先進行列。
  • 全球先進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一覽
    再經過大約一周時間,「向日葵9號」就進入了高度約3.6萬公裡的地球同步軌道。  此前,代表著日本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最高水平的是「向日葵8號」,它於2014年發射,是世界上首顆拍攝彩色圖像的地球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向日葵9號」與「向日葵8號」屬於同一類型,到達指定地點後,它將作為「向日葵8號」的備用衛星使用。
  • 靜止軌道微波探測氣象衛星攜「穿雲透霧」絕殺亮相航展
    據靜止軌道微波探測氣象衛星總指揮陳文強介紹,「根據我國出臺的氣象衛星發展規劃,在『十三五』期間,我國將進行靜止軌道微波探測衛星的立項,在『十四五』期間完成發射。屆時,將實現靜止軌道微波探測與光學探測兩種手段的協同使用,率先在國際上形成探測手段齊全的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體系。靜止軌道微波探測將在世界範圍內首次實現零的突破。」
  • 共享交融惠及全球用戶 中歐氣象衛星合作20年-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
    未來,雙方將在印度洋區域減輕災害風險、氣候服務、綜合觀測等方面開展深化合作,提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氣象服務保障能力。  EUMETSAT主任阿蘭·雷迪爾表示,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與國際氣象發展不謀而合。包括「風雲四號」和未來晨昏軌道衛星在內的中國氣象衛星的發展,為雙方進一步深化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機。
  • 氣象衛星概況
    自1960年4月1日第一顆氣象衛星上天以來已經30年了。30年來,隨著空間、遙感、電子和計算機技術的飛躍發展,氣象衛星也從實驗、試用到業務實用,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形成了由太陽同步近極地軌道和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組成的從空間遙感地球大氣的氣象衛星監測網。
  • 幹涉式毫米波成像輻射計關鍵技術研究通過驗收
    2009年12月29日,「十一五」863對地觀測與導航領域專題課題驗收會在北京舉行,由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承擔的「幹涉式毫米波成像輻射計關鍵技術研究」課題通過驗收。該課題為「十一五」本領域首批立項的專題課題之一,主要目標是針對當前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對微波/毫米波有效載荷的迫切需求,開展以分時採樣綜合孔徑技術為核心的關鍵技術攻關,以解決真實孔徑系統天線口面過大以及傳統綜合孔徑系統單元天線數目過多的問題。在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災害性天氣現象頻發的大背景下,開展此項研究具有特別意義。
  • ...氣象知多少|人造衛星|地球|人造地球衛星|氣象衛星|地球靜止軌道
    1靜止氣象衛星的運行軌道為地球同步軌道(包括地球靜止軌道)要注意的是,其實地球靜止軌道與地球同步軌道仍有少許區別。地球同步軌道又稱24小時軌道,是軌道周期與地球自轉周期(23小時56分鐘4秒)相同的順行人造地球衛星軌道。
  • 「風雲」氣象知多少|人造地球衛星|氣象衛星|地球靜止軌道|人造...
    1靜止氣象衛星的運行軌道為地球同步軌道(包括地球靜止軌道)要注意的是,其實地球靜止軌道與地球同步軌道仍有少許區別。地球同步軌道又稱24小時軌道,是軌道周期與地球自轉周期(23小時56分鐘4秒)相同的順行人造地球衛星軌道。
  • 我國的氣象衛星包括哪些?
    靜止衛星在地球赤道上空距地面約35800公裡,與地球自轉同步運行,衛星看上去好像靜止在地球赤道上空不動,可以觀測地球表面三分之一的固定區域,也稱為「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它的優點是對局部地區可進行15-30分鐘高頻次的觀測,可以捕捉到快速變化的天氣系統,主要用於天氣分析特別是中尺度強對流天氣的預警和預報。
  • 中國氣象衛星業務應用步入穩定運行階段
    中新社太原五月十五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董超華研究員今天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說,「風雲一號D」衛星的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氣象衛星已步入穩定的業務運行階段,可連續性獲取地球大氣環境資料。  「風雲一號D」衛星是中國發射的第六顆氣象衛星,也是第四顆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
  • 中國的氣象衛星
    中國1988年9月7日發射了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衛星雲圖的清晰度可與美國「諾阿」衛星雲圖媲美,但由於星上元器件發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後成功發射了四顆極軌氣象衛星(風雲號)和三顆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經歷了從極軌衛星到靜止衛星,從試驗衛星到業務衛星的發展過程。
  • 德媒:「嫦娥奔月」不乏中歐合作背景
    「從月球提取樣本,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科技實力」德國「明鏡在線」報導,嫦娥五號此次探測任務的特殊性在於,探測機器人將在月球鑽取樣本,幾日後將其帶回地球。這是研究人員40多年以來首次獲得月球樣本,也是中國雄心勃勃的月球計劃邁出的又一步,「著陸月球」「月球車」佔據了媒體的頭條。
  • 歐洲氣象衛星開發組織主任阿蘭·雷迪爾:加強數據傳輸共享,提升...
    在氣象日來臨之際,歐洲氣象衛星開發組織主任阿蘭·雷迪爾(Alain Ratier)接受了中國氣象報記者採訪,就氣象日主題的理解、EUMETSAT的做法、雙方氣象合作等問題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EUMETSAT負責提供基於空間的數據和信息服務,在基礎氣象活動的各個領域,包括觀測系統、數據處理、基本預報產品、研發和培訓等方面促進成員之間的合作。通過這一夥伴關係,可以確保EMI成員捕捉到國家氣象和水文部門終極用戶的需求,從而進行適當的回應,使歐洲真正做到「天氣常備、氣候智慧」。  EMI各合作夥伴對歐洲地球觀測計劃——哥白尼計劃作出了重大貢獻。
  • 聯合ADAS合作夥伴實地演示,行易道77GHz中程毫米波雷達亮相
    目前市場主流使用的車載毫米波雷達按照其頻率的不同,主要可分為兩種:24GHz 毫米波雷達和 77GHz 毫米波雷達。通常來說,24GHz 雷達檢測範圍為中短距離,主要用作實現 BSD(盲點探測系統)和LCA(變道輔助),而 77GHz 中長程雷達主要用作實現 ACC(自適應巡航系統)和AEB(自動緊急制動)。
  • 答:氣象衛星選擇極軌道有什麼優缺點?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都是極軌道衛星,軌道高度在900千米附近,並且是經過地球極區上空的,所以稱「極軌道」。 那麼首先就要說到,氣象衛星要做什麼觀測。氣象衛星搭載各種對地探測儀器,能夠獲取全球或地區的多種大氣、海表和陸地表面特性參數,能夠在森林、草原、火災、水災、大霧、雪災、沙塵暴等災害和環境監測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 中國驕傲——「風雲」氣象衛星
    在「風雲一號」發射前半年,我國開發出包括14個軟體包的應用軟體:衛星軌道預報、衛星資料預處理、海面溫度反演、大氣探測資料反演、專業服務處理、風雲一號衛星性能在軌測試和檢驗、數據存檔和分發處理等。經過艱苦努力,1988年9月7日凌晨4時30分19秒,我國第一顆自主研製的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成功發射,準確進入太陽同步軌道。
  • 氣象衛星軌道
    目前,氣象衛星軌道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太陽同步軌道(通稱極地軌道),另一種是地球同步軌道(或稱靜止軌道)。  太陽同步軌道是圓盤極地軌道的一種特殊形式,衛星沿軌道繞地球南北極運轉。所謂太陽同步軌道,是指衛星軌道面的旋轉方面和周期與地球公轉的方向和周期相同。
  • 氣象衛星
    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的可見光與紅外雲圖的星下點解析度都在1公裡左右;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可見光雲圖的星下點解析度為0.9~2.5公裡,紅外雲圖的星下點解析度為 5~12公裡。②高解析度紅外分光計:它可以獲得大氣垂直溫度分布和水汽分布。③微波輻射計:它配合高解析度紅外分光計工作,可以獲得雲層以下的大氣垂直溫度分布和雲中的含水量。氣象觀測專用系統還包括衛星所載的磁帶機等數據存貯裝置和數據傳輸設備。
  • 中國成為第3個同時有靜止和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國家
    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孫來燕表示,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領導的親切關懷下,經過了近30年努力,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同時擁有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業務氣象衛星的國家。孫來燕表示,為更好地為中國氣象事業服務,不斷提高衛星技術水平,確保中國氣象衛星提供長期穩定服務,努力實現氣象衛星平穩地更新換代,國防科工委將會同發改委、財政部等有關部門,繼續推進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的科研和生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