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氣象衛星選擇極軌道有什麼優缺點?

2020-11-23 騰訊網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可以訂閱哦!

空少問答

小課堂

第127期

9

2

答:氣象衛星選擇極軌道有什麼優缺點?

上周六,空少為大家留了1個問題,來看看空少的解答以及從留言中選出的最佳答案吧!

空少正解

上期我們講到,9月初這個時間點與「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有著特殊的緣分——風雲衛星最早的FY-1A衛星和FY-1B衛星分別在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發射升空。後來我國又發射了FY-1C和FY-1D衛星。風雲一號氣象衛星都是極軌道衛星,軌道高度在900千米附近,並且是經過地球極區上空的,所以稱「極軌道」。

FY-1A衛星發射

(來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https://fy4.nsmc.org.cn/service/cn/satellite/FY1A.html)

那麼問題來了,氣象衛星選擇極軌道有什麼優缺點呢?

那麼首先就要說到,氣象衛星要做什麼觀測。氣象衛星搭載各種對地探測儀器,能夠獲取全球或地區的多種大氣、海表和陸地表面特性參數,能夠在森林、草原、火災、水災、大霧、雪災、沙塵暴等災害和環境監測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例如在天氣預報中最常說的雲圖,它來自紅外線圖象探測,對紅外線探測數據的分析可以確定雲的高度和類型、計算地面和水面的溫度,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監測,甚至包括火災。

極軌道衛星的主要目的不是去監測地球兩極,而是儘可能的飛遍全世界的上空——所謂的全球性。與極軌道衛星相對應的是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它可以長期停留在某個地區上空,我國的風雲二號衛星就是這樣的衛星,它飛行的高度約為3萬6千千米,與地球的自轉是同步的。而像風雲一號衛星這樣的極軌道衛星,它們的軌道傾角接近於90度,軌道高度低、飛行速度快,並不能和地球的自轉同步,而是利用它們飛行時地球的自轉來使它們的軌道移動到其他地區的上空。簡單的說如下圖動圖所示,假如沒有其他外力的話極軌道衛星的軌道面在宇宙中是不轉動的,當它飛完一圈、飛下一圈的時候,內側的地球已經自西向東轉過了一段距離,從地面上看就反映為衛星軌道自東向西、逐漸移動,轉一定圈數之後就幾乎飛過了全球地區的上空。全球觀測不止是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觀測了很多地區,其全球性的數據也有助於建立天氣預報有關的模型以及氣候方面的研究。。

極軌道衛星遍歷全球的動圖(來源:https://thumbs.gfycat.com/AdvancedMeaslyIbadanmalimbe-max-1mb.gif)

實際當中極軌道的衛星的軌道更加複雜,因為地球不是均勻的球形,在赤道區域會比較凸起,引力較大,所以衛星經過赤道附近上空時還會受到額外的力,讓軌道面在宇宙中、也就是相對地心也發生轉動。軌道面相對地面和地心的這兩種轉動也是有意義的,經過計算之後,我們可以設計出讓衛星經過每個地區時當地的時間(比如總是當地中午12點)都相同、或者軌道面始終朝向太陽(稱為太陽同步軌道)衛星軌道。例如風雲一號衛星飛行的實際就是太陽同步軌道,其軌道傾角不是剛好經過極區上空的90°,而是比90°大一點。

太陽同步軌道,衛星軌道面隨著地球公轉而旋轉(來源:http://tornado.sfsu.edu/Geosciences/classes/m415_715/Monteverdi/Satellite/seasons.jpg)

另一方面,經過這些計算,選定的極軌道衛星所對應軌道高度往往只有幾百到一千多千米,相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這些軌道是非常非常低的。低軌道衛星的數據探測精度要高得多。

至於極軌道衛星的缺點,簡單的來說,一來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衛星不斷的運動、無法對某個地區連續觀測;二來衛星飛行高度較低,受到的擾動、阻力等也較多,通常壽命較短;三來極區上空一些區域高能帶電粒子等較多,容易造成儀器故障。

留言區·精選

@萌萌的

優點:每隔12小時可獲得一份全球的氣象資料。

缺點:因地球自轉,雲圖資料不連續。

@雨天

優點:不用軌道調整,利用地球自轉即可獲得全區雲圖。缺點:獲得雲圖的大小受制於地球自轉和軌道周期,不能按需調整。

感謝大家的支持,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氣象衛星軌道
    目前,氣象衛星軌道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太陽同步軌道(通稱極地軌道),另一種是地球同步軌道(或稱靜止軌道)。  太陽同步軌道是圓盤極地軌道的一種特殊形式,衛星沿軌道繞地球南北極運轉。所謂太陽同步軌道,是指衛星軌道面的旋轉方面和周期與地球公轉的方向和周期相同。
  • 「風雲」氣象知多少|人造地球衛星|氣象衛星|地球靜止軌道|人造...
    衛星按照運行軌道進行區分,有低軌道衛星、中高軌道衛星、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大橢圓軌道衛星1靜止氣象衛星的運行軌道為地球同步軌道(包括地球靜止軌道)要注意的是,其實地球靜止軌道與地球同步軌道仍有少許區別。地球同步軌道又稱24小時軌道,是軌道周期與地球自轉周期(23小時56分鐘4秒)相同的順行人造地球衛星軌道。
  • ...氣象知多少|人造衛星|地球|人造地球衛星|氣象衛星|地球靜止軌道
    衛星按照運行軌道進行區分,有低軌道衛星、中高軌道衛星、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大橢圓軌道衛星1靜止氣象衛星的運行軌道為地球同步軌道(包括地球靜止軌道)要注意的是,其實地球靜止軌道與地球同步軌道仍有少許區別。地球同步軌道又稱24小時軌道,是軌道周期與地球自轉周期(23小時56分鐘4秒)相同的順行人造地球衛星軌道。
  • 全球先進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一覽
    在同一個地球靜止軌道上,它將和許多主要國家的靜止軌道衛星成為「鄰居」。  在這些「小夥伴」裡,有剛比「風雲四號」01星早一個月定居的GOES-16、「向日葵9號」,有兩年前定居的「向日葵8號」和五年前定居的Electro-L,它們有的來自美國,有的來自日本,還有的來自俄羅斯。
  • 我國為什麼要研發靜止軌道微波氣象衛星
    目前,我們多利用極軌氣象衛星對上述物理參數進行探測,這也是比較成熟的技術。極軌衛星處於太陽同步軌道,圍繞地球南北兩極運行,運行周期約115分鐘。換句話說,它要用大約兩個小時才能重新回到同一觀測點。較長的回歸周期限制了極軌衛星在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中的應用,無法實現對天氣系統的實時性連續監測,不能滿足災害預警的需求。特別是對快速變化的颱風、突發性暴雨等極端氣象現象的觀測略顯不足。
  • 中國將發射全球首顆晨昏軌道極軌氣象衛星
    中新社北京6月10日電 (郭超凱)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獲悉,未來中國將發射全球首顆晨昏軌道極軌氣象衛星,預計這顆衛星將於2020年底具備出廠條件。據介紹,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曆經近50年的發展,實現了兩代四型高低軌兩個系列共17顆衛星的研製和發射,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同時擁有高低軌氣象衛星的國家,為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等作出了重要貢獻。
  • 中國將發射晨昏軌道極軌氣象衛星
    新民晚報訊(記者 葉薇)記者從上海航天獲悉,為了優化世界極軌氣象衛星運行格局,更好地為人類氣象事業服務,我國正在晨昏軌道部署極軌氣象衛星,目前已完成主要設計與研製工作,正在進行最後的探測標定和試驗驗證。這顆晨昏軌道氣象衛星預計將於2020年底具備出廠條件並擇機發射。
  • 中國成為第3個同時有靜止和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國家
    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孫來燕表示,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領導的親切關懷下,經過了近30年努力,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同時擁有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業務氣象衛星的國家。孫來燕表示,為更好地為中國氣象事業服務,不斷提高衛星技術水平,確保中國氣象衛星提供長期穩定服務,努力實現氣象衛星平穩地更新換代,國防科工委將會同發改委、財政部等有關部門,繼續推進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的科研和生產工作。
  • 中國將於2020年底發射晨昏軌道極軌氣象衛星
    ,我國積極響應並正在實施在晨昏軌道部署極軌氣象衛星。目前這顆晨昏軌道氣象衛星已經完成了主要的設計與研製工作,正在進行最後的探測標定和試驗驗證。預計將於2020年底具備出廠條件並將擇機發射。  發射後它將成為世界首顆晨昏軌道民用氣象衛星,屆時我國將成為世界首個同時具備在晨昏軌道、上午軌道、下午軌道同時進行全天時全天候高光譜三維定量遙感的國家,實現4小時全球範圍極軌氣象衛星數據探測的更新。
  • 我國是第三個同時擁有靜止軌道和同步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
    [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 孫來燕]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親切關懷下,經過了近30年努力,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同時擁有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業務氣象衛星的國家。風雲系列衛星已經從概念設計、技術攻關、試驗應用轉入了業務服務,並被納入世界氣象組織業務氣象衛星系統,成為全球綜合對地觀測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風雲二號衛星具有很高的時間解析度,在天氣預報、氣候變化觀測、災害性天氣的動態變化監視,以及自然災害等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
  • 氣象衛星概況
    自1960年4月1日第一顆氣象衛星上天以來已經30年了。30年來,隨著空間、遙感、電子和計算機技術的飛躍發展,氣象衛星也從實驗、試用到業務實用,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形成了由太陽同步近極地軌道和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組成的從空間遙感地球大氣的氣象衛星監測網。
  • 氣象衛星有幾種分類及特點?
    氣象衛星實質上是一個高懸在太空的自動化高級氣象站,是空間、遙感、計算機、通信和控制等高技術相結合的產物。由於軌道的不同,可分為兩大類,即:太陽同步極地軌道氣象衛星和地球同步氣象衛星。
  • 氣象衛星
    氣象衛星所提供的氣象資料已被廣泛用於日常氣象業務、氣象科學、海洋學和水文學的研究。  氣象遙感器:常用的氣象遙感儀器有三種:①多通道高解析度掃描輻射計:它可以獲得可見光與紅外的雲圖。1960年4月1日,美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泰羅斯」1號。這顆試驗氣象衛星呈18面柱體,高48釐米,直徑107釐米。星上裝有電視攝像機、遙控磁帶記錄器及照片資料傳輸裝置。它在700千米高的近圓軌道上繞地球運轉1135圈,共拍攝雲圖和地勢照片22952張,有用率達60%。具有當時最優秀的技術性能。
  • 地球軌道將有10米大小行星靠近,比氣象衛星還要近!
    地球軌道將有10米大小行星靠近,比氣象衛星還要近!小行星被認為是影響人類安全的因素之一,因為早在人類出現之前的6500萬年前,就發生了一次史詩級的隕石大撞擊,導致大部分的生物從地球上消失不見,為了預防此類的事情再次發生,在人類科技有能力之後,就制定了追蹤計劃,對地球軌道附近的小行星進行實時的監測和追蹤,防止它們靠近地球對地球安全造成影響。
  • 科學網—氣象衛星
    氣象衛星主要有極軌氣象衛星和同步氣象衛星兩大類。極軌氣象衛星,飛行高度約為600~1500千米,衛星的軌道平面和太陽始終保持相對固定的交角,這樣的衛星每天在固定時間內經過同一地區兩次,因而每隔12小時就可獲得一份全球的氣象資料。同步氣象衛星,運行高度約35800千米,其軌道平面與地球的赤道平面相重合。從地球上看,衛星靜止在赤道某個經度的上空。
  • 「風雲」氣象衛星實現天有可測風雲
    1977年,國防科工委在上海召開氣象衛星大總體方案論證會,會議正式上報中國第一顆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命名為「風雲一號」,從此開啟了中國風雲氣象衛星的新紀元。1988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顆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在山西太原發射成功,「風雲一號A」星星箭分離後14分鐘,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率先收到幾百幀雲圖信號,並實時傳送到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這是中國氣象衛星最早的信息。
  • 中國的氣象衛星
    中國1988年9月7日發射了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衛星雲圖的清晰度可與美國「諾阿」衛星雲圖媲美,但由於星上元器件發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後成功發射了四顆極軌氣象衛星(風雲號)和三顆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經歷了從極軌衛星到靜止衛星,從試驗衛星到業務衛星的發展過程。
  • 萬千氣象 盡收眼底——我國氣象衛星介紹
    什麼是氣象衛星  通過每天的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人們對氣象衛星這個名詞已很熟悉。但對它的確切含義就不見得很清楚,其實,氣象衛星屬於遙感類衛星,它用多通道高解析度掃描輻射計、紅外分光計和微波輻射計等遙感器俯視地球,一切氣象,盡收眼底。目前我國的氣象衛星分為兩大系列,一是極軌氣象衛星,二是靜止氣象衛星。
  • 中國驕傲——「風雲」氣象衛星
    這是我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填補了中國應用氣象衛星的空白,使我國跨入世界上少數幾個有能力自己研製、發射和運行氣象衛星的國家的行列,結束了中國只能從地面觀測天氣的歷史。裡程碑意義的「風雲一號」C星由於極地軌道和靜止軌道對於天氣觀測的互補優勢,我國在氣象衛星發展初期即提出了同時發展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氣象衛星的思路。「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工程在20世紀八十年代上馬。1986年,我國第一顆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正式列入國家計劃。
  • 成功發射 我國有了自己的氣象衛星
    1988年9月7日,山西太原,凌晨4時30分19秒,我國第一顆自主研製的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成功發射,準確進入太陽同步軌道。數小時後,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展示了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這是中國氣象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是我國衛星和地面系統建設從無到有的重要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