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稱為「通乳神草」,農村遍地都是,卻無人敢摘,以為是有毒的「羊角拗」
時間太久遠,我差不多已經將這種細草忘得一乾二淨了。回想當年,春天裡到田野上拔草的情景,腦子裡偶爾也會閃現它的影子,初生時挺然而立,深綠色的線形葉子密密對生,卻一直沒能將村裡人對它蓇葖果的稱呼,與之聯繫在一起。日前得到《中國農田常見雜草原色圖譜》一書,閒暇之時翻閱,忽見一張圖片,腦子裡豁然開朗,這是「地梢瓜」,至此,也將我對地梢瓜的記憶,全部喚醒。
如果僅看葉片,地梢瓜與蘿藦幾乎毫無相似之處。若論葉子對生,腋生的傘形聚傘花序,以及蓇葖果的形狀,它們二位同屬蘿藦科,就一點兒也不奇怪了。地梢瓜的蓇葖果,也與蘿藦最為相似,成熟之後自然開裂,種子尾生絨毛,幹透之後散為小傘,然後借秋風之力,乘風遠播。兩種蓇葖果亦略為不同,其一,蘿藦的果實前尖後粗,有如羊角;地梢瓜則兩端尖銳,宛似細長的紡錘兒;其二,蘿藦的果實表面有時簇生疙瘩,地梢瓜則較為平滑。
地梢瓜,又稱野生雀瓢、女青、羊角、奶瓜、牛梢瓜、地瓜瓢等,為蘿藦科鵝絨藤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廣泛,幾乎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可見其身影,常生長於曠野山坡、丘陵沙地或乾旱荒地、田邊。幼果可食,種毛可作填充料。全草可入藥,主治咽喉疼痛、氣陰不足、神疲健忘、虛煩口渴、頭昏失眠、產後體虛、乳汁不足等症狀。
朱橚《救荒本草》亦有收錄此草,名字亦為地梢瓜。其文曰:「生田野中。苗長尺許,作攤地科生,葉似獨掃苗而細窄光硬,又似沙蓬葉亦硬,周圍攢莖而生,莖葉間開小白花,結角長大如蓮子,兩頭尖(角+肖),又似鴉嘴形」。這位王爺的描述已夠詳細,尤其是紡錘形蓇葖果,也大體準確。但是,以人類創造的語言,去追摹上帝所造的植物,即使才如東坡,也不能如影隨形,盡如人意。因此讀過之後,印象還是常常含糊不清,所以在農村即使遍地都是也無人敢摘,總以為它是有毒的羊角拗,殊不知作用強大。
地梢瓜為蘿藦科鵝絨藤屬植物,平日拔草時看到的,都是它初生之時。春天裡,在耕好耙平的黃土地上,它們與貓眼草、野豌豆、小薊和苦蕒菜等一起生長,從植株的形狀看,覺得它與田旋花有些相似,初生都是直立上升,葉子窄窄。其實,地梢瓜的葉子比田旋花還要窄長,也要厚硬一些,《救荒》中「細窄光硬」的描述,頗得其神。
地梢瓜作為藥用,具有清熱降火,生津止渴,消炎止痛之功能。又有研究表明,地梢瓜還有通乳的功效,又被稱為「通乳神草」,《內蒙古中草藥》也有這樣的記載:「清熱降炎,消炎止痛,通乳。主治乳汁不通,咽喉痛。」《全國中草藥彙編》:「益氣,通乳。主治體虛乳汁不下,外用治瘊子。」通乳神草,這都是鄉村野地裡的地梢瓜做夢也想不到的榮譽。
關於地梢瓜就介紹到這了,你認識了嗎?「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讚、留言與轉發,才是對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