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哈佛大學的天文學家道格拉斯.芬克班納(Douglas Finkbeiner),在利用來自費米伽瑪射線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數據繪製天空圖的時候,發現在銀河系附近區域存在著一個暗弱的邊界,這馬上引起了科學界的注意,隨著後續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繪製出了這個邊界的精確形狀,並將其命名為「費米氣泡」(如下圖所示)。
「費米氣泡」是兩個由氣體、塵埃以及宇宙射線構成的橢球體結構,它們對稱分布於銀河系中心的兩側,其兩端與銀河系中心的距離均為2.5萬光年。
那麼「費米氣泡」的形成機制是什麼呢?科學家推測在幾百萬年前,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Sagittarius A*)發生了一次大噴發,並在其南北兩級形成了兩股巨大的黑洞噴流,而「費米氣泡」就是這次大噴發的產物。
2020年6月初,一個來自空間望遠鏡研究所(STScI)的研究團隊在一篇文章中表示,他們的研究表明,350萬年前銀河系中心發生了一次大噴發,其關鍵證據現已得到確認。
根據該團隊的天文學家安德魯.福克斯(Andrew J. Fox)的介紹,他們確認了當時從「人馬座A*」南極噴發出的噴流所遺留下來的關鍵證據——在這個方向的20萬光年外,存在著一條被高度電離的巨大帶狀氣體結構。
這個氣體結構屬於「麥哲倫星流」(Magellanic Stream),這是一個跨越了近半個銀河系的狹長氣體帶,由於這裡的溫度很低,通常情況下是很難觀測到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該團隊利用了利用特定波長的類星體光譜(註:類星體是一種光度極高的天體,擁有「宇宙探照燈」的稱號)。
研究人員稱,此次大噴發形成了兩個的「輻射錐」,剛開始的其直徑較小,隨著與銀河系中心的增加,這兩個「輻射錐」的直徑也迅速放大,並最終離開了銀河系。
(圖片來自NASA / ESA / L.Hustak,STSc)
在這個過程中,從「人馬座A*」南極方向發射出的「輻射錐」擊中了「麥哲倫星流」的部分區域,其強大的電離輻射將這裡的大量氣體高度離子化,以至於現在的我們仍然能夠觀察到。科學家對相關數據進行了建模,計算機模型的演算結果顯示,此次事件發生在350萬年前,而其釋放出的能量相當於大約20000個超新星爆發(Ia型超新星)的能量總和。
當黑洞噴發的時候,會形成大量的高速粒子噴射流,這種粒子流的速度極高(接近光速),它們會通過與沿途的星際物質相互作用而產生非常高的溫度,從而釋放出耀眼的可見光。而因為此次大噴發釋放的能量極高,所以即使是不在它的「攻擊範圍」內,在銀河系的其他位置也可以感受到它釋放出的可見光。
地球當然也不例外,而因為地球距離銀河系中心只有2.6萬光年,所以在當時的地球上,這次大噴發所產生的可見光將會非常地明顯。
需要指出的是,在350萬年前原始人類已經出現在地球上,也就是說,在銀河系中心發生了大噴發的大約2.6萬年之後,地球上的原始人類目睹了這一切。
(圖片來自NASA / ESA / G。Cecil,UNC,Chapel Hill和J.DePasquale,STScI)
可以想像的是,假如地球正處於此次大噴發的「槍口」之下,那這些原始人類就會徹底「涼涼」,當然也就沒有現在的我們了。看到這裡可能有人要問了,假如銀河系中心再來一次大噴發,會傷害到地球嗎?答案是我們不必為此擔心,因為黑洞的噴流都是從其南北兩極噴發出來的,而從地球在銀河系中的位置來看,它根本就不可能擊中我們的地球。
本文參考資料:Andrew J. Fox et al. 2020. Kinematics of the Magellanic Stream and Implications for its Ionization. ApJ, in press; arXiv: 2005.05720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