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2020年|那些走了的藝術家們,那些真實的過往

2021-01-09 澎湃新聞

2020年即將逝去。這一年,很多人被新冠肺炎奪去了生命,這一年,很多藝術家永遠離開了他們摯愛的人與藝術。

在這些隕落的藝術之星中,有在2月感染病毒的湖北美術學院教授、湖北水彩畫領軍人物劉壽祥,有102歲的自稱「守藏家」晚清重臣翁同龢的五世孫的翁萬戈,有98歲的海上繪畫名家陳佩秋;知名行為藝術家烏雷;有大地藝術家克裡斯託·弗拉基米羅夫·賈瓦契夫;日本戰後知名「物派」藝術家原口典之等。

或許,一個時代真的過去了。

斯人已逝,那些真實的過往,藝術的遺珠將永遠留存。

傅聰(1934-2020),夜曲,作品27,升C小調,第一號 音頻源自網絡烏雷(1943-2020)

烏雷3月2日,行為藝術家、「行為藝術之母」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前拍檔烏雷因癌症治療而引起的併發症,在斯洛維尼亞盧布爾雅那辭世,享年76歲。烏雷原名弗蘭克·烏韋·萊西彭,1943年出生於德國索林根,1976年,烏雷與阿布拉莫維奇在阿姆斯特丹相識,此後12年,他們一直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先驅的藝術情侶。

1976年,他們在《空間中的關係》一鳴驚人。1988年,他們以走過長城的行為表演象徵性地結束了他們的關係。但事實上,她與烏雷在《情人·長城》分手之後,不到半年又相遇了,且地點仍然是中國長城。兩人一度為共同作品的歸屬權相互爭執、憎恨,但在瑪麗娜50歲的慶生會上兩人達成了和解。

2010年,阿布拉莫維奇在紐約現代藝術館舉辦行為藝術展覽「藝術家在場」時,烏雷出現,坐到她的對面。阿布拉莫維奇打破表演規則,與舊情人雙手緊握,淚流滿面。

除了與阿布拉莫維奇的合作,烏雷還是一位狂熱的攝影師, 在《柏林殘影》(1994-95年)中,他的鏡頭聚焦於在民族主義背景下生活在城市中的邊緣化個體的悲慘經歷。

傑馬諾·切蘭(1940-2020)

傑瑪諾·切蘭 Ugo Dalla Porta/Fondazione Prada.4月29日,義大利貧窮藝術運動的創始人、重要的藝術評論家、策展人、藝術史學家傑馬諾·切蘭在米蘭因新冠肺炎辭世,享年80歲。1940年,傑馬諾·切蘭出生於義大利北部城市熱那亞,在熱那亞大學學習藝術史。1967年,他提出貧窮藝術這一術語,指向那些用日常材料來進行創作、從而挑戰了藝術傳統與戰後義大利文化中商業地位的先鋒藝術家群體。

在創作媒介上,「貧窮藝術」並不表現貧窮,而是用最樸素的材料——樹枝、金屬、玻璃、織布、石頭、動物,還包括空氣,作為基本表現材料,擺脫 「經典」的「高級」藝術束縛。他們放棄了繪畫,轉而進行拼貼、剪切,使用多種媒介進行創作。

生前,他接受過「澎湃新聞·藝術評論」採訪,他說展覽「讓人們看到,文化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生生不息,而藝術能夠超越孕育它的偶然性,通過傳達有力而富有創造性的信息來證明自己。」

克裡斯託·弗拉基米羅夫·賈瓦契夫(1935-2020)

克裡斯託·弗拉基米羅夫·賈瓦契夫5月31日,大地藝術家克裡斯託·弗拉基米羅夫·賈瓦契夫在紐約市的家中去世,享年84歲。他和妻子讓娜-克勞德一直在從事大地藝術的創作,最為人熟知的作品是1995年包裹柏林國會大廈。他們始終拒絕任何形式的贊助,也不追求藝術的永恆性,他們唯一的永久性大型作品在倫敦海德公園《馬斯塔巴》。2021年蓬皮杜藝術中心將舉行他們的回顧展,因疫情推遲一年的「被包裹的凱旋門」將於明年實現——那已是克裡斯託的遺願了。

克裡斯託1935年生於保加利亞,1957年流亡東歐。兩年後,他在巴黎與法國女子讓娜-克勞德相遇,後來兩人成為生活和藝術上的伴侶,直到2009年讓娜-克勞德去世。

1964年開始他們定居紐約,搭檔成為「包裹藝術家」。克裡斯託夫婦認為,物體被包裹後,原有形式被「陌生化」,形成一種獨特的視覺力量,從而凸顯出對象的本質、歷史等內涵。代表作包括美國加利福尼亞的馬林和索諾馬縣山區到太平洋岸邊的山丘包裹項目《奔跑的柵欄》 、澳大利亞雪梨的《包裹海岸》、巴黎塞納河上包裹的橋,以及用鋁纖維覆蓋柏林德國國會大廈等項目。

翁萬戈(1918-2020)

翁萬戈12月9日,旅美知名收藏家、社會活動家翁萬戈先生於美國辭世,享年102歲。生於1918年的翁萬戈是晚清重臣翁同龢的五世孫,他本人是一位富有涵養的中國書畫收藏家、鑑賞家。翁氏家藏的核心部分由其先祖在19世紀蒐集奠定,翁萬戈從其出生就肩負著守護家族六世收藏的傳承使命,所以他稱自己「不是收藏家,而是『守藏家』」,並曾言「我為家藏而活,而家藏也成為了我的人生」。

而今回望翁萬戈先生每一次捐售行為,無不傳遞著他早早的籌劃,妥善安頓家藏的苦心,並為翁氏家藏中的重要部分得以回歸中國付出莫大努力。翁氏家藏的大部分最終都化私為公,重回大眾視野。

1990年,翁萬戈把翁氏祖居捐贈給故鄉常熟,現已開闢為翁同龢紀念館。2000年,翁萬戈把翁氏藏書80種共542冊捐售給了上海圖書館。2010年,翁萬戈將明代畫家吳彬《勺園祓禊圖》捐贈給了北京大學。2015年12月,翁萬戈將《翁同龢日記》手稿本及《翁氏文獻叢編》手稿捐贈給了上海圖書館。2016年,翁萬戈把南宋畫家梁楷《道君像》捐售給了上海博物館。2018年7月,翁萬戈向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捐贈清代王翬《長江萬裡圖》。2018年7月,翁萬戈與上海博物館籤約捐贈明代畫家沈周《臨戴進謝安東山圖》和清代畫家王原祁《杜甫詩意圖軸》。2018年12月,翁萬戈向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捐贈180多件古代書畫及家藏文物。

翁氏藏書中的宋刻本《集韻》翁萬戈先生最後對於其家藏的處置雖然引發過一些輿論爭議,然熟悉翁萬戈先生的學者和業界人士均十分敬重翁先生。其家藏中最重要的主要作品仍然留在中國。翁萬戈先生本人還是一位電影人。在他三十多年的電影生涯,拍攝製作了至少三四十部中國題材的紀實類影片,其拍攝電影的初衷則是向海外推介中國文化。

翁萬戈先生不論是以書畫收藏為載體,或是以電影為載體,終其一生,他都在宣傳中國的歷史文化。正如其侄子翁以鈞先生所言,「他熱愛文藝、熱愛中國文化的初心不改。能夠在西方社會宣傳中國文化,讓西方社會了解、認識、熱愛中國文化,這才是真正的愛國之舉。」

陳佩秋 (1923-2020)

中年時期的陳佩秋6月26日,書畫大家陳佩秋於凌晨三點在上海辭世,享年98歲。陳佩秋,女,1923年2月出生,河南南陽人,字健碧,室名秋蘭室、高華閣、截玉軒,謝稚柳之妻。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兼職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中國畫院藝術顧問、上海美術家協會藝術顧問、上海書法家協會藝術顧問、西泠印社理事,也是第六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的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陳佩秋作品《松亭納涼》陳佩秋先生在花鳥、山水、工筆畫、書法等方面的成就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被譽為臥枕宋元、融匯中西。她早年曾以山水為起點,上世紀50年代後專攻花鳥,畫風濃麗秀美,格調委婉含蓄。上世紀90年代,她探索細筆青綠山水,吸收西畫光、色的表現技巧,別開生面。她晚年的青綠山水大多用彩墨寫成,開創了彩墨結合的中國畫新風。她的藝術創作出入古今之間,做到了「筆墨當隨時代」,載入中國近代繪畫史冊,並將中國女性畫家的繪畫成就抬升到新的高度。2017年6月,澎湃新聞記者曾採訪陳佩秋先生,她說:「繪畫是一個苦工作,不是畫者自己一廂情願地畫,之前必須有寫生的工作。我有兩個大抽屜,裡面大大小小的本子都是我用來寫生的,一開始用鉛筆或鋼筆,後來改用毛筆,因為毛筆可以畫點線面。對於年輕的中國畫學習者而言,國畫『六法』應該做到,如果希望自己的畫成為藝術品,就應該跟從這樣的標準。除此之外,還應該多學學古畫,因為歷代都有好東西,了解之後,自己才可以拔高。」

原口典之(1946-2020)

原口典之9月17日,日本戰後著名的「物派」藝術家原口典之的代理畫廊Fergus McCaffrey對外公布藝術家逝世的消息,原口典之享年74歲。1946年,原口典之出生。他畢業於日本大學藝術系。原口的家鄉橫須賀是美國空軍基地,轟鳴的軍用飛機和逼人的機油味在他的生命歷程中留下深刻烙印,由此成為他作品的靈感原點。

1960年代,正是抗議越戰與美日安保條約的學生運動高峰期。原口典之對于越戰的主力攻擊機A-4E天鷹(A-4E Skyhawk)很感興趣。他以該攻擊機為靈感,做出同名的全比例複製品。A-4E天鷹本是戰場上的毀滅性武器,但通過原口典之的重新詮釋,仿佛成為推崇和平的象徵。在這件作品裡,原口典之展現了隱晦的諷刺意味,同時,也讓他反思到「人-物-社會」間的三角關係。

自1970年代初開始,原口典之確立了自己的造型原則,塗滿機油的簡潔的金屬板塊構成他獨特的作品形態。那些被映照的周圍環境也成為作品的一部分,金屬的硬度和機油的光輝使觀者感到真實存在的迫近。

「二戰」後,日本新文化運動中誕生了「物派」(Mono-ha)藝術,這是一種基於東方哲學的當代藝術實踐。代表藝術家包括關根伸夫、李禹煥、小清水漸、菅木志雄、原口典之等人。

皮爾·卡丹(1922-2020)

皮爾·卡丹12月29日,義大利裔法籍服裝設計師皮爾·卡丹的家人告訴法新社,皮爾·卡丹在法國巴黎西部訥伊的一家醫院逝世,享年98歲。1922年,皮爾·卡丹出生於義大利水城威尼斯近郊,他在年幼時便移居法國。皮爾·卡丹很早就對服裝設計產生興趣。1945年,他在巴黎參加電影《美女與野獸》的服裝設計,作品頗受好評。此後,他的設計才華逐漸受到欣賞,在1950年自己獨立開設了服裝設計公司。

1954年後,他開始跨入時裝領域。1973年,皮爾·卡丹的事業已臻成熟,他以自己的名字成立了皮爾·卡丹公司,此後公司事業日漸全球化,在男裝、女裝、服飾配件領域都是國際知名的品牌。1991年,他被任命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親善大使;2009年,他被任命為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親善大使。

皮爾·卡丹於1978年初次來到中國,曾在中國進行了長達30餘年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工作,這使他對中國和中國人民充滿了感情。

劉壽祥 (1958-2020)

劉壽祥2月13日,湖北美術學院教授、湖北水彩畫領軍人物劉壽祥因新冠病毒肺炎在武漢金銀潭醫院逝世,享年62周歲。劉壽祥,1958年4月出生,湖北武漢人。1981年畢業於湖北藝術學院美術系師範專業,並留校任教,從事水彩畫的教學與創作。湖北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水彩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多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深圳美術館、江蘇美術館等收藏,其作品連續在「全國第六、七、八屆美術作品展覽」中獲獎。

劉壽祥是全國美院第一個創辦水彩畫系的教授。「1987年,之所以在湖北美術學院師範系主持創辦了水彩畫專業,到2009年水彩畫系在八大美院中率先創立。是想通過學校的教育系統來推廣,這是湖北水彩畫發展的重要途徑。要推廣這個畫種,首先必須要有隊伍,然後要有榜樣人物和榜樣作品。湖北水彩一直是在師範系中孵化的,剛好師範系中有一些水彩老師想做點除基礎課教授之外的事情,於是我們開始籌備水彩畫專業。當然開設一個專業也有前提,那就是帶出的一些學生中,水彩畫的成績是令人刮目相看的。1987年我們建立水彩畫專業,1989年在全國第七屆美展中,我們水彩畫專業共有7件作品入選,這在美院的歷史上是沒有的,這就堅定了學院裡面辦水彩專業的決心。」劉壽祥生前說。

劉壽祥《黃鶴樓雄姿》6月21日,疫情後重新開放的武漢美術館舉辦了「武漢·印象——武漢美術館館藏作品展」,展出了劉壽祥的水彩畫《黃鶴樓雄姿》。廖炯模(1932-2020)

廖炯模2月16日,知名油畫家、美術教育家、上海大學美術學院(今上海美術學院)第一屆油畫系系主任廖炯模教授於清晨4:30因病在上海華山醫院辭世,享年89歲。廖炯模,1932年生於福建廈門鼓浪嶼,祖籍中國臺北。1955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歷任上海戲劇學院美術系油畫教研組組長,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第一屆油畫系系主任。他的代表作品有《童年走過的路》《延邊秋色》《馨》《萌》《祖國的聲音》等,出版有《水粉畫範本個人專集》《廖炯模風景畫作品選》《上美·足跡-廖炯模》等。

廖炯模除油畫創作外,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創作大量電影海報,如《甲午風雲》《五朵金花》《劉三姐》等,影響極廣。

「先生這個稱呼已經久違了,似乎早就漸行漸遠,這個時代是一個老師過剩的時代,但唯獨缺少先生。先生已經背過臉去,那個年代連背影都模糊了……廖先生的一生遠離功利、官場,嚴格遵守著傳統禮儀與文化規範,平靜中有著對道德墮落者的鄙夷,對時風日下的擔憂,對藝術虛無主義的批判,有著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對人世間的關愛。」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油畫系教授、博導,原油畫系主任姜建忠在撰文回憶與廖炯模先生相識點滴與感念時如是寫道。

張浦生(1934-2020)

張浦生2月21日,原復旦大學文博學院兼職教授、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南京博物院研究員張浦生老師,因患膽管疾病去世,享年87歲。張浦生,1934年出生在上海,1953年以第一名成績考入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1957年,張浦生從復旦大學歷史系畢業,被分配到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隨後江蘇省文管會跟南京博物院合併,張浦生被調到南京博物院工作。

張浦生一輩子似乎都在跟瓷片打交道,早年做著收集和研究陶瓷工作,步入暮年仍在傳播瓷器知識。其獨特的瓷片教學法培養了眾多古陶瓷研究專家。

張浦生生前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曾說:離開了「瓷」,人就像掉了魂。他四十多年來一直從事文博工作,擅長古陶瓷鑑定、研究、傳授。從1980年開始,先後在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大學、復旦大學、江西師範大學、湖南師範大學、西北大學、南京藝術學院以及國家文物局揚州培訓中心等單位擔任客座教授,傳授中國古陶瓷鑑定、保管知識,培養出數千名學生。

餘秉楠(1933-2020)

餘秉楠9月24日,藝術設計教育家、設計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教授餘秉楠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餘秉楠1933年出生於上海,1956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後經中國文化部的考核,餘秉楠被選派到民主德國學習。

餘秉楠是新中國第一代選派的留學生。學成歸國之後,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出版了多本設計書籍,也成為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設計人。

「友誼體」是餘秉楠的成名之作,也是對中國十分有歷史意義的一套字體。作為中國人設計的第一套正文拉丁字母,友誼體在歷年內獲得了谷滕堡終生成就獎(餘秉楠是首位亞洲獲獎者)、「當代最佳印刷字體」獎、德國文化部長獎、東京藝術指導俱樂部獎等多個獎項。

1962年,餘秉楠以優異的成績從萊比錫畢業。回國之後,餘秉楠加入了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參與了為《辭海》設計的「宋一」、「黑一」和為《毛選》設計的「宋二」、「黑二」。1963年,餘秉楠為《辭海》專門設計了一款拉丁文字體,名為「辭海細體」,該字體是新中國生產的第一套拉丁字母印刷活字。1987年,為了甩掉以往宋體的「角」,擺脫機械感,餘秉楠通過馬克筆的反覆書寫試驗,最終創作完成了一款名為「圓宋」的印刷字體。

《辭海》的字體,宋一體、黑一體、宋二體、黑二體1992年,餘秉楠成為首位進入國際平面設計聯盟的華人設計師。李名覺(1930-2020)

李名覺美國時間10月24日,被譽為「世界當代舞臺設計之泰鬥」和「美國舞臺設計界一代宗師」的李名覺辭世,享年90歲。李名覺,浙江寧波北侖小港人,出生於上海,18歲隨家人遷居香港,19歲赴美求學。李名覺的母親是有著「南唐北陸」稱號的上海名媛唐瑛,北陸則是指北京的陸小曼。

李名覺自小隨母親看戲、聽歌劇和音樂會,由此步入戲劇藝術的殿堂。他曾師從美國一流舞臺設計大師喬·梅爾金納,長居紐約。畢業後就任美國耶魯大學舞臺設計系主任。

李名覺的舞臺設計代表作包括《包利斯·郭德諾夫》、《清教徒》《圖蘭朵公主》等。作為當今世界舞臺設計領域「泰鬥級」人物,李名覺的舞臺設計藝術被稱為「標示出美國舞臺設計史上的轉折點」,影響了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的美國以及整個世界的戲劇界,是一個時代舞臺藝術的象徵,曾獲得「美國國家藝術及人文獎」、「美國總統傑出貢獻獎」以及百老匯「託尼獎」。

李名覺的貢獻在於他成功地創造了一種新的舞臺設計風格,在他的影響下,美國的舞臺設計才從最初的二度平面發展為雕塑型的立體形式。

李天祥(1928-2020)

李天祥2月5日,中國油畫藝術家、教育家,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第一任院長李天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其代表作包括與夫人趙友萍共同創作的著名油畫《山花爛漫時》《路漫漫》等,並出版有《寫生色彩學》《色彩學》《李天祥、趙友萍油畫人像寫生》《李天祥、趙友萍油畫風景寫生、《俄羅斯古典素描集》等專著。李天祥,1928年生於上海,原籍河北省景縣,1946年以油畫系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徐悲鴻先生任校長的國立北平藝專,師從徐悲鴻、吳作人等名師。1950年畢業期間創作《林祥謙就義》獲一等獎,被徐悲鴻推薦給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1953年由徐悲鴻推薦並考取了第一屆赴蘇聯留學生,進入列寧格勒列賓美術學院油畫系學習。

李天祥是探索油畫「中國化」幾代藝術家中的重要一員。蘇聯留學期間,他意識到中國油畫的根本問題是 「色彩」沒畫好,中國色彩觀念和油畫色彩觀念不同。例如中國色彩觀念認為牆是白的,地是灰的,看的都是固有色。而油畫中的「色彩觀」則完全不是這樣,常常同一種物品有不同顏色的表現。這是根據光線的轉移和反光等各種情況影響,所畫物體的顏色並不是固有色。所以,李天祥關於油畫色彩的觀點對中國油畫界影響頗深。在繪畫上,他也特別重視色彩表現,色彩抒情寫意。

張功慤(1924-2020)

張功慤8月27日,著名畫家、中國美術學院1948屆校友張功慤在上海逝世,享年96歲。1924年,張功慤出生於上海。曾求學於蘇州美專上海分校,在顏文樑等老師的指導下,接受具有巴黎美專風範的油畫訓練。1945年於重慶磐溪考入國立藝專(今中國美術學院)三年制西畫科,1946年隨學校復員至杭州,任方幹民教室室長,1947年轉入吳大羽教室。1948年畢業。畢業後,張功慤回到上海,生活、學習在吳大羽先生身邊,前後四十餘年,直至恩師去世。張功慤為人樸實、自律甚嚴,且不善言辭,畫畫是其表達心性的唯一載體。

張功慤 《花》 布面油畫上世紀五十年代,張功慤開始個體藝術創作,他的作品始終充滿著自由奔放、不受約束的現代藝術氣質。潘鶴(1925-2020)

潘鶴11月22日,以雕塑《艱苦歲月》《開荒牛》等經典作品名聞藝術界的知名雕塑藝術家潘鶴在廣州離世,享年95歲。潘鶴以一尊尊厚實的作品已經緊密楔入當代中國社會進程當中,和「解放」「革命」「英雄」「改革」等一系列宏大命題息息相關。

1925年,潘鶴生於廣東省廣州市,1940年開始從事藝術活動,為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中國國家畫院首批院士。在七十多年的藝術生涯中,創作作品數以百計,遍布國內外數十座城市,許多雕塑作品成為當地城市地標。他的代表作有《艱苦歲月》《開荒牛》《珠海漁女》,其中《艱苦歲月》尤其知名。

亨利·考伯(1926-2020)

亨利·考伯與約翰·漢考克中心模型(左)3月2日,美國建築師、貝聿銘建築事務所的創始合伙人亨利·考伯在其位於曼哈頓的家中去世,享年93歲。亨利·考伯1926年出生,本科畢業於哈佛大學,之後繼續在哈佛設計研究院深造。1950年,他搬到紐約,開啟了自己的職業生涯。他的建築生涯長達70年,其中與貝聿銘共事近40年。考伯曾獲得紐約建築聯盟最高獎項「總統獎」,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波斯頓的約翰·漢考克中心、紐約韋斯特街200號、緬因州波特蘭藝術博物館等等。他的個人作品專注辦公大樓,例如洛杉磯聯邦銀行大廈、馬德裡太空塔等等。

李道增(1930-2020)

李道增3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學家李道增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1930年,李道增出生於上海市。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師從梁思成。1988年任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第一任院長,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58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國家大劇院的建設被提上日程,時年28歲的李道增主持設計的「品字形方案」一舉奪魁,次年又被選為解放軍大劇院方案設計的負責人。可惜,因當時國家財力所限,兩個項目被迫中止。未能實現的國家大劇院設計,最終在清華大學百年會堂中的「新清華學堂」建築群彌補了遺憾。李道增主持設計了新清華學堂、校史館、蒙民偉音樂廳,以及中國兒童藝術劇場、北京天橋劇場、台州藝術中心等重要文化建築工程。他通曉中外劇場的歷史發展,是我國現代劇場理論研究與設計奠基人和開拓者。他對環境行為學進行了深入的理論研究。開設環境行為學、西方劇場發展史等創新課程,並為我國執業建築師制度與專業學位制度的國際化作出卓越貢獻。

胡安·希門尼斯(1943-2020)

胡安·希門尼斯4月2日,阿根廷著名漫畫家、插畫大師胡安·希門尼斯因感染新冠病毒逝世,享年76歲。希門尼斯是在當時居住的城市西班牙錫切斯感染的。希門尼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合金男爵》是歐洲漫畫史上一部重量級作品,是糅合日本武士道、歐洲騎士精神、古希臘悲劇主題和重金屬內核的科幻漫畫。

1943年11月16日,胡安·希門尼斯出生在阿根廷門多薩,他以工業設計師的身份完成了高中學業,後來進入西班牙巴塞隆納美術學院學習。

希門尼斯最初為《科倫巴》和《Record》等阿根廷編輯撰寫的故事,回到西班牙後,希門尼斯為西班牙和義大利的雜誌工作,他這一時期的作品主要涉及戰爭和科幻題材。

《合金男爵》中文版封面《合金男爵》此前已被引進中國,這部作品匯集了三位大師的創作才華。讀者可以從中同時欣賞到亞歷桑德羅·佐杜洛夫斯基(智利、法國雙國籍劇作家、電影導演、演員)駕輕就熟的編劇能力,希門尼斯風格的華麗畫面以及墨比烏斯(歐漫大師)式光怪陸離的視覺元素。亞當·亨內恩(1929-2020)

亞當·亨內恩與其作品,2014年。5月22日,埃及雕塑藝術先驅亞當·亨內恩在開羅辭世,享年91歲。逝世原因是「年齡相關的併發症」。亨內恩在他那一代阿拉伯藝術家中極具影響力,創作聚焦埃及普羅大眾與他們的日常生活,作品常以銅、花崗巖、紙莎草、木料、黏土等傳統埃及材料製成。飛鳥是雕塑中不斷出現的主體,幾何造型的飛鳥小至實際尺寸,大到紀念碑規模。

1929年,亞當·亨內恩出生於尼羅河畔的埃及中東部城市亞西烏特的一個金工家族。在他的回憶中,童年去開羅參觀埃及古董博物館打開了他的視野。1950年代,亨內恩先後在開羅藝術學院和慕尼黑藝術學院取得學位,1960年就在埃及雕塑圈樹起名望。1972年,他與妻子、人類學家Afaf el-Deeb離開埃及,到巴黎繼續深造,25年後,他們重返開羅,當時,亨內恩完成了他最負盛名的一項委託工作,例如1988年修復吉薩金字塔的獅身人面像。

1990年代,亨內恩發起了亞斯文國際雕塑研討會,在隨後三十年間,凝聚起眾多雕塑藝術家。雕塑之外,亨內恩也從事抽象繪畫。

2017年,亞當·亨內恩基金會設立「亞當·亨內恩年度雕塑講」,每年評選一位年輕而優秀的埃及雕塑家。

梅頓·戈拉瑟(1929-2020)

2014年,梅頓·戈拉瑟在紐約辦公室中。圖源:Christina Horsten/picture-alliance/dpa/AP Images6月26日,設計出著名視覺標識「I NY」 、素有「世界設計之父」之稱的設計師梅頓·戈拉瑟在其91歲生日當天辭世,逝世是中風所致。

梅頓·戈拉瑟,我愛紐約概念草稿,1976年,現由紐約MoMA收藏。1929年6月26日,梅頓·戈拉瑟在紐約出生。1954-1974年在紐約創立圖釘工作室。戈拉瑟曾任紐約視覺藝術學院主席,被評為五十年以來最重要的設計師。戈拉瑟曾說,自己在計程車後座上萌發了「I NY」 設計靈感,用一隻紅色蠟筆在信封上隨手畫下,這份草稿現在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1977年,「I NY」被用來推廣紐約旅遊業後,出現在無數商品上,幾乎成為了紐約的口號,也表達了市民對這座城市的濃濃情感。「9·11」事件發生後,戈拉瑟設計了「我比任何時候更愛紐約」(I NY More Than Ever)表示哀悼,並為一角蒙上黑煙。戈拉瑟售出設計圖,為慈善機構募資。

弗蘭克·波普爾(1918-2020)

弗蘭克·波普爾7月12日,研究現代藝術與技術之間關係的第一人、享譽世界的法國藝術史學家、藝術理論家、策展人弗蘭克·波普爾在瑞士辭世,享年102歲。波普爾在國際藝術理論領域具有重要地位,他不僅為新媒體和倫理的探討奠定了基礎,在20世紀60年代發表的對當代藝術中光和運動的早期分析影響了無數歷史學家、藝術家和學者。

1918年生於捷克布拉格的波普爾早期職業與藝術並不沾邊,那時候只是皇家空軍的紡織品技師、無線電報員。藝術之路的轉折發生在他與身為畫家的妻子Hella Guth移居巴黎之後。波普爾獲得了索邦大學的博士學位,在那裡,他將對馬塞爾·普魯斯特的關注轉變成了一篇關於動態藝術的論文。

1968年,波普爾出版著作《動態藝術的起源與發展》,該作與同年出版的傑克·博納姆的《系統美學》在藝術史上享有重要地位,尤其是追溯了1860年開始的關於印象主義與動態藝術之間關聯的探究。波普爾1975年的著作《藝術活動與參與》探索了「觀眾參與」作為現代主義的核心內容。

在1993年的著作《電子時代的藝術》中,波普爾認為20世紀80年代初,「技術」藝術已經讓位給了他所謂的「虛擬」藝術,這是一套通過互動使技術人性化的做法。在他看來,這個體系闡明了「我們不僅在現實本身的存在,而且在模擬現實的存在」。

基斯·索尼爾(1941-2020)

基斯·索尼爾7月18日,美國燈光藝術家、後極簡主義者基斯·索尼爾辭世,享年79歲。基斯·索尼爾以光雕塑以及運用霓虹燈管在「空間中繪畫」的革新裝置出名。索尼爾1941年生於路易斯安那州馬木市。他父親的五金店和母親的花店使他在早期便接觸到了材料的廣袤宇宙,他對於一切日常、裝飾或是工業的材料都毫無偏見。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索尼爾在蓬勃發展的紐約藝術界嶄露頭角。他利用非傳統的貧窮藝術風格的材料,如植毛、綢緞和竹子等進行實驗,從而成為了著名的後極簡主義雕塑家。1968年,索尼爾的作品出現在一場卡斯特裡畫廊的重要展覽中,參展藝術家還包括博伊斯、布魯斯·瑙曼等。

索尼爾對於霓虹的運用尤其精湛。「我們創作的藝術就是對傳統藝術觀念的蔑視,」索尼爾曾說,「我們所使用的材料原先不被認為是藝術材料。我有意地選擇它們,以激發出某些心理感受。」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王潔實開唱圈內朋友助陣:懷念那些年,那些歌
    30年後,王潔實唱過的那些歌曲依然讓人百聽不厭。王潔實的聲音依然充滿了磁性和專業的清亮,一笑眼睛就眯成了一條縫,讓人恍惚覺得他依然是那個年輕帥氣的小夥子。專門為「實在」粉絲開演唱會王潔實的那些歌迷們自己給自己起了個名叫「實在」,這些「實在」確實很實在,支持幾十年不變。
  • 透過衛星圖 看2020那些難忘瞬間
    2020年是註定不平凡的一年從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到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我們勇毅前行中國成為今年全球唯一實現
  • 那些優秀詩文為什麼讓人永志難忘
    網友們也在網絡上曬出了自己記憶深處的詩文片段,這些都出自小時候學過的課本。(相關報導見A07版)    這些詩文為什麼能夠讓人永志難忘?籠統地說,當然是因為它們足夠優秀,但是一個「優秀」的評語仍然不足以概括全部緣由。能夠進入課本的古代詩文,不單單是經過了教材編寫者的選擇和把關,更重要的是它們經歷了千百年來的沉澱和淘汰。
  • 為什麼藝術家們如此痴迷動物?
    藝術家餘極把自己和1000隻雛雞放在一起為什麼藝術家們如此痴迷動物?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基因技術發展以來,藝術家們也開始關注技術可能會帶來的倫理問題。《OOZ》是藝術家Natalie Jeremijenk的公共藝術作品,她也是一位對技術感興趣的創作者。她用動物裝置重塑動物園的可能,這裡的動物與人類進行互動,就像真實世界的動物園一樣。湖面遊動的鴨子、天空飛行的鳥……這個場景讓人想起菲利普·迪克的小說名《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 飛虎神鷹中的那些英雄們
    飛虎神鷹中的那些英雄們《飛虎神鷹》講述了上海解放初期,中共黨員燕雙鷹隻身打入敵人內部,成功粉碎軍統特務陰謀的故事。展示了無數的英雄獻身革命的熱忱,下面就隨小編一起看看裡面的英雄人物。張子健飾演燕雙鷹張子健,中國內地男演員、主持人,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
  • 那些年,乘風破浪的科學家們
    01、那些年,乘風破浪下 百花齊放的科學家但泰勒斯卻摔出了「史上最牛一跤」,影響世界數千年。泰勒斯棄商從學,李冶棄官立著,沉溺學術研究近50年。而這種純粹的執著,正是科學精神的靈魂。我們常想普通人如何成為科學家?
  • 「告別·2020」致敬那些在2020年離開我們的文化藝術界名人
    以此視頻致敬2020年那些去世的文藝界名人他們曾經陪伴、影響了我們一個時代曹燦(1932年12月27日-2020年1月8日)著名表演藝術家,中國國家話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曾經的廣播節目《小喇叭》中的故事叔叔。
  • 東南往事:那些年,那些人
    東南往事 那些年,那些人是的,26年過去了,在這疫情中的8月,在這鮮有好消息的當下,東南廣播公司臺慶季,邀請新老同事共同回憶的動議,真的是一個好消息。 26載雖已逝,一念之間見東南。聽說,電臺早有新址了,然而,那些塵封在心底的東南廣播記憶,卻依舊清晰地浮現在我眼前。這些碎片化的記憶,時時想起的那些人,都成為最難抹去的印記。
  • 那些有思想和情感深度的小說
    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自然要翻閱那些與疫情和災難相關的小說。比如《鼠疫》《霍亂時期的愛情》《白雪烏鴉》等。疫情對經濟活動產生了重大影響,但文學生產個體化的特殊方式,使這一領域沒有受到打擊。因此,這一年仍然有很多值得我們閱讀的文學作品,比如王蒙的《笑的風》,馮驥才的《藝術家們》,賈平凹的《暫坐》,遲子建的《煙火漫捲》,邱華棟的《十俠》,王松的《煙火》、艾偉的《婦女簡史》、鍾求是的《等待呼吸》,趙本夫的《荒漠裡的一條魚》,騰肖瀾的《心居》等。這些小說不是面對疫情的寫作,因此也大大緩解了我們因疫情的焦慮或恐懼。這些小說讓我們知道,世界上除了災難,還有更多美好的事物。
  • 畢業前最後一次臥談:那些美好和遺憾… | 畢業季
    四周很靜,能聽到呼吸聲這些年的時光如流水般在黑暗裡清晰流過讓我們走進這些畢業生的心裡傾聽那些難忘的記憶和美好的遺憾星光下的一切,那麼美好微風,吉他,與歌聲最大的遺憾莫過於不能和同學老師們拍一張完整的畢業照了。離開之前,想對老師說:「水木清華,春風化雨,教我育我,終生難忘。」想對同學們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 6年了,馬航MH370的那些「真實」與「謊言」!
    6年來,我一直關注和追蹤MH370的各種消息,也在一直幫助大家分清那些是「真實」,那些是「謊言」。親歷6年前的的3月8日凌晨,我從曼谷起飛飛往浦東,經過胡志明、三亞的時候,很多飛機都在121.5這個應急頻率呼叫MH370航班,在三亞區域,管制員還用中文問我們有沒有聽到MH370的消息,我說很多飛機在呼叫,但是我們沒有聽到。
  • 2020年真的太難了,盤點全世界那些去世的名人
    多年以後,當我們再回想起2020年,不知會是什麼感受。 但此刻,所有人對生命的理解,都與以往截然不同。 2020年,人類經歷了太多苦難,也失去了太多親人。 在這一年即將過去之際,讓我們深切緬懷他們吧。
  • 那些年,乘風破浪的科學家們
    01、那些年,乘風破浪下 百花齊放的科學家 真正的科學家是什麼樣的? 但泰勒斯卻摔出了「史上最牛一跤」,影響世界數千年。
  • 《山海經》中那些被證實真實存在的生物
    書中描述的世界到底是不是真實存在的?涵蓋了多大的地理範圍?書中的那些山脈、河流、國家真的是我們這個世界以前的樣子嗎?而最吸引人的,莫過於書中的種種怪獸。這些怪獸往往形態各異,有的甚至讓人匪夷所思。但事實往往又出人意料,因為《山海經》中有很多的怪獸,被證實是真實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有很多還是我們現代人經常見到的。
  • 2020福建教師招聘物理學科備考:談談牛頓前面的那些巨人們
    2020福建教師招聘物理學科備考:談談牛頓前面的那些巨人們 福建教師招聘網 :提供2020福建教師考試備考資料,包括福建教招教育綜合基礎知識、學科專業知識及重點、教師招聘面試技巧、 備考指導等。
  • 殺年豬、貼對聯、祭祖墳、拜大年,那些難忘的家鄉年事
    殺年豬、貼對聯、祭祖墳、拜大年,那些難忘的家鄉年事我雖然離開家鄉已經20多年了,但對家鄉的年事,總懷有難以銷蝕的記憶。我的家鄉在太行山東麓的淺山裡。每年一進臘月,家鄉就瀰漫起一股濃濃的年味。這時候,家裡家外的一切活動,都是在圍著一個「年」字去忙活。
  • 蘇新平:一個非典型的現實主義藝術家
    虛構的真實 影像 7'53'' 2017 悅來美術館展覽現場 2020在這個一分為二的黑白空間中,影像《虛構的真實》被安排在入口的「黑暗」盒子裡,向進來的人們隱秘地揭示著藝術中那些關於「真實」與「虛構」內在關係。影像畫面從一隻鉛筆在白紙上塗畫的近景鏡頭開始,一遍又一遍地來來回回,筆痕一層疊加一層,微觀視角下既沒有具體的內容,也沒有意義的指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反覆疊加的鉛筆痕跡在紙面形成了不同大小、深淺的區域,圖像意向隨之誕生。
  • 藝術家們是如何看待虛擬實境這一未來大勢的?
    AI 說唱歌手 Travis Bott 圖片:adweek Travis Scott 在過去的幾年中space150 還為其拍攝了音樂錄影帶,使用基於人工智慧的人體圖像合成技術「deepfake」,並進一步模糊了 Travis Bott 和真實的 Travis Scott 之間的界線。這個項目測試了神經網絡技術的進步,並探索未來的項目是否可以從人工智慧的使用中受益。
  • 那些藏在周杰倫歌詞裡的風景,在重慶也能找到!
    一字一句,一弦一律,聽的是青春,回憶的是過往,讓人不自覺沉醉其中。 其實那些年,藏在周杰倫歌詞裡的風景,在重慶也能找到。那些經典的周氏歌詞和重慶風景放在一起,一幀一幀如電影般浮現,美得讓人心醉。 丨中山四路 林蔭大道,陽光灑落 湛藍清澈的晴空 總能給仰頭的人們帶來好心情 #04《等你下課》 躺在你學校的操場看星空 教室裡的燈還亮著你沒走
  • 2020年抖的那些音--昆蟲篇
    2020年初才開始接觸,也用視頻的方式做了些紀錄,在此集中分享一下。   本期分享部分昆蟲短視頻。8、羲和絹蝶及生境9、蚊子10、羽角椎頭螳往期部分公眾號文章推薦:    第二十九期 錯誤更正    第二十八期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