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6日18點左右,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頒給英國數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一半由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天文學家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共同獲得,以表彰 Roger Penrose 在發現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可靠預測方面做出的貢獻,以及 Reinhard Genzel 和 Andrea Ghez 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緻密物體(黑洞)的貢獻。三位獲獎者因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黑洞,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人民幣)。
黑洞是現代廣義相對論預言的一種天體。黑洞的引力很大,使得視界內的逃逸速度大於光速。換句話說,黑洞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事件視界逃脫的天體。
1916年,德國天文學家卡爾·史瓦西通過計算得到了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一個真空解,這個解表明,如果將大量物質集中於空間一點,其周圍會產生奇異的現象,即在質點周圍存在一個界面——「視界」一旦進入這個界面,即使光也無法逃脫。
1968年,美國天體物理學家約翰·惠勒首次提出「黑洞」一詞。
黑洞 M87 (圖片來源: Event Horizon Telescope Collaboration)
2019年4月10日21時,人類首張黑洞照片面世,該黑洞位於室女座一個巨橢圓星系M87的中心,它的核心區域存在一個陰影,周圍環繞一個新月狀光環。
黑洞是如何誕生的?
依據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當一顆垂死恆星崩潰,核心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縮它將聚集成一點,最終形成黑洞。也就是說,現代物理學認為黑洞是衰老恆星坍縮產生的。
來自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羅伯特·馬西博士說,一些研究結果顯示,銀河系在黑洞周圍形成,就像珍珠在砂石周圍形成一樣。他說:「黑洞把物質拉在一起,第一代的恆星和銀河系可能就是這樣出現的。」
很顯然,關於「黑洞起源」天文研究結果與物理理論推測之間存在很大的分歧。
注釋:現代物理學理論認為,黑洞是衰老恆星坍縮形成的。因此,黑洞產生於宇宙後期(晚於恆星形成)。然而,天文學研究顯示,黑洞對星系的形成具有重大影響,黑洞產生於宇宙早期(早於恆星誕生)。
假設黑洞誕生於宇宙早期,那麼,「黑洞起源」是如何發生的?
根據相對論的「光速不變」原理,物體的質量將隨著速度的增大而增大,當物體的速度接近光速時,它的質量將趨於無窮大。
暴脹理論指出,早期宇宙的空間以指數倍的形式膨脹。這種快速膨脹意味著宇宙在一段時間裡,是以非常大的增長速率膨脹,其速度遠大於光速。
假若宇宙早期誕生出某些「有質量」的物質,當「暴脹」發生時,它會以超光速運動,質量趨於無窮大,形成「早期黑洞」。當「暴脹」結束後,它們均勻分布在宇宙空間裡,為後期星系以及星體的誕生奠定基礎。
注釋:「有質量」的物質超光速運動,瞬間質量趨於無窮大,吸引了大量的周圍物質形成早期黑洞。隨著暴脹的結束,早期黑洞被均勻分布在宇宙空間,強大引力吸引周圍物質合成早期星系。
結語: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再次頒給了天體物理學黑洞研究,說明科學家已經完全肯定了黑洞的存在,未來對黑洞的研究會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