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奎斯超高速摔車,只傷到下巴
[XCAR 賽事 原創]
看過MotoGP賽事的朋友都會被其緊張、刺激的比賽場面所吸引,尤其在一些高速賽道,MotoGP賽車的時速高達340km/h,遠比一些汽車賽事、方程式賽車的最高時速要快得多。
車手們為了可以更快地過彎,往往將車壓得非常低,甚至將身體側掛在車身外側,以拉大車輛的傾斜角度,我們在驚嘆車手超強的操控技術的同時,也為車手捏了把汗,如果發生意外,置身於外部的車手將會直接遭遇可怕的摔車事故,因此相應的安全保護特別有必要,那麼在本篇文章中,編輯就跟大家共同了解下MotoGP的車手裝備。
☆頭盔
頭盔對於車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最關乎生命安全的裝備。各大頭盔贊助商會選擇青睞的車手進行贊助,使用的產品也都是最頂級的頭盔,對此FIM並不會進行幹預。但是不同頭盔贊助商因所在國家不同,導致質量標準很難統一,而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只要符合國際頭盔安全質量認證標準(INTERNATIONAL HELMETS STANDARD),就允許在比賽中使用。
感謝中國汽摩協會袁春老師提供相關資料。
有三個認證體系符合該標準,分別是「ECE(歐洲認證標準)」、「JIS T 8133:2007(日本認證標準)」、「SNELL M2010(美國認證標準)」。而且,這三個認證體系同樣適用於民用頭盔,比如義大利品牌的AGV的頭盔,想在日本銷售,那麼你就要符合「JIS T 8133:2007」的認證標準。
從基本結構上看,民用和賽用的頭盔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可在用料方面,賽用頭盔更加考究,例如採用多層纖維複合材料,而且多層結構設計,也可以有更好的抗衝擊表現。
MotoGP車手的頭盔有一點非常特別,就比如瓦倫迪諾·羅西佩戴的AGV頭盔。AGV會利用儀器掃描羅西的臉部輪廓,製作出3D立體式內棉,與臉型可完全貼合,佩戴後更加舒適,同時吸溼排汗性能強,還可全拆清洗並具有減噪靜音功能。
車手:馬科·馬奎斯
頭盔:SHOEI
對於SHOEI這個品牌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來自摩託車運動發達的日本。不管是民用還是賽用頭盔,都擁有非常多的忠實用戶,每一款頭盔從設計到生產,都要經歷多項論證與測試,既要保證足夠的抗衝擊性,也要提供良好的舒適性。
接下來,咱們就結合一個實際案例,來看看一顆優質的頭盔對於車手有多麼重要。主人公就是MotoGP的當紅「炸子雞」馬奎斯,故事要從他的下巴開始。
相關內容回顧:
頭盔塗裝千奇百怪,彰顯MotoGP文化
當然,頭盔發展到現在已經不單純作為「護具」出現,也成為展現車手個性、特色,增強辨識度的重要裝備之一。
關於頭盔,不得不提,但又不想提及一位車手,這就是義大利人馬科·西蒙切利。2011年MotoGP馬來西亞站正賽第二圈,駕駛格萊斯尼·本田賽車(RC213V)的西蒙切利出彎時不慎滑倒,奇怪的是,賽車與他不僅沒有「推出」賽道,反而滑向了賽道內側,被隨後駛來的愛德華茲與羅西撞到。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出現了,西蒙切利的頭盔脫落了,按道理來說,如果扣好鎖扣的話,頭盔是不會脫落的,從另一個角度看,也說明撞擊產生的力度有多大。由於傷勢過重,1987年1月20日出生的西蒙切利,在2011年10月23日結束了短暫卻又精彩的人生,讓我們記住這個留著爆炸頭髮型的大個子。
視頻為西蒙切利被撞身亡視頻:
編輯點評:安全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可驚險、刺激也是賽車運動的魅力所在,一味地強調安全,勢必影響比賽觀賞性,但付出生命的代價也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如何平衡二者之間的關係,是賽事組織者需要好好考慮的問題。而我們能做的,只有對這些英勇無畏的車手表示深深地敬意,是他們在用生命詮釋摩託運動的魅力,也希望在未來的比賽中我們只看到精彩的比賽,而不再有任何噩耗傳來。
0 條評論,一鍵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