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幸孕姐(擁有本文版權,歡迎分享轉發)
現代人分娩時經常會遇到的胎位不正、胎兒太大、盆骨異常等難產情況,往往通過剖腹產都可以順利「通行」,而在古代,女孩往往12、13歲結婚、15、16歲就生孩子,但由於醫療技術有限無法「難轉剖」,怎麼辦?

古代難產有多危險
古人在生孩子前是無法預知是否有難產可能的,尤其是那些年齡僅15、16歲的初產婦,往往出於對生孩子的恐懼,增加了「難產」的發生率,在沒有催生藥、麻藥、鎮痛劑的情況下,接生婆只能頻繁用熱水擦拭孕婦身體幫助分娩——
1、由於生孩子十分消耗產婦體力,在宮口不易擴張的情況下,熱水能緩解產婦的情緒,而冷水會刺激子宮收縮,給分娩帶來障礙。
2、熱水具有殺毒消菌的作用,能避免產婦下體細菌感染,降低新生兒剛出生時發生感染的機率。
不過,用熱水促進分娩僅適用於具備順產條件的孕婦,如果那些15、16歲的少女媽媽不幸遭遇難產,就會面臨一個我們常在影視劇看到的鏡頭——保大還是保小?

當出現這個問題時,產婦和胎兒的命運基本完全掌握在女性丈夫手上。
1、保大
由於古代普遍存在男尊女卑的封建觀念,女性社會地位低下,通常只是傳宗接代的生育機器而已,多數情況下都是保小,當然也並不缺多情男兒,寧願舍子救妻。
當確定要保產婦時,接生婆會不顧胎兒性命,用剪刀、鐵鉤等利器將其分解後從產婦體內拽出,這樣雖然殘忍,但在當時有效的醫療條件下,能在很大程度上保住孕婦的命。
2、保小
如果是保小,接生婆會直接用刀子將孕婦肚子劃開,取出孩子,因為古代麻醉、縫合手段有限、消毒不到位,產婦很容易產後大出血而亡,這對產婦而言,是十分殘酷的。
3、同時保住
當然如果不是極端情況,有經驗的接生婆可能會將胎兒的鎖骨折斷,縮小體積,以便通過母體狹窄的產道——新生兒的鎖骨癒合能力很強,不用太過擔心。
4、一屍兩命
如果情況緊急,那些15、16歲的初產婦,更容易產生體力不支,產程延長等情況,絕多大數胎兒最後會窒息而亡,產婦也性命不保。對於一屍兩命的情況,古人會採取「剖腹產」,將胎兒取出後分別下葬。
古代女人難產的原因
據資料數據統計,古人難產率高達30%,主要是因為:
1、年齡太小
古人壽命短,結婚時間早,提倡「早生貴子」。通常女孩子12、13歲就出嫁,15、16就生孩子,此時女性的生殖器官、子宮、盆骨、宮頸等並未發育成熟,很容易造成難產,相當於一隻腳踏進鬼門關。
另外由於生育年齡小,心理不夠成熟,在分娩過程中,極易因害怕、緊張、體力不支而發生難產,正如同電視劇裡的鏡頭:產婦聲嘶力竭,滿頭大汗,最終疼得暈過去……
2、缺少運動
如果是生在富貴之家,「少奶奶」懷孕後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飲食過剩又不運動,很容易導致胎兒發育過大,而孕婦久坐久臥又會造成氣血不流通、腿腳浮腫,加重難產的概率。
3、醫療水平低下
古代的接生婆水平參差不齊,如果是皇宮貴族,可能會請最優質的接生婆,如果是貧苦之家,只能順其自然,加劇難產的可能。
幸孕姐點評: 在古代生孩子,真可謂「兒奔生,母奔死,閻王爺處隔層紙。」隨著人類醫療
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現在人生孩子真的幸運、安全多了,幸孕姐在此祝願每位孕媽都順利產子、接好孕。(M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