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方式知多少?快來解鎖這些「花樣分娩姿勢」。
執筆:毛婷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女性分娩好像都是躺在床上聲嘶力竭的生產,確實,仰臥位是目前最為普及的一種分娩方式,但並不代表它適合每一位產婦。
其實,生孩子的「花式姿勢」,只有你想不到,沒有生不了。
分娩姿勢大合集
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的影視劇中,產婦好像都是躺著生的,也有不少人認為古代只有這種生娃姿勢,但實際上在《諸病源候論婦人將產病諸候》就有寫到:「婦人產,有坐有臥」,這下大家清楚了吧,古代生孩子,就要坐著生、站著生和躺著生的了。
最安全分娩姿勢:
1、截石位
也就是仰臥位生,是現在最常見的分娩姿勢。
特徵是產婦仰臥,將雙腿架起,它之所以成為最普及的姿勢,主要是如下優點:
這一姿勢能將產婦會陰最大程度的暴露在醫生視野下,方便醫護根據胎兒狀態操作;也便於及時進行會陰切開、產鉗術等,但也有一定的缺點。
缺點:
仰臥位時增大的子宮會壓迫到下腔靜脈,回心血量會較少,可能誘發胎兒宮內窘迫和產後大出血;骨盆的狹窄會影響產道,增加難產概率,產程一旦被延長,宮縮就會後繼無力;仰臥位對產婦來說是比較耗費體力的,如果產程較長,產婦容易脫力,配合度也會降低,不利於生產。
2、側臥位
能夠減少下腔靜脈受壓增加靜脈血回流,降低胎兒缺氧的可能性,適合橫枕位、孕婦腰椎受傷等情況。特徵是向左或者向右側位於產床上。
優點:在側臥時更有利於產婦保持體力,減少重力的作用,宮縮的時候也可以促使胎兒轉動,更好地娩出。
缺點:不利於醫護觀察產婦和胎兒情況,且需要助手拿住產婦一條腿直至分娩結束,胎兒娩出時也不好操作。
最省力分娩姿勢:
1、坐位
優點:可與仰臥位可以很好的結合,相比仰臥位由於產軸一致,能更好用力,坐位分娩時子宮靠近腹壁,利用讓胎兒也能利用到重力,縮短產程,保存體力。
缺點:坐久了之後容易導致會陰水腫,加重痔瘡。
2、水中分娩
是近年來國外比較流行的分娩方式,很多明星都會選擇。
優點:水的浮力可以減輕宮縮陣痛,保持會陰的彈性,使產婦處於相對放鬆的狀態。
缺點:如果胎膜破裂,產婦和新生兒有感染的風險,還有可能導致新生兒吸入池水或窒息。
最尷尬分娩姿勢:
1、手臥膝位
指生產時雙膝跪地,雙腿分開分娩。
優點:能夠減少腰背的壓迫,適合胎位不正的寶寶,可以減少撕裂和側切的概率。
缺點:但一直保持跪姿,產婦容易支撐不住。
2、蹲位
產婦雙腳平放,手握欄杆和其他東西的力量。
優點:藉助宮縮的產生的重力快速娩出胎兒,能減少腰背部壓力。
缺點:容易導致產婦會陰受傷,而且可能會讓某些產婦產生心理負擔。
3、站立位
這種姿勢下,產婦能夠分泌更多內咖肽,而它被證明可以減少產婦50%的陣痛,縮短產程,《今日美國報》報導:在2018年,約有60萬美國孕婦採取這種新型的分娩姿勢——「立式分娩」。
優點:
這種狀態下胎兒的重力和產道是一致的,能讓產道橫斷面著增加30%(增寬產道);而且這樣出生的寶寶適應能力和抵抗力更強。
缺點在於:
產婦體力消耗大,而且會人感覺到尷尬;會陰體過長,可能會導致胎兒顱內損傷和產道撕裂;胎兒娩出風險大,比如前幾天18歲孕婦走在路上孩子就「掉」了出來,不利於處理新生兒。
冷知識:孕媽分娩時,胎寶在幹嘛?
如果孕媽在分娩前靜下心來,其實就能感覺到胎兒的「躁動」,寶寶其實也等不及來和父母相見了,我們的寶寶可是很努力的。
動作一:銜接:胎兒雙頂徑在進入骨盆入口平面時,顱骨最低點和坐骨棘呈水平位置;
動作二:下降:胎兒會利用宮縮的力,將胎頭沿骨盆前進,配合宮縮時胎頭下降,間歇時胎頭回縮;
動作三:俯屈:胎頭到達骨盆底時,進一步俯屈適應產道;
動作四:內旋轉:胎頭圍繞骨盆縱軸旋轉;
動作五:仰伸:胎頭枕骨到達恥骨聯合,胎頭部位相繼娩出;
動作六:復位及外旋轉:胎頭枕部向左旋轉45°,恢復胎頭和胎肩的垂直關係;
動作七:前肩娩出:胎頭外旋轉後,胎兒前(右)肩在恥骨弓下娩出。
動作八:胎兒娩出:胎兒雙肩娩出後,胎體也隨即娩出,胎寶寶也通過自己和媽媽共同的努力,來到了父母身邊。
胎兒前(右)肩在恥骨弓下先娩出後,隨即後(左)肩從會陰前緣娩出。胎兒雙肩娩出後,胎體和下肢隨之娩出,至此完成分娩全過程。
【幸孕說】「每一個嬰兒能夠來到世間,都是母親不懼生死,用盡生命的力量。」因為哪種分娩方式並不是最重要的,只要能健康誕下胎兒,都是母親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