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位於市中心地域,東起城東南角樓西至崇文門,總面積約:15.5公頃。
歷史上明城牆全長25公裡,始建於明永樂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崇文門至城東南角樓一線的城牆遺址全長1.5公裡,是原北京內城城垣的組成部分,是僅存的一段明代城牆,也是北京城的標誌。
其城東南角樓是全國僅存的規模最大的城垣轉角角樓,始建於明代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清兩代多次修繕,是明代北京城唯一保存至今的角樓。樓建於突出城牆外緣的方形臺座上。臺高12米,底邊長39.45米,上邊長15米,樓高17米,通高29米,建築面積700多平方米。平面呈曲尺形,四面磚垣,重簷歇山頂。樓體外側向東、向南兩闊面和向西、向北兩側面均闢箭窗,共4層144孔。樓體內交金柱20根,是角樓的主要承重結構。角樓高大峻拔,形式特殊,是明清城防和城樓建築的獨特例證。
角樓內的城牆城門文化展,以1:60的比例依照明代北京城門大小複製了北京內九、外七城門共16座城門、城牆的模型。同時展示相關歷史文化內容的130餘組泥塑人物及各種造型。為全面展示北京古代城垣的歷史,展覽還運用聲、光、電等展陳形式加強展陳的視覺效果,使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
滿布歲月痕跡的古老的城牆就像一部以土石建構的編年史,直接和間接地反映著這座都市的興衰浮沉。城門則像這座都市的嘴巴,是這座都市得以呼吸和言語的通道。生命、思想、欲望、生死……全城的命脈都集中在這裡。它們氣勢恢宏,睥睨四方,與周圍環繞的街道、錯落的景物相互映襯,形成一道道獨具一格而又瑰麗動人的風景。
由於年久失修和人為損壞,城牆遺址破損嚴重,為保護文化遺產,再現古都風貌,徹底綜合整治城牆遺址的周邊環境,北京市政府決定修復城牆,建設明城牆遺址公園。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1540延長米的城牆遺址進行了修復,城牆遺址的保護工作以現狀保護、排險加固為主,以少量補缺為輔,最大程度保存城牆的原狀。
明城牆遺址公園運用簡潔的設計手法,突出展現城牆的殘缺之美。漫步公園內,古樹掩映,綠草茵茵,綿延古樸的明城牆及深沉凝重的角樓仿佛在向人們訴說民族的滄桑。公園內「老樹明牆」「殘垣漫步」「古樓新韻」「雉堞鋪翠」等景觀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展現北京城深厚的文化積澱,令人平添無限的遐思。
作為中國最古老、最具文化魅力的城市之一,北京城不僅被中外學者視為建築史上的奇觀,更被看成「一個偉大文明的頂峰」。而城牆與城門是這座古都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作為北京的地標建築,見證了這座都市的輝煌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