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出爐
每天半斤水果一斤菜 吃雞蛋別扔蛋黃
每天一兩畜禽肉、一兩水產品、半斤水果、半兩堅果、吃鹽不超6克、每天多喝1-2杯水……昨天,《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發布,與以往相比,有些食物種類的推薦量「下來了」,飲水量變多了。東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孫桂菊教授參加了修訂工作,她給記者解讀了其中一些新變化,比如取消膽固醇上限,大家吃雞蛋時別再扔掉蛋黃。老年人也不要一味追求「瘦」,「微胖」的人患病時更能扛得住。
水果、肉、堅果可少吃點,每天吃鹽少於6克
我國於1989年首次發布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在1997年和2007年進行修訂。與舊版指南相比,新版指南推薦的水果、動物性食品、大豆和鹽的膳食攝入量比以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比如,每人每天的水果,舊版指南推薦的攝入量是200-400克,現在降低為200-350克;畜禽肉,舊版是50-75克,新版指南降低為40-75克;水產品,舊版指南推薦量是75-100克,新版指南推薦量40-75克。大豆及堅果,舊版推薦量為30-50克,新版推薦量降低到25-35克。以前人們的概念裡,每天攝入鹽的量是6克,而新版指南推薦量建議大家吃得再淡一點,成人每天食鹽不超過6克。
蔬菜、奶類和油的推薦量是沒有變化的。根據指南推薦,成人每天要攝入奶及奶製品300克,蔬菜300-500克,25-30克油。此外,還要攝入250-400克谷薯類。
指南還強調「足量飲水」。孫桂菊介紹說,他們在科學詢證的過程中發現,老早推薦的每天喝1200ml水已經遠遠不夠了。因此,在新版指南中,成年人每天的推薦飲水量定為1500-1700ml,大約是7到8杯的樣子,提倡飲用白開水和茶水。
推薦量出現變化的原因是,新修訂的中國居民營養食物參考攝入量當中蛋白質和能量的變化,就比方拿成人來說,蛋白質從原來的75克下調到65克,有10克的變化。成人能量的變化大致有兩百千卡的變化,這些變化落實到食物的供應上,所以就有一些食物會有一個變化。其次還參考了國內外對於食物和營養健康的關係最新的理論成果。
取消膽固醇上限,吃雞蛋不棄蛋黃
美國版膳食指南2015年取消了膽固醇攝入的上限,當時引起廣泛關注。昨天發布的新版指南也取消了膳食膽固醇上限。
孫桂菊具體解釋說,「從目前對膳食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的膳食膽固醇攝入量的關聯性分析結果顯示,即便膽固醇攝入量達到768mg/d,也未發現膳食膽固醇攝入量與心血管疾病發病和死亡有關。」
因此,《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13版)》未能設定膳食膽固醇攝入的限量,本次膳食指南也取消了該限值。
因為害怕膽固醇高,很多人盡力減少攝入,由此還帶來一些錯誤做法。比如,吃雞蛋只吃雞蛋白,扔掉雞蛋黃。
孫桂菊說,新版指南特別強調「吃雞蛋不棄雞蛋黃」是有道理的。蛋黃儘管膽固醇高,但其他微量營養素含量豐富,營養價值高,還含有一定量的卵磷脂,而卵磷脂具有降膽固醇的作用。
對於「素食人群」,指南首次提供了膳食指導。
孫桂菊告訴記者,「合理平衡的素食很重要,比如B12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豆製品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B12,建議多吃豆製品。」
「千金難買老來瘦」,其實是個誤區
近些年來,肥胖和體重超標問題越來越引起大家重視。18歲以上成人體重超標率達到30.1%,肥胖率達到11.9%,由此帶來的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不少中、老年人為了應對「發福」,保持身體健康,甚至節食減肥,好像越瘦越好。
孫桂菊教授告訴記者,俗話說的「千金難買老來瘦」其實是一種誤區,新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關注到這個問題。
大量科學證據表明,體重過輕導致營養不良,增加老年人的死亡風險;過胖則會帶來營養代謝病,也會增加死亡風險。
所以,「正常人的BMI值(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得出的數字,國際通用的衡量胖瘦程度的標準)從18.5到23.9,老年可適當放寬到26.9。」孫桂菊說,老年人不要為了追求瘦,就減肥不吃飯。
孫桂菊還說,有證據表明,在抵抗重大疾病的時候,「微胖」的老年人比體重偏輕的老年人更能扛得住。
新版指南特別提到「吃動平衡,健康體重」的概念,提到各年齡段人群都應天天運動、保持健康體重。具體建議是,每周至少進行5天中等強度身體活動,累計150分鐘以上;主動身體活動最好每天6000步。減少久坐時間,每小時起來動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