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XZ
責編 | 雪月
在學術界,研究論文的引用次數常常被視為學術影響力的一個可量化、客觀的衡量標準。也正是因為如此,在文獻引用中形成了一個「灰色地帶」,即通過某種方法來提高引用次數。
近日,刊登在Nature上的一則 Signs of 『citation hacking』 flagged in scientific papers 的新聞表示,俄克拉荷馬市俄克拉荷馬醫學研究基金會 (OMRF) 的生物信息學專家Jonathan Wren和Constantin Georgescu發現當研究人員在他人論文的參考文獻中過多的插入自己的論文時,無論是通過事先安排,還是通過在同行評議中要求加入額外的參考文獻,這都可能會在引文記錄中留下蛛絲馬跡。
目前Wren等已經開發出一種運算方法來檢測這些異常的引用行為,其研究論文發布在預印本biorxiv 上,題為 Detecting potential reference list manipulation within a citation network 。研究人員對PubMed資料庫中的公共記錄進行分析,得到了大約20000名研究人員論文的引用情況。結果發現大約有80為研究人員的他引率出現異常,並且擁有異常引用次數的研究人員也傾向於大量引用自己的研究論文。此外,在這研究樣本中,大約16%的作者可能在某種程度上也涉足了「灰色地帶」。
Wren表示大量的自引率很容易衡量,但異常的他引率卻難以衡量。為此Wren和Georgescu考慮了許多潛在的異常現象。例如,當研究人員經常在別人的論文中收到連續的引用塊,或者從一個期刊中獲得過多的引用。他們發現,與異常現象相關的一個關鍵指標是研究人員從他人工作中獲得引文分布的整體偏差或不平等性。
但這種分析只能發現異常的引用模式,不能評估一個研究者是否真的為他們的論文安排了額外的引用。Wren表示,根據研究人員他引率的記錄繪製偏差曲線,應該會產生一條對稱曲線,但事實並非如此。在此基礎上,他提出,大約16%的作者曾經或多或少參與過某種引文操作。荷蘭萊頓大學的文獻計量學家 Ludo Waltman表示,當引用其他參考文獻有許多複雜的原因時,他對這種區分「操縱」和「非操縱」引文的分析方式感到不舒服。
因此Wren希望編輯和審稿人能夠開發一個資料庫,明確哪些參考文獻是在同行評議時添加的。加拿大蒙特婁大學的文獻計量學家Vincent Lariviere表示,讓同行評議報告更加透明可能有助於解決這個問題。此外,目前一個主要促進這種「灰色地帶」形成的原因是研究人員往往能夠根據簡單的引用次數而獲得獎勵,這才是最終需要改變的。
相關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2378-2
https://www.biorxiv.org/ content/10.1101/2020.08.12.248369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