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薦語:
1月16日晚七點半,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常務副會長劉江燕將做客「NSDA公益月」第二場直播講座,帶來她與海洋保護的故事。
以下文章來源於NSDA全美演講與辯論聯盟 ,作者NSDA君
NSDA公益月專題35億年前,第一個遠古生命體在海底形成。很難想像,35億年後的如今,海洋成為了佔據地球表面積的四分之三的「藍色領土」,神秘、壯美的海面之下,是人類對其資源的無限索取與生態破壞。
而6年前,在金融行業深耕了20餘年的劉江燕也沒有想到,自己即將放棄在北京奮鬥了數十年的工作與生活,在事業巔峰期舉家遷至海南三亞,全職投身於海洋保護的公益活動中。在此以前,她甚至幾乎對海洋一無所知。
把劉江燕與神秘的海洋牽絆在一起的,是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作為國內頗具規模與影響力的民間公益社會團體,藍絲帶在保護海洋生態事業上已經持續了12個年頭。如果將這12年做一個概括,則像是一群「小眾」之人委身於一項偉大的事業,如涓涓河流匯聚成海,呼召著更多人關注海洋,保護生態。劉江燕便是其中一份子。
正如藍絲帶所倡導的那樣,保護海洋,亦是保護我們自己所處的環境。1月16日晚七點半,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常務副會長劉江燕將為我們帶來「NSDA公益月」第二場直播講座,為我們帶來她與海洋保護的故事。
採訪、撰文 | Vivi
選擇與迷茫從北京到三亞,人生再次從零出發
2015年12月8日,是劉江燕從北京來到三亞的日子,也可算作她人生的一個轉折點。
在此以前,劉江燕已經在金融行業深耕了二十餘年。彼時30多歲的她,迎來了事業發展的巔峰期,在北京這座城市裡,有著豐富優渥的生活、步步晉升的工作任命,未來發展也蔚為可觀。
這是劉江燕第一次的從零出發,過程已實屬不易。第二次,是從首都北京搬到海濱城市三亞。促成這項轉變的最初因素,是她愛人的工作的調動。
圖源 | 劉江燕
圖源 | 劉江燕
2015年底,劉江燕跟隨愛人的腳步來到三亞,用她的話說,「當時內心非常不願意,但為了孩子,為了家庭,有時候也不能過於考慮自己。」所以,剛來到三亞的時候,她的心情更像是妥協,內心的落差無可避免。
這種心理落差是極為現實的。一方面,她閒不住,在三亞當地入職了一家國際會展公司,這份工作算是與北京的事業有承接,上手也比較輕鬆,但工作之餘她也隱隱感到,這並不是自己能夠投入百分之百精力、為之長期奮鬥的事業。另一方面,習慣了北京繁華的都市感,習慣了帶著孩子流連於各大美術館、博物館的周末,三亞的生活則顯得有些冷清了。
在這樣的境遇之下,劉江燕開始思考:既然已經有所放棄,便不要辜負自己做出的選擇。更重要的是,一個家庭中,母親的負面情緒也極容易影響家庭的和睦。所以,來到三亞後的一年時間裡,她一直在審視自己,審視現狀。
也是在這一年,她遇到了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遇到了她公益路上的引路人。生活像是早已埋好伏筆,等待她找到真正熱愛的道路與事業。
圖源 | 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
平凡個體的光芒:走上公益之路,與「小眾」同行
劉江燕與公益的最初結緣,是因為孩子的教育。她的兩個孩子,一個12歲,一個5歲。
在北京的那些年,劉江燕也早早就帶著孩子參與關懷自閉症兒童的公益活動。她深深感到,正是因為自己和孩子都是健康的人,所以更要將目光投注到所謂「特殊人群」的身上,幫助孩子看到社會的多面性,培養他們的同理心,構築一個多面的、有愛的社會觀和人生觀。
圖源 | 劉江燕
來到三亞後,劉江燕也是第一時間想到:三亞有沒有類似的公益組織,能帶著孩子繼續參與其中?
在一次聚會上,她結識了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的常務理事邊玉琴。在中國的公益領域中,邊玉琴這個名字是低調卻又響亮的。作為藍絲帶元老級的組織者之一,邊玉琴已經在海洋保護事業上投入了十年以上的熱情和精力。
巧合的是,與劉江燕相似,邊玉琴也是跟隨愛人,從北京來到三亞,跨了行業從事公益。「最開始參與到藍絲帶的志願活動中,是邊玉琴大姐身上的精神,感召了我,促使我後來正式加入藍絲帶。」劉江燕反覆提起這位被媒體稱為「中國藍海母親」的公益傳播者,更多次強調她是自己公益路上的引路人。
圖源 | 中國海洋在線
2012年,邊玉琴為了調查沿海企業私排汙水的情況,冒著人身安全的威脅在海邊調查排汙口。當時,她每日的工作時長將近14小時甚至更久。除了堅守在海洋環保的一線,邊玉琴還帶領藍絲帶從成立之初的寥寥數名成員,發展到了如今在全國都極具影響力的規模。
藍絲帶成立之初,國內對於公益機構,尤其是海洋保護類公益還十分陌生。在邊玉琴的牽頭下,越來越多的組織者、志願者加入其中,向公眾普及海洋保護的概念與重要性。劉江燕說:「真正參與其中,你就能實際感受到身邊這群『小眾』群體在日常的全情付出與無私堅守給你帶來的震撼。」
正因為公益群體的的小眾,才更顯出他們平凡個體下的光芒。在這一潤物細無聲的影響之下,劉江燕的心裡萌生了一個更大的想法:我是不是也能成為其中一員?
於是,在2019年,劉江燕正式加入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成為了一名公益工作者。
圖源 | @搜狐號公益
藍絲帶四大公益領域:海洋保護,遠比你我想像的更多
說起海洋保護,公眾普遍的印象還是淨灘——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在海邊撿垃圾」。劉江燕說,最初告知朋友們自己加入藍絲帶,他們的第一反應也是如此。
然而,當她真正加入其中後,發現海洋保護的意義遠不止於此。總結來講,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的工作主要分為以下四個領域:
01海洋生態資源保護
通過對紅樹林、海草床和珊瑚礁這三大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的現狀展開調查,針對性地實施一系列修復工作,並為常見的水生野生動物提供救助支持。
珊瑚礁調查 圖源 | 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
紅樹林修復 圖源 | 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
02海洋汙染監測與治理
為緩解海洋環境問題而展開基礎調查工作,並組織全國志願者對海洋環境進行保護與修復。針對漁業社區,持續7年實施「社區精準環保示範項目」,引導沿海社區居民探索「綠色」的生活、生產方式,逐步走向「人與環境和諧共生模式」,共享「環境效益」。
被漁網纏繞的海豹 圖源 | 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
03海洋科普教育
通過「海洋科普六進項目」(「六進」分別指進機關、進社區、進軍營、進學校、進企業、進鄉村)、「未藍計劃」(面向全國的對少年兒童海洋知識的普及與海洋文化的傳播項目),喚起社會公眾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幫助大海保以蔚藍。
04海洋保護網絡
與各地高校、企業、機關及志願者共同建立了一個覆蓋全國的海洋保護網絡,涉及到七十多支藍絲帶志願者團隊,每年組織數萬人次在全國範圍內定期開展沙灘清潔、環境教育等海洋保護活動。
舉例來說,在藍絲帶近期進行的「守護東亞江豚項目」中,對江豚的觀測、救助、保護其實都是非常需要專業知識與技術的工作。
作為國家瀕危二級野生水生保護動物,東亞江豚主要分布於臺灣海峽以北的東海、黃渤海及韓國和日本的北方海域。而在黃渤海海域,東亞江豚每年不明原因的死亡數量高達500-1000頭區間。
圖片繪製 | 紙趣家
圖源 | 深圳市藍色海洋環境保護協會
劉江燕說,也是在項目開展的過程中,經由專家的培訓才知道,如何保證江豚在水面上的正常呼吸,如何在偶發的情況下觀測到江豚等等,都需要專業的操作來保證救助的順利進行。
為避免江豚受到傷害,工作人員下水清理
除了專業知識與實踐經歷的增長,劉江燕還需要深入一線,比如去到沿海的鄉村,跟村民一起吃飯、討論,登上他們的船,體驗他們的生活,來了解現在實際的環境狀況。
在藍絲帶海洋保護網絡下,工作者與志願者便是如此,將個人微薄的力量匯聚成有體系、有專業性、有行動力的各項公益活動,並逐步喚起普羅大眾對於海洋保護的意識。
姜昆、姜文等名人加入藍絲帶呼籲保護海
聽完劉江燕與藍絲帶的故事,我想起《醉鯊》中的一段極有震撼力的敘述:
「我們和海洋的關係不像浪漫的愛情故事那樣是相互依賴的,沒有彼此就無法存活。大海沒有我們可以過得很好,而我們沒有大海就無法生存。海洋裡的浮遊生物儲存著供人類呼吸的一半以上的氧氣,海洋能在平衡破壞後數百萬年後找到新的生態平衡,而人類卻無法忍受這段漫長的暫停。
當我們凝視海洋,目光所及是一片蔚藍,其實也是對自我的審視。海洋供給著人類的生存需求,同時承載我們的嚮往、思考,以及那個「生活在遠方」的自己。
從各種意義上,我們無法失去海洋。一如藍絲帶自始至終的理念:保護海洋,即是保護我們自己。這項事業,亟待更多人參與,哪怕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喚起意識。
1月16日(本周六)晚七點半,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常務副會長劉江燕將為我們帶來「NSDA公益月」第二場直播講座,闡述海洋保護的故事,以及我們力所能及的志願工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