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第十八屆廣州車展正式開幕的兩天前,同時也是長安汽車UNI-K正式亮相的兩天前,【汽車維基】受邀參加了長安UNI系列的第二款產品——UNI-K的品鑑溝通會,對這款長安汽車品牌向上的又一力作進行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和靜態接觸。
小時候的想法總是非常奇妙,比如為了站軍姿更舒服些,往鞋裡塞棉花;或是家裡沒音響,直接用空紙箱來代替;甚至喜歡半夜睡覺聽歌,感覺塞耳機耳朵不舒服、開外放又嫌聲音不立體,於是突發奇想把耳機聲調到最大,埋在枕頭底下,這樣做只為了既能感覺到聲音在耳邊環繞,也不會影響正常的翻身睡覺。
你一定很好奇筆者好端端的幹嘛突然說起這些,因為你絕對想像不到長安UNI-K竟然在主駕駛的頭枕兩邊裝了兩塊索尼的揚聲器。換句話說,不管是打電話還是路況播報都只有駕駛員能聽得到,而且它還有個只讓頭枕揚聲器播放音樂的「頭枕模式」,居然和筆者小時候的「謎之操作」有著神似的使用場景。
好傢夥,萬萬沒想到,十多年前的潛在消費需求如今被長安UNI-K發掘了出來。更令人驚喜的是,除了UNI系列家族式的「畫風」,長安UNI-K還有很多類似這樣「科技改變生活」的設計和理念,我們不妨坐下來慢慢聊。
先說結論,其實長安很聰明,知道消費者可能會審美疲勞,可能會把UNI-K理解成「放大版的UNI-T」,所以長安在智能科技方面下了不少功夫,這也是【汽車維基】為什麼對UNI-K的外觀內飾隻字不提,不是不好看,不是沒新意,而是【汽車維基】認為有些人始於顏值,但所有人忠於智能。
尤其是經過了深入了解後發現,UNI-K身上所謂的產品亮點、科技配置並不是為了營銷而生編出來的,而是經過了反覆的思考、實驗、總結、改善,從用戶的角度、實際的需求一點點進化而來,關鍵這些東西恰恰是消費者不容易察覺的。可見,長安的心思放在哪兒又從誰的立場出發,自然是不言而喻。
安全高效背後的溫度
據官方表述,在開發UNI-K的HMI時,長安汽車的工程師們希望回到產品設計的原點,他們更願意將其稱之為「歸零思考」。說直白一些就是對UNI-K的HMI徹底進行重構,從信息載體的布局,到信息分布、流動邏輯的設計,再到元素、符號的運用。
在這裡解釋一下,HMI直譯過來是「人機接口」,也叫人機界面。但這個「界面」只是一個形容詞,其實還包含開關、按鈕、大屏、語音等很多內容,就連需求都分為內部需要和外部需求。再通俗點講,大家都知道內飾設計吧,它強調的是主觀感受,HMI則更側重人與系統之間的互動和體驗。
聽上去很複雜?事實上在整車設計過程中,HMI設計本來就是一個多學科、跨部門、合作交叉的形式存在的。這也是為什麼工程師在對UNI-K進行座艙形態分析時,前後共經過了13輪、330人的測試,只為得出UNI-K儀表中心距離道路中心最佳的視線夾角(13°),因為這樣的狀態,儀表與道路的距離更短,駕駛車輛時低頭的時間能減少一半。
甚至依據車載顯示載體人為因素原則分配了相應的信息區域,即:0°-4°歸納為主視線區,用來顯示車速信息;4°-15°歸納為眼神移動區,用來滿足高頻需求、動態信息;把15°-30°歸納為頭部移動區,用來提示適時信息。並且結合手機,補足了離車後的車控需求。
可見,UNI-K無時無刻不圍繞消費者日常的使用場景出發;可見,打造安全高效的交互體驗並不是只參數的羅列、零配件的堆疊,而是需要思考得更深入、更有溫度。
不再只是出行工具
除此以外,UNI-K還有幾個比較有意思的設計。
比如,在常規模式的基礎上,UNI-K定義了一套特別的主題,它會根據時間(清晨、中午、傍晚、深夜)、天氣(晴天、陰天、雨天、雪天)、地理位置(省會城市、直轄市),自動動態變化背景。
比如,當你上車後,UNI-K會自動刷臉識別車主身份,並根據相關聯的記憶功能,會將座椅、後視鏡調整到你之前的位置,哪怕刷臉著車也都是可以的。
比如,UNI-K還可實現隔空手勢交互,能夠識別車上所有人的手勢動作,以後導航、拍照、多媒體控制可再不用從「你好」開始了。
而說到語音交互,UNI-K身上搭載的是科大訊飛飛魚3.0的語音交互系統,除了一些常用的操作和功能,如自定義喚醒、聲源定位、生活服務等,它還具備語義自學習的功能,也就是說,一旦有無法完整理解的信息,它便進入到了另一個交互模式,「類人語音交互模式」。在這個模式下,只要你和它持續對話,它就可以順著你的思路來跟你交流,和變速箱中的「自學習」功能其實是一個道理。
更有意思的是,UNI-K這套車機系統不僅開機快,只要4.7秒、不僅學習能力強,支持自學習功能,還能「變聲」,而且操作很簡單,只需要錄製10句話就能訓練出你的專屬語音庫。比起冰冷的機械式回答,這樣更自然、更人性化的設計就很走心,很能引起消費者的共鳴。
可見,UNI-K不只是簡單的出行工具,更是人性的延伸、情感的外化,是兼具智能、情感判斷、審美體驗於一身的出行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