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出信心與活力
2019常州經濟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發布
又一份靚麗成績單!
3月16日,2019年常州經濟社會發展數據火熱出爐。
「2019年,全市經濟運行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好勢頭,大部分指標增速高於全省平均水平,部分指標增幅保持在全省前列。一個個亮眼數據背後,烙印了常州經濟社會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成效,展示出了常州轉型發展的強大韌勁,為2020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堅實保障。」市統計局負責人表示。
經濟 發展韌性增強
GDP、投資、消費、收入、進出口總額等多項宏觀經濟數據,成為擁有蓬勃持久發展動力的最好證明。
地區生產總值(GDP)7400.9億元,增長6.8%,增速居全省第三位。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計算增長9.1%,增速高於全省平均2.9個百分點,居全省第二、蘇南第一。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6%,增速高於全省平均0.5個百分點。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15.7億元,增長7.8%,增速高於全省平均1.6個百分點,居全省第三位。
進出口總額2330.8億元,增長2.8%,其中出口1738.8億元,增長5.2%,增速分別高於全省平均3.7個、3.1個百分點。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90億元,增長5.3%,增速高於全省平均3.3個百分點,居全省第二位。
稅收收入501.6億元,增長2.5%,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85%,居全省第三位。
工業利潤總額742.1億元,增長8.5%,增速居全省第三位。
產業 結構持續優化
新舊動能轉換、新業態加速布局、新興產業集群不斷湧現。常州產業發展的優勢凸顯,「新」意十足。
工業強基工程項目累計達16個,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12個,數量雙雙保持全省第一。
十大產業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同比增長9.5%,對全市工業產值增長的貢獻率為43.2%。新能源、新醫藥及生物技術、智能電網等6個產業鏈保持兩位數增長。
智能製造裝備產業集群入選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高技術製造業投資佔工業投資比重達到30.9%。
科技 創新引領未來
培育壯大創新主體,提高創新投入產出效益。常州,堅持以科技創新集聚發展新動能,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起到了支撐引領作用。
常州科教城榮膺2019年中國創新園區第一名。
5家企業獲4項國家科學技術獎,創歷史新高。
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21家,累計1760家,列全省第四;獲省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立項12項,支持金額1.145億元,均列全省第三。
獲評潛在獨角獸企業4家,列全省第三;瞪羚企業55家,列全省第二。
全市企業研發機構達1612家,其中省級以上674家。
爭取省創新能力建設專項經費6175萬元,列全省第二。獲評省科技企業孵化器績效評價A類13家,列全省第二。
新增高技能人才1.6萬名,每萬名勞動者中高技能人才達1212名,連續六年居全省第一。
改革開放 迸發澎湃活力
一項項有力的改革舉措紮實推進,一項項開放舉措落地有聲,使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讓更多的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將壓力轉化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強大動力,激發常州經濟澎湃的內生活力。
市場主體數突破60萬。
年末全市各類市場主體60.3萬戶,其中私營企業18.9萬戶、個體工商戶39.1萬戶,同比分別增長10.1%、9%、11%。
有力推動營商環境「1+10」綜合改革,高質量實現「3550」。加快推進「一網通辦」,99.7%的審批事項網上可辦,98.8%的事項可不見面辦,「12345」平臺滿意度列全省第一。
全市民營經濟不斷突破瓶頸,加快發展。民營經濟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65.2%,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民營經濟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7.6%。
新增立華、中簡和國茂3家上市公司,全市境內外上市公司累計達61家。
城鄉建設 協同協調發展
主動對接落實國家戰略,成功列入上海大都市圈1+8協同發展規劃。
地鐵1號線建成通車,常州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400萬。
常泰長江大橋主體工程、溧寧高速全面開工,蘇錫常南部高速、常宜、溧高高速加快建設,錫溧漕河常州段航道整治工程竣工驗收,茅山旅遊大道等項目建成通車,新機場路快速化改造一期建成通車。
全市新增有樁公共自行車1.9萬輛,新增公共停車泊位1.16萬個。
常州機場旅客吞吐量增長21.8%,常州港貨物吞吐量增長15%。
加快全域美麗鄉村建設,4個村莊獲評首批省級特色田園鄉村、數量全省第一。
生態環境 天藍地綠水清
守護青山綠水,推動綠色發展。常州始終堅持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先後實施一系列藍天、碧水、淨土保衛工程,整治和關停汙染企業,城鄉居民生活環境持續改善,全力推動生態宜居的現代化城市建設。
深入推進「生態綠城」建設,創成全國綠化模範城市。
7030家「散亂汙」企業(作坊)全部完成整治,依法關停化工企業65家。
新增7家國家綠色工廠,全市累計共有國家綠色工廠20家,綠色園區1家、綠色供應鏈管理示範企業1家,綠色設計產品2個。
31個國省考斷面達標率96.8%,同比提高9個百分點;優Ⅲ水質比例83.9%,同比提高23.3個百分點,改善幅度全省第一。
品質民生 幸福一路相伴
共享發展,發展為民。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社會保障體系繼續完善,社會事業不斷發展,人民生活品質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840元,增長8.5%。
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345元,增長8%;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491元,增長8.8%。
城鎮新增就業11.3萬人,扶持創業1.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
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8%以上,企業離退休養老金實現「十五連增」,跨省異地就醫聯網率達100%。
不斷增加學位資源供給,新建、改擴建教育重點項目50個。
做強「健康養老」品牌,建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1054家,標準化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城鄉覆蓋率分別達到75.8%和45.8%。
棚戶區改造新開工1.96萬套(戶),基本建成1.26萬套(戶),19個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基本完工。
本版策劃:常統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