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兵器時代,弓作為遠程武器是非常可怕的,古代常常有專門的弓箭手,萬箭齊發對敵人的工勢和士氣可以造成重大的打擊,同時也對敵人造成了嚴重的殺傷。弓箭如此強大,它的製作工藝也極為複雜,就最簡單的單體弓而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考工記》就提出了製作弓的6種材料,幹、角、筋、膠、絲、漆,合稱六材,從集齊六種材料到製作成一張弓,需要整整一年的時間。
幹是弓的主體對弓的性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幹的取材非常多,多種木材和竹材都可以用來制弓,但竹材是最差的一種乾材,最好的是拓木,檀木稍次些。同樣的木材也有優劣之分,好的幹才敲擊時聲音清揚,同時顏色赤黑,聲音清揚,說明木材紋理順暢,顏色赤黑,說明木材質地堅韌,除了乾材的選擇,角的選擇也是弓的重中之重,角常用牛角,牛角也有不同。首先是牛的不同,導致牛角的差異,小牛的牛角比較直,而且韌性強,但強度不。,老牛的牛角雖然比較硬,但早已老化,變得十分乾燥。不僅牛的不同導致牛角不同,季節也會影響牛角,秋天殺牛會使得牛角十分厚重,春季則會使牛角變得輕薄,所以選角還需要按照季節選。
說完角再來說說筋,古詩弓非常重視筋的選擇,一些名弓選用的筋都非常珍惜,呂布的龍舌弓,相傳用的是龍筋,霸王項羽的霸王弓,相傳用的是黑蛟龍的筋,說明了筋對弓的重要性。選筋時要選成條的長筋,同時不能太長,筋端的節也要大,這樣的筋都是兇猛的猛獸才具有的。
有了幹、角、筋、弓的主體材料基本就齊了,然後就要用膠將其連接起來,膠的種類同樣很多,有鹿膠、馬膠、牛膠,鼠膠、魚膠,等多種膠。制弓選用的膠是一種紅色的膠,這種膠很是乾燥,每一條裂痕都具有別樣的光澤,有著獨特的紋理,好的膠能夠讓弓身緊密貼合,不會產生分離。絲是用來纏弓身的絲線,把角、幹、筋三者的結合處用絲捆綁起來,來增加弓的牢固性,漆是用來保護弓身的。
古代行軍打仗。常常會遭遇極其險惡的環境,在弓身上塗上一層漆,能防止弓身被腐蝕,增加壽命,當這些材料都準備好後,一張弓也不能一下製成。冬天製作乾材,春天製作角,夏天製作筋,秋天將六種材料組合在一起,直到冬天一張好弓才算是初步製成,而這也僅僅是最簡單的單體弓的製作過程,複合弓,牛角弓,層壓弓,製作起來更加困難,這也就導致弓在冷兵器時代縱橫幾千年,但能大量用於軍隊的只有單體弓。不是沒有製作工藝,而是製作過程太過複雜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