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這一概念啟發了論文「IBM物聯網白皮書:設備民主」。他們將最終的架構稱為「去中心化、自治的物聯網」,IBM的這篇論文詳細解釋了此概念,從更深的層面解釋了「設備民主」,有趣的是該理念與密碼學和密碼學貨幣的理念高度契合。
——Richard Brown
----
物聯網興起,商業大變革IBM作為一家全球性的電子企業,我們理解高科技行業正面臨的問題,和為保持繁榮所需要的不斷變革。在整個電子行業,所有的企業正在將注意力從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領域,轉移到新一代的可連接設備,這不僅會變革電子行業,而且還會對其它行業產生深遠的影響。IBM的全球電子實踐獨一無二地,將IBM的服務,與合作夥伴的服務、硬體、軟體結合在一起,研究了可以幫助你進行創新,為顧客提供差異化的服務體驗,和優化全球運作的綜合解決方案。
超過十億臺智能的、可連接設備組成了今天的物聯網。未來構成物聯網的設備將超過數千億臺,我們將迎來物聯網席捲電子行業和其它行業的臨界點。
但是,一個智能、安全和高效的未來,受阻於訂閱費用、無所不在的廣告和不懷好意的監控。為了消除人們對物聯網隱私的擔憂,建立對物聯網的信任,使得物聯規模從數十億臺設備增長到數千億臺設備,電子行業的企業高管們需要從根本上重新思考技術策略、商業模式和設計原則。
我們研究的第一個報告表明未來將會出現一種低成本的「設備民主」(democracy of devices),同時它將通過為顧客和企業提供更好的產品和用戶體驗,促成新的數字經濟和創造新價值。
在新興的設備民主中,物聯網的權力將從中心轉移到邊緣。
當設備可以實時地進行競爭和交易,它們將從物理世界中創建出流動的市場。
在由數以千億計的設備構成的物聯網中,連接和智能將會成為產生更好的產品和用戶體驗的手段。
現代計算的革命:從大型主機到門把手當IBM賣出第一臺大型主機時,我們也未曾想到全球計算機的市場會超過數千臺。大型主機只有政府和大企業才會購買,用來執行複雜的管理和操作任務。
由於技術的不斷發展,大型主機被小型計算機超越,然後是個人計算機,再然後就是最近的智慧型手機和平板計算機,再往下就是:智能設備。
每次計算的成本下降一個量級,它將會使得計算設備的數量增長一個數量級。每次計算革命不僅使得計算設備的數量暴增,而且實現暴增(所需)的時間越來越少。
有數以千億計的智能設備連接而成的物聯網,將是下一次的計算革命,在某種程度上,它將與以往的幾次計算革命相似。但是,在其它一些方面,物聯網計算革命代表了一種全新的途徑。現在的計算已經遍及生活中的許多設備了,從廚房到汽車,但是,這種廉價和具有擴展性的專用計算具有本質上的不足:只針對特定應用的嵌入式計算。
物聯網的新穎和強大之處在於,它從專用計算升級到通用計算。通用計算機是連接的系統,具有多功能的用途,能夠很容易地被升級和重新編程。
由於摩爾定律,現在製作一個具有通用計算能力的設備,要比製作一個定製化的嵌入式設備更加便宜和容易。在不遠的未來,從門把手到電燈泡這樣的設備,將具有第一代智慧型手機般的計算和連接能力。
為了指導電子行業的高管更好地進行物聯網戰略投資和理解互相連接的未來及其對全行業的影響,我們舉辦了2014IBM物聯網研究活動。我們的研究由IBM的不同高級研究員協力完成,主要包括三個研究部分:技術策略、商業和經濟思考、產品和用戶體驗設計。這一報告展示了初期的研究發現。另外的分析和研究發現將在下一階段發表(見方法論細節部分)。
多種技術革命帶來的影響與廉價的通用計算設備的爆發相伴隨的,還有廉價的感應器和致動器,已經廉價到可以嵌入到即使用不到它們的設備中。雲計算技術的巨大的發展,使得存儲和分析由這些感應器產生的數據變得可行。由於無處不在的連接和數以十億計的IPV6地址,我們預測2020年互相連接的設備將超過250億臺,2009年是25億臺,現在是100億臺(見圖1)。
圖1:計算歷史上的每一次拐點都觸發計算設備數量的暴增
在未來,不斷開放的網絡服務應用程式接口(APIs)將允許設備進行連接,和作為複雜的多廠家網絡的一部分,協同工作。3D列印和數位化製造將使得製造商可以小批量地建立和部署生產設備,快速地創造新產品和提出解決方案。
如此一來,數以千億計的設備將不再比現在非智能的設備更加昂貴,並能夠運轉,成為複雜的整合系統的一部分。如同以前的計算革命,物聯網設備將導致計算成本再次下降一個數量級,從現在200-600美元的智慧型手機和平板計算機價格,下降到20美元的門把手和電燈泡。
全球經濟的機遇雖然IBM的大型計算機最近在慶祝它的50周年,計算機行業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剛剛開始,而且還非常有限。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索羅在1987年評論,儘管個人計算機的銷量達到了數百萬臺,他仍然看不到計算機對工業生產率有什麼影響。
在1987年,各種類型的計算機的年銷量大約是1500~2000萬臺。直到2000年,經濟學家才能夠用統計數據說明,計算機對工業生產率的顯著影響。那個時候,計算機的年銷量已經超過了3億臺。從那時起,個人計算機的年銷量從3億臺增長到4億臺,一直到現在年銷量達10億臺的智慧型手機。
當從年銷量10億臺的智慧型手機,升級到年銷量數千億臺的智能設備,物聯網所造就的巨大機遇就顯而易見了。雖然在過去的五十多年間,計算機不斷滲透到經濟的各個方面,但是全球經濟的主體仍然被認為是不受信息技術影響的行業。這些行業-例如農業、運輸業、存儲業和物流業-仍然沒有和需要辦公桌和辦公室的個人計算機融合協作到一起。物聯網將會改變這一切。
為什麼物聯網需要重新啟動到目前為止,第一波物聯網專注於高價值應用。這些應用在監控飛機引擎、自動化智能表和遠距離健康護理管理領域取得了顯而易見的成功。但是在許多領域對物聯網的需求起步緩慢:只有30%的重工業裝備實現了網絡化和只有10%的智能電視用於收看網際網路節目。也許對採用物聯網技術最慢的領域是家庭自動化,消費者沒有接受從智能牙刷到智能冰箱等家用設備。
然而,市場對物聯網的預期和估值一直很高–多達10倍至20倍的收入,儘管現在的收入相對較小,尤其是消費者領域。現在物聯網規模較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目前的物聯網解決方案成本高和過於複雜導致的,還因為企業和企業家像對待另一個計算平臺一樣對待物聯網,應用相同的商業模式:服務、生態系統、應用和 用戶數據分析。除非高管們作出巨大的戰略改變,否則當他們尋求擴展現在的物聯網解決方案來支持未來數以千億計的物聯網設備時,註定會感到失望(見圖2)。
圖2:為什麼現在由數以十億計設備構成的物聯網不能擴展到由數以千億計設備構成的物聯網?
挑戰1:連接成本
在物聯網的收入不能達到市場預期時,物聯網的成本仍過分地高。許多現有的物聯網解決方案成本十分高,因為除了這些服務的中間人成本以外,與中心化雲和大型伺服器群相關的基礎設施和維護的成本十分高。
現在的物聯網解決方案還存在服務供給和顧客期望的不匹配。以往信息技術行業的成本和收入一直是非常一致的。雖然大型伺服器的使用壽命長達很多年,但是生產廠商與買家籤訂了支持合同。個人電腦和智慧型手機沒有如此利潤豐厚的支持計劃,但是,它們的產品生命周期更短,這就不是一個大問題。對於物聯網,設備製造企業沒有足夠的利潤彌補多年支持和維護設備所需的成本。支持和服務於數以千億計的智能設備所需的成本將是十分巨大的-即使是維持分發升級軟體的中心化伺服器的成本也十分高。
挑戰2:失去信任的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原本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的。在後斯諾登時代,很明顯人們不再信任網際網路了。中心化的需要信任第三方的物聯網解決方案現在成了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現在大多數物聯網解決方案為無論是政府、生產廠商或者服務提供者等中心化的機構提供了,未經用戶授權,就能夠通過收集和分析用戶數據,接近和控制用戶的設備的能力。
在物聯網中,形成信任是非常困難的,而且維持信任的成本非常高,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話。然而,為了物聯網被人們廣泛應用,隱私和匿名性必須被整合到物聯網的設計中,給予用戶控制自己隱私的能力。
目前的安全模型是基於封閉原始碼的方法(經常被稱為」不公開即安全」)已經被廢棄,必須被一種新的方法-公開即安全-所取代。為了實現這一點,升級到開源軟體是必需的。儘管開源系統現在可能仍然容易遭受事故和可利用性不佳,但是它們不易受到政府干涉和其它定向攻擊,所以對開源系統在家庭自動化、汽車及其它設備聯網化領域大有可為。
挑戰3:設備製造商會過時
儘管許多公司迅速地進入智能連接設備市場,但是他們並沒有發現在該領域生存發展非常困難。消費者每18到36個月就會更換智慧型手機和個人電腦,但是對於像門鎖LED燈泡和其它物聯網的基礎設施的壽命將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
舉例說明,汽車的平均使用壽命是10年,美國房屋的平均使用壽命是39年,公路、鐵路和航空運輸系統的預期使用壽命超過50年。存在安全缺陷的門鎖對倉庫公司和門鎖製造商的聲譽而言,是一場災難。在物聯網世界,在過長的設備生命周期中,軟體更新和設備維修成本將在長達數十年中增加製造商的負擔,設備還在用,製造商已經倒閉了。
挑戰4:缺少使用價值
現在許多物聯網解決方案缺少有意義的價值創造。許多聯網設備的價值只是它們與網絡連接,但是簡單地連接到網絡並不能使得一個設備更加智能或者更好。聯網和智能只是設備產生更好產品和服務的一種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
製造商認為用戶會接受他們為了一些功能,例如產品質量跟蹤功能,增加成本和複雜性,這純粹是痴心妄想。一臺智能、連接物聯網的烤麵包機是沒有價值的,除非它能烤出更好吃的麵包。為數不多的、成功的智能設備製造商重視簡單實用的價值。他們提高設備的核心功能和用戶體驗,並不要求訂閱服務或者應用程式。
挑戰5:破損的商業模式
大多數物聯網的商業模式也是依靠售賣用戶數據或者做針對性廣告。這些期望也是不切實際的。廣告數據和營銷數據受到信息市場特質的影響:附加容量(廣告)或者增加供給(用戶數據)的邊際成本是零。所以,當存在競爭時,市場的價格將趨向於零,獲得收益的機會將轉移到整合者手中。阻礙從用戶數據中獲得價值的另一個更深層的原因是,普通消費者用戶可能開放共享自己的數據,但是企業用戶不會這樣做的。
另一個問題是對從物聯網智能設備應用程式獲得收入的預期過於樂觀。在數字時代以前,像烤麵包機和門鎖這樣的設備不需要應用程式和服務合約,就可以發揮作用。不像個人電腦或者智慧型手機,它們不需要與用戶進行大量的人機互動,這就使得從應用程式中獲得收入的預期是不切實際的。
最後,許多智能設備製造商對創建生態系統具有不符合現實的預期。儘管實現智能電視與烤麵包機之間的通信交流非常有趣,但是這樣的物聯網解決方案很快就會變得很繁瑣,而且沒有人成功地控制物聯網生態系統和從中賺到錢。
所以,儘管技術推動著物聯網向前發展,但是,與此同時,缺少可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阻礙著物聯網向前發展。如果物聯網未來的商業模式不同於目前硬體和軟體平臺的商業模式,那麼它將類似於哪種模式呢?
方法論:2014年IBM物聯網研究我們的研究由三個部分組成,解決物聯網可擴展性、安全和效率方面的多重挑戰。我們使用了一種「全新設計的方法」,並與IBM的高級研究員合作,重新思考將會塑造未來的技術、商業模式和設計理念。
技術戰略:我們為一種低成本、保護隱私的物聯網開發了一種革命性的參考體系架構,建立了用於展示可行性的概念原型。下一階段,我們將集中精力開發下一代平臺和對外合作創建功能性的產品原型。
商業和經濟思考:我們的研究還使用了案例分析方法,理解歷史上發生的數位化產生的顛覆,用以確認物聯網的顛覆性潛能。在下一研究階段,我們將與一家經濟研究公司合作,建立一個行業模型,量化分析不同行業對物聯網顛覆性潛能的敏感性。
產品和用戶體驗設計:我們與用戶體驗專家和工業設計師合作,將實體產品向數字體驗的變革過程概念化。在下一個階段,我們將外包與這些原則相關的理念,建立一系列能夠展現物聯網使用價值的產品原型。
通過融合這三方面的研究,我們為理解互相連接的未來提供了一種視角,並且我們的研究發現能夠指導電子行業的高管如何做出戰略性的物聯網決策和投資。
拯救物聯網的未來當互相連接的智能設備從數十億臺增長到數千億臺,當政府和企業爭相控制用戶的設備和數據,我們需要拯救物聯網。對物聯網的拯救需要商業和技術領導者通過提出低成本、保護用戶隱私、自治的物聯網的解決方案,從根本上重新思考技術戰略。指導這些解決方案的商業模式必須接受高效的數字經濟和創建合作價值,這兩者都有助於提高產品和用戶體驗(見圖3)。
圖3:成功的數位化金字塔:建立一個強大的技術基礎,以新的商業模式為指導,設計更好的用戶體驗
未來已經發生,只是尚未流行。
–威廉·吉布森
數字世界民主化現代計算的基礎是不起眼的交易處理工作。從電話到電量表,再到機票預訂,每一個都是需要處理的交易。當乘客預訂機票,付款,登機和收到航空積分裡程,這個過程的每一步都伴隨著處理、記錄和存儲交易。
不僅是「老式」的工作需要交易處理。每一個數字交互,例如一個消息或者一個推文,也是一個交易。在現在基於網絡的世界中,交易的規模和體量已經激增。紐約證券交易所每天處理500萬筆交易。與此相比,每天有50億筆社交媒體交易被處理。
如果沒有分布式計算,交易處理能力不可能擴張到現在的水平。分布式計算和點對點系統已經存在一段時間了。但是,當最近點對點計算的顯著進步與摩爾定律結合在一起,在不久的未來,我們將能夠利用目前分布在不同位置的數以億計閒置設備的計算力、存儲容量和帶寬,用於交易處理。
利用點對點計算處理物聯網中發生的數以千億計的交易,能夠顯著地降低與建立和維護龐大的中心化資料庫的相關的成本。對於雲計算而言,現在是時候從數據中心遷移到門把手的時候了(見圖4)。
圖4:為實現安全、可擴展性和高效,物聯網必須重新進行架構,從數以十億計的設備規模升級到數以千億計的設備規模
然而,成功的去中心化物聯網不僅是點對點的,而且是無需信任的:不需要信任其他參與者,不存在中心化的單點故障。
當沒有中心化的伺服器充當消息中介、支持文件存儲和轉移、形式仲裁職能時,任何一種去中心化的物聯網解決方案都應該支持一下三種基本類型的交易:
1、無需信任的點對點通信
2、安全的分布式數據分享
3、一種健壯的、可擴展的設備協作方式
點對點通信協議不是新事物,但是現在新出現的無需信任的點對點通信系統,承諾為物聯網中的智能設備提供一種高度加密化的輕量級通信機制。我們認為,在不遠的未來,這種無需信任的點對點通信協議,將進化成比TCP/IP協議更適合於物聯網的傳輸協議。另外,安全的分布式文件分享協議具有取代基於雲的文件存儲和傳輸的潛力,實現安全的軟體、固件升級和在設備間進行直接的文件分享。
然而,但是最大的挑戰不是簡單地建立一個去中心化的物聯網,而是建立一個規模可以不斷擴展的通用物聯網,同時保證隱私、安全和無需信任交易。換句話說,物聯網中數以千億計的參與者不都是值得信任的,有些甚至是惡意者,所以需要某種形式的驗證和共識機制。對於這個問題,區塊鏈提供了一種非常優雅的解決方案。
為什麼區塊鏈能用於物聯網?區塊鏈技術是一個技術突破,從本質上改變了我們對中心化機構的理解。區塊鏈是一個通用的數字帳本,在例如比特幣這樣的去中心化金融系統和許多其它去中心化的系統中發揮核心作用。
區塊鏈記錄了每一個參與者的每一筆交易。密碼學被用於確認交易和保證區塊鏈上信息的私密性。許多參與者確認每一筆交易,提供高度冗餘的確認,同時參與者還會因為付出了計算力,獲得相應的獎勵。通過使用去中心化的共識確認交易,區塊鏈消除了對信任的需要。
儘管區塊鏈作為長期的價值貯藏手段(例如比特幣)可能會帶來監管和經濟風險,但是它作為一種交易處理工具是革命性的創新。我們認為,在去中心化的物聯網中,區塊鏈是能夠促進交易處理和交互設備之間協作的基礎架構。每個區塊鏈管理自己的行為,發揮自身的作用,這樣就會形成一個「去中心化的自治物聯網」,從而實現數字世界的民主(見圖5)。
圖5:區塊鏈充當一個通用的數字帳本,促進物聯網設備間的不同類型交易
用戶的作用在這一由數以千億計的設備形成的、民主的物聯網中,用戶使用安全的身份確認機制與設備聯繫起來。用戶動態地創建和維持與其它設備的交互規則。這些規則提供了一個強大的機制來確定用戶與設備之間的關係,以及基於用戶自己定義的準則—物質的、社會的或者暫時的—來準許設備是否可用。
當設備評測升級軟體的安全或者禁止一個行為不當的參與者時,規則也可以由51%共識機制定義。用戶創建並執行數字清單是基於預先定義好的一系列規則,它的目標是幫助確認自動運行設備不失效。
設備的作用另一方面,設備被授權通過搜索它們自己的軟體升級,確認對方的可信度和為資源和服務交換進行支付,自動執行數字合約,例如協議、支付和與其它設備進行交易。這使得它們可以作為自我維持、自我服務的設備發揮作用。
智能設備能夠自動與其它設備進行交易的能力產生了全新的商業模式,促成了新的商業機遇:物聯網中的每一個設備都可以充當獨立的商業主體,以很低的交易成本與其它設備分享能力和資源,例如計算周期、帶寬。除了較以前更加充分地利用數以十億計設備,形成新的商業模式以外,區塊鏈也促進了與這些設備相關的服務和消費品的新市場的產生。
製造商的作用對物聯網設備製造商和服務提供者而言,基於區塊鏈的物聯網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它允許他們將維護設備的責任轉移給一個自我維護設備社區,這使得無論在設備生命周期還是超過生命周期,物聯網不會過時,並節省大量的基礎設施成本。
在這一模式中,用戶控制自己的隱私,而不是被一個中心化的機構控制著,設備是主人。雲的角色從一個控制者變革成了一個服務提供者。在這一新的民主中,網絡中的權力從中心移向邊緣。設備和雲成為了平等的公民。
這種由設備驅動的民主顯然能夠吸引物聯網生態系統中各個參與者的興趣。但是,它的最大價值可能在於宏觀層面上,不僅在於創建了一個可擴展和高效的物聯網,而是創建出新的市場和塑造出新的商業模式。
實現物理世界的流動在物聯網以前,只有簡單的網際網路(Internet)。人連網(Internet of People)已經對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到目前為止,它的最大影響是創建了數字內容市場,例如音樂、新聞、地圖和其它信息。
物聯網將會促成一系列相似的變革,使得物理世界像數字世界一樣流動、個性化和高效。基於對歷史上數位化革命案例的研究,我們發現了物聯網五個顛覆性潛能。它們將把物聯網從技術玩物推升到吸引眾人眼球的商業戰略(見圖6)。
圖6:物聯網五個顛覆性的潛能:物聯網將如何增加對有形資產的使用率
1、釋放有形資產的過剩產能
在變革數字內容市場的過程中,網際網路使得三種關鍵的商業元素成為可能:搜素(search)、使用(usage)和支付(payment)。搜索變為即時和全面的。從音樂到百科全書,使用這些數字內容和為它們支付費用,能在網上立即實現。實現這樣的變革,是因為數字內容獨特的經濟特性。複製數字內容的邊際成本為零,所以在競爭激烈的數字市場上,數字內容的價格為零。
物聯網使得我們可以非常容易地將有形資產數位化,並對它進行買賣和轉移,就像今天我們處理虛擬商品一樣。使用一切智能設備,從藍牙信標到連接Wi-Fi的門鎖,模擬時代的有形資產將會變成數字服務。在一個由設備驅動的民主化物聯網中,會議室、酒店房間、汽車和倉庫能夠實時自動地報告能力、用途和可用性。通過使用空閒的資源,並非常容易地實現對這類資源的商業利用,物聯網能夠移除行業細分的障礙,這在以前是不可能實現的。現在由於太複雜難以監控和管理的資產,在新的數字經濟時代中,將代表新的商業機遇。
2、創造流動、透明的市場
通過為有形資產和服務提供實時的供給和需求的匹配服務,物聯網將創造出新的市場。這些複雜實時的數字市場將建立在由行動裝置和社交網絡構成的基礎之上,它將迅速地擴張變革的範圍。它們將促成新的點對點的經濟模式和形成分享經濟。設備將能夠參與實時競爭,受到共識的評論和推薦,並能自動進行交易,最終形成高效的數字市場。
當大量的生產力和服務遇到強大的數字工具,實現供給與需求的匹配時,將會發生什麼呢?歷史上沒有比Sabre公司在航空業中所起到的作用更好的例子了。Uber和Airbnb是今天的Sabres,領導著為有形資產創建具有高度流動性市場的潮流,這些有形資產包括汽車、房屋、辦公室小隔間、倉庫、停車位和其它應用,沒有物聯網這些市場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3,對信用和風險的重新定價
在衡量個人風險和信用方面,物聯網也會帶來一場革命。現在信用和風險管理的規則非常粗糙,就像報紙和電視時代的廣告一樣粗糙。成熟的西方市場中的徵信機構和稅收記錄在消費者信用可用性領域引起了一場革命,但是它只覆蓋了世界上的一小部分人。在像美國這樣的成熟市場上,不安全信貸額度經常是高質量信貸成本的8~10倍,由此可見即使在這些市場上風險定價也是多麼地不被理解。
通過手機實現的儀表化和數位化與物聯網結合在一起,將帶來風險和信用定價的革命。將設備儀表化與結合行動支付、GPS日誌和社交網絡在一起,企業就可以建立更加精確的風險衡量機制,同時減少道德風險和回收成本。
消費者信用額度合理地擴張對消費者具有重大的影響,有益於現代設備的普及化。釋放有形資產、創建新市場和更加精確的信用和風險評估將打開新的數字經濟大門,這在物聯網以前是不可思議的事情(見圖7)。
圖7:通過使得有形資產和服務可以像虛擬世界一樣運轉,物聯網將創造出新的數字經濟
最後,信息技術在某些經濟領域還沒有產生重大影響。在這些領域中,不僅可能釋放資產,創建新的市場和更合理的風險定價,而且還可能極大地提高效率和創建新的解決方案和價值(見圖8)。根據定義,我們很難預測這種全新的價值,但是這種價值將在到目前為止受數位化影響較小的領域興起。
圖8:通過減少交易、營銷成本和促成創新合作,物聯網將創造新的合作價值
4、提高運作效率
現在,受信息技術影響最小的經濟領域是農業,信息技術支出只佔農業資本支出的1%。在這一領域,物聯網的潛在影響是十分巨大的。農業受資本和技術的影響非常大,但是還沒有受信息技術的影響。先進的收割技術、轉基因種子、藥劑混用和全球存儲和分配,表現了在沒有利用信息技術的情況下,現代農業是如何出現的。
實現每一道農業程序的儀表化和數位化,將增加農業產出,如同農民合作機制、生物技術公司、農業設備製造商和農業資本為農業增產一樣。包括可以低成本監控大片農田的遙控飛機、根據土壤和天氣條件優化播種和收割的儀器和用於細節檢測感應器的在內的一系列物聯網技術能夠應用到農業中,增加農業產出。
整合價值鏈利用物聯網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通過物聯網整合價值鏈。到目前為止,使用數位技術整合價值鏈已經成為工業網絡化技術的最大驅動之一。
由於實時的數據,航空公司可以在飛機降落以前安排維修,在空閒時間修理故障。如此一來,飛機可以將更多的時間用於飛行賺錢上,花更少的時間用於在地面等待維護和修理上。這種高價值服務目前只存在於非常有限和封閉的行業生態系統中。物聯網將使得消費者和企業能夠實現這中能夠創造價值的行業和系統整合。眾籌和其它開放合作平臺將進一步加速共享創新和發展。
說到物聯網促成工業的虛擬垂直整合,現在還沒有顯著的成功例子。工業網際網路聯盟剛剛開始踏上制定標準的漫長之路。當企業正在為標準辯論不休時,消費者卻走到了企業的前頭。現在,在服務和產品領域,已經有數以千計的系統對系統和系統對設備的整合方法。這些整合方法,大型企業採用的較慢,但是消費者和小企業採用的較快,他們正在引領潮流。
最後,物聯網有望使得物理世界能夠像虛擬世界一樣容易地搜索、使用和接洽。我們把這種新興的變革描述為物理世界的液化。就像龐大的金融市場創造了證券和貨幣的流動性一樣,物聯網能夠液化所有的行業,並以人們無從想像的方式,從這些行業中擠壓出更多的產能和利潤。
設計思考:做的更好當物聯網使得物理世界流動起來,它將通過向我們身邊的每一件設備嵌入可連接性和智能,變革許多產品和體驗。然而,對大多數智能設備的用戶而言,網絡化和遠程使用只是次要的特性。顧客最看中的是使用價值和用戶體驗。
未來的智能設備應該通過應用可連接性和智能,提高智能設備的核心價值,為用戶創造價值:智能燒水壺中的水沸騰時,自動關小火;智能烤麵包機能夠區別金黃色和燒焦色;智能洗滌器能夠在產品損壞前找人維修,還能夠協調好清潔劑量和水溫。消費者將會接受這樣的解決方案,因為他們提供了更好的烹飪體驗,更少的混亂,更乾淨的衣服,增加了安全性,而不是因為它們是複雜的物聯網網絡或者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第一人稱技術:你的設備能為你做什麼?
另外,在民主化的物聯網中,用戶控制著設備,設備應該被設為用戶的利益著想,而不是例如製造商、政府或者服務提供者。儘管採用去中心化的自治架構是朝著這一目標邁進,但是物聯網的設計還應該從注重互相連接的設備進化到注重最終的用戶。把用戶放在第一位,以用戶體驗和用戶定義的價值作為設計的標準,這將會是物聯網能否被廣泛應用的關鍵。
好的設計就是好生意。
-Thomas Watson 前IBM主席和CEO
當我們周圍越來越多的設備變得智能化並連接在一起,許多實體產品將會變革成數字體驗。許多機器與人之間的交互將會被機器與機器之間的交互所取代,而且新的機器與人之間的交互模式將會出現。大多數的機器與機器之間的通信交流將變得可視化,同時機器與人之間的通信交流將具有更高的交互性(見圖9)。
圖9:大部分設備通信交流將變得對用戶透明,用戶交互將變得簡單和易於使用
當這一進程開始時,常規的設計思想將會開始發揮作用。很簡單,透明的數字交互界面將取代現在的實體用戶交互界面。當我們越來越依賴智能設備,設備被設計成不會失靈將成為一個至關重要問題。無論用戶是消費者還是企業,最成功的物聯網解決方案必須符合符合的價值主張,做到簡潔和可靠。
你如何準備迎接物聯網?所有行業的企業必須理解在下一個十年物聯網將帶來的巨大變革,並為這一變革做好準備。下面這些問題能幫助行業的高管如何朝著物聯網邁進。
1.你們支持物聯網的基礎設施和維護的預計成本是多少?
2. 你們現在的物聯網解決方案的安全性如何?無論物聯網的用戶是消費者還是企業,你們的解決方案能夠保護他們的隱私嗎?
3.物聯網設備的使用壽命特別長,你們的商業模式能夠適應,並存活下去嗎?它們是建立在從賣數據、數據分析、軟體更新和賣應用中獲得收益的基礎上的嗎?
4.在物聯網引起的新型數字經濟中,你們的作用是什麼?
5.你們的企業在價值鏈中提高效率和合作,從而實現共同創新和增長的機會是什麼?
6.你們設計的從根本上提高核心價值的智能產品和解決方案是利用了一種簡單且可靠地方法嗎?
成功者和失敗者:成功的秘訣在宏觀層面上,在物聯網時代,我們都是成功者,儘管不同的行業將會受到物聯網不同的影響。雖然整體都增長是可能的,但是利潤不會一直都存著,也不會被平均分配。然而,物聯網經濟的成功者將會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同樣,失敗者也有共同的原因。
成功者將迎來:
實現去中心化的點對點系統,該系統實現了低成本、保護隱私和長期可持續性,對用戶數據更少的控制
為高效、實時的數字市場做好準備。該市場建立在有形資產和服務的基礎上,而且採用了新的信用和風險評估方法。
為有意義的用戶體驗進行設計,而不是盡力建立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或者複雜的網絡解決方案。
失敗者將面臨:
繼續投資和支持高成本的基礎設施,忽視安全和隱私,這會導致長達數十年的間接成本
拼命控制物聯網生態系統和數據,即使他們不知道它們將來的真實價值何在。
嘗試建立生態系統,但是忽視了創造價值,可能減緩和限制對他們的解決方案的使用
----
了解更多關於IBM商業價值研究院的研究,請聯繫我們,郵箱:iibv@us.ibm.com。了解我們研究的所有目錄,請訪問:ibm.com/iibv。可以在你的平板電腦上免費下載iPad或安卓的「IBM IBV」應用,獲取IBM商業價值研究院的執行報告。
關於作者
Paul Brody在電子行業工作了超過15年,為供應鏈、運營和商業戰略提供諮詢。他目前是IBM的副總,北美IBM移動和物聯網實踐的領導者,還是IBM工業研究院的創辦成員。他的郵箱:pbrody@us.ibm.com.
Veena Pureswaran在電子行業工作超過了10年,擔任產品開發、戰略和管理的領導工作。她目前在IBM商業價值研究所擔任全球電子行業領導者。她的郵箱:vpures@us.ibm.com.
貢獻者
John Cohn, IBM Fellow
IBM Corporate Strategy
Peter Finn, Client Architect
IBM Sales and Distribution
Sumabala Nair, Strategy and Analytics Architect
IBM Global Business Services
Sanjay Panikkar, Global SME for Electronics
IBM Global Business Services
Gurvinder Ahluwalia, CTO Cloud Computing
IBM Global Technical Services
Camillo Sassano, Senior Industrial Designer
IBM Software Group
Kevin Schultz, User Experience and Human Factors Designer
IBM Software Group
Paula Besterman, Industrial Designer
IBM Software Group
致謝
本研究的作者感謝以下研究機構和個人的反饋和討論:Goldman Sachs Global Investment Research (London), Oxford Economics (New York), Samsung Electronics Media Solution Center (Seoul), Jeremie Miller, Vitalik Buterin and Stephan Tual.我們也感謝以下參與該研究的IBM員工:Nikhil Baxi, Kristin Biron, Richard Brown, Kieran Cannistra, YunJung Chang, Kevin Chiu, Dave Conway-Jones, Angela Finley, Phil Gilbert, Marc Haesen, Aslam Hirani, Spencer Huddleston, Sajina Kandy, David Kravitz, Eric Lesser, Jeb Linton, Joni McDonald, Nader Nabil, Hariprasada Palleti, Naveen Rao and Andy Stanford-Clark.
文獻引用
1、Reimer, Jeremy. Total Share: Personal Computer Market Share 1975-2010. December 7, 2012. http://jeremyreimer.com/m-item.lsp?i=137. Accessed on August 29, 2014.
2、Gartner press release. 「Gartner Says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stalled Base Will Grow to 26 Billion Units By 2020.」 December 12, 2013. http://www.gartner.com/newsroom/id/2636073. Accessed on August 29, 2014.
3、Triplett, Jack E. 「The Solow productivity paradox: what do computers do to productivity?」 Brookings Institution. April 1999.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http://www.jstor.org/discover/10.2307/136425?uid=3739776&uid=2129&uid=2&uid=70&uid=4&uid=3739256&sid=21104098246301.Accessed on August 29, 2014.
4、Reimer, Jeremy. Total Share: Personal Computer Market Share 1975-2010. December 7, 2012.
http://jeremyreimer.com/m-item.lsp?i=137. Accessed on August 29, 2014.
5、Jorgenson, Dale W., Harvard University; Mun Ho,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and Jon Samuels,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U.S. PRODUCTIVITY GROWTH: Evidence from a Prototype Industry Production Account.」 November 19, 2010.
http://scholar.harvard.edu/files/jorgenson/files/02_jorgenson_ho_samuels19nov20101_2.pdf
Accessed on August 29, 2014.
6、Reimer, Jeremy. Total Share: Personal Computer Market Share 1975-2010. December 7, 2012.
http://jeremyreimer.com/m-item.lsp?i=137. Accessed on August 29, 2014.
7、Ibid.
8、Institute for Business Value analysis.
9、Winkler, Rolfe. 「What Google gains from Nest Labs: Data Automation at Heart of $3.2 Billion Deal.」 Wall Street Journal. January 14, 2014. http://online.wsj.com/news/articles/SB100014240527023038197045793210435560566
10、Institute for Business Value analysis.
11、NYSE Transactions, Statistics and Data Library.
https://www.nyse.com/data/transactions-statistics-data-library. Accessed on August 29, 2014.
12、The count: Social media counts. Personalizemedia.
http://www.personalizemedia.com/the-count/. Accessed on August 29, 2014.
13、Gibson, William. 「Fresh Air.」 NPR. August 31, 1993.
http://www.notable-quotes.com/g/gibson_william.html
Accessed on August 29, 2014.
14、Maymounkov, Petar and David Mazières. 「Kademlia: A Peer-to-peer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XOR Metric.」 New York University.
http://pdos.csail.mit.edu/~petar/papers/maymounkov-kademlia-lncs.pdf. Accessed on August 29, 2014.
15、「A Next-Generation Smart Contract and 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 Platform.」 GitHub:ethereum/wiki. https://github.com/ethereum/wiki/wiki/%5BEnglish%5D-White-Paper. Accessed on August 29, 2014.
16、「Peer to peer rental: The rise of the sharing economy.」 The Economist. March 9, 2013.
http://www.economist.com/news/leaders/21573104-internet-everything-hire-rise-sharing-economy. Accessed on August 29, 2014.
17、Gartner perspective: IT Spending 2010.
http://www.financialexecutives.org/eweb/upload/FEI/Gartner.pdf. Accessed on August 29, 2014.
18、Searls, Doc. 「Why we need first person technologies on the Net.」 March 19, 2014.
http://blogs.law.harvard.edu/vrm/2014/03/19/why-we-need-first-person-technologies-on-the-net/
. Accessed on August 29, 20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