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療協會抵制國產疫苗聊香港醫療體系

2020-12-14 有理兒有面

上周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宣布,港府達成共1500萬劑預先採購協議,科興公司首批100萬劑疫苗將於明年1月到港,由復星醫藥負責中國分銷的輝瑞/BioNTech疫苗,首批100萬劑也將於明年首季到港。


香港疫情反反覆覆至今已經第四波,每天有兩到三位數的新增確診數,幾乎每日都有確診者病逝。將有疫苗抵港,本來對香港是個大好消息,但是和9月份全民檢測一樣,香港醫療界又有人出來搗亂了。


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立即跳出來表示,國產的科興疫苗目前在研究數據上仍然存在太多未知之數,她暫時不會接種該疫苗。


馬仲儀特別強調其決定不牽涉政治因素,而是鑑於對科興疫苗缺乏重要資料,要等待該疫苗有更多研究數據才有信心注射該疫苗。她又大讚美國的輝瑞疫苗,稱有效數據可參考,還有真實的接種例子,讓她對該疫苗有信心。



據《每日郵報》近日報導,有4名輝瑞疫苗受試者出現貝爾氏麻痺症,即原因不明的顏面神經失調,令到單側臉部肌肉無法正常運作,一側下垂。不知道馬會長說的有信心是不是指這個表情?



為什麼以馬仲儀為代表的一批所謂「專業精英」,總是要抵制對香港社會有利的事情呢?這就要談到香港的醫療體系了。


近來有理哥在朋友圈見到一則移民廣告,大讚香港醫療制度,認為「香港的醫療制度一直被世界公認為近乎完美的公共醫療管理體制」。



移民軟文中,介紹香港公營醫療以「全民保障」為宗旨,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由公共稅收支付,這一點保證了窮人就算沒有錢也能得到治療。而私營醫療以「用者自付」為原則,提供的是個人支付的私人醫療服務,讓有經濟實力的人可以自由選擇更高質量或更舒適的服務。


聽起來是很不錯的一套體系,沒錢的保障治療,有錢的花錢可以享受更好的服務。但是有理哥翻了翻近來的香港新聞,感覺又好像不是這樣。


10月30日,港媒報導香港公立醫院排號時間進一步惡化,眼科看病最長等3.4年。


新聞來自香港醫管局,該局每隔3個月公布最新的專科輪候時間。



從數據看,截至9月30日,九龍西聯網(醫院名,下同)的眼科穩定新症輪候時間中位數增幅最高,由6月30日的91個星期增至107個星期,即病人須多等15個星期才能看病,一年52個星期計算,即需排隊兩年多。港島西聯網的外科最長輪候時間則增加9個星期,由6月的84個星期增至93個星期。


整體數字中,輪候時間最長的專科仍然是九龍東聯網的眼科,其最長輪候時間達174個星期,即3.4年,較6月時增加兩個星期。其次為九龍東的內科及九龍中的耳鼻喉科,兩者最長均須輪候145個星期,即2.8年。


骨科全關節置換術輪候時間亦增加,當中九龍西聯網及港島東聯網均須等多6個月;港島東聯網白內障手術等待時間則由6月的11個月增至12個月。


雖然內地醫療體系也還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但是還沒聽說排隊看病要等到近3年半的。


我等了3年,看上病了,能不能治好?掛號只是第一步,醫生了解了病情,肯定要進行檢查才能治療。


我們來看另外一個數據。


10月份港媒報導,香港醫管局公布的《關鍵績效指標報告》,不少診斷放射檢查服務的時間均有延長,穩定病例的計算機掃描輪候時間由上年度的115個星期增至165個星期,即檢查排隊時間由兩年多增至三年多,增幅約四成三。磁共振、超聲波檢查及乳房造影檢查時間分別延長近一成、一成七及一成四。


東網新聞10月11日報導,有基層患者(婉轉點的窮人說法)兩年前因工作受傷,導致椎間盤突出移位,後病情惡化,只能撐拐杖走路,遂於去年5月轉到公立醫院求診,希望可以儘快做手術,但卻排期至今年9月初才能進行磁共振檢查。患者完成檢查後,醫院安排其11月做手術,在接近尾骨位置安裝四口鋼釘,但他目前肌肉已嚴重白化及退化,即使手術成功亦不能完全康復,落下終生殘疾。



之前聽說香港醫療,每天一百多塊住院費全包了,但從以上兩則新聞看,一個掛號看專科最長需要排隊3.4年後才能看上,一個是做檢查需要排隊3年多。要走到能住院這一步,沒準等到病都好了還沒輪上。


如果這位工傷的基層患者想快點做檢查有沒有辦法呢,當然有。香港私營市場核磁共振約5000港元一次,不用等不用擠,只要有錢就行了。


這則新聞引起內地網民的一些不解。有網民說:我姥姥國慶做核磁共振腦部掃描,在我們這公立醫院就等了1個小時,花了不到400。也有網友說:內地一般平掃400左右,當天出報告,增強造影1600左右,預約第二第三天,做完24小時內出報告。



該段新聞接著批評特區政府豪擲5.3億港元公帑在全民核酸檢測上,若將款項全額資助病人做磁力共振檢查,已有10.6萬名病人受惠。並建議政府擴大公私營協作計劃,縮短病人輪候時間。


香港全民檢測計劃,中央出人、出工、出建設費、出檢測材料,特區政府負責請人採樣和租採樣場地,花費5.3億。就算只是這點採樣的費用,也已經被「盯上」了,認為應該將這些錢投入私營市場。


香港現行的醫療是公私雙軌制度,除了政府公立醫院服務之外,還有十幾間具有規模的私家醫院和數千間私家醫生診所。按照政府數據,大概80%的住院病人是公立提供服務,70%的門診病人由私立提供服務。而香港的公營醫療及住院服務獲政府大幅資助, 資助率約為95%,理論上是可以保障絕大多數底層市民看得上病。



頂層設計,是私立服務基本不需要長時間預約,隨到隨看。只要給錢,治療檢查也是可以做到高速有效。所以市民是有選擇的,想不排隊,快一點看到醫生,就拿錢買時間。有些是病人自己掏錢,有些是自己購買保險或者公司保險覆蓋,還有政府所發的長者醫療券也適用。基本上,這樣的制度下,最窮的人完全有政府保底,沒人會因為沒錢治病而放棄治療。而很有錢的人,可以完全不用公立資源,在私家醫院得到優質的醫療照顧。


這個頂層設計,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幫助香港取得西方各種「評選」的成績。例如在彭博醫療系統效率排行榜,2018年香港在全球各國家及地區中,排名第一,連續多年被評為全球最有效率的醫療護理系統。


雖然排名高,但落到實際中,就是私立醫院寧願閒置資源也不會降低價格惠及更多的人群,因為利潤定位就是面向有錢人的,所謂高端醫療。至於窮人沒錢看病落下殘疾?不關我事,你去罵政府。



聊完公立醫院設備問題,我們再看看醫生。


香港醫生也並不缺乏,2019年初香港約有1.4萬名醫生,公立佔了6000多人,私立佔了7000多人。以所照顧的人口計算比例,大約是每1000人有10.7個私家醫生,這數字實際上比西方國家好得多。由於香港地小人多,醫生的密度亦是世界上最高的,平均每平方公裡有12.9個醫生。英國是每平方公裡0.52個醫生。


特區政府給醫管局,即公立醫療系統撥款,從2010年度327億元增至2018年度的641億元,增幅接近一倍(96%)。政府確實在財政上大力支持香港的公立醫療。


公立醫護人數也在增加,醫生人數從2008年的5058人升至2018年的6336人,增幅達25%。撥款增加了96%,人手才增加了25%,顯然有點不成比例。



而這10年中,公立一線醫生卻沒有增長,維持2300人左右。而其中一線中的一線,如急症室、兒科、內科及老人科的1000多名一線醫生,及其上一級的專科醫生,也一直沒有增加。


為什麼公立一線醫生沒有增加呢?


這裡就涉及公立醫生和私人醫生的收入差距問題了。


香港公立醫院醫生2017年起薪為54220港元,若不計專科,約25歲就可獲逾5萬港元月薪,30歲約可達7萬港元,也就是公立醫生最低的是月薪5萬港元,最高的可以達到22萬港元/月。


這和2018年收入中位數為1.75萬港元的香港市民比,已經是非常高了。


但是和私立醫生比,就差距很大。醫管局2018年提交立法會的文件顯示,公立醫院外科醫生離職率為5.9%,屬資深級別的顧問醫生流失率高達12.1%。


由於私立醫生收入是「商業秘密」,所以沒有官方統計。港媒也報導過,有轉為私營的醫生表示「私營市場越來越好賺,收入隨時是現公立兩倍以上」,隨著醫療通脹不斷增加,公院留下人才的能力會更有限。


該名私人醫生以他所在的外科舉例,他是「多勞多得」,若在私營市場,做越多手術,收入越高。私人醫生每宗手術的收入過萬,加上每年5%至8%的醫療通脹,建立口碑後,隨時月收入過百萬,對公院外科醫生而言是極大的跳槽誘因。


該私立醫生認為,當接受十多年的訓練、掌握腫瘤切除、移植手術等技巧及手法後,自然希望嘗試私人執業,同行抱這種想法無可厚非。


由於人員流失,香港公立醫療系統壓力只增不減,隨著人口的進一步老齡化,公立醫院的一線醫生和基層患者,確實生活在越來越差的環境之中。



面對如此困境,香港社會各種醫療、病人團體不斷提出解決方法,要求政府公私營合作。什麼是公私營合作?就政府掏錢補貼私營,反正利潤不能降。以剛才工傷患者為例,沒有人建議公立醫療多買幾臺機器,能為更多排隊病人檢測,而是建議政府花錢去私營醫院買服務。


利潤驅使下,可以見到代表醫療資本的各種團體,例如香港醫學會7月份提出要港府資助每個市民3000元醫療券,去私營醫療檢測。但是中央支持的全民免費檢測,各種醫療團體卻以內地檢測人員沒香港資質、不會說英語等理由全力反對,鼓動市民抵制。



為什麼政府不新建公立醫院,大幅度增加公立醫生?一個是香港本地培養醫生少,又嚴卡外來醫生(這絕不歧視內地,外國醫生也卡),另外建新醫院也要立法會能通過才行。立法會外各種團體會極力反對,亂港派在立法會內以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阻撓有利於市民、不利於資本的撥款通過。


連公立醫院體制內的醫生,也有會反對為自己「減負」。因為自己只要經驗積累夠了,他們也可以跳槽到私營醫院,而擴大公營醫療,必然損害私人醫生的收入,也就是損害自己未來的收入,同時加人也為自己增加競爭對手。所以只要有損醫療資本的建議,都會被香港全部醫療團體反對。



面對體制內、體制外、立法會和醫療資本的「合理」絞殺,特區政府想擴大公營醫療也是舉步維艱,而香港基層市民,只能繼續在看似「免費醫療」的體制下,苦苦掙扎。


香港醫療體系介紹完,我們再回來國產疫苗的話題。


馬仲儀是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名義上是公立醫院的代表,經過以上種種介紹,大家也能看明白,其實她也是醫療資本的代言人。


12月13日,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表示希望在2021年內為大部分香港市民免費接種疫苗。也就是說疫苗由港府採購,全民免費接種,這裡面沒有醫療資本什麼事情,看來它們無法從香港市民身上榨出錢來了。


所以醫療資本需要有找幾個「權威」出來搗亂。特首之前說過可以選擇打或不打(政府提供的疫苗),但是不能選擇哪種疫苗。醫療資本看準這個機會,放出馬仲儀這個吹鼓手,全力鼓吹國產疫苗不安全,從而擾亂社會共識,讓部分人不敢接種免費疫苗。


但是,疫苗總是要打的,不信國產疫苗怎麼辦?那就自己花錢找私營資本打美國疫苗吧。所以馬仲儀一邊貶低國產疫苗,一邊鼓吹美國疫苗,就是為下一步做準備。


這一招在9月份中央為香港提供全民檢測時,已經用過了,導致750萬港人的香港社會,只有不足200萬人參加檢測,可謂大有效果。如果幾大「權威」集體抵制,香港社會又幾百萬人不打疫苗,疫情無法斷根,每天都死人,港府和市民就只能求助於醫療資本,讓他們來提供高價疫苗了。


醫療資本對香港社會的束縛,已不亞於地產資本對香港社會的綁架。地產資本只是要錢,而醫療資本更是要錢又要命。


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焦點

  • 香港卓信醫療化驗所榮獲ISO認證化驗所
    香港卓信醫療化驗所榮獲ISO認證化驗所 時間: 2020-04-16 18:16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志飛   香港卓信醫療服務中心  香港卓信醫療服務中心,致力提供以客為本及優質的醫療檢測服務
  • 醫療影響力排行榜:GE醫療、國產基因測序儀、復旦張江
    上周,億歐大健康梳理了國產基因測序儀的發展進程和情況,並對國家醫保局 「聚焦:國產基因測序儀、DRG細分組方案、《海南自由貿易港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條例》」 國產基因測序儀的「進口替代站「正在踩下油門,顯現發展勢頭。在過去一個月裡,三家研發基因測序儀的創新企業獲得融資,且金額均過億。華大智造再拿下高額融資,以10億美元刷新基因檢測行業融資記錄。
  • 那個要等英美疫苗的袁教授,才是香港的「致命病毒」
    商家為盈利不斷通過各種協會、團體、媒體要求放寬措施,措施一放開疫情又再反覆,再加上黑暴時不時集會破壞。作為一個普通網民,雖不情願,但我也知道香港必然還會暴發,呼吸道疾病冬天會比夏天更容易發病也是常識。袁教授你們大學是剛通網嗎?怎麼現在才出來發表磚家意見? 要如何徹底解決疫情?袁教授將目光「堅定」地投向了歐美。
  • 海外醫療父母應該知道的HPV疫苗
    對於目前已知的,唯一能預防癌症的疫苗,HPV疫苗也是很多人關注的。那麼到底什麼是HPV?HPV疫苗到底該不該打?應該什麼時候打?國內大型海外醫療轉診機構盛諾一家將為大家一一解讀。  什麼是HPV?  HPV是人類乳頭瘤病毒的簡稱。人類乳頭狀病毒是一組由150多種相關病毒組成的病毒。組中的每個HPV病毒都有一個編號,稱為HPV類型(例如,HPV-16)。
  • 天津「十三五」期間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優化醫療服務...
    「十三五」期間,本市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天津醫院改擴建、環湖醫院新址擴建、中醫二附院遷址新建等12個項目竣工,11個項目投入使用,1個項目尚在建設。同時,本市大力推進基層醫療機構標準建設,到2019年共布設267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15分鐘健康服務圈基本建成。
  • 前瞻醫療器械產業全球周報第31期:新冠滅活疫苗開啟Ⅲ期臨床...
    第二批3D列印醫療器械標準發布6月18日,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3D列印醫療器械專業委員會正式發布第二批3D列印醫療器械標準,將為3D列印醫療器械的生產、審批、上市等提供具體的執行標準。第二批3D列印醫療器械標準共有10項,編號為T/CAMDI 037-2020至T/CAMDI 046-2020。
  • 【全球數字健康周報第20期】|智慧醫療|人工智慧|糖尿病|疫苗|...
    4)丁香園與默沙東等疫苗巨頭共建疫苗服務平臺,正式進軍「網際網路+疫苗」領域2020年11月25日,「丁香園·丁香醫生疫苗服務平臺生態共建發布會」在上海舉辦,正式宣布默沙東、GSK、科興控股、華蘭生物等國內外知名疫苗企業將與丁香醫生、丁香園診所發展聯盟共建疫苗服務平臺,實現非免規疫苗接種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通路,同時為大眾提供權威疫苗科普、接種預約
  • 廣東省醫療行業協會糖尿病管理學會在深成立
    十月的深圳秋意漸濃,借著「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慶祝大會」的東風,由廣東省醫療行業協會主辦,深圳矽基仿生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瑞辰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東陽光藥業研究院以及深圳摩迪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協辦的廣東省醫療行業協會糖尿病管理學會成立大會暨精準糖尿病管理高峰論壇於
  • 香港醫療有什麼優勢知名權威的化驗所是哪家
    說到香港醫療旅遊就不得不說下香港權威驗血機構,而香港化驗所權威分別為:香港達雅高(DiagCor)、精準(PG)、時代基因檢測中心及香港化驗所。香港化驗所時代在不斷的發展,越來越多人的健康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在看病就醫上,自然追求更高品質的醫療水平與服務,因而香港就醫成為了眾多內地人士的新選擇。
  • 前瞻醫療器械產業全球周報第35期:啟明醫療布局全球創新醫療器械...
    福建省醫療器械註冊人制度試點實施為醫療器械產品註冊證和生產許可證進行了「解綁」,促進兩家企業優勢互補。英國與美國輝瑞製藥達成協議,預購9000萬支新冠疫苗據英國官員說,英國政府已經與美國輝瑞製藥有限公司等製藥企業籤署協議,確保一旦新冠疫苗研製成功,英國獲得9000萬支疫苗的優先採購權。
  • 前瞻醫療器械產業全球周報第28期:新冠疫苗最快今年底上市,中國已...
    陝西發布醫療器械註冊人委託生產質量管理體系實施指南近日,陝西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陝西省醫療器械註冊人委託生產質量管理體系實施指南(試行)》通知。該指南旨在為醫療器械註冊人委託生產醫療器械時,對雙方在建立、完善醫療器械生產質量管理體系方面提供指導,從而更好地滿足《醫療器械生產質量管理規範》及其附錄的要求,落實醫療器械註冊人和受託生產企業主體責任,確保醫療器械產品上市後的安全、有效。
  • 前瞻醫療器械產業全球周報第27期:三諾生物12億建iPOCT產業園,FDA...
    ,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成為關注的熱點。兩會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林龍安:建議將醫療防護裝備列入地方儲備5月21日,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長、禹州集團主席林龍安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內地與香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通力合作,讓香港民眾深感「祖國始終是港人強有力的靠山」。
  • 首個國產13價肺炎疫苗或將獲批|疫苗|肺炎|日本_科技|信立泰|藥監局
    本文來源於AI財經社旗下醫療大健康品牌「健識局」,未經許可,嚴禁轉載1.首個國產13價肺炎疫苗 即將獲批上市!12月25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更新了沃森生物的13價肺炎球菌多糖結合疫苗(受理號:CXSS1800003)的辦理狀態,變為「在審批」。如果獲批,這將是國產首款、全球第二款13價肺炎疫苗。
  • 冷豔:5G時代智慧醫療新機會「星分享」
    近日,聯想之星合伙人冷豔受邀出席第二屆醫療器械管理者會議,並發表演講「5G時代智慧醫療新機會」。冷豔表示,未來十年,智慧醫療前景可期,智慧醫療將逐步實現「四化」,即數位化、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而在這個過程中,5G將深刻改變醫療行業,產生三方面的影響,包括重塑醫療數據價值鏈,加速醫療新協作體系形成,擴展醫療服務邊界。
  • CMHE國際醫療健康博覽會:與跨境醫療資源零距離接洽!
    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內地居民開始在世界範圍內尋找更好的醫療資源,高超的醫療技術,先進的醫療設備,具有敬業精神的醫生,公平、規範、專業的醫療服務,特有的臨床治療藥物等等,這些都是國際醫療服務顯而易見的優勢。
  • 前瞻醫療器械產業全球周報第30期:防止先進技術外洩,日本將醫療...
    德意法荷成立新冠病毒疫苗聯盟 預訂3億支疫苗牛津新冠疫苗當地時間6月13日,德國衛生部部長宣布,德國、義大利、法國和荷蘭四國已經成立了一個新冠病毒疫苗聯盟。德國衛生部證實,雖然由牛津大學和阿斯利康製藥公司研發新冠疫苗仍然在測試階段,但是,德國、義大利、法國和荷蘭四國,已經與該公司籤署了預訂3億支疫苗的合約。
  • 海爾生物持續領跑物聯網醫療新格局 解決方案可複製、生物安全體系...
    來源:第一財經海爾生物持續領跑物聯網醫療新格局 解決方案可複製、生物安全體系有望被重塑[ 海爾生物2019年科技投入達到1.21億元,研發投入總額佔營業收入比例為11.99%。通過調研發現,我國各省市基層衛生機構存在一定程度的疫苗安全不完善、接種點不規範等情形,但對自費疫苗、疾病防控等公共衛生需求龐大。為此,海爾生物陸續與各地基層醫療機構開展共建。比如,在天津市河東區大王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該中心疫苗接種點引入海爾生物「智慧疫苗櫃」,保障疫苗從冷鏈運送、儲存、接種、回溯的每個環節安全、可控。
  • 31個項目IPO,總體市值翻3倍,上半年醫療領域值得關注|醫療器械|...
    產業趨勢方面,國產替代的傳統創新方式仍然是支撐國產創新醫療器械項目進入資本市場,和獲得高估值的重要邏輯,萬泰生物、康基醫療、沛嘉醫療、新產業、東方生物、三友醫療等過半上半年IPO醫療器械項目的產品化都正走在國產替代的道路上。其中,對於萬泰生物、沛嘉醫療、康基醫療等明星IPO項目,投資者往往根據被替代的國外重磅產品市場規模估算替代產品的增長潛力,從而推動高估值和市值增長。
  • 韓啟德:緩和醫療應被納入基本醫療|緩和醫療藍皮書發布
    融媒體記者 昕亞2020年11月29日,由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組織編寫的《中國緩和醫療發展藍皮書2019-2020》(以下簡稱「藍皮書」)在京正式發布。據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會長羅點點介紹,本書共由六章主報告,以及十三篇分報告組成,經由二十七位作者共同努力撰寫完成。
  • 香港九價HPV疫苗「斷供」,大量顧客被延期注射,誰動了我的疫苗?
    香港多個醫療平臺涉及「斷供」近一個星期,周小姐微博裡出現得最頻繁的關鍵詞就是「維權」。此前她在香港現代醫療公司接種了前兩針九價HPV疫苗並交了全款,但最近卻突然接到診所的通知,對方稱由於美國藥廠停供,無法進行後續的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