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宣布,港府達成共1500萬劑預先採購協議,科興公司首批100萬劑疫苗將於明年1月到港,由復星醫藥負責中國分銷的輝瑞/BioNTech疫苗,首批100萬劑也將於明年首季到港。
香港疫情反反覆覆至今已經第四波,每天有兩到三位數的新增確診數,幾乎每日都有確診者病逝。將有疫苗抵港,本來對香港是個大好消息,但是和9月份全民檢測一樣,香港醫療界又有人出來搗亂了。
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立即跳出來表示,國產的科興疫苗目前在研究數據上仍然存在太多未知之數,她暫時不會接種該疫苗。
馬仲儀特別強調其決定不牽涉政治因素,而是鑑於對科興疫苗缺乏重要資料,要等待該疫苗有更多研究數據才有信心注射該疫苗。她又大讚美國的輝瑞疫苗,稱有效數據可參考,還有真實的接種例子,讓她對該疫苗有信心。
據《每日郵報》近日報導,有4名輝瑞疫苗受試者出現貝爾氏麻痺症,即原因不明的顏面神經失調,令到單側臉部肌肉無法正常運作,一側下垂。不知道馬會長說的有信心是不是指這個表情?
為什麼以馬仲儀為代表的一批所謂「專業精英」,總是要抵制對香港社會有利的事情呢?這就要談到香港的醫療體系了。
近來有理哥在朋友圈見到一則移民廣告,大讚香港醫療制度,認為「香港的醫療制度一直被世界公認為近乎完美的公共醫療管理體制」。
移民軟文中,介紹香港公營醫療以「全民保障」為宗旨,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由公共稅收支付,這一點保證了窮人就算沒有錢也能得到治療。而私營醫療以「用者自付」為原則,提供的是個人支付的私人醫療服務,讓有經濟實力的人可以自由選擇更高質量或更舒適的服務。
聽起來是很不錯的一套體系,沒錢的保障治療,有錢的花錢可以享受更好的服務。但是有理哥翻了翻近來的香港新聞,感覺又好像不是這樣。
10月30日,港媒報導香港公立醫院排號時間進一步惡化,眼科看病最長等3.4年。
新聞來自香港醫管局,該局每隔3個月公布最新的專科輪候時間。
從數據看,截至9月30日,九龍西聯網(醫院名,下同)的眼科穩定新症輪候時間中位數增幅最高,由6月30日的91個星期增至107個星期,即病人須多等15個星期才能看病,一年52個星期計算,即需排隊兩年多。港島西聯網的外科最長輪候時間則增加9個星期,由6月的84個星期增至93個星期。
整體數字中,輪候時間最長的專科仍然是九龍東聯網的眼科,其最長輪候時間達174個星期,即3.4年,較6月時增加兩個星期。其次為九龍東的內科及九龍中的耳鼻喉科,兩者最長均須輪候145個星期,即2.8年。
骨科全關節置換術輪候時間亦增加,當中九龍西聯網及港島東聯網均須等多6個月;港島東聯網白內障手術等待時間則由6月的11個月增至12個月。
雖然內地醫療體系也還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但是還沒聽說排隊看病要等到近3年半的。
我等了3年,看上病了,能不能治好?掛號只是第一步,醫生了解了病情,肯定要進行檢查才能治療。
我們來看另外一個數據。
10月份港媒報導,香港醫管局公布的《關鍵績效指標報告》,不少診斷放射檢查服務的時間均有延長,穩定病例的計算機掃描輪候時間由上年度的115個星期增至165個星期,即檢查排隊時間由兩年多增至三年多,增幅約四成三。磁共振、超聲波檢查及乳房造影檢查時間分別延長近一成、一成七及一成四。
東網新聞10月11日報導,有基層患者(婉轉點的窮人說法)兩年前因工作受傷,導致椎間盤突出移位,後病情惡化,只能撐拐杖走路,遂於去年5月轉到公立醫院求診,希望可以儘快做手術,但卻排期至今年9月初才能進行磁共振檢查。患者完成檢查後,醫院安排其11月做手術,在接近尾骨位置安裝四口鋼釘,但他目前肌肉已嚴重白化及退化,即使手術成功亦不能完全康復,落下終生殘疾。
之前聽說香港醫療,每天一百多塊住院費全包了,但從以上兩則新聞看,一個掛號看專科最長需要排隊3.4年後才能看上,一個是做檢查需要排隊3年多。要走到能住院這一步,沒準等到病都好了還沒輪上。
如果這位工傷的基層患者想快點做檢查有沒有辦法呢,當然有。香港私營市場核磁共振約5000港元一次,不用等不用擠,只要有錢就行了。
這則新聞引起內地網民的一些不解。有網民說:我姥姥國慶做核磁共振腦部掃描,在我們這公立醫院就等了1個小時,花了不到400。也有網友說:內地一般平掃400左右,當天出報告,增強造影1600左右,預約第二第三天,做完24小時內出報告。
該段新聞接著批評特區政府豪擲5.3億港元公帑在全民核酸檢測上,若將款項全額資助病人做磁力共振檢查,已有10.6萬名病人受惠。並建議政府擴大公私營協作計劃,縮短病人輪候時間。
香港全民檢測計劃,中央出人、出工、出建設費、出檢測材料,特區政府負責請人採樣和租採樣場地,花費5.3億。就算只是這點採樣的費用,也已經被「盯上」了,認為應該將這些錢投入私營市場。
香港現行的醫療是公私雙軌制度,除了政府公立醫院服務之外,還有十幾間具有規模的私家醫院和數千間私家醫生診所。按照政府數據,大概80%的住院病人是公立提供服務,70%的門診病人由私立提供服務。而香港的公營醫療及住院服務獲政府大幅資助, 資助率約為95%,理論上是可以保障絕大多數底層市民看得上病。
頂層設計,是私立服務基本不需要長時間預約,隨到隨看。只要給錢,治療檢查也是可以做到高速有效。所以市民是有選擇的,想不排隊,快一點看到醫生,就拿錢買時間。有些是病人自己掏錢,有些是自己購買保險或者公司保險覆蓋,還有政府所發的長者醫療券也適用。基本上,這樣的制度下,最窮的人完全有政府保底,沒人會因為沒錢治病而放棄治療。而很有錢的人,可以完全不用公立資源,在私家醫院得到優質的醫療照顧。
這個頂層設計,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幫助香港取得西方各種「評選」的成績。例如在彭博醫療系統效率排行榜,2018年香港在全球各國家及地區中,排名第一,連續多年被評為全球最有效率的醫療護理系統。
雖然排名高,但落到實際中,就是私立醫院寧願閒置資源也不會降低價格惠及更多的人群,因為利潤定位就是面向有錢人的,所謂高端醫療。至於窮人沒錢看病落下殘疾?不關我事,你去罵政府。
聊完公立醫院設備問題,我們再看看醫生。
香港醫生也並不缺乏,2019年初香港約有1.4萬名醫生,公立佔了6000多人,私立佔了7000多人。以所照顧的人口計算比例,大約是每1000人有10.7個私家醫生,這數字實際上比西方國家好得多。由於香港地小人多,醫生的密度亦是世界上最高的,平均每平方公裡有12.9個醫生。英國是每平方公裡0.52個醫生。
特區政府給醫管局,即公立醫療系統撥款,從2010年度327億元增至2018年度的641億元,增幅接近一倍(96%)。政府確實在財政上大力支持香港的公立醫療。
公立醫護人數也在增加,醫生人數從2008年的5058人升至2018年的6336人,增幅達25%。撥款增加了96%,人手才增加了25%,顯然有點不成比例。
而這10年中,公立一線醫生卻沒有增長,維持2300人左右。而其中一線中的一線,如急症室、兒科、內科及老人科的1000多名一線醫生,及其上一級的專科醫生,也一直沒有增加。
為什麼公立一線醫生沒有增加呢?
這裡就涉及公立醫生和私人醫生的收入差距問題了。
香港公立醫院醫生2017年起薪為54220港元,若不計專科,約25歲就可獲逾5萬港元月薪,30歲約可達7萬港元,也就是公立醫生最低的是月薪5萬港元,最高的可以達到22萬港元/月。
這和2018年收入中位數為1.75萬港元的香港市民比,已經是非常高了。
但是和私立醫生比,就差距很大。醫管局2018年提交立法會的文件顯示,公立醫院外科醫生離職率為5.9%,屬資深級別的顧問醫生流失率高達12.1%。
由於私立醫生收入是「商業秘密」,所以沒有官方統計。港媒也報導過,有轉為私營的醫生表示「私營市場越來越好賺,收入隨時是現公立兩倍以上」,隨著醫療通脹不斷增加,公院留下人才的能力會更有限。
該名私人醫生以他所在的外科舉例,他是「多勞多得」,若在私營市場,做越多手術,收入越高。私人醫生每宗手術的收入過萬,加上每年5%至8%的醫療通脹,建立口碑後,隨時月收入過百萬,對公院外科醫生而言是極大的跳槽誘因。
該私立醫生認為,當接受十多年的訓練、掌握腫瘤切除、移植手術等技巧及手法後,自然希望嘗試私人執業,同行抱這種想法無可厚非。
由於人員流失,香港公立醫療系統壓力只增不減,隨著人口的進一步老齡化,公立醫院的一線醫生和基層患者,確實生活在越來越差的環境之中。
面對如此困境,香港社會各種醫療、病人團體不斷提出解決方法,要求政府公私營合作。什麼是公私營合作?就政府掏錢補貼私營,反正利潤不能降。以剛才工傷患者為例,沒有人建議公立醫療多買幾臺機器,能為更多排隊病人檢測,而是建議政府花錢去私營醫院買服務。
利潤驅使下,可以見到代表醫療資本的各種團體,例如香港醫學會7月份提出要港府資助每個市民3000元醫療券,去私營醫療檢測。但是中央支持的全民免費檢測,各種醫療團體卻以內地檢測人員沒香港資質、不會說英語等理由全力反對,鼓動市民抵制。
為什麼政府不新建公立醫院,大幅度增加公立醫生?一個是香港本地培養醫生少,又嚴卡外來醫生(這絕不歧視內地,外國醫生也卡),另外建新醫院也要立法會能通過才行。立法會外各種團體會極力反對,亂港派在立法會內以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阻撓有利於市民、不利於資本的撥款通過。
連公立醫院體制內的醫生,也有會反對為自己「減負」。因為自己只要經驗積累夠了,他們也可以跳槽到私營醫院,而擴大公營醫療,必然損害私人醫生的收入,也就是損害自己未來的收入,同時加人也為自己增加競爭對手。所以只要有損醫療資本的建議,都會被香港全部醫療團體反對。
面對體制內、體制外、立法會和醫療資本的「合理」絞殺,特區政府想擴大公營醫療也是舉步維艱,而香港基層市民,只能繼續在看似「免費醫療」的體制下,苦苦掙扎。
香港醫療體系介紹完,我們再回來國產疫苗的話題。
馬仲儀是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名義上是公立醫院的代表,經過以上種種介紹,大家也能看明白,其實她也是醫療資本的代言人。
12月13日,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表示希望在2021年內為大部分香港市民免費接種疫苗。也就是說疫苗由港府採購,全民免費接種,這裡面沒有醫療資本什麼事情,看來它們無法從香港市民身上榨出錢來了。
所以醫療資本需要有找幾個「權威」出來搗亂。特首之前說過可以選擇打或不打(政府提供的疫苗),但是不能選擇哪種疫苗。醫療資本看準這個機會,放出馬仲儀這個吹鼓手,全力鼓吹國產疫苗不安全,從而擾亂社會共識,讓部分人不敢接種免費疫苗。
但是,疫苗總是要打的,不信國產疫苗怎麼辦?那就自己花錢找私營資本打美國疫苗吧。所以馬仲儀一邊貶低國產疫苗,一邊鼓吹美國疫苗,就是為下一步做準備。
這一招在9月份中央為香港提供全民檢測時,已經用過了,導致750萬港人的香港社會,只有不足200萬人參加檢測,可謂大有效果。如果幾大「權威」集體抵制,香港社會又幾百萬人不打疫苗,疫情無法斷根,每天都死人,港府和市民就只能求助於醫療資本,讓他們來提供高價疫苗了。
醫療資本對香港社會的束縛,已不亞於地產資本對香港社會的綁架。地產資本只是要錢,而醫療資本更是要錢又要命。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