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記者 昕亞
2020年11月29日,由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組織編寫的《中國緩和醫療發展藍皮書2019-2020》(以下簡稱「藍皮書」)在京正式發布。
據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會長羅點點介紹,本書共由六章主報告,以及十三篇分報告組成,經由二十七位作者共同努力撰寫完成。內容涵蓋了緩和醫療在全球的發展、我國老年人的離世狀況、國內安寧緩和醫療的供需情況、緩和醫療發展的可能途徑以及來自臨床一線的實踐經驗和反思。
現代緩和醫療創建於20世紀60年代。短短50年,它在全世界,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有了相當成功的經驗。
在這些地方,緩和醫療納入了國家和社會醫療保障體系,進入了主流醫學的臨床實踐,在社會文化心理認同度不斷提升和法律、保險等系統配套逐漸完善的背景下,日益成為社會文明和現代化的標誌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它們各有特色的發展模式為後來者提供了多樣化的參考藍本。
中國需要緩和醫療的群體和人數
《中國緩和醫療發展藍皮書2019-2020》主報告顯示,2016年有1.84億人患老年慢病(穩健估計其中「共病」人數佔一半以上),老年死亡732 萬人需要緩和醫療(90%以上死於慢病)。
就緩和醫療對應的症狀而論,2015年癌症中重度疼痛患者225.12萬人,2016年有7038 萬至1.8億個老年人有疼痛症狀。
2016年兒童緩和醫療相關主要疾病為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先天性心臟病、呼吸道感染和哮喘、傳染病、惡性腫瘤等,約佔5歲以下兒童死亡人數的76%。由此推出5歲以下兒童需要緩和醫療的人數為6.8萬至14萬人。
上海、北京和天津的癌症患者可獲較多鎮痛藥供給,癌症患者人均DDDs(臨床限定日劑量利用頻次)為33~44,即每位患者可獲33~44天的鎮痛治療,癌症臨終患者人均DDDs達83~112天,鎮痛治療滿90天的患者佔比為36%~49%;但是對應西北等地區,後者佔比不足10%;全國僅為14%。地區差異明顯!
對於癌痛患者,仍然是上海、北京和天津,人均DDDs為72~123,癌痛臨終者的人均DDDs能達119~189,患者治療90天佔比亦在80%以上,基本可達100%。相比之下,西北、西南和華北等地區後者不足1/4~1/3,全國平均水平約在1/3 左右。
推算2016年現患癌症總數約為1027萬,則癌症患者人均DDDs不足10天,治療中重度癌痛患者滿90天人數佔合計人數之比約佔1/3左右。
四城市和區域主要鎮痛藥供給分布比較,無論是年人均等效嗎啡量、年均每千人的DDDs,以及癌症或癌痛患者的人均DDDs,天津均居於高位,重慶市的癌症或癌痛患者的人均DDDs亦躍居與東北地區近似持平,高於沿海地區。除了天津人口數量在四城市中偏少外,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天津已有200多家持有印鑑卡的醫療機構,重慶約1000家持有印鑑卡的醫療機構,並在國內均率先推行電子印鑑卡,審批程序簡化,醫療機構可以直接網上申請、審批和採購國家管制的麻醉和第一類精神藥品。
中國緩和醫療發展仍面臨困境
全球安寧緩和醫療服務分為4個不同階段。《中國緩和醫療發展藍皮書2019-2020》主報告指出,中國已經躋身至第4a階段,與馬來西亞、紐西蘭、荷蘭、西班牙等國家及地區並列,但仍與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德國等第4b階段的國家存在一定的差異。
4a階段是指安寧緩和醫療服務與主流的醫療衛生服務提供開始進中國、紐西蘭等 25 個國家開始進行初步整合;在許多場所開始提供相當數量的服務;服務提供者及服務模式多元化;部分醫療工作者和社區提供安寧緩和醫療服務的意識有所提升;嗎啡和其他強鎮痛藥物的可獲得性提高;政策扶持安寧緩和醫療服務的供給還有一定局限;相當一部分組織開展持續性的專業教育培訓;全國性的安寧緩和醫療服務專業協會成立。
當然,即便如此,中國緩和醫療的發展仍然面臨著許多的困難。這項與人類發展指數水平密切相關的事業,沒有來自政策主導、藥物可及性、教育和培訓以及實施細則的全面配套,沒有合理的發展機制和以此為依託的財務安排,以中國的現狀,非常容易成為一股只有一過性潮頭的無源之水,尤其要防止在急切的大國情結和復興願景中,難以惠及那些最需要這種服務的大眾,反而會對他們造成傷害的局面。
在「制約我國緩和醫療發展的主要因素」中,報告指出,在「公立醫院的現行激勵機制的影響」方面,存在扭曲的激勵機制、很強的財務自主權、薄弱的問責機制等問題。在「社會辦醫政策環境的限制」方面,存在民辦醫療機構逐利機制的作用明顯、民辦醫療機構醫保定點難、稅收政策不一致、進入醫療服務市場困難等現狀。同時,還談到了基本醫療保障基金支付緩和醫療項目缺乏有效途徑。而在「基本醫療衛生機構尚無開展緩和醫療的動力」方面,存在行政化特點強、基層醫療機構能力弱、患者對基層醫療機構缺乏信任等情況。
全國安寧療護取得突破性進展
2015年,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調研組,就「推進緩和醫療(安寧療護)發展」專題開展全國調研。2016年,全國政協召開了以「推進安寧療護工作」為主題的雙周座談會。在此次會議上,有建議提出根據國家發展水平和現有醫療支付體系,把安寧療護作為中國發展緩和醫療的切入口。短短數年時間,以安寧療護為啟動點的中國緩和醫療事業得到了政府、業界和社會的普遍響應。
2017年2月,全國安寧療護第一批試點工作由國家衛生計生委家庭發展司啟動並從家庭發展角度推進。
據悉,經過一年半的建設,首批5個試點地區市、區、街道三級基本建立了安寧療護服務體系,可提供安寧療護服務的機構從35個增加到61個,安寧療護床位從412張增加到957張,執業醫生從96人增加到204人,執業護士從208人增加到449人,醫護人員數量比試點之初增加115%。同時,首批試點地區還積極探索,推動出臺了促進安寧療護發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工作機制,取得一些突破性進展。
緩和醫療以及安寧療護應被納入基本醫療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參加藍皮書發布會並對安寧緩和醫療的發展做出了展望。他指出,為了進一步推動安寧緩和醫療在我國的發展,最基本的是要對專業名詞的定義及應用範圍進行明確。此外,也要逐步建立、健全緩和醫療作為獨立專業學科的發展,以推動其在專業及學術層面的進步。在政策方面,緩和醫療以及安寧療護應被納入基本醫療,這不僅僅是對於生命、對於人權的尊重,也是相關醫保政策進一步完善的重要基礎。同時,韓啟德院士也指出安寧緩和醫療的根本在於社會對生命價值的理解,因此面向社會的宣傳、教育也是發展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醫師報超能團##超能健康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