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劉強 編輯 | 楊顥
汪靜波喜歡給旗下公司起一個源於《聖經》的名字:
諾亞(Noah,中文《聖經》譯為挪亞),來源於舊約的創世記中的挪亞。作為那個世代唯一一個義人,挪亞不顧世人的嘲諷,聽從上帝的命令,以愚公移山的笨功夫造了一艘方舟,最終在大洪水來臨之時帶領全家和地上的動物逃出生天。
歌斐,乃是造方舟的木頭。創世記6章14節中,神對挪亞說:「你要用歌斐木造一隻方舟,分一間一間地造,裡外抹上松香。」
而汪靜波先生譚文清領銜的以諾教育,則取名於《聖經》創世記:「以諾與神同行,神將他取去,他就不在世了。」而以諾也是《聖經》中記載的未經歷死亡而直接被神接往天家的僅有的兩個人之一,另一位則是先知以利亞。
而這次讓諾亞再一次「攤上大事」的、為承興國際提供34億元供應鏈融資的產品——「創世核心企業系列私募基金」,也有一個源自《聖經》創世記的名字。
……
但諾亞財富終究不是義人挪亞,在資本市場洪水泛濫之時,這座方舟並沒有拯救船上所有生靈的能力。
又一個景泰?這次並沒有這麼幸運
面對承興國際事件,汪靜波在致諾亞全體員工的信中,提到5年前的景泰事件及其處理經驗:
「在2014年,我們遭遇了景泰事件,當時是兩眼一抹黑,並且處理毫無經驗。最關鍵的是前三個月,項目處理小組需要時間和空間,才能儘快了解核心信息,最大限度獲得實質性突破,對整個基金的回款產生積極正面作用,從而保護了客戶的權益。」
而汪靜波更在這封信中稱:
「在公司處理景泰事件的案例中,過程雖然艱難,但是積累了經驗和判斷力、決策力,最後成功畫上句號,保護了客戶權益。目前,我們核心團隊已經達成共識,有信心、有決心把這件事同樣處理好。」
2014年6月,諾亞旗下合資基金資管子公司「萬家共贏」,曾發售過一隻名為「景泰基金一號至四號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的有限合夥理財產品,在推出之時被諾亞的銷售人員高調宣傳為「諾亞史上最安全ABS」。但剛成立不過月餘,就被爆出總額近10億元遭遇第三方惡意挪用。
這款事後被證明並不是最安全,甚至也不是ABS的項目,一度被描述為:「融資方為資產總額15.11萬億元的某國有大行,由一級分行按時按額向基金劃轉款項、某保險公司(國內前十)提供擔保作為增信措施,至於收益,也高達8%-9%。」
但事後發現,該項目真正的融資方竟然是深圳吾思基金負責人李志剛、雲南楚雄地產開發商李銳鋒,這是一起用以拆東牆補西牆的合同詐騙事件。
據當時的媒體報導,李志剛和李銳鋒合作,以巨大的資金槓桿和多個環節嵌套的融資結構,撬動位於雲南的房地產開發項目,卻遭資金鍊斷裂。為了填補資金窟窿,2014年5月下旬,深圳吾思以與中國銀行雲南分行籤訂的「健力寶」項目為誘餌,與萬家共贏達成合作意向,由萬家共贏新增入夥景泰一期,雙方約定資金用途為房地產開發商部分授予權轉讓項目。但在此前的3、4月間,「健力寶」項目曝出風險,6月即被中國銀行總行要求雲南中行對該產品結構、風險進行說明,隨後中國銀行雲南分行暫停該項目。
李志剛和李銳鋒在明知項目暫停的情況下,仍然催促萬家共贏劃款。2014年6月13日-18日,萬家共贏將約9.7億元劃轉至景泰一期帳戶,這筆錢被分筆劃入包括前期項目如金元百利在內的吾思十八期、潤泰置業等帳戶。
不幸中的萬幸是,由於及時發現資金被挪用,雖經歷數年追索,景泰基金的相關資金最終基本得以保全,但仍造成損失2.8億多。
但是,承興國際並不是景泰;羅靜也沒有像李志剛那樣,在挪用資金之後不久就把真相告知諾亞。
換句話說,景泰項目資金剛剛被挪用到其他項目帳戶之時,只是資金髮生轉移,或許還沒有來得及發生巨大損失;而這一次,按照媒體的報導,羅靜被捕前,正坐在汪靜波辦公室,提出進一步融資需求,由此可見,前期的融資不知道有多少變成了上市公司的股權,而如今,這部分股權完全填補不了37億的窟窿。
資料顯示,羅靜在香港、新加坡和A股一共擁有3家上市公司,她控股64.87%的承興國際控股(02662.HK)在事發之前每股股價一度達到10港元,如今股價不到五毛,總市值5億港元左右;
在新加坡主板上市的承興大健康CAMSING HEALTHCARE(BAC.SES),在34億元的巨雷面前,其市值幾乎可以忽略;
惟有羅靜及其一致行動人直接和間接持股6,655萬餘股的博信股份(600083.SH),按照7月12日收盤價,價值約9.1億。
據博信股份7月5日發布的「關於控股股東股份被司法凍結及輪候凍結的公告」顯示,控股股東蘇州晟雋持有的公司股份,已經被司法凍結及輪候凍結,佔公司總股本的 28.39%。
至於原因,博信股份7月8日發布的補充說明公告稱,因與蘇州名城文化發展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產生委託貸款合同糾紛案,蘇州名城文化發展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簡稱「蘇州名城」)向江蘇省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訴前保全申請,要求凍結蘇州晟雋名下財產。
這意味著,在諾亞動手之前,已經有蘇州名城搶先一步進行了司法凍結;而在上海公安局楊浦分局報案的諾亞財富,爭取到的只是「輪候凍結」。
所謂「輪候凍結」,百度百科給出的解釋是:對已被法院凍結的存款,其他法院也要求進行凍結,只要前一凍結一經解除,登記在先的輪候凍結即自動生效,無需等到新凍結手續辦理完畢的制度。
換句話說,若論到討債的優先次序,諾亞還要排在蘇州名城之後。
現實甚至更為殘酷。
據更早一年的公告,蘇州晟雋已經於2018年6月29日將其持有的6,530餘萬股博信股份的股份全部質押給了杭州金投承興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公司,質押期限自2018年6月29日至2019年12月20日。
雙面汪靜波與「諾亞三階段」
1972年出生的汪靜波,有著川妹子特有的甜美外貌,一雙清澈的大眼睛和一對笑起來甜甜的酒窩,在年屆不惑之年,仍然有著少女般的純真眼神,給很多初次見她的人留下極好的印象。
諾亞財富的天使投資人何伯權這樣評價汪靜波:她既有柔弱的一面,跟人的關係非常好,但她做起事情來又很有決斷。
私下裡,汪靜波曾跟朋友說過她也曾經是那種溫婉平常的鄰家女子,而在十年前,諾亞的一位股東極力鼓動她參與了一次某種課程,令她產生極大翻轉。
在那次課程中,有一位在她看來無論長相、身材還是打扮都極差卻自我感覺極好的女性,讓她如鯁在喉,但礙於面子她也不好意思直說。但此次課程中恰恰就包含類似於「自我突破」之類的環節,最終,汪靜波猶豫再三鼓起勇氣對這位女士說:「其實,你這樣的打扮很難看(大意)……」
對方聽後目瞪口呆,但汪靜波自己也沒想到的是,這位女士後來特別感謝她指出自己的問題,因為從來沒有人跟她這麼說過,以至於讓她出了醜自己還渾然不覺。
不知道是不是受益於這次課程,後來的汪靜波,在依然柔弱動人的外表下,內心日漸強大:接觸過她的交易對手說,汪靜波善於談判,更善於討價還價,將自身利潤空間爭取到最大化。
這也表現在她對風險項目處置的能力和手腕上。
2010年,全國五十餘名投資人在諾亞財富推介下,共同投資了一隻名為「悅榕基金」的私募股權基金。作為國內首隻人民幣酒店私募股權資金,「3.4倍回報、4年半收回本金、6年後上市」的目標讓悅榕基金一舉募得超過10.7億資金。但後來,這一項目不僅IPO失敗, 因為管理人變更與施工延期等,收益還在持續下滑。截至2015年底,基金淨值僅為7.49億元,淨資產虧損近30%。一段時間裡,投資人質疑承銷這隻基金的諾亞財富誇大宣傳,並在這一項目中分得高額管理費。
然而,諾亞最終以1.3倍多的淨值退出,雖然與投資人的預期收益相差巨大,但畢竟本金安全收回還略有收益。
無論是景泰事件還是悅榕莊項目,兩者都是近10億元規模的項目,但最終諾亞都得以全身而退,在這個過程中,外人無法知曉到底發生了什麼,但若不是有足夠的韌性在融資方、投資者甚至公安、司法機關等多方之間反覆斡旋,未必會有讓投資人基本都可以接受的結果。
哪怕是這次承興國際事件,或許有「亡羊補牢、為時已晚」之嫌,但在報案之前一天,汪靜波就已經讓羅靜籤署了一系列股權質押協議,並查封了上市公司的股票,查封了相關銀行帳戶。而一切安排妥當後的第二天,據媒體稱在汪靜波自己的辦公室裡,上演了一出「請靜入甕」的戲碼。
大概是從上述課程中受益太多,汪靜波後來耗費巨資將這種類似人本心靈成長的課程引入到了諾亞員工培訓體系,這就是江湖上大名鼎鼎的「諾亞三階段」。
此後,諾亞每年在此投入數百萬元,再加上其他多元的心靈和業務培訓課程,諾亞每年花在員工培訓上的成本上千萬。儘管圍繞「三階段」這種培訓的價值、方式仍有爭議,但在諾亞高管團隊看來,整個隊伍受益匪淺。
據參與過「諾亞三階段」的前員工稱,該培訓對心靈和體力挑戰都很大,甚至曾經發生過有人現場昏厥的事情。但那些能成功經過「諾亞三階段」培訓的人,據稱都實現了心理上的突破或獲得極大提升,除此之外,是對諾亞企業文化的高度認可。
而不少經歷過「諾亞三階段」的諾亞員工,在離職多年之後,也會對這家公司抱有非同一般的情感,每當諾亞被指責,他們都常常不惜得罪朋友挺身捍衛。
銷售之王的「逆選擇」宿命
諾亞極具魔力的企業文化的直接副產品,是讓同行們「顫抖」的超強銷售力。
比如,期限長達6年的悅榕莊項目,在正規金融機構看來也覺得頭大。原因是,絕大多數客戶都喜歡一兩年期以內的短期產品,三年以上都不好賣,更別說五六年了。再之,無論銷售或是內部推介資料說得如何天花亂墜,它說到底的確是一個不保本的產品。
但,諾亞就可以,活生生地賣了10個億。
據知情人稱,在那份推介材料中,諾亞表示,到2016年6月,投資人10億元的總投入,換來的回報將是33億多元,而在敏感性分析中,對這一回報水平的說明,都是「保守估計」。
但最終,實際退出時已滿七年的悅榕莊項目,1.3倍的淨值,每年回報尚不足5%。
汪靜波有時會微笑著給手下鼓勁:「怕什麼?反正又不會死……」
諾亞前後請過多位壽險行業背景的高管或中層,現任諾亞集團總裁趙義,在加入諾亞之前曾任長城人壽個人保險部總經理、金盛保險遼寧分公司副總經理、平安保險遼寧分公司區域銷售總監等職務;
諾亞集團前營運長應松,原是瑞泰人壽上海分公司總經理,更早以前也曾就職於平安保險集團。
而在金融圈,保險行業尤其是壽險公司一向以注重銷售、擅長營銷、尤其注重對代理人話術及心理建設有關的培訓。這個行業,在歷史上更曾爆發過因為銷售誤導引發的群體性退保事件。
超強銷售能力下,截至2016年6月30日,歌斐資產管理規模首次突破千億,達1012億元人民幣,較2015年同比增長57%;
2017年末,歌斐資產管理規模達到1,48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6%;
2018年末,歌斐資產管理規模達到1,69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1%,再創新高
……
儘管相比之前增速明顯放緩,但歌斐毫無疑問已經是行業中當仁不讓的獨角獸。
不過,承興一役,強大如汪靜波也感慨良多,在其致內部員工的信中說:
「如果通過這件事可以改變公司基因,從營銷到產品、到風控到投資管理,都全面達成共識:從非標固收產品驅動到標準化基金驅動;組合型、淨值型產品是唯一的方向。擺脫巨大的非標固定收益資產路徑依賴。那麼,諾亞和歌斐將真正成長為一個國際標準意義上的私人銀行和資產管理公司。這次事件,堅定了我們的轉型之路,用一種殘酷和強烈的方式讓我們驚醒。」
知易而行難。
諾亞並不是沒有嘗試過淨值型產品。在其成立之初,就曾經給公募基金介紹客戶,幫保險公司賣過投資連結保險,或是銷售私募股票基金,趙丹陽等知名私募一代都曾是諾亞的合作夥伴。
但諾亞真正的雄起、上市,到如今歌斐資產管理基金總額達1711億元,其一步步做大的背後,靠的不是淨值型產品,而恰恰正是汪靜波在信中所說的非標固收產品。
諾亞年報顯示,固收類產品佔該公司近年來產品銷售的六成以上。
放眼金融行業,近年來被非標固收產品傷害的並不只是諾亞一家。但為何前赴後繼,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固定收益產品遠遠比淨值型的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好賣,管理費用也更高。
針對最近數起違約爆雷的事件,一位曾經在Blackrock工作過的資管前輩在朋友圈發布了一段話:
「在2008年金融風暴時,雷曼倒閉了,事後有些人問我,為何我們在BlackRock做了幾十億美金的結構式基金商品,幾乎跟各大投資銀行都合作了,為何獨獨不跟雷曼合作?有什麼先見之明嗎?
其實這是誤會,我們做的商品是效率導向的,讓投資人用最低的融資成本與交易成本,投到最分散與最具流動性的全球性平衡基金,事實上我們只有跟幾家融資成本低的投行合作,也就是只與較安全的銀行合作,當時雷曼的融資成本是最高的,我們因此沒有與之合作。別人做的是收益導向,哪個投行發的債給息最高,就賣哪個投行的商品,當時的10年債給到了8%以上,非常好賣,大家不認為雷曼會倒。」
博覽群書並混跡金融界20多年的汪靜波,應該不會不知道,在經濟學上有個名詞,叫做「逆選擇」。
然而,作為非持牌金融機構,諾亞生來就註定,其產品背後的資產,要更多地來自於那些無法從持牌金融機構獲得廉價融資的客戶,比如商界木蘭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