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2年德國科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正式提出「大陸漂移學說」,指出地球大陸板塊也處於運動狀態,只是所需要的時間非常漫長。實際上在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學說之前,達爾文就在對一些海島生物和大陸生物進行對比時發現,該海島過去有可能是大陸的一部分。換而言之,我們今天腳下的陸地在億萬年前可能不是陸地,而是海洋。
這樣的變化用「滄海桑田」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這也造就了地球上許多地區古老且豐富的生物群痕跡。根據了解,前段時間國內考古研究隊在貴州大河口地質公園發現了一個大規模的古生物礁化石群,並且從中發現了不少於80種古生物。更不可思議的是,這些古生物大多數是海洋生物,這意味著該地質公園在遙遠的過去有可能是一片海洋。
後來該考古研究隊伍將研究成果發表在《三古》期刊上,那麼研究人員都發現了什麼呢?在確定生物群的存在後,考古人員對該區域進行歷史鑑定,最終確定該生物礁化石群裡的生物都出現在泥盆紀時期。泥盆紀是地球歷史上最著名的時期之一,根據考古研究這個時期的魚類走向了發展的繁榮。
無論是海洋裡的魚類還是內陸水域裡的魚類,它們在種群數量、種類上都發展到了巔峰,因此這個時期也被認為是「魚類時代」。這個「魚類時代」距今大約3.58億年,那時候陸生動物的發展情況並不繁榮,主要的陸生生物是植物。而海洋中不僅存在大量的蕨類植物,還存在大量的魚類。
有研究表明,現在珊瑚類、腕足類動物就在泥盆紀時期發跡,並且延續到現在。據了解,在這次考古活動中,考古人員選擇了28個樣本點,然後從中採集到一些古生物遺蹟,並將它們製成薄片。通過鑑定他們發現,所選取的樣本點中至少存在83種海洋生物。不僅如此,考古人員在顯微鏡底下發現有些種類的生物遺骸重疊在一起。
這反映了泥盆紀時期海洋生物之間複雜的關係,它們有可能是捕食關係,也有可能是共生關係。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了珊瑚魚和層孔蟲微妙的關係,它們有時候相互爭奪生存資源,有時候又能和諧相處。雖然這些生物的體型都不是很大,但是它們向現代人類勾勒出了一幅生動且複雜的景象,足以反映泥盆紀時期海洋生物的繁榮。
由於該生物礁化石群出現在貴州雞窩寨地區,因此也被稱為「雞窩寨生物礁化石群」。該化石群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的泥盆紀古生物群落之一,因此它擁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同時這意味著考古科研的工作量之大,所以想要進一步探索清楚該生物群所蘊藏的秘密,還需要足夠的時間去進行探究。了解古生物就等於了解地球,人類還需要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