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地球表面呈現出五大洲、四大洋的格局,有的大陸與大陸之間只需要通過陸路就能建立起溝通和聯繫,而有些大陸之間需要搭建起水路或航空才能進行溝通聯繫。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國一位科學家就提出了導致地球表面格局形成的原因,他就是魏格納,聽過他的人應該也知道他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
大陸漂移學說指出,原始地球的陸地分布並非今天這種格局,而可能是一塊完整的大陸。在地質活動的漫長影響下,原先完整的一塊大陸開始四分五裂,這意味著原先處於內陸的區域有可能成為沿海區域,也意味著原本沒有被淹沒風險的地區變成了汪洋大海,曾經的海洋區域也有可能變成了陸地。
對於經歷過這些巨大變動的生物來說,不管這些變化是突如其來的,還是循序漸進的,結果都是災難性的,因為大量生物因此而死亡,然後被埋藏在地底下。但對於現代人類來說,我們可以通過發掘這些古生物遺蹟來研究史前地球是什麼樣的,都有哪些生物存在,甚至可以揭開一些生物的演化謎題,貴州雞窩寨生物礁化石群就是典型的例子。
前段時間中英研究人員合作在《三古》期刊上發布成果,論文指出研究人員在對生物礁化石群進行長期的研究後發現那裡不僅存在豐富多樣的古生物,而且還演繹著一部泥盆紀歷史。經過鑑定,雞窩寨生物群距今已經有3.58億年,那個時期的地球正處於泥盆紀時期。該時期地球上發展最繁榮的是魚類動物,此次發現的生物中也有大量海洋生物。
中英研究人員在雞窩寨進行了長達數年的研究工作,發現該地區的生物種類十分豐富。其中有一個研究小組選取了7平方米的區域作為抽樣區域,並在其中抽取了28個樣本點。經過檢驗,該樣本區域中竟然存在多達83種生物,而且全部都是海洋生物,這說明那個時期地球上存在更多的是海洋生物。
僅僅7平方米的地方就存在83種生物,這些生物到底是有多小呢?確實如此,研究人員表示抽樣到的大多數樣本是較小的生物,有些甚至需要顯微鏡才能發現。在研究人員的詳細觀察下,他們發現有些物種之間存在十分微妙的關係。以珊瑚魚和層孔蟲為例,生物群中既出現了兩種生物相互爭奪生存資源的場面,也出現了兩種生物和諧相處的場面。
據了解,與雞窩寨古生物礁化石群相關的研究仍在繼續,因為那裡的生物多樣性確實很高,如果能夠繼續挖掘出一些有價值的發現,那將會促使人類進一步認識泥盆紀時期地球的生物情況。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因此地底下、高山上可能埋藏著許多古生物秘密等待著人類去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