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建蘭 本報通訊員 崔凱
海南有200多萬公頃熱帶雨林,森林面積佔全省陸地面積60%以上,是我國唯一的熱帶島嶼省份,也是我國熱帶森林的主要基地。海南林業發展不僅對推動海南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對國家生態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意義。
從20世紀60年代起,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就積極參與海南熱帶森林保護與發展的各項研究。2003年,中國林科院同國際竹藤中心一道,與海南省政府籤署了《海南省人民政府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國際竹藤網絡中心全面科技合作協議書》。15年來,中國林科院在海南組織實施了一大批科研項目,為海南熱帶雨林保護與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生態站」科學觀測
1962年,以中國林科院熱林所為技術依託單位的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在海南尖峰嶺誕生。57年來,生態站在熱帶林恢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育、森林碳匯計量、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森林生態旅遊和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
1999年,生態站入選首批9個國家級生態站之一。2009年,被科技部評為「全國優秀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以長期監測的成果為基礎,生態站開展了海南生態公益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評估表明:海南生態公益林生態服務功能年總價值為1262.41億元(以2012年生態公益林為基數)。近年來,組織開展了熱帶雨林負離子、PM2.5、PM10等空氣環境質量監測工作,結果顯示平均負離子濃度為每立方釐米4230.7個;PM2.5指標平均值僅為每立方釐米10.3微克,PM10指標平均值僅為每立方釐米18微克,空氣品質等級均為「優」。
沿海防護林研究
從「八五」開始,中國林科院熱林所仲崇祿研究員領銜的木麻黃研究團隊、廖寶文研究員領銜的紅樹林研究團隊,在海南省持續開展沿海防護林木麻黃和紅樹林科學研究。與海南省林業科學研究所、海南大學、海南島東林場等多個海南林業科研院所和林業生產單位合作,先後在海南沿海推廣種植了木麻黃防護林10多萬畝,恢復重建紅樹林2萬多畝。建設了「海南東寨港紅樹林溼地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擁有紅樹林溼地3300公頃。「紅樹林快速恢復與重建技術研究」獲得了2015年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海南島海岸帶生態修復與重建關鍵技術」2016年獲海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十二五」以來,中國林科院溼地所多個團隊在海南省文昌市清瀾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開展了紅樹林相關研究,建立了紅樹林溼地寒害及富營養化實時監測預警技術及管理平臺,為紅樹林溼地保護利用、科學管理及區域生態安全建設提供了數位化決策依據和技術平臺。
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臧潤國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海南島熱帶天然林生物多樣性形成與維持機制研究。通過20多年的研究,闡明了海南熱帶天然林生物多樣性形成、維持和恢復機制,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熱帶林生物多樣性形成與維持的理論體系,為我國物種豐富林區的天然林保護等生態建設工程提供了科學依據。這項研究完成國家行業標準3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海南省高校科技成果獎一等獎、中國林科院重大科技成果獎。(下轉2版)
(上接1版)
公益林動態監測(小標)
20世紀90年代始,中國林科院資源所多個專家團隊到海南開展合作科研,累計投入科研經費1000多萬元。
黃清麟研究團隊開展了熱帶森林可持續經營方面的研究,包括中國熱帶地區森林可持續經營、熱帶天然商品林生態補償機制和熱帶森林遊憩等方面,建立了相應試驗示範點。
陸元昌研究團隊提出了熱帶中部山區次生林可持續經營等系列理論和技術。針對熱帶沿海防護林退化問題,與海南省林科所生態研究室合作,在文昌市開展木麻黃退化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研究,提出了熱帶濱海地區低效、退化人工林健康經營等系列技術模式和手段,幫助海南省林科所完成更新恢復造林1000多畝。
張旭研究團隊實現了覆蓋海南省的衛星遙感影像數據獲取、處理與專題解譯,提取了海南省全域生態變化監測信息。與海南省生態公益林管理中心合作,對海南中部生態核心區的白沙、昌江、瓊中、五指山四個市縣的公益林資源開展衛星監控,共發現變化斑塊451個,涉及7個管轄單位,實現了高頻次、及時快速發現轄區內人為幹擾和林地破壞行為。
提供智力支持(小標)
2005年,海南省林業局與中國林科院籤訂了「熱帶林業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班」協議書,委託中國林科院負責招生和培養熱帶林業方面的農業推廣碩士,包括保護區管理、森林保護、森林經理、熱帶林業和林業經濟5個專業。目前已為海南培養碩士研究生24名,改善了海南林業人才隊伍結構。
2011年,中國林科院專家蔣有緒、唐守正、宋湛謙、盛煒彤、張守攻等,提出了設置海南省林業廳的建議。2018年,唐守正院士與海南共建了首個「林業院士工作站」,雙方在熱帶森林與溼地生態系統修復、熱帶森林與溼地生態系統檢測體系建設、林業科學數據平臺建設及運行服務等方面開展合作,探討我國熱帶地區生物資源開發與保護,以及生態與經濟之間的協調發展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