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林科院助力海南熱帶林可持續發展

2021-01-07 中國綠色時報電子報

  

  本報記者 王建蘭 本報通訊員 崔凱

  海南有200多萬公頃熱帶雨林,森林面積佔全省陸地面積60%以上,是我國唯一的熱帶島嶼省份,也是我國熱帶森林的主要基地。海南林業發展不僅對推動海南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對國家生態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意義。

  從20世紀60年代起,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就積極參與海南熱帶森林保護與發展的各項研究。2003年,中國林科院同國際竹藤中心一道,與海南省政府籤署了《海南省人民政府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國際竹藤網絡中心全面科技合作協議書》。15年來,中國林科院在海南組織實施了一大批科研項目,為海南熱帶雨林保護與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生態站」科學觀測

  1962年,以中國林科院熱林所為技術依託單位的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在海南尖峰嶺誕生。57年來,生態站在熱帶林恢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育、森林碳匯計量、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森林生態旅遊和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

  1999年,生態站入選首批9個國家級生態站之一。2009年,被科技部評為「全國優秀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以長期監測的成果為基礎,生態站開展了海南生態公益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評估表明:海南生態公益林生態服務功能年總價值為1262.41億元(以2012年生態公益林為基數)。近年來,組織開展了熱帶雨林負離子、PM2.5、PM10等空氣環境質量監測工作,結果顯示平均負離子濃度為每立方釐米4230.7個;PM2.5指標平均值僅為每立方釐米10.3微克,PM10指標平均值僅為每立方釐米18微克,空氣品質等級均為「優」。

  沿海防護林研究

  從「八五」開始,中國林科院熱林所仲崇祿研究員領銜的木麻黃研究團隊、廖寶文研究員領銜的紅樹林研究團隊,在海南省持續開展沿海防護林木麻黃和紅樹林科學研究。與海南省林業科學研究所、海南大學、海南島東林場等多個海南林業科研院所和林業生產單位合作,先後在海南沿海推廣種植了木麻黃防護林10多萬畝,恢復重建紅樹林2萬多畝。建設了「海南東寨港紅樹林溼地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擁有紅樹林溼地3300公頃。「紅樹林快速恢復與重建技術研究」獲得了2015年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海南島海岸帶生態修復與重建關鍵技術」2016年獲海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十二五」以來,中國林科院溼地所多個團隊在海南省文昌市清瀾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開展了紅樹林相關研究,建立了紅樹林溼地寒害及富營養化實時監測預警技術及管理平臺,為紅樹林溼地保護利用、科學管理及區域生態安全建設提供了數位化決策依據和技術平臺。

  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臧潤國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海南島熱帶天然林生物多樣性形成與維持機制研究。通過20多年的研究,闡明了海南熱帶天然林生物多樣性形成、維持和恢復機制,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熱帶林生物多樣性形成與維持的理論體系,為我國物種豐富林區的天然林保護等生態建設工程提供了科學依據。這項研究完成國家行業標準3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海南省高校科技成果獎一等獎、中國林科院重大科技成果獎。(下轉2版)

  (上接1版)

  公益林動態監測(小標)

  20世紀90年代始,中國林科院資源所多個專家團隊到海南開展合作科研,累計投入科研經費1000多萬元。

  黃清麟研究團隊開展了熱帶森林可持續經營方面的研究,包括中國熱帶地區森林可持續經營、熱帶天然商品林生態補償機制和熱帶森林遊憩等方面,建立了相應試驗示範點。

  陸元昌研究團隊提出了熱帶中部山區次生林可持續經營等系列理論和技術。針對熱帶沿海防護林退化問題,與海南省林科所生態研究室合作,在文昌市開展木麻黃退化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研究,提出了熱帶濱海地區低效、退化人工林健康經營等系列技術模式和手段,幫助海南省林科所完成更新恢復造林1000多畝。

  張旭研究團隊實現了覆蓋海南省的衛星遙感影像數據獲取、處理與專題解譯,提取了海南省全域生態變化監測信息。與海南省生態公益林管理中心合作,對海南中部生態核心區的白沙、昌江、瓊中、五指山四個市縣的公益林資源開展衛星監控,共發現變化斑塊451個,涉及7個管轄單位,實現了高頻次、及時快速發現轄區內人為幹擾和林地破壞行為。

  提供智力支持(小標)

  2005年,海南省林業局與中國林科院籤訂了「熱帶林業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班」協議書,委託中國林科院負責招生和培養熱帶林業方面的農業推廣碩士,包括保護區管理、森林保護、森林經理、熱帶林業和林業經濟5個專業。目前已為海南培養碩士研究生24名,改善了海南林業人才隊伍結構。

  2011年,中國林科院專家蔣有緒、唐守正、宋湛謙、盛煒彤、張守攻等,提出了設置海南省林業廳的建議。2018年,唐守正院士與海南共建了首個「林業院士工作站」,雙方在熱帶森林與溼地生態系統修復、熱帶森林與溼地生態系統檢測體系建設、林業科學數據平臺建設及運行服務等方面開展合作,探討我國熱帶地區生物資源開發與保護,以及生態與經濟之間的協調發展途徑。

相關焦點

  • 探尋中國路徑,助力人工林可持續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積最大的國家,約佔全球人工林總面積的1/3。如何精準提升人工林森林質量,實現人工林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助推我國綠色發展的新課題。  2015年12月,國家林業局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共同發起了「中國人工林可持續經營項目」,並納入雙方年度合作備忘錄。
  • 中國林科院團隊發現新植物種「尖峰水玉杯」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3月15日電 (記者馬愛平)15日,從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獲悉,該所專家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新近發現的一個新的植物種類:尖峰水玉杯。中國林科院熱林所研究員、海南尖峰嶺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原站長李意德說,尖峰水玉杯的形態像一個紅色燈籠,在分類學中隸屬於肉質腐草科水玉杯屬的一個新物種。水玉杯屬植物在全球約有40多種,主要分布在泛熱帶地區。
  • 海南推動科技支撐天然橡膠產業可持續發展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供圖中新網儋州12月3日電 (記者 王子謙)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3日發布《科技支撐海南省天然橡膠產業可持續發展行動方案》(簡稱《方案》),將進一步加大科研力度,切實提高產業發展水平,推動海南天然橡膠全產業鏈發展。
  • 中國林科院專家發現珍稀新植物種:尖峰水玉杯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通訊員 宋平 於彬上圖像一個個紅燈籠的小植物,就是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的專家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新近發現的一個新植物種中國林科院熱林所研究員、海南尖峰嶺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簡稱生態站)原站長李意德表示,尖峰水玉杯的形態像一個紅色燈籠,在分類學中隸屬於肉質腐草科水玉杯屬的一個新種。水玉杯屬植物在全球約有40多種,主要分布在泛熱帶地區。
  • 中國林科院發現新物種尖峰水玉杯
    本報訊  記者宋平 通訊員於彬報導  近日,中國林科院專家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發現了新物種尖峰水玉杯。因為植株數量極少,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劃分標準,專家建議將其列入漸危級或瀕危級加以保護。  目前,尖峰水玉杯僅見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尖峰嶺熱帶山地雨林中,是一種腐生性草本植物,在分類學中隸屬於肉質腐草科水玉杯屬的一個新物種。莖杆通體白色,花為紅色,葉片退化,不具備光合作用功能。主要伴生植物有黃杞、油丹、厚殼桂、四蕊三角瓣花等。  水玉杯屬植物在全球約有40種,主要分布在泛熱帶地區。
  • 周晉峰:生物多樣性保護助力城市綠色可持續發展
    7月22日下午,應第十二屆國際青年能源與氣候變化峰會籌備委員會邀請,中國綠髮會秘書長、羅馬俱樂部執委、世界綠色設計組織副主席周晉峰博士作為嘉賓出席「城市守望者:桃花源在哪裡?」主題會場,並以生物多樣性保護助力城市綠色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發表演講。
  • 雷加富:中國將與熱帶國家林業組織建更廣泛合作
    雷加富在非木質森林產品和森林服務可持續發展國際會議上表示中國將與熱帶國家林業組織建立更廣泛的合作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非木質森林產品和森林服務可持續發展國際會議上獲悉,2006年中國非木質林產品進出口總額達91億美元,其中進口21億美元,出口70億美元,順差49億美元。
  • 中國林學會樹木生理生化專業委員會2019年會在海南大學召開
    光明網訊 2019年12月27日至29日,中國林學會樹木生理生化專業委員會2019年會暨第五屆委員會換屆會議在海南大學召開,來自中國林學會、澳大利亞Tasmania大學以及北京林業大學、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東北林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南林業大學等全國
  • 史蒂芬·羅奇:中國可持續發展成全球範例
    參考消息網9月25日報導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9月23日發表美國耶魯大學傑克遜全球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史蒂芬·羅奇的文章《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性》稱,在當前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成為全球範例。
  • 中國林科院溼地所利用高光譜遙感技術助力溼地植被生物量及生化組...
    中國林科院溼地所研究員李偉主持的院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面上項目「基於無人機高光譜數據的溼地植物生物量及生化組分反演」,成功實現了溼地植被生物量及生化組分快速準確反演。項目採集了不同季節溼地植物地物高光譜數據和無人機高光譜數據,開展了溼地植物高光譜信息提取研究,分析了高光譜數據與典型溼地植物的光譜特徵關係。
  • 中國林科院森林經理學發展50年回顧
    1958年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成立後,林業研究所下設森林經理研究室。50年來中國林科院森林經理學科的研究機構多變,但是研究人員一直堅持自主的研究,現已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備的學科群,取得一系列成果。        森林經理學科發展經歷了起步、學習引進、成長的三個發展階段。
  • 助力打響產品品牌 海南斑蘭產業融合發展對接會召開
    來自熱帶農業科技、金融和產業領域的50多名專家學者、行業代表和企業家代表齊聚中國熱科院,為海南斑蘭產業科學發展把脈會診、建言獻策,共商合作、共謀發展。會議以「科技金融融合,助力斑蘭產業科學發展」為主題,加快落實海南省委、省政府關於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強做優熱帶特色高效農業,通過推進創立熱帶農業科技發展基金,加快熱帶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發展,促進斑蘭等產業與科技、金融融合,共同打造斑蘭產業工程。
  • 2017中國林科院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3項
    馬尾松高效培育技術研究    項目主持: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周志春研究員    項目以馬尾松大徑材及材脂兼用林高效培育為目標,解決良種豐產和壯苗繁育、大徑材定向培育、材脂兼用林高效培育和可持續經營等關鍵技術,實現其良種規模繁育、大徑材林和材脂兼用林等高效發展。
  • 中國林科院發明吸附水面溢油新材料
    本報訊  記者宋平 通訊員張宜生 高瑞清報導  近日,《ACS Nano》刊物在線發表了中國林科院木材工業研究所王小青副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高彈木材海綿材料製備及其油水分離應用方面取得的新進展(Highly Compressible Wood Sponges with a Spring-like Lamellar Structure as Effective
  • 曠視參與多項AI相關標準制定工作 為行業可持續發展助力
    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推動力,人工智慧產業將打開新一輪城市與區域競爭變局,其發展受到各城市的高度重視。艾瑞諮詢《2020年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前瞻性布局人工智慧相關標準體系是城市把握人工智慧發展重大歷史機遇的一大謀劃方向。
  • 省林科院召開《江西省林業科技發展規劃(2021—2035年)》編制工作...
    12月30日,省林科院召開《江西省林業科技發展規劃(2021—2035年)》編制工作部署會。省林科院院長楊傑芳主持會議,省林科院有關領導及規劃編制專班全體成員參加會議。12月初,省林業局委託省林科院編制《江西省林業科技發展規劃(2021—2035年)》。
  • 《2015年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報告》正式發布
    北京2015年12月29日電 /美通社/ -- 「2015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今日在京舉辦,論壇上發布了《2015年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報告:衡量生態投入與人類發展》,全方位對中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進行調研和展示,為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城市發展難題進行開創性的探索。
  • 歐萊雅:可持續發展新探索
    ,貢獻中國,歐萊雅中國第二份可持續發展報告,正是源於我們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和承諾。」在華發布第二份可持續發展國別報告歐萊雅公司高層向與會領導贈送歐萊雅中國2011可持續發展報告(左起:歐萊雅集團亞太區總裁卓賽、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塗猛、歐萊雅中國總裁蓋保羅、環境保護部法規司處長李靜雲、歐萊雅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安鞏、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主任陳佳貴、中國婦女雜誌社社長韓湘景、全國保護母親河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次旺平措
  • 科學網—中國林科院獲批自然科學基金林業工程領域首個重大項目
    中國林科院獲批自然科學基金林業工程領域首個重大項目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林科院)研究員儲富祥牽頭申報的「木材高效利用結構調控與定向重組機制」位列其中。這是自然科學基金林業工程領域資助的首個重大項目,也是新世紀以來林學學科資助的首個重大項目。 項目由中國林科院林產化學工業研究所、中國林科院木材工業研究所、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東北林業大學聯合申報,由4個子課題組成,資助經費1644萬元。
  • 發揮專業管理優勢 慈善信託助力公益事業可持續發展
    特別是今年疫情發生後,其以「善」為本、服務社會的公益屬性更加凸顯,通過發揮信託制度優勢和功能優勢,在精準服務有需要的困難群體和企業方面作用顯著,已形成規模化的發展趨勢,並已成為社會慈善事業的重要工具和渠道。今年以來,在外部環境持續變化的形勢下,慈善信託發展情況如何?有哪些突出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