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最近幾年,由於提倡新課程改革,優質課比賽在每一個學校轟轟烈烈地進行著。聽了幾十節課,模式一樣:學生講課討論,匯報成果,老師除了開場白,操控節奏,基本上就在講臺的角落裡笑吟吟地看著同學們的精彩表演。
在以分數為標準的高考形勢下,這種由學生自學為主的課堂模式,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挖掘、拓展程度,能夠滿足高考需要嗎?
讓我們看看一堂優質課的實錄。
一堂優質課
課前準備:將學生分成四組,課前發本課的重難點,各組討論一個問題。
上課:老師讓各組輪流解決本組問題,匯報學習成果,並以自己的理解展示。
通常情況下,學生會按手中的資料和課本,給出自己的答案。老師在學生完成後,進行簡單的評議,然後就是領著大家鼓掌。老師在學生處理完基礎知識之後才真正出場,領著學生檢測學習效果—測試搶答,氣氛活躍,跟競賽一樣,你爭我搶,這個時候,一堂課才真正達到高潮。
就這樣,一堂課在熱熱鬧鬧、輕輕鬆鬆的氛圍裡結束了。
最後評議是優質課一等獎,後來還得了市裡一等獎。
理由是:
這堂課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課堂活躍,參與度較高;
以問題討論方式,既抓住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
以搶答方式回答問題,帶動了全員參加,培養學生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感。
……
優質課本質是一場秀
差不多所有的優質課都是學生表現老練,他們就像老師一樣講解知識,雖然不夠,但是已經超出學生認知範圍了,堪稱完美。如果不花相當的時間不可能實現的。
問題是:高中學生至少有十門主課,新課新知識、作業、預習、複習,每一天都安排得密不透風,哪有時間深入研究教材到這種程度?即使有時間,他們的知識儲備也不大可能達到。因為,作為專業的老師還需要用大把的時間來備課呢。
原來,一切都是安排好的,事先經過了無數次的彩排,最後才有這種遊刃有餘的精彩呈現。對於學生而言,優質課是他們參加的最特別的party。
對於老師來說,也是一場秀。
為了優質課,平時忙得不知東西的老師們也化起了淡妝,盛裝出場,把自己收拾得渾身不自在。沒有辦法,要儀態端莊呀,不就是打扮漂亮點嗎?那個10分最容易得的,為什麼要失去它呢?
整個課堂,也都是精心的安排,誰先出場,誰回答那個問題,誰回答留點瑕疵,其他人搶著糾正……
所謂優質課,就是師生合演的舞臺劇。可惜,高中不是電影學院,高考不考表演,要的是實實在在的分數!
這樣的優質課還要不要?
在很多學校,每一年都要舉行一次優質課大賽,先在學校普選,優秀的送到市裡,然後省裡,這樣逐層篩選,最後評出一等獎。老師們非常踴躍地報名參加。因為,他們評職稱需要這些。中學一級需要市級以上優質課或者公開課,高級需要省級優質課或者公開課。
從這個意義上看,優質課就是給評職稱老師的機會。儘管大家都知道是作秀,也硬著頭皮出一次醜,當一次戲精。
而在學校的角度,就是為了獲獎以提高學校權重。因此,在某些學校宣傳裡,某某教學能手、某某骨幹、某某專家……意思是說,這樣的老師越多,學校就越厲害。但是,能手、骨幹、專家之類的稱號是以什麼標準評定的?沒有這樣稱號的老師是不是真的不如這些人?
至於他們說優質課能夠提高教學水平,提高業務能力,提高課堂效果,這些基本上是騙鬼的。真正在一線的老師都知道,平時如果這樣上課,就是把學生前程當兒戲,誤人子弟。
在目前高考形勢下,分數為大。什麼樣的課才是真正的優質課?我覺得還是滿滿的乾貨以最輕鬆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在教授中,啟迪深邃的思維,激發智力的碰撞,讓他們一堂課後,知識能夠從深度、廣度理解,有難度的題目能夠得心應手,應付自如。
一切能夠助人成功的課就是最優質的。
對於高中生而言,三年時間非常寶貴,誰也不能也不應該去無謂的浪費。
類似表演類型的優質課就不要再搞了,因為魯迅說:
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殺!
你參加過這樣的優質課沒有?什麼樣的課才是最優質的?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