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新「樂園」玩轉量子力學

2020-12-06 大眾網

  NASA冷原子實驗室上的設施將使用雷射器和其他技術,將原子冷卻到絕對零度附近。

  圖片來源:英國《自然》雜誌官網

  量子物理學家即將在太空擁有自己的「遊樂場」。據英國《自然》雜誌官網8日消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冷原子實驗室將於5月20日發射升空,進入國際空間站。屆時,它將成為目前宇宙中最冷的地方,研究人員將用它探測在地球上無法觀察到的量子現象,如在太空製造「泡泡」「環」和「漩渦」等,從而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玩轉」量子力學。

  研究人員指出,這可能促使科學家發現新物理學,推進前沿物理學的發展。

  宇宙間最冷之地:

  量子力學的「樂園」

  該實驗室由NASA的噴氣推進實驗室(JPL)負責。研究人員稱,冷原子實驗室耗資8300萬美元,主要目標是製造出名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BEC)」的獨特「超流體」物質態,供科學家研究宏觀尺度上的量子力學。

  BEC是數十萬個原子組成的雲,當被冷卻到絕對零度附近時,數十萬個原子的行動保持同步,就像單一的量子物體一樣。該任務項目經理、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卡姆爾·奧德瑞自豪地表示:「能夠在太空進行這些實驗是一項巨大的成就。」

  在地球上,一般情況下,重力在幾秒鐘之內就會讓BEC分崩離析。但如果它們漂浮在國際空間站,應該能「存活」至少10秒鐘。這一時間足夠讓它們被冷卻到創紀錄的低溫——可能只比絕對零度高20萬億分之一攝氏度。

  奧德瑞說,這是宇宙中已知最冷的溫度。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原子物理學家格雷琴·坎貝爾說,更冷且更「長壽」的BEC將「推動前沿基礎物理領域的研究,15年來,科學家一直期盼會產生新的物理學。」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工具包大小的實驗設備

  國際空間站可謂「寸土寸金」,所以工程師不得不壓縮原子物理設備的大小,將填滿一個大房間的設施壓縮到一個冷藏箱大小的箱子內。該設備利用雷射來冷卻銣和鉀原子,使它們幾乎停滯不動;然後,用磁場捕捉原子云;最後,科學家將使用其他冷卻技術——包括無線電波「刀」來剝離能量最高的原子等,將原子云冷卻到更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從而創造出BEC。

  此外,工程師還必須設計屏蔽層,以保護脆弱的BEC免受密集組件和不斷變化的地球磁場的幹擾。而且,實驗只有在國際空間站上的科研人員睡覺之後才運行,以儘量減少任何運動可能造成的幹擾。

  該技術比最初設想的要簡單,因為更複雜的實驗室版本出現了問題,影響了真空室並且可能會導致項目延期,這導致物理學家暫時無法實現他們的最終目標——執行基於太空的原子幹涉測量,這個過程會將BEC的量子波分成兩部分並重新組合,得到的幹涉圖案讓科學家可以更精確地分析重力的影響,也能讓他們測試BEC是否可用作極為靈敏的旋轉和重力傳感器。

  不過,該任務科學家、JPL的羅伯特·湯普森說,更高級的套件應該會在2019年底到達國際空間站。

  玩轉量子力學:

  氣泡、環和漩渦

  湯普森說,儘管裝備不足,但物理學家仍可就目前的情況發現新物理學。屆時,將有5支研究團隊使用這一實驗室進行實驗。其中一個團隊計劃使用無線電波和磁場,讓BEC形成約30微米的氣泡形。根據量子力學,由於氣泡既纖薄又沒有邊緣,BEC的行為應與地球上形成圓盤或球體時的行為迥然不同。

  史密斯學院理論物理學家科特尼蘭·內特說,它可能更容易形成一種名為「渦流」的旋渦。在地球上,當流體下落時,試圖產生氣泡的過程總是以碗形狀結束。她說:「除非我們能擺脫重力,否則我們根本無法獲得這種形狀。」

  科羅拉多大學的埃裡克·康奈爾與他人共同發現BEC而榮獲20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此次,他領導的團隊將嘗試創造出被稱為「埃菲莫夫」(Efimov)態的奇異的鬆散結合系統。這一物質形態以1970年提出其存在的俄羅斯理論物理學家維塔利·埃菲莫夫的名字命名,在原子結合力太弱而不能結成對,從而形成「三人組」的情況下,這些量子態會突然「現身」。這一結構與著名的拓撲結構博羅米爾(Borromean)環類似。乍看上去,博羅米爾環是三個互鎖的環,但細看則不然:沒有兩個環是互鎖的。如果打斷任一個環,整個結構就分開了。只有保持三個環都完整,這些環才能結合在一起。

  核物理學家對這一結構非常感興趣,因為它們與由中子和質子構成的罕見的三粒子核類似,而科學家目前對三粒子核知之甚少。

  康奈爾團隊希望創造最簡單的埃菲莫夫態,以及其受激發的膨脹態。在受激發的埃菲莫夫態中,儘管原子間存在細菌大小的縫隙,但其彼此依附。華盛頓州立大學鉑爾曼分校的物理學家瑪倫·莫斯曼說,康奈爾團隊也許能製造出由4個原子組成的此類結構——所謂的四聚體(tetramer)。

  自1997年加入JPL,湯普森一直致力於創建這樣的太空實驗室。他認為,目前的實驗室是向更複雜的太空原子物理實驗室邁出的關鍵一步。NASA正與德國航空航天中心(DLR)攜手建造一個名為BECCAL(玻色-愛因斯坦冷凝體和冷原子實驗室)的設施。(劉 霞)

相關焦點

  • 神秘的量子力學現象—量子糾纏
    科學家們在太空衛星上,用一種高能量雷射器通過一種特殊的晶體發射,產生糾纏的光子,在實驗開始之前,科學家們並不完全確定它會起作用。現在科學家們嘗試新的實驗:將量子粒子從地面傳送到衛星上,再建立一個分銷渠道,允許每秒傳輸數上萬個光子糾纏對。如果實驗成功。那麼衛星就可以用於量子通信了。
  • 量子力學新思考(1)
    量子力學新思考(1)司今(jiewaimuyu@126.com)量子力學成功的精髓在於「磁場、角動量、自旋」上,其他的,如波函數方程、物質波、量子糾纏、隧道效應等等,都是基於這三個物理量之下所湧現出來的「現象」;量子力學不是什麼超經典的物理學,而是將「磁場、角動量、自旋
  • 量子力學新思考(5)—困境與希望
    量子力學新思考(5)—困境與希望司今(jiewaimuyu)今後要想將量子力學進一步發揚光大,就必須正視和深思這個問題。回顧量子力學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出,在量子力學理論解釋方面,不僅我們充滿困惑,就是締造量子力學的大師們也處於茫然之中。
  • 「機器學習 + 量子力學」 ,助力探索新材料
    研究人員還識別出 90 種以前未發現的熱穩定性晶體,可以視為新材料。研究人員將這些發現發表在了科學雜誌《物理評論快報》上。其化學的複雜性意味著,從數學上講,要使用量子力學預測由四元素構成的鉀冰晶石結構在理論上的所有可行組合幾乎是不可能的。
  • 量子力學新思考(2)
    量子力學新思考(2)司今(jiewaimuyu@126.com)宏觀物理學缺少了對偶極場整體的研究 ,如果將偶極場(如地球,太陽等的偶極磁場)納入宏觀物理研究,那麼宏觀與微觀在本質上是沒有什麼差別的;但自旋並不是量子力學所描述的1/2、1/3等自旋形式 ,真正的自旋就是2π形式,量子力學所描述的自旋只不過是符合量子力學法則的一種說法罷了; 自然界不可能存在所謂的1/2、1/3等自旋形式。
  • 神奇的量子力學,量子測量的新見解!
    布里斯托大學研究人員對量子測量過程進行了新的研究。量子測量是量子力學中最具定義意義的量子特徵之一。正如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研究,保羅·斯克奇普齊克(Paul Skrzypczyk)博士和諾亞·林登(Noah Linden)教授研究了通過測量過程在量子尺度上獲取世界信息的方式。
  • 量子力學有沒有可能根本就是錯的?
    我們認識這個世界,都是階段性的,從最早的地心說,發展日心說,再隨著各種天文望遠鏡以及各種太空探測器的出現,我們逐漸對宇宙有了跟多的認識,出現了像宇宙大爆炸這樣的形成理論,但這些理論有可能是的錯嗎?當然有可能。
  • 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始於20世紀初馬克斯·普朗克和尼爾斯·玻爾的開創性工作,馬克斯·玻恩於1924年創造了「量子力學」一詞。因其成功的解釋了經典力學無法解釋的實驗現象,並精確地預言了此後的一些發現,物理學界開始廣泛接受這個新理論。量子力學早期的一個主要成就是成功地解釋了波粒二象性,此術語源於亞原子粒子同時表現出粒子和波的特性。
  • 什麼是量子力學?什麼是量子糾纏?為什麼說量子力學很詭異?
    什麼是量子力學?量子力學是描述微觀物質的理論,與相對論一起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許多物理學理論和科學如原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以及其它相關的學科都是以量子力學為基礎所進行的。
  •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到底什麼是量子力學
    近年來,量子力學一直是科學界的一個火爆詞彙,「遇事不決,量子力學」成為了科普作品評論區幾乎必備的一句話,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聊一聊量子力學,它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一、什麼是量子力學很多小夥伴第一次聽到這個詞,都會感覺太科幻了,簡直就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代名詞。其實,量子力學在我們身邊是非常常見的。我們知道,物理學分為兩大部分。以牛頓、伽利略為代表的,我們已經研究透徹的經典物理。
  • 量子力學新思考(3)
    量子力學新思考(3)司今(jiewaimuyu@126.com)1900年普朗克在研究物體熱輻射規律時發現,只有假定電磁波的發射和吸收不是連續的,即是一份一份地進行的,則其計算結果才能與試驗結果是相符;每份能量子ε=hγ,γ為輻射電磁波的頻率,h為一常量,稱為普朗克常數。
  • 科學家實現了愛因斯坦孿生悖論的量子力學變體
    孿生悖論的量子力學變體圖示物理學的基本挑戰之一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調和這個思維實驗圍繞著一對雙胞胎展開:雙胞胎兄弟一個進入太空,另一個留在地球上。因此,在一段時間內,這對雙胞胎在太空中以不同的軌道運行。當這對雙胞胎再次見面時,結果是相當驚人的,在外太空旅行的那個人比他在地球的哥哥年輕得多。愛因斯坦對時間膨脹的描述解釋了這一現象:不同的速度和不同的應力場,時間流逝的快慢是不同的。
  • 量子力學新思考(1)—自旋、磁場與角動量
    量子力學新思考(1)—自旋、磁場與角動量司今(jiewaimuyu@126.com)量子力學成功的精髓在於「磁場、角動量、自旋」上,其他的,如波函數方程、物質波、量子糾纏、隧道效應等等,都是基於這三個物理量之下所湧現出來的「現象」;量子力學不是什麼超經典的物理學,而是將「磁場、角動量、自旋」等微觀物理要素融入經典物理後所產生的新經驗描述形式,它的「雜亂無章」性正體現了「磁場、角動量、自旋」等微觀物理屬性對經典物理的衝擊程度......
  • 量子力學理論與唯物認識論
    最近,有網友提出量子力學理論是我們傳統的唯物認識的一個革命,宣告了傳統唯物認識論的崩潰。認為量子力學理論已經重新構建了人與存在的相關關係,認為世界不在是物質的存在,而是由於我們的觀測才得以存在,即我們的感知影響著事物的存在。我們作為存在信息的接收者,存在就是表達在我們意識中的感知信息。
  • 你不懂 量子力學
    這個方案讓我們對量子測量有了物理上的理解,並有望藉此改進量子理論。修正量子理論將成為物理學家們努力解決物理學中其他問題和尋找量子技術新應用的驅動器。量子力學無處不在到目前為止,物理學家和哲學家都認為,有缺點的不是量子力學,而是我們對它的理解。
  • 科普篇:一文看懂量子力學,量子信息,量子科技
    因此,不僅研究原子、分子、雷射這些微觀對象時必須用量子力學,而且研究宏觀物質的導電性、導熱性、硬度、晶體結構、相變等性質時也必須用量子力學。現代社會碩果纍纍的技術成就,幾乎全都與量子力學有關。你打開一個電器,導電性是由量子力學解釋的,電源、晶片、存儲器、顯示器的工作原理是基於量子力學的。走進一個房間,鋼鐵、水泥、玻璃、塑料、纖維、橡膠的性質是由量子力學決定的。登上飛機、輪船、汽車,燃料的燃燒過程是由量子力學決定的。研製新的化學工藝、新材料、新藥,都離不開量子力學。
  •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是研究物質世界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物理學分支,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態物質、原子核與基本粒子的結構、性質的基礎理論它與相對論一起構成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相對論更適合解釋宇宙中宏觀大尺度上的物理規律,而量子力學則偏向於對微觀粒子進行解釋。
  • 溫伯格:量子力學的困境
    顯然,對於愛因斯坦和薛丁格來說,逃避使用量子力學是一個令人扼腕的失誤,這將他們自己與其他人取得的那些令人激動的進展徹底隔絕。二即便如此,我也不像以前那樣確信量子力學的未來。一個不好的信號是即使那些最適應量子力學的物理學家們也無法就它的意義達成共識。這種分歧主要產生於量子力學中測量的本質。
  • 量子力學新思考(2)—自旋與偶極磁場
    量子力學新思考(2)—自旋與偶極磁場司今(jiewaimuyu)宏觀物理學缺少了對偶極場整體的研究 ,如果將偶極場(如地球,太陽等的偶極磁場)納入宏觀物理研究,那麼宏觀與微觀在本質上是沒有什麼差別的;但自旋並不是量子力學所描述的1/2、1/3等自旋形式 ,真正的自旋就是2π形式,量子力學所描述的自旋只不過是符合量子力學法則的一種說法罷了; 自然界不可能存在所謂的1/2、1/3等自旋形式。
  • 什麼是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是物理學中與非常小的物理學分支。它產生了一些關於物質世界的非常奇怪的結論。在原子和電子的尺度上,許多經典力學方程,描述事物在日常大小和速度下移動的方式,不再有用。在經典力學中,對象存在於特定時間的特定位置。然而,在量子力學中,物體卻存在於概率的陰霾中;它們有一定的機會在A(愛麗絲)點,另一個機會是在B(鮑勃)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