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宇宙邊緣:「中國天眼」讓全球科學家大開眼界

2021-01-09 澎湃新聞

中國日前宣布,「中國天眼」FAST從2021年起向全世界科學家開放。

FAST,全稱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被譽為「中國天眼」,由我國天文學家南仁東於1994年提出構想,自2011年開始建設,於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

中國天眼是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主導建設,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

截至2019年8月28日,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已發現132顆優質的脈衝星候選體,其中有93顆已被確認為新發現的脈衝星。2020年1月11日,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通過國家驗收,投入正式運行。

2021年,FAST將接受希望使用該儀器進行研究的外國科學家的申請。FAST總工藝師、運營和發展中心主任王啟明近期在接待海外媒體參觀訪問時表示:「FAST科學委員會將讓FAST對國際社會越來越開放。」

造價11億元人民幣的FAST直徑500米的巨型望遠鏡接收盤球面能夠覆蓋30個足球場,不僅比坍塌的阿雷西博望遠鏡大,而且靈敏度也高出三倍。FAST於2020年1月開始全面運行,主要工作是捕獲天體尤其是脈衝星發出的無線電信號。

FAST周圍方圓5公裡範圍內還設有「無線電靜默區域」,該區域禁止使用手機和計算機。王啟明表示:「我們從阿雷西博望遠鏡的結構中汲取了很多靈感,並逐漸對其進行改進,來建造FAST望遠鏡。」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射電天文學研究所的天文學家蘿拉·斯皮特勒(LauraSpitler)表示,FAST望遠鏡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靈敏度」,將有助於詳細跟蹤宇宙波信號的來源。

「能夠使用望遠鏡讓我感到非常興奮。」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射電天文學家莫拉·麥克勞克林(MauraMcLaughlin)表示。她說希望用FAST研究脈衝星,包括在銀河系外的星系中搜尋脈衝星,「這些脈衝星太微弱,很難用現在的望遠鏡看到」。

麥克勞克林還表示,FAST將促進國際合作的努力,從而發現時空漣漪將如何席捲整個銀河系。國際脈衝星計時陣列(IPTA)正在使用世界各地的射電望遠鏡監視脈衝星的常規發射,尋找會揭示這些低頻引力波通過的畸變。

「到2030年代,FAST應該已經進行了足夠的靈敏度測量,以研究此類波的各個來源,例如超大質量黑洞的碰撞。」她說,「這就是FAST真正發揮作用的地方。」

靈敏度和解析度「強者」

「中國天眼」開創了建造巨型射電望遠鏡的新模式,突破了傳統望遠鏡的工程極限,採用全新設計方案、口徑更大,比國外同類望遠鏡的調試期更短,遠超國際慣例和同行預期。

靈敏度和解析度是射電望遠鏡的兩大核心指標。由於星體距離地球十分遙遠,信號到達地球時能量微弱,靈敏度是科學家發現暗弱天體的能力,而要想進一步看清遙遠天體的真實面貌,就要依靠解析度。

藉助「中國天眼」超高的靈敏度,國家天文臺已經將脈衝星的計時精度提升至世界原有水平的50倍左右,這將有可能使人類首次具備極低頻的納赫茲引力波的探測能力。

FAST也是中國近年來深空探索最受全球矚目的大科學裝置。199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泰勒(JosephTaylor)教授曾在一次上海訪問中對記者表示:「中國在天文觀測大裝置的建設方面成就非常大,『中國天眼』的建成只花了5年時間,期待它給我們帶來更多驚喜。」

約瑟夫·泰勒曾在2016年FAST正式完工時親臨現場參觀。他用「震撼」來形容這一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藉助這隻巨大的「天眼」,科研人員可以窺探星際之間互動的信息,觀測暗物質,測定黑洞質量,甚至搜尋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

「中國天眼」奠基人、已故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南仁東在評價FAST的時候曾表示,FAST適合前沿性和探索性的小型研究,比如對脈衝星的研究。「一塊方糖大小的脈衝星的重量就可以達到幾十億噸。」南仁東曾在接受採訪時說道。

FAST一問世便捷報頻傳。從2017年10月首次發現2顆脈衝星以來,到2020年1月,已經發現102顆脈衝星,兩年的「調試階段」中發現脈衝星的數量,超過同期歐美多個脈衝星搜索團隊發現數量的總和。

泰勒對「中國天眼」調試階段就發現了100顆脈衝星和多起磁暴現象表示驚嘆。他對記者表示:「為了能夠獲得最大程度的數據,我們要珍惜射電望遠鏡的工作時間,希望相關購買數據的機構能夠儘可能地下載所購買的數據,將原始數據進行本地存儲,從而提升射電望遠鏡的效率。」

望向更深的宇宙

除了研究脈衝星,FAST未來還可以研究中性氫(與「宇宙大爆炸」有關)、黑洞吞噬小天體、星體演化和搜尋地外文明等。FAST收集的數據將有助於更好地幫助全球科學家了解宇宙的起源,尋找外星生命。

針對「中國天眼」未來應用的探索,泰勒表示:「很多人都想探測暗物質和暗能量,用射電望遠鏡的方式來進行探索,對我們可能格外重要。」

因發現引力波而獲得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巴裡·巴裡什(BarryBarish)教授對記者表示,目前全球有三個非常不同的項目在觀測著宇宙深空。第一個項目就是「中國天眼」項目;第二個項目是加拿大氫強度測繪實驗(CHIME)射電望遠鏡,它由四個100米長的半圓柱形接收器組成,每天都會掃描整個北半球上空,2019年1月,該天文望遠鏡偵測到來自外太空的電波;第三個項目是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項目(SKA),這是一個多國共同開展的大型科學項目,也被稱作「世界巨眼」。這是一個完全數位化的射電望遠鏡陣列,一期項目建設的投入就達到20億美元。SKA項目計劃2021年開建。

根據國家天文臺消息,自2020年1月驗收以來,「中國天眼」(FAST)設施運行穩定可靠,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基於「中國天眼」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餘篇。藉助「中國天眼」,我國科研團隊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領域的核心研究力量。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物理學教授約翰·迪基(JohnDickey)表示:「中國無疑是一個全球科學研究中心,中國的研究成果令人印象深刻,與北美或西歐處於同一水平。與世界上任何先進國家相比,中國的科研人員都是領先的和有創造力的。」

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中國科學政策專家丹尼斯·西蒙(DenisSimon)表示:「中國科學創新的進步一直很快,知識的自由獲取賦予了科學和工程界探索新想法的可能性,並激勵科研人員在研究環境中承擔更大的風險。曾經盛行的規避風險的文化已被一種更具企業家精神的文化所取代。」

內容來源:第一財經

原標題:《看見宇宙邊緣:「中國天眼」讓全球科學家大開眼界》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西南山嶺中的「中國天眼」 讓全球科學家大開眼界
    來源:第一財經西南山嶺中的「中國天眼」 讓全球科學家大開眼界作者: 錢童心這是一臺射電望遠鏡的悲劇,卻意外令全球科研人員收穫驚喜。去年11月,由於年久失修經費不足,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宣布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Arecibo)望遠鏡退役。
  • 「中國天眼」探測範圍可達宇宙邊緣 臺媒:或能尋找外星人
    參考消息網10月13日報導 臺媒稱,首位發現脈衝星的天文學家喬瑟琳·貝爾今年早些時候曾參觀位於貴州的「中國天眼」,她期待這座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能發現更多微弱、遙遠、獨特的脈衝星,包括發現圍繞黑洞旋轉的脈衝星。
  • 中國直徑500米「天眼」啟用 可觀測宇宙邊緣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據新華社電 有著超級「天眼」之稱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25日在貴州省平塘縣的喀斯特窪坑中落成,開始接收來自宇宙深處的電磁波,這標誌著我國在科學前沿實現了重大原創突破。  「天眼」工程總工程師兼首席科學家南仁東介紹,藉助這隻巨大的「天眼」,科研人員可以窺探星際之間互動的信息,觀測暗物質,測定黑洞質量,甚至搜尋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眾多獨門絕技讓其成為世界射電望遠鏡中的佼佼者,這也將為世界天文學的新發現提供重要機遇。
  • 探索宇宙洪荒,看見世界未來 22:00【天眼】
    該片講述了全球最大的射電望遠鏡——「FAST」這一具有重大科研價值的大科學裝置以及它背後的故事,旨在介紹中國的科技創新,同時傳遞了中國在基礎研究方面不斷探索和開放包容的科學精神。 本片以中國科學家創造的,世界獨一無二的全球最大的射電望遠鏡「FAST」為代表,從最細微,到最遙遠,講述這些具有全球重大科研價值的大科學裝置背後承載的一個個溫暖卻又令人驚嘆的人和事,告訴觀眾它們是如何釋放創新之光,探索未知的微觀世界和宇宙洪荒,看見世界的未來;如何突破極限、開創新模式,為世界科技進步做出不可替代的卓越貢獻。
  • 中國天眼是星辰大海,豈是美國天眼能比的?
    可惜在美國已經擁有了350米口徑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之時,我國卻只能研究一些邊緣課題,也並沒有屬於自己的大型射電望遠鏡。不過我國並沒有放棄,經過不斷的努力,中國還是得到了不錯的發展,如今已經成功擁有了世界上最靈敏、最大口徑的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直接領先其他國家20年時間。
  • 「中國天眼」與世界共「見」未來
    為世界科學界提供中國智慧,為全球工程界提供中國技術,為人類外空命運共同體提供中國貢獻和中國發展經驗……「中國天眼」邀請各國科學家攜手走向星辰大海,共「見」未來。  遙望未知宇宙,全球科學家在未來若干年間將因「中國天眼」變得更為「火眼金睛」。從宇宙星辰,到基本粒子,人類重大科學發現往往離不開尖端科研儀器。天文學界通常認為,宇宙中只有不到1%是人類能看見的發光物質。
  • 中國天眼可探測宇宙深處信號,看見深處的宇宙,為何外國反對修建
    由於"中國天眼"是一個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射電望遠鏡,因此在世界宇宙探索事業發展的領域內,"中國天眼"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在天眼建成之後,我國開始正式對宇宙之內的中性氫線以及其他釐米波段譜線進行探索,可以說,在"中國天眼"的幫助之下,我國科學家對於宇宙暗物質的研究也發展到了更深層次的階段,在"中國天眼"進行工作的過程中,我國也曾捕捉到全世界範圍內已知數量最多的
  • 4月1日,全球唯一的中國天眼將對全球科學界開放!
    自4月1日起,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將於2021年4月1日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各國科學家可以通過在線方式向國家天文臺提交觀測申請,申請的項目將交由「中國天眼」科學委員會和時間分配委員會進行評審、提出項目遴選建議,並於8月1日起分配觀測時間。
  • 美國天眼閉眼,耗資超6億的中國天眼將要全球開放,有何成就了?
    美國天眼的主要研究對象就是類星體、脈衝星以及處在宇宙邊緣的其他射電源,並且多年來,已經受到上千位科學家的關注,並且利用它獲得了重大的科學成就,在1974年的時候,第一個射電脈衝雙星系統PSR191316發現之後,就引發了世界性的轟動,因為沒有人在之前知道這些東西,我們知道也是建立在理論基礎上。
  • 美國天眼閉眼,耗資超6億的中國天眼將要全球開放,有何成就了?
    美國天眼的主要研究對象就是類星體、脈衝星以及處在宇宙邊緣的其他射電源,並且多年來,已經受到上千位科學家的關注,並且利用它獲得了重大的科學成就,在1974年的時候,第一個射電脈衝雙星系統PSR191316發現之後,就引發了世界性的轟動,因為沒有人在之前知道這些東西,我們知道也是建立在理論基礎上。
  • 「中國天眼」將對全球科學界開放!中國天眼將成為「世界巨眼」
    「中國天眼」4月1日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 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將於2021年4月1日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徵集來自全球科學家的觀測申請。「中國天眼」將成為「世界巨眼」,體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 長篇單集科學紀錄片《天眼》,探索宇宙洪荒,看見世界未來
    由中央新影集團北京發現紀實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長篇單集科學紀錄片《天眼》國慶期間在CCTV9播出,該片講述了全球最大的射電望遠鏡——「FAST」這一具有重大科研價值的大科學裝置以及它背後的故事,旨在介紹中國的科技創新,同時傳遞了中國在基礎研究方面不斷探索和開放包容的科學精神。
  • 帶你閱讀浩瀚宇宙,「中國天眼」再提速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5月8日消息,近日,全球最靈敏、最大單口徑、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中國天眼」又迎來新進展:其數據中心已經順利完成升級。作為涉及到天文、力學、材料、機械、無線電、IT等多個領域的科技基礎設施,「中國天眼」不僅是中國科學家砥礪奮鬥二十餘載的成果,更是中國在科技基礎設施領域的一次突破。國家發改委近日明確指出新型基礎設施的範圍,其中創新基礎設施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像「中國天眼」這種重大科技基礎設無疑是新基建的典型代表。
  • 「中國天眼」於今年4月1日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
    被譽為「中國天眼」的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  將於2021年4月1日  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  徵集來自全球科學家的觀測申請!  「中國天眼」自4月1日起接受觀測申請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國天眼」運行和發展中心消息:  自2021年4月1日起,各國科學家可以通過在線方式向國家天文臺提交觀測申請,申請的項目將交由「中國天眼」科學委員會和時間分配委員會進行評審、提出項目遴選建議,並於2021年8月1日起分配觀測時間。
  • 推薦||長篇單集科學紀錄片《天眼》,探索宇宙洪荒,看見世界未來
    由中央新影集團北京發現紀實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長篇單集科學紀錄片《天眼》國慶期間在CCTV9播出,該片講述了全球最大的射電望遠鏡——「FAST」這一具有重大科研價值的大科學裝置以及它背後的故事,旨在介紹中國的科技創新,同時傳遞了中國在基礎研究方面不斷探索和開放包容的科學精神。
  • 「中國天眼」已發現脈衝星240餘顆,我國能琛索太陽系邊緣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11月4日,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召開新聞發布會,自今年1月驗收以來,「中國天眼」(FAST)設施運行穩定可靠,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基於「中國天眼」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餘篇。
  • 全球唯一天眼!中國天眼將向全球科學家開放,美媒:看後讓人驚嘆
    01全球僅剩唯一天眼在本月月初的時候,全球第二大天眼,美國阿雷西博望遠鏡坍塌,阿雷西博望遠鏡是全球第二大"天眼",多年來貢獻極大。隨著此次阿雷西博的坍塌,全球只剩下一個天眼,就是位於中國貴州的"天眼"。
  • 星辰大海,才是它的徵途——「中國天眼」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開放運行
    1月11日,當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開放運行,成為全球最大且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也意味著人類向宇宙未知地帶探索的眼力更加深邃,眼界更加開闊。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大器晚成,問鼎射電望遠鏡之巔  「中國天眼」的靈敏度達到世界第二大射電望遠鏡的2.5倍以上,可有效探索的空間範圍體積擴大4倍,使科學家有能力發現更多未知星體、未知宇宙現象、未知宇宙規律……  驗收會上,中科院院士武向平等6位專家分別宣讀工藝驗收、
  • 中國天眼2021年起向全世界科學家開放:一起探索宇宙奧秘
    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累計發現脈衝星超過240顆;基於觀測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餘篇……中國天眼(FAST)自今年1月驗收以來取得了不凡的成績。2020年1月,「中國天眼」通過國家驗收。它於2016年落成,反射面面積相當於大約30個標準足球場,是世界上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 建「天眼」望宇宙的「人民科學家」——南仁東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南仁東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 南仁東的名字與「中國天眼」緊緊連在一起。 1993年,包括中國在內的10個國家的天文學家,提出建造新一代射電「大望遠鏡」的倡議,渴望回溯原初宇宙,解答天文學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