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前宣布,「中國天眼」FAST從2021年起向全世界科學家開放。
FAST,全稱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被譽為「中國天眼」,由我國天文學家南仁東於1994年提出構想,自2011年開始建設,於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
中國天眼是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主導建設,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
截至2019年8月28日,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已發現132顆優質的脈衝星候選體,其中有93顆已被確認為新發現的脈衝星。2020年1月11日,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通過國家驗收,投入正式運行。
2021年,FAST將接受希望使用該儀器進行研究的外國科學家的申請。FAST總工藝師、運營和發展中心主任王啟明近期在接待海外媒體參觀訪問時表示:「FAST科學委員會將讓FAST對國際社會越來越開放。」
造價11億元人民幣的FAST直徑500米的巨型望遠鏡接收盤球面能夠覆蓋30個足球場,不僅比坍塌的阿雷西博望遠鏡大,而且靈敏度也高出三倍。FAST於2020年1月開始全面運行,主要工作是捕獲天體尤其是脈衝星發出的無線電信號。
FAST周圍方圓5公裡範圍內還設有「無線電靜默區域」,該區域禁止使用手機和計算機。王啟明表示:「我們從阿雷西博望遠鏡的結構中汲取了很多靈感,並逐漸對其進行改進,來建造FAST望遠鏡。」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射電天文學研究所的天文學家蘿拉·斯皮特勒(LauraSpitler)表示,FAST望遠鏡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靈敏度」,將有助於詳細跟蹤宇宙波信號的來源。
「能夠使用望遠鏡讓我感到非常興奮。」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射電天文學家莫拉·麥克勞克林(MauraMcLaughlin)表示。她說希望用FAST研究脈衝星,包括在銀河系外的星系中搜尋脈衝星,「這些脈衝星太微弱,很難用現在的望遠鏡看到」。
麥克勞克林還表示,FAST將促進國際合作的努力,從而發現時空漣漪將如何席捲整個銀河系。國際脈衝星計時陣列(IPTA)正在使用世界各地的射電望遠鏡監視脈衝星的常規發射,尋找會揭示這些低頻引力波通過的畸變。
「到2030年代,FAST應該已經進行了足夠的靈敏度測量,以研究此類波的各個來源,例如超大質量黑洞的碰撞。」她說,「這就是FAST真正發揮作用的地方。」
靈敏度和解析度「強者」「中國天眼」開創了建造巨型射電望遠鏡的新模式,突破了傳統望遠鏡的工程極限,採用全新設計方案、口徑更大,比國外同類望遠鏡的調試期更短,遠超國際慣例和同行預期。
靈敏度和解析度是射電望遠鏡的兩大核心指標。由於星體距離地球十分遙遠,信號到達地球時能量微弱,靈敏度是科學家發現暗弱天體的能力,而要想進一步看清遙遠天體的真實面貌,就要依靠解析度。
藉助「中國天眼」超高的靈敏度,國家天文臺已經將脈衝星的計時精度提升至世界原有水平的50倍左右,這將有可能使人類首次具備極低頻的納赫茲引力波的探測能力。
FAST也是中國近年來深空探索最受全球矚目的大科學裝置。199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泰勒(JosephTaylor)教授曾在一次上海訪問中對記者表示:「中國在天文觀測大裝置的建設方面成就非常大,『中國天眼』的建成只花了5年時間,期待它給我們帶來更多驚喜。」
約瑟夫·泰勒曾在2016年FAST正式完工時親臨現場參觀。他用「震撼」來形容這一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藉助這隻巨大的「天眼」,科研人員可以窺探星際之間互動的信息,觀測暗物質,測定黑洞質量,甚至搜尋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
「中國天眼」奠基人、已故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南仁東在評價FAST的時候曾表示,FAST適合前沿性和探索性的小型研究,比如對脈衝星的研究。「一塊方糖大小的脈衝星的重量就可以達到幾十億噸。」南仁東曾在接受採訪時說道。
FAST一問世便捷報頻傳。從2017年10月首次發現2顆脈衝星以來,到2020年1月,已經發現102顆脈衝星,兩年的「調試階段」中發現脈衝星的數量,超過同期歐美多個脈衝星搜索團隊發現數量的總和。
泰勒對「中國天眼」調試階段就發現了100顆脈衝星和多起磁暴現象表示驚嘆。他對記者表示:「為了能夠獲得最大程度的數據,我們要珍惜射電望遠鏡的工作時間,希望相關購買數據的機構能夠儘可能地下載所購買的數據,將原始數據進行本地存儲,從而提升射電望遠鏡的效率。」
望向更深的宇宙除了研究脈衝星,FAST未來還可以研究中性氫(與「宇宙大爆炸」有關)、黑洞吞噬小天體、星體演化和搜尋地外文明等。FAST收集的數據將有助於更好地幫助全球科學家了解宇宙的起源,尋找外星生命。
針對「中國天眼」未來應用的探索,泰勒表示:「很多人都想探測暗物質和暗能量,用射電望遠鏡的方式來進行探索,對我們可能格外重要。」
因發現引力波而獲得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巴裡·巴裡什(BarryBarish)教授對記者表示,目前全球有三個非常不同的項目在觀測著宇宙深空。第一個項目就是「中國天眼」項目;第二個項目是加拿大氫強度測繪實驗(CHIME)射電望遠鏡,它由四個100米長的半圓柱形接收器組成,每天都會掃描整個北半球上空,2019年1月,該天文望遠鏡偵測到來自外太空的電波;第三個項目是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項目(SKA),這是一個多國共同開展的大型科學項目,也被稱作「世界巨眼」。這是一個完全數位化的射電望遠鏡陣列,一期項目建設的投入就達到20億美元。SKA項目計劃2021年開建。
根據國家天文臺消息,自2020年1月驗收以來,「中國天眼」(FAST)設施運行穩定可靠,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基於「中國天眼」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餘篇。藉助「中國天眼」,我國科研團隊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領域的核心研究力量。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物理學教授約翰·迪基(JohnDickey)表示:「中國無疑是一個全球科學研究中心,中國的研究成果令人印象深刻,與北美或西歐處於同一水平。與世界上任何先進國家相比,中國的科研人員都是領先的和有創造力的。」
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中國科學政策專家丹尼斯·西蒙(DenisSimon)表示:「中國科學創新的進步一直很快,知識的自由獲取賦予了科學和工程界探索新想法的可能性,並激勵科研人員在研究環境中承擔更大的風險。曾經盛行的規避風險的文化已被一種更具企業家精神的文化所取代。」
內容來源:第一財經
原標題:《看見宇宙邊緣:「中國天眼」讓全球科學家大開眼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