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登上南極大陸的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馮虎元拍攝到的「南極的月亮」。 蘭州大學供圖
中新網蘭州4月13日電 (孔子俊 段伊航)「南極的月亮真是又大又圓,好像就在頭頂,伸手就能夠著似的!」回憶起南極之行,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馮虎元忍不住用雙手比划起他在千裡之外看到的那輪明月,語氣中難掩激動與興奮。
2020年1月25日,作為中智聯合科考團隊成員,馮虎元同來自國內5家單位的14名隊員以及智利南極發展公司的20多位船員一起,從智利蓬塔阿雷納斯出發進入南極半島,開啟為期14天的南極大陸科考行動。這也是繼2020年1月13日,蘭大生命科學學院肖灑和陳書燕兩位教授前往南極後,蘭大教授再次登上南極半島。
馮虎元此行主要目的是考察南極植物群落適應生境的情況。圖為在南極採集的樣本。 蘭州大學供圖
作為一名長期紮根西北的本土植物學家,面對南極這塊植物學研究最後的「處女地」,職業本能驅使著馮虎元利用一切時間和機會開展調查,恨不得與南極陸地上的每一棵植物來一次親密「邂逅」。
儘管出發前已經做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和不止一次的預演,但當第一次踏上南極大地時,馮虎元還是忍不住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真的是太壯美了!」一路上,他像個努力吸水的海綿,用鏡頭、眼睛、大腦……記錄著南極的點點滴滴,爭分奪秒地探索這片神奇的土地。
為了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點項目《南極典型植物群落形成機制與功能》,馮虎元參加了此次中智聯合科考,前往南極進行實地考察和樣本採集工作,「南極地區的植物群落生長在地理位置隔絕、氣候惡劣、土壤貧瘠的環境中,對全球氣候變化極為敏感,並在南極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形成、穩定性和功能的維繫上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
正如馮虎元所說的那樣,「做南極植物研究,我們是認真的!」早在2018年項目初立時,他們就已從各方面對南極植物展開研究。
「我們主要是研究南極植物對環境的適應,包括南極有什麼樣的植物,在哪兒分布;怎麼適應南極寒冷、大風、強紫外的極端環境;南極植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南極植物對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動物的影響等。希望通過我們的研究,闡明南極植物群落的結構與功能,為南極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科學指導。」馮虎元說。
根據課題進度安排,馮虎元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南極植物群落適應生境的情況。這項研究不僅需要長時間的外出實地觀測,還需要採集大量的樣本以進行室內分析。
嚴酷的環境也讓馮虎元深刻地認識了現實中的南極。南極半島交通極不完善,外出只能根據距離遠近選擇步行或坐船,「南極風大浪也大,有時坐船像蕩鞦韆一樣,暈船的時候尤其難受。」
前往一些島嶼觀測時,科考隊員們需要坐皮划艇。低溫、大風,加上冰冷的海水,下船時隊員們的衣服往往都是溼的,「有時候一個浪打過來整個人就被淋透了,再加上刀割一樣的刺骨寒風,令人感覺無比的『酷爽』。」
一成不變的白茫茫景象、艱難推進的科考工作、水土不服帶來的身體不適……科考隊員們在這片人跡罕至的土地上遇到了許多問題,但他們總會想盡一切辦法克服。為了讓團隊氛圍輕鬆一點,他們經常舉辦一些小型的交流會、分享會,相互了解彼此國家的風土人情、學術科研。
提及這段難忘的南極科考之旅,馮虎元更多的感受是有趣和歡樂,「做科研就像是在養育一個孩子,過程中有很多困難、辛苦,但是因為熱愛,每一點小進步都會讓你欣喜,所以從不會覺得苦!」
惡劣環境下的植物生理生態學研究在蘭大早已持續多年,此次南極之行是對相關研究的進一步擴展和延伸。「西北本來就有很多低溫、乾旱的環境,所以蘭大在這個方向上的研究開展得比較早。」馮虎元表示。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蘭州大學科研工作者們就已經開始關注低溫、乾燥等環境領域的相關研究。半個多世紀以來,一代代蘭大科研工作者接力「行走」,致力於嚴酷生境下的各項研究,他們希望能夠在西北大地上為人類社會發展作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
「把這些植物適應極端環境的機制、基因應用到其他環境中去,給嚴酷環境中植物的生長、培育提供更多方法,為西北乃至極地的生態環境提出一些可供參考的保護方法,這不僅僅是我們自己科學研究的需要,更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需要。」馮虎元希望,這些對西北、極地等環境中的植物研究能為人類應對環境變化提出一些策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