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大教授再登南極大陸:恨不得與每一棵植物親密邂逅

2020-12-03 中國新聞網

圖為登上南極大陸的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馮虎元拍攝到的「南極的月亮」。 蘭州大學供圖

中新網蘭州4月13日電 (孔子俊 段伊航)「南極的月亮真是又大又圓,好像就在頭頂,伸手就能夠著似的!」回憶起南極之行,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馮虎元忍不住用雙手比划起他在千裡之外看到的那輪明月,語氣中難掩激動與興奮。

2020年1月25日,作為中智聯合科考團隊成員,馮虎元同來自國內5家單位的14名隊員以及智利南極發展公司的20多位船員一起,從智利蓬塔阿雷納斯出發進入南極半島,開啟為期14天的南極大陸科考行動。這也是繼2020年1月13日,蘭大生命科學學院肖灑和陳書燕兩位教授前往南極後,蘭大教授再次登上南極半島。

馮虎元此行主要目的是考察南極植物群落適應生境的情況。圖為在南極採集的樣本。 蘭州大學供圖

作為一名長期紮根西北的本土植物學家,面對南極這塊植物學研究最後的「處女地」,職業本能驅使著馮虎元利用一切時間和機會開展調查,恨不得與南極陸地上的每一棵植物來一次親密「邂逅」。

儘管出發前已經做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和不止一次的預演,但當第一次踏上南極大地時,馮虎元還是忍不住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真的是太壯美了!」一路上,他像個努力吸水的海綿,用鏡頭、眼睛、大腦……記錄著南極的點點滴滴,爭分奪秒地探索這片神奇的土地。

為了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點項目《南極典型植物群落形成機制與功能》,馮虎元參加了此次中智聯合科考,前往南極進行實地考察和樣本採集工作,「南極地區的植物群落生長在地理位置隔絕、氣候惡劣、土壤貧瘠的環境中,對全球氣候變化極為敏感,並在南極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形成、穩定性和功能的維繫上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

正如馮虎元所說的那樣,「做南極植物研究,我們是認真的!」早在2018年項目初立時,他們就已從各方面對南極植物展開研究。

「我們主要是研究南極植物對環境的適應,包括南極有什麼樣的植物,在哪兒分布;怎麼適應南極寒冷、大風、強紫外的極端環境;南極植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南極植物對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動物的影響等。希望通過我們的研究,闡明南極植物群落的結構與功能,為南極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科學指導。」馮虎元說。

根據課題進度安排,馮虎元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南極植物群落適應生境的情況。這項研究不僅需要長時間的外出實地觀測,還需要採集大量的樣本以進行室內分析。

嚴酷的環境也讓馮虎元深刻地認識了現實中的南極。南極半島交通極不完善,外出只能根據距離遠近選擇步行或坐船,「南極風大浪也大,有時坐船像蕩鞦韆一樣,暈船的時候尤其難受。」

前往一些島嶼觀測時,科考隊員們需要坐皮划艇。低溫、大風,加上冰冷的海水,下船時隊員們的衣服往往都是溼的,「有時候一個浪打過來整個人就被淋透了,再加上刀割一樣的刺骨寒風,令人感覺無比的『酷爽』。」

一成不變的白茫茫景象、艱難推進的科考工作、水土不服帶來的身體不適……科考隊員們在這片人跡罕至的土地上遇到了許多問題,但他們總會想盡一切辦法克服。為了讓團隊氛圍輕鬆一點,他們經常舉辦一些小型的交流會、分享會,相互了解彼此國家的風土人情、學術科研。

提及這段難忘的南極科考之旅,馮虎元更多的感受是有趣和歡樂,「做科研就像是在養育一個孩子,過程中有很多困難、辛苦,但是因為熱愛,每一點小進步都會讓你欣喜,所以從不會覺得苦!」

惡劣環境下的植物生理生態學研究在蘭大早已持續多年,此次南極之行是對相關研究的進一步擴展和延伸。「西北本來就有很多低溫、乾旱的環境,所以蘭大在這個方向上的研究開展得比較早。」馮虎元表示。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蘭州大學科研工作者們就已經開始關注低溫、乾燥等環境領域的相關研究。半個多世紀以來,一代代蘭大科研工作者接力「行走」,致力於嚴酷生境下的各項研究,他們希望能夠在西北大地上為人類社會發展作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

「把這些植物適應極端環境的機制、基因應用到其他環境中去,給嚴酷環境中植物的生長、培育提供更多方法,為西北乃至極地的生態環境提出一些可供參考的保護方法,這不僅僅是我們自己科學研究的需要,更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需要。」馮虎元希望,這些對西北、極地等環境中的植物研究能為人類應對環境變化提出一些策略。(完)

相關焦點

  • 蘭大教授南極科考之旅:跨越萬裡繪「南極植物圖譜」
    中新社蘭州3月9日電 題:蘭大教授南極科考之旅:跨越萬裡繪「南極植物圖譜」作者 孔子俊提起南極,人們大多會想到寒冷、企鵝、海豹、冰川……如果說南極有植物,許多人的心裡都會有一個大大的問號。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肖灑和副教授陳書燕近期跨越萬裡繪製「南極植物圖譜」,並發現「南極不僅有如藻類、地衣、苔蘚和被子植物等,且其類型很有代表性。」蘭州大學9日發布消息稱,1月13日,肖灑和陳書燕受邀參加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
  • 跨越萬裡 繪製南極植物圖譜——蘭大教授的南極科考之旅
    跨越萬裡 繪製南極植物圖譜——蘭大教授的南極科考之旅 來源: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馬文豔 圖:蘭大提供
  • 蘭大教授講述2020年以來最獨特的記憶 跨越萬裡 為南極植物畫像
    蘭大教授在南極長城站南極的植物和成群結隊的企鵝「乾瞪眼」,看海豹在冰蓋上悠閒自在地曬太陽……對肖灑和陳書燕來說,這些以往只能在電視上看到的場景或將成為他們2020年最獨特的記憶。1月13日,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肖灑教授和陳書燕副教授受邀參加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他們從蘭州出發,一路轉機,途經上海、巴黎、聖地牙哥、蓬塔阿雷納斯,於1月17日抵達南極長城站,開始了為期13天的南極科考之旅。 南極沒有植物嗎?
  • 《眾神的末日》未曾想過在南極大陸能邂逅一場火燒雲
    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在最後的登陸點--達摩角,小夥伴們徹底都放飛了自我,半裸的,全裸的,只為在這片高冷的大陸上留下自己卑微的一點足跡。《眾神的末日》未曾想過在南極大陸能邂逅一場火燒雲,對於一年只有20多個晴天的南極而言,此刻的場景只能用絕景來形容,船上的老司機激動得四處敲門,叫遊客上甲板去拍照,瞬間船頭烏壓壓擠滿了「藝術家「。在這個世界的盡頭,感受這世界的美好!
  • 最神秘的大陸-南極大陸,最大的昆蟲是蚊子,最耐寒植物是地衣
    在地球各大洲中,南極大陸是最高大、最冷酷、最純潔、最美麗、最神秘莫測、最桀驁的。地球上最低的地方也在南極。南極大陸上的本特萊冰下槽谷,在海平面以下2500多米,比北冰洋的平均深度還要深兩倍多呢!這是在巨大冰蓋的重壓之下,大陸地殼向下彎曲的緣故。 南極大陸的冰蓋也是地球奇觀之一,是幾千萬年以前形成的。它不僅儲存了地球上95%以上的永久性冰川和72%以上的淡水資源,而且還像一部無字天書,記載著許多極其寶貴的科學信息。
  • 2021年南極邂逅罕見日全食,錯過再等375年
    南極極晝時節的極地水域觀賞日全食是怎樣的感受?天狗吞日的傳說大家都不陌生。日食,又叫做日蝕,是月球沿軌道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遮擋了太陽射向地球光芒時發生的天文現象。月球的影子實際上分為半影和本影。如果太陽光源被月球完全阻擋,月球本身投射在地球上形成全黑暗的區域叫本影,在本影區域內會見到日全食。
  • 南極大陸的形成
    南極,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是一處寂寞艱險之地。透徹心肺的酷寒,倏忽來襲的暴風雪和漫無邊際的荒蕪使這裡從來都充滿著讓人難以親近的神秘感。長久以來,它就像一個棄兒,孤獨地處在地球的最南端。  但是20世紀初人類的兩次登陸南極使這種狀況開始改變。首先是1908年,英國人沙克爾頓在南緯83°28『發現了煤層。
  • 南極大陸發現熱帶雨林,南極氣溫特別熱?可能沒有想的那麼熱
    一,南極大陸發現熱帶雨林來自英國和德國的科學家團隊在南極洲發現了白堊紀的熱帶雨林土壤。土壤中有保存下來的根、花粉和孢子等樣本。該熱帶雨林所在的白堊紀中期距今約有9000萬年,是恐龍制霸地球的鼎盛時期。有科研團隊在南極洲也發現了很多恐龍化石以及煤炭。
  • 一路向南,在世界南極,邂逅最純粹的美
    南極,人們口中的第七大陸,地球上最後一個被發現唯一沒有人定居的大陸,平均海拔2350米,世界上最高的大陸2018年我們的旅行目的地又多了一個!!南極,遠離喧囂,保存著世界上最純粹,最震撼人心的景致,南極大陸的總面積為1390萬平方千米,南極分東南極洲和西南極洲兩部分。
  • 溫室效應不斷加劇,南極大陸卻開始降溫,為什麼會這樣?
    由於地球的綠色植物有限,所以根本無法處理突然增加的二氧化碳。於是隨著時間的累積,地球上的二氧化碳越來越多,地球的溫室效應也慢慢開始產生了。科學家們通過分析這幾十年以來的全球其後數據發現,全球的陸地氣溫大概上升了1攝氏度,而海洋則是上升了0.6攝氏度。
  • 地球上最神秘的大陸,南極大陸有什麼,與北極又有什麼區別
    北極地區的面積有不同的劃分,如果以北極圈作為北極的邊界,北極地區的總面積是2100萬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部分佔800萬平方千米,而如果以植物種類的分布來劃定北極,把全部泰加林帶歸入北極範圍南極的總面積為140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中國和印巴次大陸面積的總和,居世界各洲第五位,整個南極大陸都被冰蓋覆蓋,南極是被海洋包圍的大陸,而北極是被大陸包圍的海洋,三分之二都是海洋,陸地只有三分之一。
  • 世界上第一個冒險提出向南極繼續航行的人,庫克在發現南極大陸
    他揮舞著帽子,大喊:「航向東北」隨著他這一聲呼喊,從此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冒險提出向南極繼續航行的人,而且從技術角度看也的確如此。但是他和全體船員都正式承認,真正的榮譽屬於他們的船長。正是在這一天,詹姆斯·庫克船長駕駛著「決心」號來到了世界最南端這片海域,其緯度為南緯71°10。通過此次航行,庫克幾乎解開了已困擾科學家和學者們達千年之久的謎團——未知的南極大陸的秘密。
  • 最新自然指數學術排名,蘭大一鳴驚人超過哈工大
    蘭州大學是一所紮根西北的百年老校,西北賦予了蘭大獨樹一幟的獨特氣質,但在浮躁社會大環境中無疑也拖累了蘭大的師資和生源。前些年,蘭州大學也經歷了慘痛的人才大地震,被一線城市著名大學挖牆腳,一大批院士長江和學科骨幹出走,使得蘭州大學甚至出現了人才斷層、元氣大傷。
  • 蘭大迎來首位外籍雙聘院士
    蘭州晚報訊 在近日蘭州大學以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舉行的「Gleiter納米科學國際研討會」開幕式上,校長嚴純華代表蘭大宣布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同意蘭大授予Gleiter(赫伯特·格萊特)名譽博士學位的決定。並籤署聘書,聘任他為蘭大兼職院士。這也是蘭大歷史上選聘的第一位外籍雙聘院士。
  • 納粹UFO基地深藏在南極大陸下?
    最近提出了一個奇怪的新的理論,在南極發現了一個異常神秘的可能隱藏著納粹UFO基地的地方。該理論聲稱納粹在二次世界大戰在南極建立了秘密基地,該基地主要供不明飛行物使用。巨大而神秘的南極異常綿延跨越大陸150英裡(240公裡)的距離,達到約850米(2790英尺)的最大深度。
  • 南極大陸發現史前文明,運用高科技繪製地圖,曝光亞特蘭蒂斯所在
    南極洲是地球上最晚被人類發現的大陸,同時也是唯一一個沒有人類定居的大陸。我們對南極最大的印象就是冷。其實冷的同時,南極大陸的總面積還是非常大的,它的面積大約是中國土地面積的1.5倍。並且近些年的研究發現,在南極大陸厚厚的冰層下竟然還存在著四百多個冰下湖泊,湖泊中還發現了生命體的存在。還有研究表明,南極在六千多年前並不是今天這個樣子。
  • 南極大陸發現史前文明,運用高科技繪製地圖,曝光亞特蘭蒂斯所在
    南極洲是地球上最晚被人類發現的大陸,同時也是唯一一個沒有人類定居的大陸。我們對南極最大的印象就是冷。其實冷的同時,南極大陸的總面積還是非常大的,它的面積大約是中國土地面積的1.5倍。在那個時候,南極大陸上居然還流淌著河流。因此,在遠古的某些時期,南極大陸應該具備人類居住的環境條件。遠古人類如果能夠在溫暖時期到達南極大陸,他們完全可以找到充足的食物和其他物資,並居住在那裡。根據這些科學證據,一些想像力豐富的學者提出了南極洲古文明假說。在公元前一萬年至公元前五千年,有一個文明在我們的地球上生存。他們的科學很繁榮,航海、製圖、天文水平都很高。
  • 科普:南極北極是有植物的嗎?植物又能在太空生長嗎?
    在地球上,南緯66.5度以南的地區稱為南極,南極被人們稱為第七大陸,是根據地球旋轉方式決定的最南點。是地球上最後一個被發現、唯一沒有土著人居住的大陸。南極大陸的總面積為139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中國和印巴次大陸面積的總和,居世界各洲第五位。整個南極大陸被一個巨大的冰蓋所覆蓋,平均海拔為2350米。南極洲蘊藏的礦物有220餘種。
  • 走進南極大陸
    今天我學校聽溫教授的講座,講座介紹了第二十七次南極考察。從上海一路到南極需要經過兩種考驗,一是魔鬼西風帶,它是常年西風不斷,氣候惡劣,船隻航行極其危險,為南極設置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二是南極冰山,冰山很厚,他們曾經從中抽出了一根四十米長的冰管,發現這根冰管從三國時期就開始形成了!
  • 長青路驚現一棵麵包樹...
    軟歐、硬歐系列,還有更多口味等你來挑選~每一樣都巨好逮!來一棵麵包樹,馬上安排!淡淡的抹茶氣息飄蕩在空氣中,惹得小編一度咽下口水,恨不得馬上開吃!一棵麵包樹,是一家以歐包為主題的暖心烘焙店,店內主營70+款各式各樣的歐包和蛋糕,總有一款適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