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大教授講述2020年以來最獨特的記憶 跨越萬裡 為南極植物畫像

2020-12-04 蘭州新聞網

蘭大教授在南極長城站

南極的植物

和成群結隊的企鵝「乾瞪眼」,看海豹在冰蓋上悠閒自在地曬太陽……對肖灑和陳書燕來說,這些以往只能在電視上看到的場景或將成為他們2020年最獨特的記憶。1月13日,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肖灑教授和陳書燕副教授受邀參加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他們從蘭州出發,一路轉機,途經上海、巴黎、聖地牙哥、蓬塔阿雷納斯,於1月17日抵達南極長城站,開始了為期13天的南極科考之旅。

南極沒有植物嗎?

提起南極,人們大多會想到寒冷、企鵝、海豹、冰川……而對肖灑和陳書燕來說,南極的植物是他們重點關注的對象。「南極科考領域非常廣泛,包含海洋、大氣、地質等,但相對來說研究植物的很少,甚至有人認為南極沒有植物。其實南極植物種類不少,如藻類、地衣、苔蘚和被子植物等,而且植物類型很有代表性。」

此前他們所在的研究團隊主要圍繞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進行研究。隨著研究深入,他們愈發覺得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和極地生態環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把研究放到兩極去」也就成為團隊努力前進的目標和方向。

親眼看到那些只在文獻上見過的綠色植物,大自然的偉力讓他們心生敬畏。「厚厚的苔蘚遠看像一大片草原,近看這『綠絨毯』上還長著南極發草呢。大自然很神奇,在這麼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竟然還有生長如此茂盛的植物。」

更讓陳書燕難以忘記的是南極的大風,「這裡常年大風,3-4級風都是好天氣。每走一步都要用盡全身力氣才能保證自己不被風颳走!」冰雪低溫、乾燥暴風、紫外輻射、高寒缺氧,步行數十公裡背回幾十斤樣品……極端嚴酷的環境為他們帶來許多困難。但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南極半島上許多角落仍留下了肖灑和陳書燕的足跡。

13天裡,他們完成了針對南極長城站附近植物種類、分布、多樣性的調查。這些觀測數據都被他們一一記錄在案,一張南極植物簡易圖譜在他們腦海中逐漸清晰。「我們在野外更多的是直觀的觀察,分析都需要在室內進行相關實驗才能有結果,所以項目重點、亮點主要是在後期的工作上。」

南極的動物不怕人

作為世界上最神秘的地方之一,南極為無數人所嚮往和好奇,肖灑和陳書燕也不例外。南極的獨特魅力也讓他們在工作之餘也度過了一段有趣、快樂的時光。每次外出,他們總會碰到企鵝、海豹、海獅等動物。「我們當時被允許進入『企鵝島』保護區監測長期觀測樣方的情況,很多企鵝和企鵝寶寶都會圍著你、盯著你。還能看到海豹趴在海灘上曬太陽,做實驗的時候賊鷗還會啄你的背包等。在南極,動物不太怕人,見到人有時會跑過來,很有趣。」

1月24日是除夕,在大洋彼岸的世界盡頭,肖灑和陳書燕度過了一個難忘的春節。他們包餃子、吃年夜飯,還邀請其他國家隊員一起舉辦春晚。零點時刻(北京時間),隊員們一起敲響長城站大鐘,同祖國一起迎接新年的到來。

「滿滿的收穫,一生的榮耀!」儘管南極之旅已經結束,但他們的工作還遠遠沒有結束,「我們希望能夠將南極植物的研究工作做得更加細緻深入,與青藏高原的生態研究進行比較分析,讓西北的科研、蘭大的科研在這個領域走上國際前沿。」

接下來,他們將對採集回來的植物、土壤等樣本進行測序、分析,通過科學嚴謹的工作詳細解答南極植物的相關研究問題,真正繪製出一張南極植物圖譜。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馬文豔 通訊員 孔子俊/文 蘭州大學供圖

相關焦點

  • 跨越萬裡 繪製南極植物圖譜——蘭大教授的南極科考之旅
    跨越萬裡 繪製南極植物圖譜——蘭大教授的南極科考之旅 來源: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馬文豔 圖:蘭大提供
  • 蘭大教授南極科考之旅:跨越萬裡繪「南極植物圖譜」
    中新社蘭州3月9日電 題:蘭大教授南極科考之旅:跨越萬裡繪「南極植物圖譜」作者 孔子俊提起南極,人們大多會想到寒冷、企鵝、海豹、冰川……如果說南極有植物,許多人的心裡都會有一個大大的問號。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肖灑和副教授陳書燕近期跨越萬裡繪製「南極植物圖譜」,並發現「南極不僅有如藻類、地衣、苔蘚和被子植物等,且其類型很有代表性。」蘭州大學9日發布消息稱,1月13日,肖灑和陳書燕受邀參加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
  • 蘭大教授再登南極大陸:恨不得與每一棵植物親密邂逅
    圖為登上南極大陸的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馮虎元拍攝到的「南極的月亮」。 蘭州大學供圖中新網蘭州4月13日電 (孔子俊 段伊航)「南極的月亮真是又大又圓,好像就在頭頂,伸手就能夠著似的!」回憶起南極之行,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馮虎元忍不住用雙手比划起他在千裡之外看到的那輪明月,語氣中難掩激動與興奮。
  • 見證這5年!蘭大、天大、華東師大學子接力講述 | 我和我的學校...
    蘭大、天大、華東師大學子接力講述 | 我和我的學校·記住這些年② 2020-12-02 21: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走萬裡茶路採訪團抵達呼和浩特
    11月24日傍晚,山西晚報社重走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行17人結束內蒙古之行第一站——包頭的採訪,抵達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25日,採訪團參觀了內蒙古博物院,走訪了大盛魁、元盛德遺址,從文物資料和研究者的講述中揭開塵封在歷史中的記憶,用文字和鏡頭再現當年晉商在這條曾經繁榮一時的文化與商貿之道上用誠信和勤勞鑄就的商業神話。
  • 蘭大迎來首位外籍雙聘院士
    蘭州晚報訊 在近日蘭州大學以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舉行的「Gleiter納米科學國際研討會」開幕式上,校長嚴純華代表蘭大宣布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同意蘭大授予Gleiter(赫伯特·格萊特)名譽博士學位的決定。並籤署聘書,聘任他為蘭大兼職院士。這也是蘭大歷史上選聘的第一位外籍雙聘院士。
  • 2020是南極來三十年最熱的一年
    2020是南極三十年來最熱的一年法新社報導,智利聖地牙哥大學2日研究發現,2020年是南極30年來最熱的一年。位於南極喬治王島的智利空軍弗萊基地研究員表示,今年1月至8月間,南極大陸最北的南極半島溫度達攝氏2至3度。氣候學家柯德羅在智利南極研究所(INACH)發表的聲明中說:「這些溫度數據『比往常氣溫高攝氏2度以上』。」
  • 2020年以來我國14位院士離世,他們才是最該追的星
    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0日訊 據「東華大學」微信公眾號4月12日消息:鬱銘芳,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4月12日12時3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3歲。 隨著鬱銘芳院士的離去,2020年以來,我們已相繼痛失14位兩院院士。
  • 萬裡為鄰心相知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來地區貫徹落實總...
    2010年新一輪援疆工作開展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浙江省對口支援阿克蘇地區,堅持「硬體」與「軟體」「輸血」與「造血」「扶志」與「扶智」相結合,努力推動阿克蘇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一個個援疆項目體現著勇立潮頭、走在前列的「浙江效率」,創造著「浙江經驗」,從東海之濱到西北邊陲,從江南水鄉到沙漠綠洲,浙江省與阿克蘇地區雖相隔萬裡,卻成為心手相連的手足親人。
  • 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積累:南極和北極
    ,更要注意總結才能便於記憶。   南極大陸是最難接近的大陸。與南極大陸最接近的大陸是南美洲,它們之間是970千米寬的德雷克海峽。據已查明的資源分布來看,煤、鐵和石油的儲量為世界第一。   氣候嚴寒的南極洲,植物難於生長,偶爾能見到一些苔蘚、地衣等植物。海岸和島嶼附近有鳥類和海獸。鳥類以企鵝為多。夏天,企鵝常聚集在沿海一帶,構成有代表性的南極景象。海獸主要有海豹、海獅和海豚等。   南極洲是個巨大的天然「冷庫」,是世界上淡水的重要儲藏地,擁有地球70%左右的淡水資源。
  • 南極曾經有熱帶雨林,科學家挖出9千萬年前植物
    雖然自人類發現以來,南極洲就像荒地一樣,常年被冰雪覆蓋,但最新研究顯示,南極的確曾經有過一塊雨林,相關數據將有助於氣候變遷研究的發展。在大約9千萬年前,還處在白堊紀中期時,南極陸地上曾經有過森林。據研究人員探勘,在南極冰層下發現了保存相當好的花粉、孢子甚至植物根系,且種類高達65種,也發現了首例開花植物存在的證據。雖然此前就有猜測,南極有過熱帶雨林,此前也已出土了不少恐龍化石,顯示出生物活動,但這可能是最直接的證明。
  • 南極近五分之一冰面本世紀以來發生融化
    據新華社電 南極大陸上長年積雪形成的冰層叫做冰蓋,南極冰蓋表面融化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因子。科技部27日發布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顯示,1999年至2019年,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顯著,融化面積達263.4萬平方公裡,約佔南極冰蓋總面積的19%。
  • 第三十六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講述
    此時,我國自然資源部第三十六次南極考察越冬隊的隊員們,正堅守在中山站和長城站。漆黑的極夜、刺骨的寒風、險象環生的冰山與冰裂縫……通過他們的講述,我們得以窺見真實的南極越冬生活。  生活篇——收到生日禮物特別開心  講述人:中山站越冬隊員、廚師秦冬雷  為了維持南極科考的完整,我的21名越冬隊友選擇了堅守。能夠有機會為他們服務,讓他們吃好每一頓飯,這是集體對我的信任。
  • 到南極需要做幾小時飛機?南極遊飛行遊覽路線是怎麼樣的?
    據統計,中國南極旅遊人數逐年快速增長,從2005年不到100人次升至2017年近5300人次,僅次於美國的1.5萬人次,成為南極旅遊第二大客源國。今年1月底至2月初,有近2000名中國遊客參加了阿里巴巴飛豬南極旅遊專線,分四批包船前往,是中國遊客規模最大的一次南極之旅。赴南極旅遊有何獨特的體驗?請跟隨記者的腳步,去感受地球盡頭的魅力。
  • 航空工業萬裡舉行科技論壇第一講
    希望能夠以此次論壇為契機,加快萬裡公司與拜教授在石墨烯領域的廣泛深入合作,讓萬裡公司在「十四五」期間彎道超車走的更快、更穩、更好!論壇後,拜永孝教授在晁世元、盛國蒼等公司領導的陪同下的陪同下參觀了「萬裡明天」展廳,航空機電研究院相關領導為拜永孝教授詳細介紹了公司專業發展和部分新研產品。
  • 抖音上線綠色和平2020全球首次南極直播
    南極,這塊地球上最後一個被發現的唯一沒有土著人居住的大陸,一直散發著神秘的吸引力。從鑽藍的冰山到極晝長空,從璀璨星河到炫彩極光,從憨態可掬的帝企鵝到海洋精靈座頭鯨,無一不是人們心中的嚮往。3月18日晚10點,抖音推出由國際環保機構綠色和平Greenpeace帶來的一場特殊直播——2020南極科考全球首次直播。
  • 南極經歷1961年以來最熱的一天,溫度高達18.3攝氏度
    南極經歷1961年以來最熱的一天,溫度高達18.3攝氏度 時間:2020- 南極經歷1961年以來最熱的一天,溫度高達18.3攝氏度 阿根廷國家氣象局在其社交網站公布,埃斯佩蘭薩站檢測溫度高達18.3攝氏度,超過了2015年17.5度的紀錄,是1961年以來最高。
  • 蘭大同學聚會記之《七月的懷想》——作者:周孝林
    蘭大同學聚會記之《七月的懷想》——作者:周孝林每年的七月都像一場夢,此時正是中伏,農曆大暑時節,天氣進入燒烤階段。不過我常覺得這樣很帶勁,否則,一年過去了,總沒有印象。如果沒有過夠夏天熱的癮,到了冬天是會後悔的。
  • 世界氣象組織:2020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三個年份之一
    這兩個再分析(ERA5和JRA55)與1981-2010年基準期的實地數據集(HadCRUT, NOAAGlobalTemp和GISTEMP)相一致。2020年的數據僅涵蓋1至10月。「202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必定比工業化前(1850-1900)水平高出約1.2 °C 。2024年前短暫高出1.5°C的可能性至少為五分之一,」WMO秘書長佩特裡·塔拉斯教授說。
  • 天文學家發現宇宙「南極牆」,跨越14億光年!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壯觀的宇宙三維地圖揭曉了迄今發現最大的宇宙結構之一——「南極牆」,跨越14億光年,包含著數萬個星系。「南極牆」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正如它的命名,它一直隱藏在人們的觀測視線中,直到前不久才證實它的大部分位於銀河系後方5億光年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