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因為很酷,我選擇了結構生物學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趙強在實驗室工作。(中科院上海藥物所供圖)

  「為什麼會選擇生物?因為高考的時候覺得,數理化的體系已經很完整了,但生命科學還有那麼多說不清楚的東西。」

  「為什麼會選擇結構生物學?那是因為覺得它很酷啊!完全不能想像,蛋白質結構可以看到……長出的晶體那麼漂亮。」

  科學是理性的,可選擇自己的科研道路卻充滿了感性,甚至藝術性,這就是1980年出生的年輕結構生物學家趙強。在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做完博士後以後,他於2011年回國,在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短短5年不到,他的實驗室已經解開了多個重要的G蛋白偶聯受體(GPCR)的結構。

  2014年,他獲得第一屆樹蘭醫學青年獎;2015年,他當選中科院優秀導師,又獲得科技部與蓋茨基金會聯合評選的「大挑戰2015青年科學家」稱號;今年,他又被提名中國青年科技獎。不過,他最在意的是如何讓自己的研究慢慢形成體系。

  最大領悟:懂得何時選擇放棄

  21世紀,生命科學風起雲湧。1997年克隆羊多利的誕生,就是讓趙強在1998年高考時選擇了清華大學生物系的動力之一。

  他在清華的班主任是中科院院士饒子和。參觀饒子和實驗室時,通過X射線衍射儀,看到模建中的蛋白質晶體結構,趙強感覺實在太神奇了。原來晶體生長的過程那麼美! 他就這麼愉快地決定了今後的科研方向———結構生物學。

  通過X射線,觀測蛋白質的精細結構,通過了解結構的特點,深入理解蛋白質如何在生命活動中進行工作,進而為探尋疾病根源、設計新藥提供新路徑,短短幾十年發展歷史中,已有十餘個諾貝爾獎頒給了結構生物學領域。師從饒子和院士以及雷蒙德·斯蒂文斯教授兩位結構生物學「大牛」,趙強感到十分幸運。

  「饒子和院士非常嚴格,我哪怕熬夜做實驗,第二天他看到我想偷懶,沒有按照實驗室要求操作,他劈頭蓋臉就批評下來。」趙強說,當時覺得特委屈,可到了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結構生物學大師雷蒙德·斯蒂文斯的實驗室,他才感到這種嚴格訓練多有必要。雷蒙德的風格是不管實驗細節,只問結果。他只給學生一個很難的課題,學生只能義無反顧、破釜沉舟地去完成,如果窮盡所有想法也無法做出來,那就選擇徹底放棄,重新換課題——這對一個博士生、博士後來說,是極其痛苦的,因為這意味著過去好幾個月的努力全部白費。

  這種訓練帶給了趙強一個非常重要的領悟:在適當的時候,懂得選擇放棄。「科學就是不斷探索未知,有時堅持下去就能有大發現,有時無謂的堅持只是在浪費寶貴時間和資源。」他說,這種抉擇很困難,但對培養課題方向選擇的感覺非常重要。

  最大心願:解出的蛋白質能成藥

  像針腳一樣,在細胞膜上跨越7次,這就是GPCR的獨特結構。由於結晶困難,這一大類關係到人的七情六慾、色香味覺的蛋白質,其結構一直難以被解析。而雷蒙德則找到一種方法,讓GPCR可以生長出晶體。由此,這類蛋白質的神秘面紗開始慢慢揭開。

  在雷蒙德的實驗室,趙強和他的妻子吳蓓麗,對GPCR蛋白有了深入的理解,已經完成了愛滋病毒 (HIV)的重要共受體——趨化因子受體CXCR4的工作。面臨回國時,這對年輕的科學家夫婦選擇到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建立自己的課題組。「因為這裡有完整的新藥研發鏈,可以儘快把我們的發現變成新藥。」趙強說,這是他們最大的心願,解開蛋白質的結構之謎,最能將其價值體現出來的,就是成為新藥的靶點。

  2013年9月,《科學》雜誌發表了趙強夫婦共同完成的趨化因子CCR5高清結構解析的工作。只要體內缺乏CCR5,就可能不被愛滋病毒感染——他們的研究解開了CCR5如何將愛滋病毒放進人體的謎團。就在拿到CCR5高清結構的當天,它就被送到別的課題組,作為靶點開始了藥物篩選。等到論文發表時,他們已篩得一個「藥物苗子」,其抑制HIV的活性比現在的常用藥物強10-20倍。經過化學結構改造、藥物毒理等測試,這一系列化合物已在進行臨床前研究。雖然製成新藥的周期漫長,但看到自己的研究在不斷推進,趙強感覺心裡很踏實。

  最大壓力:從學生切換到導師

  成功解析嘌呤能受體P2Y12R、P2Y1R,以及趨化因子受體CCR5,短短5年,論文登上 《自然》、《科學》雜誌,對於一個年輕的實驗室來說的確不易。不過,趙強覺得這還剛剛是個起步,他更在意的是如何讓自己的研究慢慢形成體系——現在解開的GPCR,還只是結構相對簡單的A類,而B類、C類的結構更加複雜,它們在細胞膜外有個長長的尾巴,想要解開它們的結構,還需要新方法。

  這是極具挑戰的題目,但在趙強看來,「藥物所是做GPCR的天堂,這麼多做藥物研究的課題組,有大合作的氛圍,又有不斷更新的技術手段。」也正因為此,他的導師雷蒙德也在趙強回國之後來藥物所,繼續發展解析GPCR的工作。

  面對科研競爭,對於一個把研究當藝術來看待的年輕科學家來說,是壓力更是動力。而趙強感覺最大的壓力是角色的切換:從學生變成導師。

  從2011年招收第一批學生,2015年他被評為中科院優秀導師。趙強整整花了一年多,來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能太顧忌學生的感受而不敢批評;對學生很多腦洞大開的想法,不能完全用經驗去否定,學生的創新想法,也是推動導師前進的動力……

  今年,他的第一屆學生即將畢業。他希望當他們畢業四五年後,能感悟到自己對他們的教育有更多作用。「我就是當了導師之後,才明白饒老師當年為啥要這麼吼學生。」他說,或許這就是學術薪火相傳的一種方式。

  記者手記

「青稞」不能把精力浪費在抱怨上

  1980年出生的趙強,看上去還有些稚氣未脫,可言語之間的詼諧靈活、嚴謹穩重,儼然已有了不少成熟科學家的風採。

  能在結構生物學這樣一個熱門領域脫穎而出,除了興趣、天分,對科學方向的領悟、判斷和眼光,可能是所需要具備的更重要的素質。一流實驗室的薰陶給年輕科學家帶來的素養,會對他的科研生涯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所以,過去多年,我國在培養人才時,非常強調要將優秀學生送到一流實驗室去訓練一段時間。

  面對趙強,記者感受到的是一種溫和與從容。儘管他和大多數「青稞」(青年科研人員)一樣,面對種種生存發展的壓力,但他都付諸淡淡一笑,而更多思考的是如何做好一個研究組長、一個好的導師,如何將自己的研究做得成體系,做有挑戰的科學問題。他說:「生存壓力總是會有的,可不能總把精力浪費在抱怨壓力上。」

  有如此豁達的心態,一方面歸功於一流實驗室的薰陶,另一方面也歸功於藥物所良好的科研氛圍。從基礎研究到藥物臨床前研發,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用十幾年時間,打造起新藥創製的研發鏈。讓基礎研究與應用聯通,成為產業發展的源頭活水,讓科學家感受到開拓未知之外的現實意義。在中國科研已蒸蒸日上的今天,或許我們更關注的應當是創新氛圍的營造,讓優秀人才爭相前來實現自己的科研理想,也由此薰陶培育出自己的一流人才。

  (原載於《文匯報》 2016-08-25 06版)

相關焦點

  • 【文匯報】因為很酷,我選擇了結構生物學---中國科學院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供圖)  「為什麼會選擇生物?因為高考的時候覺得,數理化的體系已經很完整了,但生命科學還有那麼多說不清楚的東西。」  「為什麼會選擇結構生物學?那是因為覺得它很酷啊!完全不能想像,蛋白質結構可以看到……長出的晶體那麼漂亮。」  科學是理性的,可選擇自己的科研道路卻充滿了感性,甚至藝術性,這就是1980年出生的年輕結構生物學家趙強。
  • 結構生物學探索——結構解析的分子置換
    結構生物學博大精深,我懂得很少,還在不斷學習,僅僅分享我的一點心得,供各位參考。case4: 去年我收了一套數據,1.18埃的native晶體衍射數據,蛋白質的序列同源性在25%左右,我當時有些遲疑不定,是做分子置換試試看,還是同時做硒代的晶體兩手準備,畢竟上海光源近期就要停光休息。
  • AI精準預測蛋白質結構,結構生物學何去何從? | 返樸
    我很高興他們取得了突破,因為證明了蛋白質結構預測問題是可以解決的,我在15年前的PNAS論文上提出,用PDB庫中的模板在理論上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他們這次用暴力實現了。 但基於商業或其它考慮,他們還不會公開代碼或server,所以要依靠我們科學界來做出讓公眾受益的方法。這次只有2/3的題目可以做到實驗精度,還有1/3做不到,是否還有更快更好的途徑來產生更高精度結構的算法?
  • 顏寧等點評:AI精準預測蛋白質結構,結構生物學何去何從?
    我很高興他們取得了突破,因為證明了蛋白質結構預測問題是可以解決的,我在15年前的PNAS論文上提出,用PDB庫中的模板在理論上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他們這次用暴力實現了。但基於商業或其它考慮,他們還不會公開代碼或server,所以要依靠我們科學界來做出讓公眾受益的方法。
  • 顏寧等點評:AI精準預測蛋白質結構,結構生物學何去何從?
    當然,學術界在蛋白 質結構預測這麼多年的積累,也給AlphaFold2的成功奠定了基礎。其實,我自己很高興他們取得了這麼大突破。這個工作首先證明了蛋白質結構預測 問題是可以被解決的。這其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因為蛋白質結構和序列的複雜 關係,常常讓人們特別是做結構預測的人懷疑,蛋白質摺疊這個問題是不是可解, 或者是有唯一解。
  • 施蘊渝:耕耘於結構生物學的女科學家
    大學時代的施蘊渝她說:「因為生物物理系的學生,都有很好的物理學基礎,而現代生物學已不再是簡單、傳統的生物學了,我後來研究的結構生物學,通過核磁共振來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都需要物理學的基礎。」儘管有點誤打誤撞,最終學習了生物物理專業,但她很慶幸冥冥中選對了方向。
  • 結構生物學有多牛
    顏寧從事的是結構生物學方面的研究。 以最具說服力的諾貝爾獎為例,百年化學+生理和醫學諾獎215項中有13項是結構生物學相關的,佔6%。 尤其是其中1962年沃森克裡克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是近代生物學的基礎,也是百年來科學領域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美國霍華德休斯研究所(HHMI)是全球最具聲望的針對生物和醫學的私立基金組織,他們資助的科學家個個含金量十足。目前有超過300名科學家受到HHMI的資助,而其中40人從事結構生物學相關研究。
  • 結構生物學的下一個突破
    原創 李賽、徐家璐 返樸因為單顆粒冷凍電鏡厚積薄發的技術突破,結構生物學在2013年底經歷了一場「解析度革命(resolution revolution)」,從此幾家歡喜幾家愁。
  • 青年科學家王嵐峰:半道結緣結構生物學 幸運源自不斷努力
    王嵐峰如今是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病原微生物致病機制的結構生物學研究組組長。他帶領團隊以結構生物學為切入點,研究目前威脅中國人口健康的頭號病因之一——慢性B肝,他希望通過系統的結構研究,闡明病毒持續感染的詳細分子機制,尋找新靶點,進而研發新的靶向性藥物,以治癒慢性B肝。而一開始,王嵐峰並不是「科班出身」。
  • 就業前景及方向選擇:生物學,你準備好了嗎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除了生物學傳統的主要分支外,一些院校也開設了一些不屬於生物學一級學科但卻與生物學密切相關的專業。這些專業交叉性質明顯,是當前科技最前沿的領域,因此也是較好的跨考選擇。下面主要介紹常見的專業分支,希望考研的你們能從中挑出青睞的專業方向。
  • PNAS:單分子成像:結構生物學的未來
    2017年2月20日/生物谷BIOON/--- 結構到功能的研究對生物學領域有著重要的意義。自從解析出DNA的三維結構後,結構生物學幫助科學家們解析出了更多的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解決了很多生物學的根基上的問題。然而,結構生物學的發展受到了技術層面上的重大瓶頸。新技術的出現,將對結構生物學的發展帶了跨越式的進展。
  • 【文匯報】錢學森和系統科學
    1955年回國後,錢學森在「兩彈一星」巨大科技工程中作出的傑出貢獻,以及1978年在文匯報上發表的總結性的文獻《組織管理的技術——系統工程》,都顯示出那個不平凡年代裡艱苦奮鬥、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時代精神。
  • 結構生物學領域迎來「不結晶」革命—新聞—科學網
    如果繼續發展下去,並且所有技術問題都得到解決,冷凍電鏡確實會成為一種佔據統治地位的技術,而不僅僅是第一選擇。
  • 結構生物學曝光度那麼高,可它到底是什麼? | 求是西湖學會
    我的另一個體會是技術——結構生物學離不開技術。早期的結構生物學主要是X射線、NMR,而電鏡在2000年以前沒算到結構生物學裡邊,因為那時候解析度很低。只有病毒解析到了近原子解析度以後,冷凍電鏡才真正進入到結構生物學。       所以結構生物學,一大特點就是跟技術相關聯,X射線、NMR、電鏡,包括現在的單分子、質譜,這些都屬於做結構的技術。
  • 從分子生物學到系統生物學——記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
    ,並於4月25日,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文章「核酸的分子結構———脫氧核糖核酸的一個結構模型」。 沃森和克裡克於1953年提出的DNA分子結構模型可以與達爾文的進化論、孟德爾的遺傳定律相媲美。這一重大發現為探討遺傳的化學基礎開闢了一個新紀元,引起了生物學的一場偉大革命。其結果是在此後不久就完全闡明了遺傳密碼問題。由於這一偉大科學成果,沃森和克裡克獲得了諾貝爾獎金。
  • 施一公:我想讓學生們覺得做科研很酷
    施一公:我想讓學生們覺得做科研很酷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2015-8-25 任衛東 張漫子  「施一公團隊首次捕獲剪接體高解析度結構!」一時間,網站、報刊、社交媒體被這一消息刷屏。這意味著,世界結構生物學界的公認難題——剪接體的結構「密碼」已基本被破譯。
  • 結構生物學的美好時代|Science·職業
    這讓冷凍電鏡可以產生高解析度的蛋白質結構,分子量只有幾百個千道爾頓,這在此前是X射線晶體學家的專屬領域。電子顯微鏡家對他們能否進一步向晶體學推進持謹慎樂觀的態度。「我們到底能不能獲得有時X射線晶體學可以實現的解析度,比方說兩(埃)及以下,這我不知道。」Nogales說,「現在對於非常好的樣本來說,(冷凍電鏡)的紀錄可以做到約2.2埃。」
  • 結構生物學的下一個突破:cryo-ET
    ​因為單顆粒冷凍電鏡厚積薄發的技術突破,結構生物學在2013年底經歷了一場「解析度革命 (resolution revolution) 」,從此幾家歡喜幾家愁。過去十幾年,每當有人問我結構生物學的未來,我的答案從未改變:「實時觀察細胞內部近原子解析度的結構」。目前還沒有技術可以達到這一時空解析度,而最接近的就是cryo-ET (冷凍電鏡斷層成像)。可以預見,這個技術的不斷發展終將帶來另一場解析度革命,其意義輻射生命科學許多分支。
  • 科學網—蛋白質結構解析:生物學的「聖杯」
    >   ■趙廣立 美國密西根大學計算醫學與生物信息學中心教授安布裡什·羅伊(Ambrish Roy)曾於2010年在Nature Protocol發文,稱「我有一個要研究的蛋白
  • 結構生物學的下一個突破:cryo-ET
    因為單顆粒冷凍電鏡厚積薄發的技術突破,結構生物學在2013年底經歷了一場「解析度革命 (resolution revolution) 」,從此幾家歡喜幾家愁。歡喜的是,之前許多讓科學家們束手無策的生物大分子們紛紛被揭開了神秘面紗;愁的是,作為研究者,為伊消得人憔悴、驀然回首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樂趣少了許多。但是科研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