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學家王嵐峰:半道結緣結構生物學 幸運源自不斷努力

2020-12-03 中國新聞網

王嵐峰在實驗室 張亨偉 攝

中新網上海12月11日電 題:青年科學家王嵐峰:半道結緣結構生物學 幸運源自不斷努力

作者 鄭瑩瑩

年近40歲的王嵐峰,並不是一個學霸,卻是一個足夠努力的人。他有一句座右銘:你可以不是最聰明的,但必須是最努力的。

照著這句話,他在並不平順的求學路上,闖出了一條科研小徑,一步步地靠近自己的人生目標。

王嵐峰如今是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病原微生物致病機制的結構生物學研究組組長。他帶領團隊以結構生物學為切入點,研究目前威脅中國人口健康的頭號病因之一——慢性B肝,他希望通過系統的結構研究,闡明病毒持續感染的詳細分子機制,尋找新靶點,進而研發新的靶向性藥物,以治癒慢性B肝。

而一開始,王嵐峰並不是「科班出身」。

上世紀70年代末,他出生在山東滕州的一個小村莊,是家中最小的一個,他有4個姐姐。父親在村裡教書,對他亦是十分嚴格。年幼時,父親意外事故致高位截癱,家庭狀況變得十分艱難,靠母親帶著姐姐們種地、種菜、養牲畜勉力支撐。

王嵐峰還記得他初中二年級時,學校交學費,別的同學都是大面額的錢,他卻是一角、兩角、五角的零錢疊在一塊,「那時候才慢慢認識到,家裡要供我上學,太不容易了。」他也常跟女兒提起這件事,去年的有一天,10歲的女兒突然跟他要個禮物——時光機。王嵐峰問為什麼,女兒說:「我想要穿越回您上學的時候,我有好多零花錢,想給您送點錢。」這件事把王嵐峰感動哭了。

除了家庭經濟條件,王嵐峰的求學路並不平坦。1997年,大學報考失利的他,被調劑到山東農業大學的獸醫專業,這讓他十分失落,「原想報考師範大學,將來像父親一樣做老師,所以起初很不想去上這所大學,但是我媽媽堅持認為,在農村考個大學已經很不容易了,如果復讀,家裡沒有能力再多供我一年,所以就去了。」

儘管在校期間,王嵐峰依舊十分迷茫;畢業時,他選擇了考研究生,去南京農業大學讀動物生理生化專業。

王嵐峰指導學生 張亨偉 攝

真正改變他人生軌跡的是研究生期間的一場學術講座。那天,學校的報告廳裡被聽報告的人擠得滿滿的,當王嵐峰與同學從球場聞訊趕來時,已沒地方坐了,他們站在最後一排的角落裡,聽了時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饒子和,講述SARS期間他們研究組率先解析了該病毒主蛋白酶高解析度晶體結構的研究工作。王嵐峰說,「聽完報告後,我頓時發現,太有意思了,這可能是我一直想找的東西,我已經很多年沒有對一樣東西有如此急迫的想法了。」

於是,碩士快畢業的時候,他報考了饒子和院士的博士生。但第一年,他沒有考上。

失利後,他選擇了直接北上,「我跟導師說,碩士畢業後我就不工作了,我就上您那去做實驗。我什麼都不要,我只是來學習的,我明年再考一次。」

第二年,他如願以償地成為了饒子和院士的博士生。真正邁入科研的大門後,王嵐峰才感覺到落差,面對從各大名校出來的尖子生,他說自己沒法跟他們比聰明,能做的就是更努力。他成了實驗室裡出了名的「拼命三郎」,早上第一個到,晚上最後一個走,有時候為了儘快純化出一批蛋白並篩選上晶體,甚至熬通宵做實驗。

彼時在結構生物學領域,他相當於從零起步,每個階段的關鍵技術都不懂,怎樣在短時間內弄明白這些且把課題做出來?他選擇了「眾覽博學」:那時候實驗室人多,每個方面都有做得很好的師兄或師姐,王嵐峰就幫他們「打工」,來換取他們的直接經驗,一樣一樣從零學起,最後將每個環節的技術逐一打通。

這段努力摸索的時光,也讓若干年後,王嵐峰去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時,能獨當一面。

那時他所去的美國實驗室剛成立一年,導師是化學背景,生物學這塊的實驗體系是王嵐峰一點一點從頭建立起來的,「我什麼都可以自己做,而且很快能做出來,這是因為前面四五年不斷努力摸索,在那個階段也許只有量變,但到了博士後期間產生了質變。」

往回看,他說,「你努力了,將來總有一天,曾經的付出會加倍回報你。」

2016年7月,王嵐峰迴到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工作,也算圓了自己20年前想做老師的夢想。

來時路不易,前行倍珍惜。「科學這領域,我挺喜歡它的」,王嵐峰說,「一旦有點小突破,會很有成就感,所得到的回報,遠不是說多賺點錢就可以替代的。」

王嵐峰「努力的人生」還在繼續,他希望自己下一步能以基礎科學為依託,在應用領域有更多開拓。(完)

相關焦點

  • 【文匯報】因為很酷,我選擇了結構生物學
    短短5年不到,他的實驗室已經解開了多個重要的G蛋白偶聯受體(GPCR)的結構。  2014年,他獲得第一屆樹蘭醫學青年獎;2015年,他當選中科院優秀導師,又獲得科技部與蓋茨基金會聯合評選的「大挑戰2015青年科學家」稱號;今年,他又被提名中國青年科技獎。不過,他最在意的是如何讓自己的研究慢慢形成體系。
  • 【文匯報】因為很酷,我選擇了結構生物學---中國科學院
    短短5年不到,他的實驗室已經解開了多個重要的G蛋白偶聯受體(GPCR)的結構。  2014年,他獲得第一屆樹蘭醫學青年獎;2015年,他當選中科院優秀導師,又獲得科技部與蓋茨基金會聯合評選的「大挑戰2015青年科學家」稱號;今年,他又被提名中國青年科技獎。不過,他最在意的是如何讓自己的研究慢慢形成體系。
  • 「2016海峽兩岸植物生物學青年科學家學術論壇」成功舉辦
    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中國計量大學、浙江省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承辦的「2016海峽兩岸植物生物學青年科學家學術論壇」於2016年9月23日至26日在杭州中國計量大學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科研院所、高校的200餘位代表參加了學術論壇。
  • 2018年度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萬蕊雪:願不斷突破人類認知極限
    瑞典當地時間12月13日晚上,2018年度青年科學家獎頒獎,清華大學博士後萬蕊雪因其在剪接體三維結構及RNA剪接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細胞及分子生物學類別勝出。青年科學家獎是一項全球範圍的獎項,由《科學》雜誌、美國科學促進會、瑞典國立生命科學實驗室及4所著名高校共同發起,每年在全球範圍內評選出4位在各自領域最為出色的青年研究者。萬蕊雪是90後,本科畢業於中山大學,後來師從著名生命科學家施一公。
  • 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中心取得近60項原創成果
    支持博士後的「卓越學者」和「卓越青年科學家」項目,旨在激勵年輕學者大膽探索,積極進行原創性科學研究。「博士後面臨成家立業的雙重壓力,能否得到支持至關重要。」高精尖中心副主任劉旻昊介紹,目前「卓越」項目已支持了43位國內外優秀的博士後和青年科學家。
  • 「接地氣」的施一公院士:科學家需要挑戰過去
    施一公成功的背後,付出的是常人想像不到的努力以及源自於他對生命科學由衷的熱愛與堅定的信念。在80年代國內生物學類專業剛剛興起還未形成相應的科研氛圍,前途未卜的時候,他卻義無反顧地選擇生物學,心無旁騖投入到了自己的專業學習和科研中。
  • 結構生物學探索——結構解析的分子置換
    作者:範成鵬 職稱職務: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副教授學科專業: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主要工作經歷與任職:2006年10月-2011年11月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系博士後2011年11月-2012年9月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系
  • 5位科學家說:它徹底「消滅」了結構生物學
    近幾年,冷凍電鏡在生物物理,特別是結構生物學領域掀起了一輪新的革命。尤其在近三四年來,依靠冷凍電鏡技術,很多具有非常重要生物學功能的生物大分子複合物的三維結構得到解析。所以說冷凍電鏡技術徹底改變了結構生物學的研究方式。冷凍電鏡的重要性,在我看來就是它徹底地「消滅」了結構生物學。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AI精準預測蛋白質結構,結構生物學何去何從? | 返樸
    這次只有2/3的題目可以做到實驗精度,還有1/3做不到,是否還有更快更好的途徑來產生更高精度結構的算法?這是值得我們努力的方向。生物實驗科學家也有不少看法:還有關心這個領域的其他方向的專家也提出了問題:怎麼理解這個算法成功的原理?怎麼跟原有的熱力學、物理學等基本原理相融相通?我認為AlphaFold2是個大突破,後續可能性很多,會替代一些簡單的結構生物學實驗,但對當下科學家追求的前沿生物學來說,共贏大於競爭;對生物學、數學和計算機學等學科而言,則會帶來新的機遇。
  • 顏寧等點評:AI精準預測蛋白質結構,結構生物學何去何從?
    這次只有2/3的題目可以做到實驗精度,還有1/3做不到,是否還有更快更好的途徑來產生更高精度結構的算法?這是值得我們努力的方向。我認為AlphaFold2是個大突破,後續可能性很多,會替代一些簡單的結構生物學實驗,但對當下科學家追求的前沿生物學來說,共贏大於競爭;對生物學、數學和計算機學等學科而言,則會帶來新的機遇。
  • 疫情讓時間慢下來,顏寧準備轉變科研方向,告別結構生物學!
    把科研當成愛好的顏寧一場疫情讓很多歐美國家的人改變了對中國的看法,同時很多人有時間停下手頭的工作去思考未來,隨著美國疫情的發展,哈佛大學的校長夫婦成為新冠病毒確診患者,說明了美國頂尖高校中新冠疫情已經開始傳播,顏寧所在的普林斯頓大學也受到影響,部分實驗室將被關閉,一場疫情也讓忙碌的顏寧停下了手頭工作,開始思考自己未來轉型的問題,師從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
  • 顏寧等點評:AI精準預測蛋白質結構,結構生物學何去何從?
    我認為AlphaFold2是個大突破,後續可能性很多,會替代一些簡單的結構生物學實驗,但對當下科學家追求的前沿生物學來說,共贏大於競爭;對生物學、數學和計算機學等學科而言,則會帶來新的機遇。蛋白結構預測並不是一個新鮮學科,一直以來就是結構生物學的一個分支,很多科學家不斷開發算法,希望根據序列預測出來的結構越來越準確。這個領域在過去十幾年進步迅速,並且與實驗結構生物學融合度越來越高。比如,自從進入電鏡時代,看到一堆黑白灰的密度,如果其中某些部分沒有同源結構,通過軟體預測一個大致的結構模型,放到密度圖裡面做框架,再根據實驗數據調整,已經是個常規操作。
  • 越努力,越幸運,今天的努力不白費,明天的幸運就加倍
    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平凡的普通人,我們的一生,從一出生就開始了努力力奮鬥的腳步,我們沒有辦法選擇出身,但我們可以選擇出路,努力就可以選擇自己的出路,想選擇哪一條出路,全在於自己的努力。 天上不會掉餡餅,沒有不勞而獲的成功,更沒有坐享其成的果實,如果你想擁有更多,努力奮鬥是唯一的途徑。
  • 結構生物學的下一個突破
    歡喜的是,之前許多讓科學家們束手無策的生物大分子們紛紛被揭開了神秘面紗;愁的是,作為研究者,為伊消得人憔悴、驀然回首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樂趣少了許多。但是科研永無止境。過去十幾年,每當有人問我結構生物學的未來,我的答案從未改變:「實時觀察細胞內部近原子解析度的結構」。目前還沒有技術可以達到這一時空解析度,而最接近的就是cryo-ET (冷凍電鏡斷層成像)。
  • 32歲全球青年科學家獎特等獎華人曹俊越:為生物學探索之路「點燈」
    曹俊越 ■本報記者 唐鳳 前不久,Science和SciLifeLab頒發的2020年度青年科學家獎揭曉,全球唯一特等獎授予了32歲的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助理教授曹俊越,以表彰其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以及發育生物學方面的傑出成就。
  • 施蘊渝:耕耘於結構生物學的女科學家
    大學時代的施蘊渝她說:「因為生物物理系的學生,都有很好的物理學基礎,而現代生物學已不再是簡單、傳統的生物學了,我後來研究的結構生物學,通過核磁共振來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都需要物理學的基礎。」儘管有點誤打誤撞,最終學習了生物物理專業,但她很慶幸冥冥中選對了方向。
  • 這位美女青年科學家火了!師從施一公 又拿了個大獎
    《科學》雜誌和SciLifeLab頒發的2018年度青年科學家獎揭曉,清華大學博士後萬蕊雪成為細胞及分子生物學類別的勝出者。這是在中國本土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首獲該獎。她師從施一公,還要從一通電話說起……青年科學家!厲害了,這位清華姑娘!
  • 論文寫作|越努力越幸運:青年學者成長的10條法則
    作為一名年輕的科學家,你要接觸不同的科研方法,從資深的前輩科學家那裡汲取思想和治學態度,加以消化吸收,最終沉澱出最適合自己的一種風格,這會讓你具有你所欽佩的人的氣質特徵。對他人不卑不亢,既不盲目崇拜也不輕蔑輕視。
  • 越努力,越幸運,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1、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想要多大的收穫就要有多大的付出,越努力,越幸運。2、天道酬勤的意思是:越努力,越幸運!你若不相信努力和時光,時光第一個辜負你。3、時間對每個人一天都是24個小時,不多一秒也不少一秒。怎麼利用好自己的每分每秒的時間才是要考慮的問題。
  • 結構生物學有多牛
    顏寧從事的是結構生物學方面的研究。 以最具說服力的諾貝爾獎為例,百年化學+生理和醫學諾獎215項中有13項是結構生物學相關的,佔6%。 尤其是其中1962年沃森克裡克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是近代生物學的基礎,也是百年來科學領域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美國霍華德休斯研究所(HHMI)是全球最具聲望的針對生物和醫學的私立基金組織,他們資助的科學家個個含金量十足。目前有超過300名科學家受到HHMI的資助,而其中40人從事結構生物學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