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嵐峰在實驗室 張亨偉 攝
中新網上海12月11日電 題:青年科學家王嵐峰:半道結緣結構生物學 幸運源自不斷努力
作者 鄭瑩瑩
年近40歲的王嵐峰,並不是一個學霸,卻是一個足夠努力的人。他有一句座右銘:你可以不是最聰明的,但必須是最努力的。
照著這句話,他在並不平順的求學路上,闖出了一條科研小徑,一步步地靠近自己的人生目標。
王嵐峰如今是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病原微生物致病機制的結構生物學研究組組長。他帶領團隊以結構生物學為切入點,研究目前威脅中國人口健康的頭號病因之一——慢性B肝,他希望通過系統的結構研究,闡明病毒持續感染的詳細分子機制,尋找新靶點,進而研發新的靶向性藥物,以治癒慢性B肝。
而一開始,王嵐峰並不是「科班出身」。
上世紀70年代末,他出生在山東滕州的一個小村莊,是家中最小的一個,他有4個姐姐。父親在村裡教書,對他亦是十分嚴格。年幼時,父親意外事故致高位截癱,家庭狀況變得十分艱難,靠母親帶著姐姐們種地、種菜、養牲畜勉力支撐。
王嵐峰還記得他初中二年級時,學校交學費,別的同學都是大面額的錢,他卻是一角、兩角、五角的零錢疊在一塊,「那時候才慢慢認識到,家裡要供我上學,太不容易了。」他也常跟女兒提起這件事,去年的有一天,10歲的女兒突然跟他要個禮物——時光機。王嵐峰問為什麼,女兒說:「我想要穿越回您上學的時候,我有好多零花錢,想給您送點錢。」這件事把王嵐峰感動哭了。
除了家庭經濟條件,王嵐峰的求學路並不平坦。1997年,大學報考失利的他,被調劑到山東農業大學的獸醫專業,這讓他十分失落,「原想報考師範大學,將來像父親一樣做老師,所以起初很不想去上這所大學,但是我媽媽堅持認為,在農村考個大學已經很不容易了,如果復讀,家裡沒有能力再多供我一年,所以就去了。」
儘管在校期間,王嵐峰依舊十分迷茫;畢業時,他選擇了考研究生,去南京農業大學讀動物生理生化專業。
王嵐峰指導學生 張亨偉 攝
真正改變他人生軌跡的是研究生期間的一場學術講座。那天,學校的報告廳裡被聽報告的人擠得滿滿的,當王嵐峰與同學從球場聞訊趕來時,已沒地方坐了,他們站在最後一排的角落裡,聽了時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饒子和,講述SARS期間他們研究組率先解析了該病毒主蛋白酶高解析度晶體結構的研究工作。王嵐峰說,「聽完報告後,我頓時發現,太有意思了,這可能是我一直想找的東西,我已經很多年沒有對一樣東西有如此急迫的想法了。」
於是,碩士快畢業的時候,他報考了饒子和院士的博士生。但第一年,他沒有考上。
失利後,他選擇了直接北上,「我跟導師說,碩士畢業後我就不工作了,我就上您那去做實驗。我什麼都不要,我只是來學習的,我明年再考一次。」
第二年,他如願以償地成為了饒子和院士的博士生。真正邁入科研的大門後,王嵐峰才感覺到落差,面對從各大名校出來的尖子生,他說自己沒法跟他們比聰明,能做的就是更努力。他成了實驗室裡出了名的「拼命三郎」,早上第一個到,晚上最後一個走,有時候為了儘快純化出一批蛋白並篩選上晶體,甚至熬通宵做實驗。
彼時在結構生物學領域,他相當於從零起步,每個階段的關鍵技術都不懂,怎樣在短時間內弄明白這些且把課題做出來?他選擇了「眾覽博學」:那時候實驗室人多,每個方面都有做得很好的師兄或師姐,王嵐峰就幫他們「打工」,來換取他們的直接經驗,一樣一樣從零學起,最後將每個環節的技術逐一打通。
這段努力摸索的時光,也讓若干年後,王嵐峰去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時,能獨當一面。
那時他所去的美國實驗室剛成立一年,導師是化學背景,生物學這塊的實驗體系是王嵐峰一點一點從頭建立起來的,「我什麼都可以自己做,而且很快能做出來,這是因為前面四五年不斷努力摸索,在那個階段也許只有量變,但到了博士後期間產生了質變。」
往回看,他說,「你努力了,將來總有一天,曾經的付出會加倍回報你。」
2016年7月,王嵐峰迴到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工作,也算圓了自己20年前想做老師的夢想。
來時路不易,前行倍珍惜。「科學這領域,我挺喜歡它的」,王嵐峰說,「一旦有點小突破,會很有成就感,所得到的回報,遠不是說多賺點錢就可以替代的。」
王嵐峰「努力的人生」還在繼續,他希望自己下一步能以基礎科學為依託,在應用領域有更多開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