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歲全球青年科學家獎特等獎華人曹俊越:為生物學探索之路「點燈」

2021-01-13 騰訊網

曹俊越

■本報記者 唐鳳

前不久,Science和SciLifeLab頒發的2020年度青年科學家獎揭曉,全球唯一特等獎授予了32歲的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助理教授曹俊越,以表彰其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以及發育生物學方面的傑出成就。

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成為曹俊越「喜憂交加」的一年。

喜的是,他在美國洛克菲勒大學有了自己的實驗室,並獲得此次獎勵。憂的是,疫情影響了他的實驗室建設甚至研究工作。

「目前,我在紐約的新實驗室初具雛形,因為疫情影響,很多實驗工作還不能順利開展起來。但是因為我們需要處理很多的高通量轉錄組數據,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進行一些分析工作。」曹俊越告訴《中國科學報》。

與細胞為伴

生命是永遠談論不完的話題。「我的工作主要是高通量單細胞基因組技術開發。」曹俊越說,「正如我們所知,生命始於一個微小的單細胞。這個微小細胞不斷分裂,然後分化成許多不同的細胞類型,形成不同的組織器官,最終發育成人體。為了理解生命過程,我們需要系統性地分析每種細胞種類及其在發育過程中的動態變化及分子機理。這就對技術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人體內有數百種不同類型的細胞,很難根據一種或兩種分子特徵區分它們。而且,傳統的檢測技術靈敏性較差且價格昂貴,無法對幾百種細胞進行全面的檢測和比較。

曹俊越在華盛頓大學Jay Shendure實驗室的3年半博士研究期間,研發了4項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sci-RNA-seq、sci-RNA-seq3、sci-CAR、sci-fate。

sci-RNA-seq實現了不依賴於細胞分離的單細胞基因表達檢測。這項技術被應用於檢測超過5萬個線蟲單細胞的轉錄組測序,從而構建了世界首個生物個體水平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sci-RNA-seq3可以同時檢測幾百萬個單細胞轉錄圖譜,費用較低、操作簡單。sci-CAR可以同時檢測上萬個單細胞的轉錄組和染色質可及性數據。研究人員藉此成功構建首個哺乳動物器官水平(腎臟)的單細胞雙圖譜。sci-fate用於研究大量單細胞在轉錄組水平的基因表達動態。相關研究成果分別發表於《科學》(2017、2018、2020)、《自然》(2019)、《自然—生物技術》(2020)。

照亮「前路」

當然,新技術研發並非易事。

「我一直認為技術發展是與傳統研究非常不同的領域。我們正在嘗試創造自然界中從未存在過的新工具,從零到一的過程會經歷很多失敗和挫折。」曹俊越說。

曹俊越回憶道,在研發sci-RNA-seq的過程中,他曾花費兩年時間反覆嘗試了262種實驗條件,才摸索出技術雛形。之後,他又對超過1718種實驗條件組合進行優化,其中大部分都沒有成功。

「反過來想,如果沒有這些失敗的結果和付出,就沒有最終完善的技術,沒有10年質的飛躍。」曹俊越笑道。

10年前,當第一個單細胞基因組技術被開發出來的時候,人們只能描繪3到5個細胞,每個細胞的成本大約是100美元。而現在,人們可以在一次實驗中描繪出超過200萬個細胞,而且每個細胞的費用在0.01美元以下。

曹俊越說:「這些新技術就像一盞盞明燈,照亮了生物學的探索道路,我認為這將推進單細胞動力學領域發展。」

讓曹俊越感到自豪的是,他的高通量單細胞技術不需要任何特殊設備,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實驗室都可以使用它們進行研究。它們不是單一的技術,而是可以作為一個平臺來使用。有了這個新平臺,研究人員可將同一個單細胞的不同分子層剖面同時解析出來。

「沒有一種技術是完美的,會有很多限制。我很高興能想出一些新方法克服這些技術限制,使它們變得更好。同時,我期待使用這種新技術探索世界,了解生物學新知識。」他說。

最近,曹俊越以助理教授的身份擁有了自己的實驗室。

「在未來的5到10年裡,我希望開發新的單細胞測序技術,用來研究體內細胞的動態變化,並且理解人體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保持穩定的,以及細胞種群內穩態是如何在衰老過程中被破壞的。」他說。

平衡工作和生活在於專注

在日常生活中,曹俊越可以稱得上「張弛有度」。

「在實驗室辛苦工作一天,我晚飯後會去看風景,每天與妻子和孩子在附近的湖泊或河流邊散步。我和妻子研究相同的領域。我們經常談論新的技術想法,或者相互交換從研究中學到的生物學新見解。」他說。

曹俊越有兩個孩子,6歲的兒子和1歲半的女兒。

「我女兒正好在我準備畢業論文的前一個月出生。我認為平衡工作和生活的關鍵是真正專注於研究、充分利用時間,尤其是學會利用照顧孩子的間歇。」他說。

新冠疫情讓許多工作「停擺」,照顧孩子成了曹俊越的日常工作之一。

「通常我會在孩子晚上睡覺後做一些分析。但與孩子們玩耍、看書的時候,會完全放鬆下來。每個周末,我們會去附近的公園進行『家庭旅行』,有時甚至會意外獲得一些新『點子』。」

得知自己獲得青年科學家獎特等獎時,曹俊越說,「我真的很榮幸,我非常感謝過去幾年來大家對我的所有支持,特別是我的導師Jay Shendure博士。」

作為青年科學家代表,曹俊越建議年輕研究人員不要害怕追求最感興趣的生物學問題。面對挑戰和未來保持積極的態度非常重要。

青年科學家獎由Science/AAAS和SciLifeLab於2013年共同設立,是生命科學領域最重要的國際獎項之一。該獎項旨在鼓勵和支持青年學者開啟獨立科研生涯,特等獎獎勵30000美元;其他三個類別的獲獎者每人將獲得10000美元的獎勵。

曹俊越告訴《中國科學報》,他準備把這筆獎金當做孩子的科學啟蒙經費,希望引領他們進入生命科學這個領域。

往年的獲獎者通常會於12月應邀前往瑞典,參加為期一周的科學紀念活動,並有機會與所在領域的主要研究人員見面。一年一度的頒獎典禮和宴會在斯德哥爾摩的鏡子大酒店大廳舉行,這是諾貝爾獎宴會的原址。而今年受新冠疫情影響,頒獎典禮通過視頻會議的形式進行。即便無法前往瑞典,曹俊越也希望能與其他獲獎者進行交流。

曹俊越很欣賞今年特等獎獎盃設計師Alicia Bergsten對設計的詮釋:「我決定把獎盃做成一個球形,象徵著地球,它由染色體形狀的銀色拼圖組成。我認為研究就像在尋找一個特定的片段,能拼接到已知世界中。當你找到丟失的那一塊時,你就在創造一個更大的畫面,其他人可以給它添加更多的拼圖碎片。」

來源:《中國科學報》

相關焦點

  • 32歲華人學者獲青年科學家獎特等獎
    作者 | 唐鳳前不久,Science和SciLifeLab頒發的2020年度青年科學家獎揭曉,32歲的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助理教授曹俊越成為全球唯一特等獎獲得者,以表彰其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以及發育生物學方面的傑出成就。
  • 曹俊越榮獲2020年度「全球青年科學家獎」
    近日,《科學》雜誌和SciLifeLab頒發的2020年度青年科學家獎(Science & SciLifeLab Prize for Young Scientists)揭曉,北京大學校友、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助理教授曹俊越成為全球唯一特等獎獲得者,以表彰其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以及發育生物學方面的傑出成就
  • 4項技術讓他拿下全球青年科學家大獎
    作者 |唐鳳近日,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助理教授曹俊越因其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以及發育生物學方面的成就,成為《科學》和SciLifeLab頒發的2020年度青年科學家獎特等獎全球唯一得主。曹俊越在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時表示,而傳統手段受限於檢測的靈敏性,無法對人體的幾百種細胞進行全面檢測和比較。
  • 直播預告:青年科學家創新秀|這次,華人青年科學家站在舞臺中央
    #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2020未來科學大獎#104位青年科學家,30多所高等科研院校分布5個國家,20多個城市研究領域涵蓋8大學科30-45歲的高潛力、高產出的科研中堅力量未來論壇青年科學家創新聯盟
  • 三位福建青年科學家獲本年度「科學探索獎」
    本報訊 (記者 林侃) 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從獎項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其中,福建籍科學家徐集賢、史大林、陳興分別在能源環保、天文和地球科學、化學新材料領域獲獎。
  • 三位福建青年科學家獲頒「科學探索獎」,其中還有「85後」
    其中,福建籍科學家徐集賢、史大林、陳興分別在能源環保、天文和地學、化學新材料領域獲獎。「科學探索獎」是由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等十幾位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的公益性獎項。該獎項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支持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全職工作、45周歲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
  • 三位福建青年科學家獲頒「科學探索獎」,其中還有「85後」
    其中,福建籍科學家徐集賢、史大林、陳興分別在能源環保、天文和地學、化學新材料領域獲獎。 「科學探索獎」是由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等十幾位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的公益性獎項。該獎項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支持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全職工作、45周歲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
  • 這三位福建青年科學家獲「科學探索獎」
    2020年「科學探索獎」14日舉行了頒獎典禮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中研究方向為海洋生物地球化學與全球變化,致力於研究痕量金屬在碳、氮、磷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的作用,海洋浮遊植物對全球變化的生理生態響應及其機理,和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的海洋生態毒理效應及機制。在海洋酸化對浮遊植物的影響及其生物地球化學效應這一重大科學前沿領域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性的工作,取得了若干重要創新性成果。
  • 莆田籍34歲青年科學家徐集賢教授榮獲「科學探索獎」
    今年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獲騰訊1.5億元獎金。日前,海峽導報莆田全媒體中心記者從有關渠道獲悉,第二屆「科學探索獎」能源環保領域的獲獎人,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徐集賢教授是莆田人。
  • 龍巖這名青年科學家獲「科學探索獎」
    」「科學探索獎」是由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等十幾位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的公益性獎項僅在提名推薦階段,就有13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得主,和100多位發達國家的院士參與,充分體現了科學界前輩幫助青年人的殷殷之心。
  • 青年科學家因經費短缺沒安全感,騰訊科學探索獎每年砸15億支持
    科學雜誌《Nature》前些年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44%的青年科學家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為獲得資助展開競爭"。 青年科學家的群體性困境引發高度關注。高達65%的科學家表示,因為經費困境,他們考慮過放棄研究,並且15%的人真的這麼做了。 如何"穩住"他們,國家層面在努力,各大企業也在努力。
  • 「科學探索獎」1.5億元重獎50位科學家!南科院陳求穩研究員入選
    ,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陳求穩,男,2004年獲得荷蘭Delft理工大學博士學位,現為南京水科院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長期致力於重大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基礎科學問題探索和前沿技術研發與應用,發現徑流過程變化影響關鍵生源要素循環和魚類生境質量的新規律及內在機制,提出了徑流過程多維調控和區域汙染負荷削減策略,產生了重要的學術影響以及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發表期刊論文300餘篇,其中SCI收錄160餘篇,獲授權發明專利34項;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特等獎1項、一等獎5項。
  • 2020「科學探索獎」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獲1.5億元獎金
    important}今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獲1.5億元獎金,最年輕獲獎人僅30歲!」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
  • 牛頓22歲證明廣義二項式定理,中國青年科學家又將如何改變世界
    1957 年,35 歲的楊振寧與 31 歲的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合力拿下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最早的華人諾獎得主。在漫漫人類科技發展史中,奇蹟總是不勝枚舉,而青年時期則是一個人創新力、想像力或學術成果迸發的最佳階段。
  • 50位青年科學家獲第二屆「科學探索獎」
    本報電 (記者劉嶢)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近日正式揭曉,50位獲獎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今年的「科學探索獎」50名獲獎人中,有48人擁有教授或同級職稱,38人有海外一流高校、研究機構學習或工作的經歷。同時,今年該獎項首次對港澳地區放開申請,港澳地區共有59人申報,最終3人獲獎。
  • 不必再為五鬥米折腰 50位「科學探索獎」獲獎青年科學家分享1.5億...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記者 孫冰) 11月5日消息,2019年「科學探索獎」近日在京舉行了隆重的頒獎典禮,來自9大領域的50位青年科學家獲此殊榮,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前院長饒毅等9大領域評委代表,為獲獎人頒發了象徵探索精神的「X」型獎盃,鼓勵他們向著科學無人區繼續進軍,鼓足幹勁,繼續攀登科學的珠穆朗瑪峰。
  • 莆田籍34歲青年科學家徐集賢教授榮獲「科學探索獎」
    今年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獲騰訊1.5億元獎金。50位青年科學家獲騰訊1.5億元獎金2020年「科學探索獎」獎項涵蓋數學物理學、生命科學、天文和地學、化學新材料、信息電子、能源環保、先進位造、交通建築、前沿交叉等基礎科學和前沿核心技術方面的九大領域。
  • 2020年「科學探索獎」公布,85後逐漸成為科研中堅力量
    責編 | 十一月2020年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2017年入選為霍華德·休斯醫學院研究所(HHMI)國際研究員、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曾獲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全球華人生物學家協會CBIS傑出青年研究員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等榮譽。
  • 50位科學家獲獎,「科學探索獎」將改變什麼?
    來源:觀察者網50位科學家獲獎,「科學探索獎」將改變什麼?文/柳葉刀 編輯/冬曉本文由觀察者網科工力量團隊原創寫作11月14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該獎項由馬化騰聯合饒毅、楊振寧、施一公、潘建偉等科學家共同發起,目的旨在鼓勵年輕學者從事基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