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讓時間慢下來,顏寧準備轉變科研方向,告別結構生物學!

2020-12-06 高校網大秀

把科研當成愛好的顏寧

一場疫情讓很多歐美國家的人改變了對中國的看法,同時很多人有時間停下手頭的工作去思考未來,隨著美國疫情的發展,哈佛大學的校長夫婦成為新冠病毒確診患者,說明了美國頂尖高校中新冠疫情已經開始傳播,顏寧所在的普林斯頓大學也受到影響,部分實驗室將被關閉,一場疫情也讓忙碌的顏寧停下了手頭工作,開始思考自己未來轉型的問題,師從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顏寧做出的成就已經得到肯定,成為2019年度發表cns主刊論文最多的華人科學家,就像顏寧所說:「我都培養了那麼多PI了,結構生物學交給他們玩,我得在有生之年玩點別的。

離開清華是想挑戰自我

2007年結束美國求學經歷後,顏寧就回到清華大學成為清華當時最年輕的正教授,通過十年的努力,顏寧把自己最好的青年年華獻給了清華大學的實驗室,頂住各種壓力,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也讓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躍升為世界頂級的科研機構,顏寧在清華大學培養的很多PI已經國內很多高校的優秀教授。2016年顏寧突然選擇遠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引發網絡各種的紛議,然而對於顏寧來說,首先是為了圓夢,曾經希望成為母校普林斯頓大學的老師,當普林斯頓大學給出終身教授的職位後,顏寧欣然地接受,從一個喧囂的都市走進一個安靜的小鎮,就像顏寧說的一樣,出走清華大學屬於自討苦吃,國家給清華大學的科研經費足夠的多,而在普林斯頓大學,自己為了20萬美元的項目經費還得不斷地寫申請,不過自己卻非常的開心,覺得當時在清華大學過於舒適,在普林斯頓大學屬於挑戰自我,從2019年的科研產出來看,顏寧的科研產出比清華大學的工作效率要高很多。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顏寧在離開清華大學後,科研工作中的閒暇時間似乎變多,顏寧已經搖身變為中文科普博主,和國內粉絲間的互動更多,為很多的科研學生指點迷津,探討熱門話題,關愛國內女性科研工作者的環境,自己用實際行動來為自己實驗室的內脯乳期博士後和學生們提供各種便利條件。雖然顏寧直爽的性格為她引來很多的爭議,但是顏寧還是保持率性的直爽,直言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在自己的職責範圍內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最關心的社會問題是,退休後去種樹或者給留守兒童們做義務教育。目前顏寧還處於科研高產期,因此做好科研工作就是自己最大的目標,結構生物學可以做的非常好,顏寧科研轉向也會給人們帶來更多的驚喜!

相關焦點

  • 顏寧等點評:AI精準預測蛋白質結構,結構生物學何去何從?
    人工智慧的「進擊」對生物學、對其他學科會有什麼影響?網絡上有人提出:AI都能解蛋白質結構了,結構生物學家是不是該失業了?《返樸》總編、結構生物學家顏寧特邀幾位同仁對這一新聞各抒己見, 回答大家的疑問。他們將近8分鐘的宣介視頻,記錄了團隊成員在新冠疫情期間精誠合作、攻堅克難的寶貴場景。CASP組織者John Moult指出,計算下一步還有更困難的問題要解決:超大複合物結構、動態構象變化、蛋白質設計、藥物設計等等。除了我們蛋白質結構預測小同行對AlphaFold2的成功很欣喜之外,社會上還有多個不同方向的學術界、產業界和新聞界對它寄予了厚望。
  • 顏寧等點評:AI精準預測蛋白質結構,結構生物學何去何從?
    他們將近8分鐘的宣介視頻,記錄了團隊成員在新冠疫情期間精誠合作、攻堅克難的寶貴場景。CASP組織者John Moult指出,計算下一步還有更困難的問題要解決:超大複合物結構、動態構象變化、蛋白質設計、藥物設計等等。除了我們蛋白質結構預測小同行對AlphaFold2的成功很欣喜之外,社會上還有多個不同方向的學術界、產業界和新聞界對它寄予了厚望。
  • 清華大學教授顏寧:享受科學的純粹與永生
    而此時,結構生物學中心所在的樓層卻依舊燈火通明。  兩天前,顏寧研究組終於得到一顆優質的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由兩位學生用低溫罐裝著,搭高鐵送去上海同步輻射實驗室。所有人都在等待高質量的數據傳回。兩年多的集中研究、近半年的全力攻關,眼下,就是最後關口。
  • 科研女神: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真的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實驗室的實驗臺是她親自裝的,儀器試劑是她親自訂購的,等一切安排妥當之後,她就在自己親自搭建的結構生物學實驗室科技盛典視頻長達8年的時間,一直有個難題橫亙在顏寧,也橫亙在全世界分子結構科學家面前,那就是葡萄糖轉運關鍵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長啥樣,工作機理是怎樣的。
  • 科研女神顏寧,不像科學家的科學家
    其實在此之前,顏寧就憑藉各種學霸事跡多次上過熱,顏寧之所以被格外關注,是因為他身上有太多讓人驚訝、羨慕、崇拜的標籤。 通常人們心中的院士都是三高人士:年紀高,學歷高,眼睛度數高。但顏寧卻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從出生到現在,她的人生就是開掛的女生在打怪。
  • 顏寧團隊 2021 首秀+ 2020 年度文章賞析,看大牛如何玩轉結構生物學!
    2020 年結構生物學突飛猛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疫情初期,面對新型的冠狀病毒,結構生物學家們爭先恐後的對病毒結構進行了深度解析,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為後續的抗體檢測、中和抗體、疫苗研發等提供了堅實的結構基礎;  2020 年 10 月,Nature 「背靠背」發表文章,將人們利用冷凍電鏡的觀測精度擴展到了原子解析度級別,高達 1.2 Å 的解析度下
  • 顏寧:科學家的名片是她的科研成果,而不是各種頭銜
    1, 科研女神的自由人生"上帝的磨盤轉的很慢;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時代",在清華園的學習時光中,顏寧依舊在各種興趣活動中玩得不亦樂乎,但同時又以優異的成績在大三時就進入著名結構生物學家饒子和的實驗室。
  • 碩果纍纍,頗有盛譽的清華大學女神教授顏寧,為何會去美國大學
    小時候艱難的家庭條件,反而磨礪了顏寧不屈不撓的精神。往後的科研道路並不輕鬆,顏寧反而樂在其中。二、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憑藉鍥而不捨的努力,顏寧考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大學,並且選擇了自己頗為喜歡的結構生物學。
  • 關於顏寧的事件的一些拼圖
    而據2011年3月8日,《科學時報》對顏寧的採訪,顏寧也表示過對清華大學以及老院長趙南明的感激之情,感謝學校和學院友好又出色的同事們,感謝清華生命科學學院良好的研究氛圍。在3年多的時間裡,她獲得了穩定支持。「趙老師給我爭取了非常好的起步條件,保證我前兩年不用在外面申請經費,專注於實驗室建設。
  • 顏寧對話科研伉儷:事業和家庭並肩作戰
    《返樸》對論壇內容做了提煉、整理,共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本篇)圍繞科研夫妻的工作生活、合作及取捨、職業發展等話題展開(文末附直播回放視頻);下篇談談科研夫妻的育兒、時間分配以及所需要的社會支持,將於明日刊出。如《返樸》總編顏寧所說:女科學家論壇是希望用過來人甚至同齡人開誠布公的分享,給有志於科研的你帶來前進的勇氣和信心。
  • 顏寧候選中科院院士 顏寧個人資料背景老公是誰介紹
    近日,中科院院士增選候選人出爐,顏寧入選並為今年最年輕院士候選人,小編覺得中國科學界、文化界都需要年輕血液進入,希望顏寧會大家帶來更多的成就,現在跟小編一起看看顏寧的詳細資料吧。  · 顏寧入圍中科院院士候選人 ·    中國科學院官網昨天公布了2017年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157位初步候選人中,包括39歲的清華大學教授顏寧。中科院公布的初步候選人名單中,年齡最大的72歲,是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的天體物理學家南仁東;年齡最小的39歲,是清華大學教授、膜蛋白結構生物學家顏寧。
  • 就業前景及方向選擇:生物學,你準備好了嗎
    微生物學  微生物學是生物學中最早出現的分支學科之一,是生物學的一個大學科,也是目前相對較熱的一個方向。其研究大方向可以分為基礎微生物學和應用微生物學兩類,一般來說,基礎類的畢業生偏向於基礎理論研究,可到科研院所、學校等單位從事研究與教學工作;應用類則偏向於應用的領域,更注重實際操作,就業選擇面較廣,可到企業、政府部門、學校從事生產、檢測和教學等工作。
  • 結構生物學有多牛
    顏寧從事的是結構生物學方面的研究。 以最具說服力的諾貝爾獎為例,百年化學+生理和醫學諾獎215項中有13項是結構生物學相關的,佔6%。 尤其是其中1962年沃森克裡克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是近代生物學的基礎,也是百年來科學領域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美國霍華德休斯研究所(HHMI)是全球最具聲望的針對生物和醫學的私立基金組織,他們資助的科學家個個含金量十足。目前有超過300名科學家受到HHMI的資助,而其中40人從事結構生物學相關研究。
  • 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顏寧這十年
    顏寧說:裝實驗臺、訂購儀器試劑、手把手教學生做實驗……曲折之多,進展之慢,讓急性子的她直抓狂:「大約有半年我都異常焦慮,後來步入正軌後,就順暢得多了,感覺做實驗跟國外沒什麼區別。」自2007年回清華獨立領導實驗室以來,顏寧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其中近二十篇以她本人作為通訊作者的論文發表在《自然》《科學》《細胞》等頂級期刊上,其成果兩次入選《科學》評選的年度十大進展。
  • 大名鼎鼎的女科學家顏寧,13年前毅然回國,如今卻為何又棄國歸美
    她在清華醫學院獨立建設了一個實驗室,帶著幾名剛本科畢業的大學生,在這個新生的實驗室裡,他們要向結構世界生物學中最難的領域發起進攻。雖然顏寧是個學術大牛,但她卻顛覆了學生的想像。她認真對待科研工作,卻寓教於樂,將做實驗比作打怪通關。對於學生,比起解決問題,她更願意看到學生們提出問題,因為提出新的問題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這正是學術進步的動力。
  • 博士顏寧被美國挖走,少了顏寧我們發展依然快,所以顏寧不重要?
    更有人說,雖然顏寧走了,但少了顏寧我們發展的依然快,所以顏寧並不重要。​然而,在我看來,顏寧並不是不愛國,而且顏寧很重要!37歲率領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團隊,攻克困擾結構生物學界50年的科學難題。40歲時,顏寧離開清華,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成為終身教授,42歲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是愛國的,否則她不會回來。
  • 顏寧用行動告訴世界
    待在實驗室裡,靜心做研究的那種單純的幸福感,她是難以割捨了,去到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分子生物學博士後,這份感覺更深了。,「好玩」是她從事科研的一個重要原因。實驗室的實驗臺是她親自裝的,儀器試劑是她親自訂購的,等一切安排妥當之後,她就在自己親自搭建的結構生物學實驗室
  • 最傑出的科學家顏寧:僅用6個月,解開世界50年難題,卻出走美國
    顏寧從小就對生物學非常感興趣,在老師的建議下,選擇了清華大學生物科技與技術這個專業就讀。在大學學習期間,她的才華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大三那年,她被結構學家饒子選入實驗室,在那裡,顏寧開始感受到了做實驗帶來的快樂。
  • 顏寧:我國的天才科學家,回國奉獻10年又返美,楊振寧這樣評價
    顏寧出生於山東章丘,1996年進入清華大學生科系學習,並於2000年獲得學士學位。之後她奔赴美國,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深造,師從施一公學習分子生物學,並拿到了博士學位。這之後的2年時間,顏寧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
  • 顏寧美國再度斬獲大獎,她會改換國籍嗎?
    如果有機會了解顏寧的時間安排,或是跟她有過較為密切的接觸,就會知道情況完全不是如此。 魯迅說過:「哪有什麼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了工作上。」 一轉眼到了2011年,顏寧團隊經過幾年的探索,終於獲得了一個細菌同源蛋白的晶體,結構解析近在咫尺,就差最後一次收集重金屬衍生數據了。眼看勝利在望,顏寧團隊準備了大量晶體,保存在液氮預冷罐中,寄到日本同步輻射,準備收集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