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格五因素分類模型的經驗證據是什麼?
最突出的是其驚人的可重複驗證性。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五因素結構每十年就會被重複驗證一次,並且,至少已經有十多名研究者通過不同的樣本發現了這五個因素。
測量「大五」分類的途徑主要有兩種:對單詞形式的特質形容詞進行自我評定(如健談的、熱情的)和對句子的自我評定(如「我的生活節奏很快」 )。
戈德伯格採用的即單詞形式的特質形容詞。他進行了最系統和最徹底的研究,最終得出的「大五」關鍵形容詞:外向性;隨和性;盡責性;情緒穩定性;智力或想像力。
考斯塔與麥克雷則採用了句子形式。最終得到:神經質性(N)「我時常情緒波動」 ;外向性(E)」我發現局面很難控制」 ;開放性(O)「我喜歡嘗試新的、外國的食物」 ;隨和性(A)「我認識的大多數人都喜歡我」 ;盡責性(C)「我讓自己的物品保持乾淨整潔」 。
這裡就能看出,儘管他們呈現特質的順序不同,並且命名也不太一樣,但其實際測量的人格特質幾乎就是完全相同的,不過是一個「番茄」,一個「西紅柿」。
2.第五個因素到底是什麼?
儘管五因素模型表現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可重複驗證性,但其第五個因素仍存在一些爭議。不同的研究者對第五個因素的命名各不相同:文化、才智智力、想像力、開放性,甚至是空想。
總之,儘管前四個因素在跨文化與跨語言的研究中具有高度的可重複驗證性,但第五個因素的內容、命名與可重複驗證性始終是不確定的。
3.五因素與經驗的關聯是什麼?
經過了多年的研究,研究者們已經發現了大量與五因素相關的生活經驗,這裡就單舉例盡責性來講。
盡責的個體往往是勤勉的、走在前面的人。盡責者的努力工作、守時以及可信賴的行為,帶來了更多積極的生活結果。比如高於平均水平的學習成績、更高的工作滿意感、更強的工作安全感,以及更多積極的、牢固的社會關係。例如,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接觸了就能發現,他們往往都具有較高的盡責性。
反之,盡責性上得分低者很可能在學習和工作中表現很差。另外,低盡責性與冒險的性行為相關,比如不使用保險套。可想而知,冒險的性行為不就是對對方的不負責任嗎?
總之,盡責性高者在學習和工作中表現的更好,他們避免破壞規則,擁有更穩定與安全的戀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