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幸福快樂的媽媽
都在「母親大學」找到了力量
作為家長,我想讓孩子轉變,作為《家庭教育講師班》的一名學員,我自己也需轉變。每次來上課都有新的家人加入講師班一起學習,用行動發生了改變。
不管是教育孩子,還是對於自己,一個人是如何發生改變的?背後的機理是什麼?在郝老師的課上,他帶領我們抽絲剝繭,一層一層地剝開了「轉變是怎麼發生的」背後機理。
1、想改變孩子,想讓我們講的話讓孩子/對方聽進去,第一,需要做的是關注對方的情緒,取得與對方的共情,跟對方調整到一個頻道上。方法是:只講你看到的事實,少講些引起逆反情緒的認知與評判。每個人都渴望被認同,取得認同了,就是酒逢知己,誰也不願意被批評,評判多了,對方就關上了心門,這時就成了話不投機半句多。
2、自主。一件事,孩子自主去做,他樂在其中,被驅迫著去做,就不開心,甚至會演變成反抗對著幹,直至孩子完全放棄,這是破壞了孩子自主性。孩子作為另外一個個體,從2-3歲有了自我意識後,意識就會不斷加強,若給予正確的引導,孩子會有十分旺盛的生命力,如果總是嫌慢、總是驅迫,我們外在強加作用力破壞了孩子的自主意識,就會在孩子體內形成反作用力,就是我們感受到的孩子反抗那份力量。這就是揠苗助長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對孩子的引導和激發,是一個高科技,是一門學問,起到重要作用。
3、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潛意識這個東西具有穩定、長時間、有韌性的習慣性。在一個人發生改變的過程中,強關係的影響像手術,而弱關係影響像中醫、像養生。特別是,當強作用力導致自己/他人改變後,一鬆勁,就會回到老路上去。要想保持這種改變,一是矯枉過正,二是持續保持發力。如果想讓改變這事具有生命力,真正發生根本和持久的改變,最有影響力的方法是:弱關係乘以時間。
4、成長的方式,就是學而時習之,簡單的事情重複做,我們就是專家,重複的事情用心做,我們就會成為贏家。在學習中可以成長,更重要的是在練習中成長;簡單的高頻率疊加,會產生強大的腦神經迴路,可使人變得更優秀。
5、成功,最關鍵是從0到1的變化,要行動。打槍可以先開槍後校準。瞄得再久都不能保證打10環,但我們先開槍,然後不斷校準,很快就能校準到10環上。所以,不必等到我們變成最優秀的再行動,不要把太多的時間浪費在瞄準上,不要讓準備羈絆了自己行動的腳步。
6、轉變需要給自己壓力。廣而告之,創造外部需求、外部希望、外部期待,讓外界給自己推動力,這也是一種勇敢。薩克雷說:勇敢,世界就會讓步。如果有時候你被它打敗了,不斷地勇敢再勇敢,它就會屈服。我們不需要扭扭捏捏,我們需要的是結果,我們應該把不好意思和臉皮裝進兜裡,勇敢地做我想要、做我應做,行動就會有結果。
7、學習應與自己原有的知識架構進行拼接合併。從小學時我們就受三心教育(信心、決心、恆心)。
信心,是點亮生命的指路燈,是「不可能」導致不行動最好的解藥,是相信自己能走向成功的精神支柱。信心可以帶給我們勇氣和力量,讓我們藐視一切,敢於行動。
決心,是我們行動的發動機。愛因斯坦說:要有自信,然後全力以赴,假如具有這種觀念,任何事情十之八九都能成功。確定目標後,決心大小就是「期望強度」,有多大決心、有多少渴望,人就有多大動力。郝老師說培養需求(內在、外在),增加動力,增加到一定程度,就會邁出第一步。
恆心,世上沒有一蹴而就成的事情,勝不驕敗不餒,比別人多堅持一秒鐘就是勝利。然而,堅持是十分痛苦的,如何減少痛苦、增加堅持呢?郝老師講把大事化小,分步執行,做小事就變得輕鬆愉快,減少了挫敗感,收穫成功的喜悅。學而時習之,簡單地重複疊加,會形成強的神經連結,不久,我們就會遊刃有餘。
郝老師在課上帶我遊歷的學識和帶給我的感受,遠遠不止這些,這只是我感受到的最強烈的一部分,在這裡寫下來,與讓大家分享。
郝老師的結合案例教學給我的印象最深刻,提出案例做解剖,又讓我們學會從另一個視角看世界,學會如何把理論應用於實踐。讓身邊的人講身邊的事,極大地使我融入和捲入,引起強烈的共鳴,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腦子裡,我的心裡。
母親大學家庭教育講師班:培養專家級媽媽、幸福媽媽代言人,優秀家庭教育講師!講師班第九期火熱招生中,歡迎您的加入,讓您成為自己家庭和社會的一道光,我們一起遇見更好的自己,共創和諧美好家園,圓您幸福家庭夢想!
父母成長一小步,孩子成長一大步,
我是一切的根源,愛是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