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世紀的上半葉,骨折以來常常使用石膏、平板、牽引等方法來治療骨折,骨折斷端極不穩定,故多數合併了骨折的畸形癒合、骨折不癒合,從而導致了患者的殘疾,即使骨科領域極速發展的今天,由於患者自己對事物認識水平的限度,罔顧醫生給出的合理建議,本來能有好的結果卻因為回家保守而遺留下了長期的肢體功能障礙。
至上世紀50代末期,在骨創傷修復中,AO學派主張依靠解剖復位及折塊間加壓 , 使骨折重新獲得解剖學的連續性和力學的完整性, 爭取得到早期骨折負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使骨折創傷的修復有了質的飛躍。
隨著對骨折的理解的深入,知道了AO解剖復位操作對骨折周圍局部血運破壞,強求解剖復位, 其結果只能適得其反,且由於內固定物及骨的彈性模量的不同出現了應力遮擋。故術後發生了骨折不癒合,特殊是開放性骨折損傷的患者,不癒合的概率大大的增加了。
而到了上世紀90年,提出的BO(Biological osteosythesis)的理念原則,此理念注重保護骨折周圍的軟組織血供,固定可靠而無加壓,使骨折處骨痂形成達到生物學固定的模式,故臨床中出現了許多創微式性的接骨治療,以及通過改變骨折內固定的方式來達到微創的目的,像鎖定接骨板治療骨折,髓內釘治療骨折,都是基於BO理念來進行的內固定植入物的創新。至今這兩種理念仍在指導著臨床的骨折治療。
目前,在骨科理念的前沿思考方面,有學者提出了「骨科自然重建理念」,這種理念強調骨科修復是否符合生命的自然規律、人性的本質表達,是否調動人體組織與精神自然修復的潛力,實現預期的療效或結果,其指導方針體現:「醫患同位、時空一體、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因勢利導、再生修復、自然重建」,這種理念的實現途徑為Ilizarov技術,其張力-應力法則,通過牽拉對組織施加的張應力重新啟動組織細胞的這種生長潛力,使局部組織和全身的活性增加,從而達到組織殘缺的修復與功能重建。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