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提出的一個很有影響力的理念,根據生物進化理論,所有在地球上的生物,都是在不斷演進的,而這種演進的方向主要是根據外在環境的變化來選擇,從而達到內在基因的突變和積累,讓生物來適應環境的結果。更多時候,這種影響生物進化的環境多是「天」,是自然,而隨著人類力量的逐漸壯大,人類活動對生物進化的影響越來越大,甚至關係到生物進化的方向了。
中國有句古話,「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這句話用到非洲象身上竟然也很合適。由於象牙巨大的經濟價值,導致大量的大象遭到非法獵殺,盜獵者將大象的象牙鋸下來之後,屍體暴之荒野,那種慘烈的場面看來都令人心驚。不過,最近一則非洲母象不長象牙的新聞受到了極大關注。非洲象不同於亞洲象,亞洲象當中,公象長有象牙,母象不長象牙。而非洲公象和母象都長有象牙。當然,也會有偶然的基因突變,非洲母象有個別不長象牙的,但佔比特別小。可象牙作為大象獵食和自我保護的工具,在自然條件下,顯然擁有象牙的母象生存機率更大些。但是後來由於獵殺的緣故,沒有象牙的母象反而存活概率更高,於是,在逐漸積累下,沒有象牙的母象越來越多,據科學調查顯示,現在98%的非洲母象已經沒有象牙了。
讀完這則新聞,我既心酸,又欣慰。正如我們的古語所說的,非洲象有什麼罪過嗎?沒有。它們在自己的地盤上快樂地生活著,與人類何礙!它們的罪過就是身上長有值錢的象牙,這就是人類的貪慾不能放過的,就算法律明令禁止,還是有人不顧風險地偷偷去盜獵。非洲象出於無奈,寧願捨棄自己獵食和自我保護的好武器,也要忍痛割捨,不要象牙。細細想來,讓非洲象做出這種選擇的,真的不是天災,而是「人禍」啊。
想起來一本在環境保護領域極具影響力的書——美國科學家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這本書出版於1962年,但在二十世紀60年代之前,根本就沒有「環境保護」這個詞,人類想的主要是如何和大自然抗爭,如何徵服大自然。可是卡遜頂著巨大的壓力,經過4年的研究,終於出版了這本改變幾千年傳統理念的書籍,現在各個國家對環境的重視,開端就起於《寂靜的春天》,是她喚醒了人類環境保護的意識,讓我們從徵服大自然變成要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春天本就應該是萬物復甦、花香鳥語、熱鬧喧騰的,假如我們在這陽光明媚、溫度適宜的季節,卻感覺不到一絲絲生物的氣息,人類的生活將會多麼枯燥乏味、單調沉悶。有時候,我還會夢回到童年的生活,和一幫小夥伴們在村子裡的幾個樹林中來迴轉悠,聽著來自林葉間的鳥叫聲,此起彼伏;我和弟弟拿著長長的竹竿,在早起的陽光中尋找前夜蟬蛹變成蟬後留在樹上的殼;也會一起去田野中挖薺菜、挖田姜;或者扛著鐵鍁,找尋麥收或秋收後田地裡暴露出來的田鼠洞……那樣的生活,充滿了和自然共融的樂趣。
物競天擇可以,畢竟這種變化是緩慢的,生物可以一步一步地適應,可人類的作用往往是急促而突然的,如果生物在短時間內不能找到適應的方法,很有可能就會走向滅絕的境地。這個地球上,人類有責任來維護所有生物的共存,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