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來,「三四線城市樓市持續升溫」、「一線城市樓市降溫」、「回鄉購房潮」等字眼一直輪番刷爆各大網媒,
今日芥末好好來和大家分析一下:
真的這麼多人回去買房嗎?
一線城市真的要沒落了嗎?
一線城市「棚區」大動刀 為其製造人口導入優勢
真的這麼多人回去買房嗎?當然是真的!這幾年,某些二線城市尤其是一線城市的「棚戶區改造」進行的如火如荼。所謂棚戶區,一般指簡易房屋和棚廈房屋集中區,比如簡易窩棚;比如城中村;比如貧民窟。
聯合國對於貧民窟的定義則是:如果一個居住區內缺乏足夠的飲用水、衛生設施、安全的租約、穩固的房屋,以及足夠的住房面積這五項指標中的任何一項,就可以被定義為「貧民窟」。
所以你判斷一下,你家鄉多少地方能夠稱之為「貧民窟」?
惡補歷史開始:
2009年,我國對國內煤炭採空區、林場、農墾及華僑農場中棚戶區進行大規模改造。2012年,李克強在會上強調要加快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2014年,國務院下發通知推進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並計劃年內改造棚戶區470萬戶以上。2016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要求,2016年要開工改造600萬套。棚區戶改造,對於一線城市來說,就是對城中村的改造。
拿一線城市中的廣州來舉個慄子,
在2008年12月30日之前,並沒有「城中村改造拆遷補償」的相關新聞;
而在2009年開始,廣州關於城中村的新聞完全換上「城中村改造拆遷補償」。
央媽和地區政府的力度可大了!要知道,大多城中村有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團結。要拆我老家?絕對不行!
但在真實而龐大的利益面前,就另當別論了。直接造成的後果,是原本長租常住城中村的人群突然失去了居住地。
收入可觀的城中村租客,直接出錢買了廣州商品房,沒錢的城中村租客,或者找另一個地方租住,或者另謀出路了。當年,單單一個荔灣區,就決定在5年內基本完成改造18個城中村!更何況偌大的廣州?
此政策,除了給廣州帶來瞬間的房價飆升外,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把人口導入其他區域。老荔灣,第一批被外遷的人,現在大多住在金沙洲。沒錯,就是那個什麼都不好的金沙洲,2017年年尾,金沙洲才有第一家三甲醫院。
而十年前的荔灣被拆遷老城區,可是交通配套樣樣頂尖。這可能算是廣州第一次把「貧困人民」集體轉移出中心區域。而回鄉工作的租客,則完成了第一波人口導回工作。
拆遷真相:黃金地段拆了再「發掘」
一線城市沒落了嗎?當然是假的!無數在外漂泊發展的遊子在近段時間發出醬紫的感嘆:「我把青春全部奉獻給你,現在你連彈丸之地都容不下我」
實際上,四大一線城市近年來對人口流入的數量非常限制。
北京,2016年常住外來人口807.5萬人,比2015年的822.6萬人減少了15.1萬人次;上海,2016年常住外來人口980.2萬人,比2015年減少1.45萬人次;
這與他們設立的「十三五」人口紅線緊密相關。
大概在2014年開始,「城市病」這個詞非常火,歸根到底還是「人太多」。
由於「城市病」對城市的影響實在太大,長久累積下去會影響城市人生活,所以這個政策的落實,並不是難以理解的。但,人口增長可以從源頭控制,那原本就留下來的人怎麼辦?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其實也是芥末在上一個點所提到的意思,只要把人賴以生存的地方根除,當找不到能與城中村低租金相近的出租房,也沒能力在一線城市購房,當生存都成問題時,自自然然就會離開了。
在人口遷移的過程中,也有為數不少的一線城市人離開本土生活工作,就像工作,工作挑你,你挑工作,這是一個雙方選擇的過程。
最終,被一線城市淘汰了的人,會在適合自己的環境裡安居樂業,俗稱買房,完成第二波人口導回工作,更為一線城市匯聚了「精華」。所以,一線城市要沒落?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