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11月23日電 臺灣住展雜誌最新統計顯示,大臺北地區(臺北市與新北市)29個主要行政區中,有10個區呈現人口減少但房價卻逆勢上漲現象。
這項調查指出,近6年大臺北地區主要行政區人口數量與房價變化,不全然正相關。在人口負成長的17個區中,松山、大同、萬華、士林、三重、永和、土城、蘆洲、樹林、鶯歌等10區,房價依然上漲。房價上漲最多的士林區每坪(1坪約合3.3平方米)漲6.1萬元(新臺幣,下同),但人口減少2713人;人口減少最多的永和區,減少逾1.1萬人,但每坪房價卻逆勢漲了2.8萬元。
此外,6年來人口正成長的12個行政區中,有8個區房價上漲,4個區房價下挫。
臺灣《工商時報》23日引述分析人士指出,大臺北地區為全臺主要都會區,除基本需求外的投資、置產需求較高,因此房價受到人口影響程度相對偏低。政府政策、稅制、供給量、經濟環境、利率、重大建設,影響房價的立即性,遠高於人口因素。
臺灣「央行」最新發布的10月五大銀行新承做放款統計顯示,10月新增購屋貸款金額較9月增加73.94億元至460.74億元,創9個月來新高;房貸利率上揚0.7個基本點(1個基本點是0.01百分點)至1.627%,是5個月來的高點。
銀行負責人表示,10月新房貸增加,主要是季節因素即年底旺季效應,及新完工成交屋、分戶貸款增加,還有銀行全力衝刺年度房貸業務目標,積極搶攻優質房貸戶。臺銀、土銀、合庫銀、一銀、華銀五大銀行合計承做房貸比重約佔全體銀行的近4成,一向被視為房市風向球。
房價方面,該負責人指出,根據國泰房價指數(代表新建房屋)統計第3季年增4.1%、為連續4季正數,信義房價指數(代表二手房屋)年增1.56%、為連續7季正數,但與第2季相比各為季減0.55%及0.77%,因此房價是否已經落底,仍待較長期觀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