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在英國皇家學會的演講(全文)

2020-11-25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11年6月2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英國皇家學會發表了題為《未來中國的走向》的演講。演講全文如下:

未來中國的走向——在英國皇家學會的演講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 溫家寶

(2011年6月27日,倫敦)

  尊敬的納斯會長,

  各位會員、各位使節,

  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我應邀訪問久負盛名的英國皇家學會,深感榮幸。剛才,英國皇家學會授予我「查理二世國王獎」。這不僅是我個人的榮譽,也是對中國科技進步的肯定,同時也是中英兩國科技界友誼與合作的象徵。對此,我向你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英國皇家學會,是英國最高科學學術機構,也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科學學會。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霍金等科學巨匠,為人類科技事業發展作出過劃時代的貢獻。在座的各位會員,同樣以自己的傑出成就造福社會。我向你們表示崇高的敬意!

  擔任中國總理以來,這是我第四次訪問貴國。這一次和上一次時隔兩年,感覺大不相同。2009年初,貴國遭受一場罕見的大雪,同時也經歷著國際金融危機的煎熬。我從達沃斯到倫敦一路走來,感受到一種憂鬱不安的氣氛。我當時說,「信心比貨幣和黃金更寶貴」。如今仲夏的倫敦,人們又恢復了往日的從容和自信。我對貴國應對危機所作的努力和可喜進展,表示由衷的欽佩!

  我要告訴朋友們的是,經過這場國際金融危機的洗禮,中國前進的步伐更加穩健了。在這裡,我想說一件事。

  2008年5月12日,中國西南部發生毀滅性的特大地震。當時,我站在震中汶川的廢墟上,對前來採訪的中外記者說,「過三年再來,一個新的汶川會拔地而起」。三年過去了,我們一邊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一邊舉全國之力進行災後重建。上個月,我第十次來到震區,欣喜地看到:災區最漂亮的是住房,最堅固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最滿意的是居民。我邀請在座各位朋友,有機會到中國汶川走一走、看一看。如果你們身臨其境,一定會為這裡發生的奇蹟感到震撼,也會從中真實地感受到中國的生機和活力。

  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變化,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解讀;對未來中國的走向,人們也非常關注。我願意借今天這個機會,談談我的看法。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提出我國現代化進程分「三步走」的戰略構想。第一步,基本解決溫飽問題;第二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第三步,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2010年到2020年,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三步走」戰略的核心和本質,都是堅持以人為本,增進全體中國人的福祉。沿著這條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前進,中國必將會有一個更加光明的未來。

  未來的中國,將是一個經濟發達、人民富裕的國家。集中精力發展經濟,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始終是中國政府的第一要務。我們將堅持科學發展,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我們將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進一步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使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我們將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努力擴大就業,優先發展教育、衛生等公共事業,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讓各族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中國經濟的振興和可持續發展,根本靠科技。中國政府已經制定並組織實施了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我們持續增加科技投入,近五年,中央財政共投入近1000億美元,年均增長22.7%。從今年開始實施的「十二五」規劃,我們力爭把研究開發投入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現在的1.75%提高到2.2%。同時,我們將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階段重點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設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所有這些,都將促進當前發展並為長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從世界範圍看,克服國際金融危機,保證經濟的穩定、平衡和可持續發展,根本也要靠科技。當今世界正處於新科技革命的前夜,新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初現端倪,諸多領域正醞釀著激動人心的重大突破。這場新科技革命,必將進一步深化我們對宇宙自然和人類自身的認識,必將開闢生產力發展的新空間,創造新的社會需求,必將深刻影響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從而從根本上改變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科技無國界。讓我們共同迎接這一偉大時代的到來!

  未來的中國,將是一個充分實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國家。在人類歷史上,在反對封建專制鬥爭中形成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人權等觀念,是人類精神的一次大解放。只是不同社會、不同國家,實現的途徑和形式有所不同。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真正的民主離不開自由。真正的自由離不開經濟權利和政治權利的保障。坦率地說,目前中國社會還存在著貪汙腐敗、分配不公以及損害人民群眾權益的種種弊端。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堅定不移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國家。

  我們要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障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我們要健全對政府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機制,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為人民謀福利。中國曾經是封建主義影響很深的國家,新中國成立後曾經歷十年「文革」的浩劫,在開放的環境下又出現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發揚民主,健全法制,加強對權力的有效監督,仍然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要創造條件讓人民監督和批評政府,使政府不敢懈怠、避免產生腐敗。人民的責任感和民主精神,將帶動社會的進步。人民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事務越多,推動社會進步的能量就越大。

  近些年來,我們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在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加強人民對政府的監督等方面,也有許多進步。例如,實行政務公開,政府預算公開,推行電子政務、聽證制度和專家諮詢制度等。我已連續三年在作《政府工作報告》之前,在網上同網民交流。今年春,我在新華網在線交流時,收到網民來貼40多萬條,手機信息11萬多條,頁面訪問量近3億人次。同這些普通民眾的交流,是心對心的交流,可以直接體察人民的喜怒哀樂和對政府的訴求,有利於改進政府工作。

  未來的中國,將是一個更加開放包容、文明和諧的國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開放包容,才能發展進步。唯有開放,先進和有用的東西才能進得來;唯有包容,吸收借鑑優秀文化,才能使自己充實和強大起來。

  我們不僅要在經濟領域、科技領域繼續擴大對外開放,而且在文化建設、社會管理等領域也要大膽博採眾長。中國在推進現代化過程中遇到的諸多問題,如能源問題、環境問題、貧富差距問題、司法公正問題和廉政問題等,許多發達國家都曾經遇到過。對各國的成功經驗,我們要認真借鑑;對別人走過的彎路,我們不應重複;對世界面臨的難題,我們要同國際社會一道來破解。

  我們要創造更加良好的政治環境和更加自由的學術氛圍,讓人民追求真理、崇尚理性、尊重科學,探索自然的奧秘、社會的法則和人生的真諦。做學問、搞科研,尤其需要倡導「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因為有了充分的學術自由,像牛頓這樣在人類歷史上具有偉大影響的科學家,才能夠思潮奔騰、才華迸發,敢於思考前人從未思考過的問題,敢於踏進前人從未涉足的領域。不久前,我同中國科學家交流時提出,要大力營造敢於創造、敢冒風險、敢於批判和寬容失敗的環境,鼓勵自由探索,提倡學術爭鳴。

  我們歷來主張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倡導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交流與合作。我國已故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上世紀30年代曾就讀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並獲得博士學位,一生飽經滄桑。他在晚年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世界大同。」費老先生的這一人生感悟,生動反映了當代中國人開放包容的胸懷。

  未來的中國,將是一個堅持和平發展、勇於擔當的國家。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政府和人民根據時代潮流和自身利益作出的戰略抉擇,是中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最終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國的和平發展,對世界不是威脅,而是機遇。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近五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20%以上。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年均進口近7500億美元商品,為相關國家和地區創造了1400多萬個就業崗位。未來5年,中國進口規模累計有望超過8萬億美元,將給世界各國帶來更多商機。

  21世紀應是合作的世紀,而不是衝突和爭霸的世紀。中國是世界和平的堅定維護者。我們一貫主張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反對使用武力。中國將同國際社會一道,共擔責任、共迎挑戰,繼續推動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平、公正、包容的方向發展。

  女士們、先生們: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13億中國人民的莊嚴選擇。中國30多年的變化,得益於改革開放;中國未來的發展,仍然要靠改革開放。改革開放,要貫穿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始終。倒退沒有出路,停滯也沒有出路。只有堅定信心、繼續前進,中國才能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人民才能更加普遍和以更高水準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儘管前進的道路上還會有這樣那樣的艱難險阻,但這一歷史進程不可逆轉!

  女士們、先生們: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在高科技、高等教育、金融服務、醫療衛生、低碳經濟等領域,都具有中國所需要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中國廣闊的市場、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可以為英國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中國政府積極推進大型企業、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同英國的合作,鼓勵雙方高端人才的交流和合作研究。

  英國偉大思想家培根說過,「智者創造機會,而不是等待機會」。富有思想和智慧的中英兩國人民,一定能創造更多的機會,推動兩國合作邁上新的臺階!我對中英關係的明天充滿信心,更充滿期待!

  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英國皇家學會簡介
    英國皇家學會的全稱「倫敦皇家自然知識促進學會」,是英國資助科學發展的組織,成立於1660年,並於1662年、1663年、1669年領到皇家的各種特許證,英女皇是學會的保護人。學會宗旨是促進自然科學的發展。它是世界上歷史最長且從未中斷過運行的科學學會。它在英國起著全國科學院的作用。
  • 「主編講堂」全球學術英國篇(九)英國皇家學會簡介
    英國皇家學會(The Royal Society),又稱倫敦皇家學會,成立於1660年,全稱為「倫敦皇家自然知識促進學會」,最開始是由約12位科學家自發組織而成,當時稱作「無形學院」(invisible college),於1662年由國王查理二世授予皇家證書,是世界上歷史最長而又從未中斷過的科學學會
  • 張蒙︱撲朔迷離的英國皇家學會發達史
    可是,就是在他的半心半意的贊助之下,卻出現了日後被譽為「現代科學起點」的英國皇家學會。今天的皇家學會大致相當於英國的科學院,是世界上歷史最長的科學學會。即使你太不了解這個學會,但也一定知道那個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牛頓。牛頓不僅是這個學會的會員,還做過長達十四年的會長,而他那本著名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也是在皇家學會的資助下出版的。
  • 科學網—塞繆爾·佩皮斯與英國皇家學會
    塞繆爾·佩皮斯   ■楊靖 2010年,英國皇家學會成立時任皇家學會會長、劍橋大學教授馬丁·瑞斯在《科學》雜誌發表文章,認為克裡斯多弗·雷恩、羅伯特·胡克和塞繆爾·佩皮斯等三位元老以及其他「充滿好奇心和創造力」的紳士們,在「以實驗促進自然知識之英國皇家學會」草創之際,居功至偉。文中提到的雷恩爵士是英國著名科學家、天文學家,也是1666年大火之後倫敦重建的總設計師;胡克是著名物理學家,因興趣廣泛、發明眾多而被譽為「英格蘭的達·文西」。
  • 英國皇家學會開放雜誌今天上線
    今天,英國皇家學會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開放雜誌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正式上線。該雜誌是近年來開放存取運動的產物之一。在今年二月份的時候,英國皇家學會就提出在年內啟動開放雜誌。
  • 英國皇家學會:馬斯克、哈薩比斯入會了
    IT之家5月10日消息 日前,英國皇家學會宣布新增50名院士,其中包括特斯拉CEO馬斯克(Elon Musk)和DeepMind執行長、「阿爾法狗之父」戴密斯·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
  • 機器學習速度驚人,英國皇家學會發布「搭車指南」| 附全文連結
    近期,英國皇家學會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機器學習工作組主席、惠康基金會(Wellcome Trust Centre)人類遺傳中心主任、英國醫學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Peter Donnelly教授,就機器學習在各領域的前景和運用能力問題發表了相應報告——《機器學習:計算機示例學習的能力和前景概述》,讓我們能夠進一步認識到機器學習強大的功能和力量。
  • 英國皇家學會慶祝成立350周年
  • 與大師共榮的英國院士——皇家學會會員
    新華網倫敦7月1日電(記者劉石磊)英國能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佔得先機,成為當時的世界頭號強國,離不開長期以來對科學及科學家的重視和尊重。歷史最悠久的科學院級機構——英國皇家學會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英國皇家學會成立於1660年,是英國最權威的學術機構,牛頓等著名科學家曾擔任皇家學會會長。
  • 英國皇家學會免費開放歷史館藏
    新華網倫敦10月26日電(記者黃堃)牛頓發表的第一篇科學論文、達爾文年輕時的地質研究工作、富蘭克林著名的風箏導電實驗……這些珍貴的原始科學文獻已經可以在網上免費查詢,因為英國皇家學會26日開始免費開放其歷史館藏。英國皇家學會是世界上最著名和歷史最悠久的科學機構之一,它在1665年創辦的《皇家學會哲學彙刊》,被認為是最老的同行評議科學刊物。
  • 英國皇家學會創辦新開放獲取期刊
    英國皇家學會總部不到一周之後,2月17日,英國皇家學會宣布也將出版自己的首個開放獲取在線期刊——《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出版首期定在今年晚些時候。 皇家學會在聲明中稱,新期刊將「提供升級發表服務,幫助學界發表所有接收的高質量研究成果,不受傳統期刊對範圍、長度或者影響的限制」。
  • 科學網—揭秘英國皇家學會:從會所變成國家科學院
    據信,英國皇家學會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而又唯一從未中斷過的科學學會,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其一貫宗旨,是支持和推動英國及國際間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的發展,倡導以科學成果造福全人類。其網址首頁上載明了學會的三大職能,1、英國國家科學院;2、科學學術團體;3、科學研究與交流的資助機構。
  • 李家洋當選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
    據新華社北京5月4日電(記者林暉 王宇)記者4日從中國農科院獲悉,世界著名學術機構英國皇家學會日前公布新當選會員名單
  • 皇家學會和近代英國科學精神
    位於倫敦的皇家學會會所 1660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波義耳等發起建立了專門的學術研究機構,即皇家學會。1662年,英王查理二世正式批准成立學會,科學家們可以在此進行學術探討和作品交流以及實驗的演示。皇家學會的成立,是英國理性思想和科學精神最形象的反映。
  • 中科院院士陳竺當選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
    英國皇家學會日前公布新增會員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當選會員。陳竺在白血病治療方面有著重要貢獻,是亞洲血吸蟲病基因測序項目的帶頭人之一。英國皇家學會官方網站介紹稱,陳竺是上海交大附屬瑞金醫院血液學研究所教授,也是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對白血病的治療做出了重要貢獻,對白血病新藥的作用機理和臨床應用貢獻卓著。
  • 概率機器學習綻放光彩,Uber首席科學家獲英國皇家學會獎項
    機器之心報導編輯:魔王Zoubin Ghahramani 曾在一次演講中表示:在深度學習革命之後,下一個前進的方向會是概率機器學習。近日,英國皇家學會頒發 2021 年米爾納獎(Royal Society Milner Award and Lecture),劍橋大學信息工程學教授 Zoubin Ghahramani 因其對概率機器學習的基礎貢獻獲得此獎項。
  •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士張維加:留英需學會獨立思考
    中新網6月28日電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英倫網報導,今年二月,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聖休學院(St Hugh's College)博士研究生張維加獲得英國皇家天文學會(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RAS)的「fellow」(會員或會士)資格。
  • 工學院郭少軍當選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FRSC)
    日前,北京大學工學院郭少軍老師收到英國皇家化學學會頒發的證書,當選為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FRSC)。 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證書英國皇家化學學會
  • 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受聘浙江理工大學客座教授
    浙江在線4月4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陳婷 通訊員 楊東風 李晉)近日,中國浙江理工大學聘任英國皇家學會院士、英國John Innes Centre研究所研究員、東英吉利大學教授Cathie Martin為客座教授,聘任儀式在浙江理工大學行政樓一樓報告廳舉行。
  • 秦建華當選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新聞—科學網
    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張敏 12月18日,收到英國皇家化學學會主席Dominic Tildesley教授來函: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秦建華研究員當選為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