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太空的探索歷史還僅有50年左右的時間,雖然從目前來看,我們對宇宙包括太陽系的認知還非常有效,但是對未知領域的執著有力推動著深空探測大踏步前行。
上世紀70年代,美國發射了以探測木星、土星大氣層及其衛星為主要目標的旅行者一號和二號探測器,在完成預定目標之後,繼續向著太陽系外緣行進,讓地球上的人們近距離看到了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的概貌,而且穿過了太陽系外層的柯伊伯帶,重新讓人們定義了太陽系的範圍。從目前來看,雖然太陽系的邊界可以延伸到奧爾特星雲,但是旅行者號發回的信息,讓當時人們認為冥王星是太陽系盡頭的觀點戛然而止。
柯伊伯帶是位於太陽系外側、由許多小行星匯聚成的大範圍星際空間,厚度大約為10個天文單位,受到太陽引力作用的影響,這個星際空間的小行星、彗星等圍繞太陽公轉,但受到海王星引力引發軌道共振的影響,這些小行星和彗星會有脫離原有軌道,進入太陽系內部或者向外被驅逐出這個空間,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地球上觀測到的流星或者墜落的隕石,除了小行星帶以外,還有來自柯伊伯帶的主要原因。
截止目前,我們已經在柯伊伯帶發現了近1000個小行星,而這僅僅是其中的冰山一角,據估計,這裡起碼有10萬個直徑在100公裡的小行星體,體積再小的則數量更多。而「太空雪人」就是其中的一個。
為了更加準確直觀地觀測柯伊伯帶星體,美國後來又發射了新視野號探測器,近距離地看到了「太空雪人」,這是一顆距離地球46億公裡的一顆小行星,外觀上非常像一個葫蘆,也像一個雪人,由兩個圓球組合鑲嵌而成,長度大約為31公裡。
通過模擬演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由於兩顆大小不一的小行星發生撞擊,之後出現融合的現象,但相撞的力度不大也不小,沒有完全融合或者碎裂,也沒有相互分離偏離軌道,因此形成了這個看起來比較有趣的「太空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