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揭秘:NASA探測器與「太空雪人」的邂逅揭示了星子的誕生

2020-12-02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天空」的起源,未知的探索,下一場邂逅在何方?

圖解:「天空」,圖源:sohu

新的結果或將結束長期以來的爭論

「天空」表面均勻的顏色和統一的顏色告訴我們柯伊伯帶天體是由太陽星雲中一小塊均勻的物質雲形成,而不是來自星雲分離部分中的混雜物。前者支持了「天空」形成於太陽星雲中星雲局部坍塌的觀點。

(圖像來源:美國宇航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西南研究所,羅馬·特卡琴科)

圖解:太陽星雲,圖源:sougou

美國航天局的一個探測器在遙遠的太陽系外與一個小天體的史詩般邂逅,告訴了我們許多行星是如何誕生的。

2019年1月1日,「新視野號」太空飛行器在距「天空」2200英裡(3540公裡)的範圍內快速掠過。「天空」是位於海王星軌道外的冰冷天體環形物-柯伊伯帶的一個22英裡寬(36公裡)的天體。

圖解:「新視野」號,圖源:sougou

圖解:柯伊伯帶,圖源:sougou

這是航天歷史上最遙遠的行星飛越,「天空」距離地球41億英裡(66億公裡),比2015年7月「新視野號」巡航經過的冥王星還要遠10億英裡(16億公裡)。

「新視野」號發現「天空」是這個遙遠領域的異國僑民,去年5月,任務小組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詳細描述了這次飛掠的最初科學反饋。探測器的觀測結果顯示,一個非常明顯的紅色物體由兩個不同的裂片組成,兩個裂片都令人驚訝的扁平。因此,儘管被「打」得遍體鱗傷,「天空」看起來就像一個太空雪人。

雪人的形狀表明,「天空」是由兩個獨立的物體合併而成的,這種合併發生在很久以前,那時太陽系外的撞擊速度還很低。(「新視野號」研究小組的成員說,現代柯伊伯帶的碰撞太過劇烈,不可能產生像「天空」那樣清晰、無損的裂片天體。)

因此,「天空」是太陽系早起遺留下來的原始物體,它可以說是行星構造塊或者說是星子。研究人員在2019年5月的研究報告中寫道,它的兩瓣裂片很明顯都來自距離新生太陽較遠的柯伊伯帶中的由同一個由塵埃和氣體組成的引力坍縮的旋轉雲團。

事實證明,最初的解釋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

任務團隊在《科學》雜誌的網絡版上發表了三篇「天空」的新論文,報告了比在去年研究報告撰寫時手頭上數據的數量多10倍的飛行數據分析。(「新視野」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將大數據集發送回來。)新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證實和擴展了關於「天空」的原始結論,並確定了這個遙遠物體的起源故事。

「『天空』告訴了我們星子是如何形成的,因此在我們對行星形成的理解上取得了重大進展,」「新視野」號的首席研究員艾倫·斯特恩告訴空間網站。「這是非常關鍵的。」

兩種形成可能性

「天空」的「雲坍縮」的誕生遠非偶然。有一個著名的關於星子形成的競爭理論叫做「層次累積」,它假設行星的構造塊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來自不同地點的物體的高速碰撞而建立起來的。

斯特恩說,等級積累實際上是一個更古老的概念,它可以追溯到大約70年前,而雲坍縮(也被稱為「卵石積累」)則是在本世紀初設計出來的。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這兩種理論的支持者之間一直存在著相當多的爭論。但斯特恩說,這三篇新論文令人信服地展示了「天空」是如何誕生的。斯特恩就職於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的西南研究所。

「有了『天空』,就有六行證據都指向雲的坍縮,你不能用等級的增加來解釋它們,」他說。

也許最有力的證據來自物體的形狀。正如上面所討論的,兩個裂片相對完整的性質意味著非常溫和的碰撞,而不是高速的破壞。

在一篇新發表的論文中,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威廉麥金農領導的研究人員對很久以前的合併進行了詳細的建模。這些模擬表明,這兩個裂片很可能是由同一塊物質雲形成的,它們變成了一個共同軌道的雙星天體,最後以一種緩慢而非破壞性的方式結合在一起。事實上,模型將碰撞的最大速度設定在每小時9英裡(每小時15公裡)左右,而實際速度可能比這要小得多。

科學家們寫道,「天空」的兩個裂片的幾何排列進一步支持了這一假設,這有力地表明了當它們是分離的、自由飛行的物體時,這兩個裂片繞著相同的質心旋轉。

這段簡短的動畫在兩個「新視野」號宇宙飛船的「天空」視圖之間移動,「天空」是宇宙飛船2019年在柯伊伯帶的飛行目標。3D效果來自於從不同視角拍攝的圖像的配對或組合,創造出一種「雙目」立體效果,就像我們眼睛的分離使我們能夠看到三維。來自這些圖像的3D信息為科學家提供了關於物體形狀和結構的關鍵信息,以及隨後的起源。

由西南研究所的約翰·斯賓塞領導的另一項新研究,深入研究了「天空」的地質和物理學,也指出了雲坍縮的起源。例如,「天空」隕石坑的密度表明該物體是古老的,其表面至少有40億年的歷史。而且,像麥金農和他的團隊一樣,斯賓塞等人發現了兩個裂片的緊密排列,它們的極點和赤道在幾何上是同步的。(除其他有趣的發現外,他們還確定這些裂片並不像最初認為的那麼扁平。)

在第三篇論文中,洛厄爾天文臺和北亞利桑那大學的威爾·格倫迪和他的同事調查了「天空」的成分。他們發現,這個物體(之前官方稱為2014年MU69,非官方稱為「天涯海角」)非常冷,呈極度紅色,表面大部分是均質的甲醇冰和含碳有機材料。研究人員寫道,這些複雜的有機物可能是物體紅色的原因。(新視野沒有發現任何水冰,但這種物質可能仍在「天空」上,由於潛伏在視線之外。)

圖解:2014年「新視野」號拍攝的MU69,圖源:planetary

任務小組成員說,這一整體情況也與雲坍縮的誕生相一致。例如,兩個裂片的成分相似,表明它們是由相同的起始物質形成的。

生於星雲

斯特恩和他的新視野團隊成員並不是唯一發現所有這些證據都令人信服的人。

瑞典隆德大學的天文學教授安德斯·約翰森通過電子郵件告訴空間網站:「對我來說,『天空』的觀測表明,星子是由崩塌的卵石雲形成的。」

約翰森補充說:「一開始,將小石子聚集成雲的機制被稱為流的不穩定性。」約翰森並沒有參與這三項新研究。「看到『天空』與我們在計算機模擬流的不穩定性時形成的星子是多麼的相似,真是令人驚訝。所以,我想說,『天空』的這些觀測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讓我們了解45億年前太陽系中的星子是如何形成的窗口。」

據斯特恩說,這扇窗戶可以讓更多的事實被發現。他引用了從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中期關於宇宙起源的激烈爭論作為對比。斯特恩說,一些研究人員支持「穩態」說,另一些人支持「恆常創造」模型,第三批人支持大爆炸理論。

「他們一直在爭論,沒有人知道誰是對的。然後,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在1964年偶然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並解決了這個難題,」他說。「三個理論中的兩個都是錯的,大爆炸從此成為範式。這在行星科學中也是一樣的。」

約翰森也看到了新公布的結果的延伸,不僅僅只是「天空」的誕生。

他說:「在『卵石堆積』理論中,當最大的星子通過卵石繼續生長時,行星就形成了。」因此,事實上,「天空」是由卵石雲形成的,這可能意味著巨型行星的固體核心——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是由不斷積累卵石的大型星子形成的。甚至太陽系的類地行星也可能是由於卵石的堆積而存在的。」

對於這種更廣泛應用的討論,有一個值得注意的警告:「天空」必須代表大多數甚至所有的星象,而不是一些絕無僅有的非典型。但這一條件很可能得到滿足。斯特恩說,畢竟,「天空」在大小、顏色和反射率方面與其他柯伊伯帶天體相似。新視野號隨機抽取非典型宇宙天體的可能性很小。

依然在向前

「新視野」號於2006年1月發射升空,讓人類第一次近距離觀察冥王星,自1930年發現冥王星以來一直神秘莫測。探測器完成了主要任務,傳回了這顆矮行星的圖像,顯示它是一個極其複雜和多樣化的世界。

圖解:冥王星,圖源:sougou

「新視野」號與「天空」的邂逅是目前延伸任務的核心,該任務將持續到2021年。但在未來,探測器很可能再次進行其它天體的近點探測。

斯特恩說,「新視野」號保持著良好的狀態,如果找到了合適的目標(美國宇航局批准再次延長任務),它有足夠的燃料進行下一場邂逅。而且,今年夏天,任務小組將使用夏威夷的斯巴魯望遠鏡和智利的麥哲倫和雙子座南方望遠鏡,開始協同搜尋未來可能近點探測的目標。

斯特恩強調,不能保證這次搜尋會成功。

「我們花了四年時間才找到『天空』,所以我不會做出任何承諾,」他說。「但是如果你不揮棒,你就不能擊球。」

作者: Mike Wall

FY: 小羊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NASA發布了一張40億英裡外的「太空雪人」的新照片
    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發布了史上最好的一張圖,圖中是一個在40億英裡外探索的「神秘」太空物體。新視野號拍攝了迄今為止解析度最高的「太空雪人」照片。1月1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新地平線」(new Horizons)探測器飛越了太陽系中最遠的天體。
  • NASA新視野號發回新數據:「太空雪人」更像巧克力豆 隕石坑很少且...
    NASA新視野號發回新數據:「太空雪人」更像巧克力豆 隕石坑很少且沒有水  Emma Chou • 2020-02-14 09:58:16 來源:前瞻網 E1145G0
  • 太空探測器在外太空發現了「太空雪人」,這究竟是什麼東東?
    人類對太空的探索歷史還僅有50年左右的時間,雖然從目前來看,我們對宇宙包括太陽系的認知還非常有效,但是對未知領域的執著有力推動著深空探測大踏步前行。上世紀70年代,美國發射了以探測木星、土星大氣層及其衛星為主要目標的旅行者一號和二號探測器,在完成預定目標之後,繼續向著太陽系外緣行進,讓地球上的人們近距離看到了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的概貌,而且穿過了太陽系外層的柯伊伯帶,重新讓人們定義了太陽系的範圍。
  • NASA新視野號傳回數據,或解開古柏帶「雪人」小行星之謎!
    新視野號正飛越古柏帶天體「天空」。(圖為構想圖) 美國太空總署(NASA)去年發現距離地球64億公裡的古柏帶小行星「天空」(Arrokoth),科學家分析新視野號探測器的數據後,周四(2月13日)公布研究成果,指「天空」原是兩個分開的天體,緩慢地彼此繞行,最終因重力逐漸融合,形成如雪人般的特別形狀。
  • 探測器從64億公裡外的太空回傳照片,科學家:揭秘時刻總算來臨!
    科學家們將目光放到遙遠的太空當中,渴望窺視宇宙的奧秘,因此這麼多年裡,人類不斷向天空當中投放人類科技,就是希望能對這個宇宙多一份了解,從上個世紀開始,在蘇聯和美國的帶領下,人類科技就已經不斷步入到太空當中。
  • NASA公布太陽系邊緣天體「天涯海角」照片 狀似「雪人」
    (圖片來源:NASA)中新網1月3日電 綜合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新視野」號探測器日前飛越一個暱稱為「天涯海角」(Ultima Thule)的太陽系邊緣天體。1月2日,科學家們公布了首批由其傳回的圖像,顯示這個天體形狀如同一個「雪人」。「天涯海角」位於太陽系邊緣,距離地球65億公裡。「新視野」號在踏入元旦後不久,飛掠這顆天體,創下探索歷來最遠星體的紀錄。
  • 美國發射朱諾號木星探測器 2016年抵達
    ;一臺磁通門磁強計(FGM)將用於繪製首張詳細的木星磁場圖,並考察木星磁場在其兩極地區的分布狀況,對於木星磁場的考察將極大地幫助科學家們了解木星的內部結構信息;一臺先進恆星導航儀(ASC)將幫助進行繪圖工作,並幫助朱諾探測器在茫茫太空中保持準確的姿態指向。
  • 在太陽系邊緣遊蕩的「雪人」:新視野號揭開「天涯海角」真面目
    「新視野號」探測器傳送回了第一批「天涯海角」的特寫圖。這個星體就像一個「雪人」,被宇宙輻射烤成了淡淡的紅色。更多的數據還在傳輸處理中。——距離地球64億千米的「天涯海角」(Ultima Thule),拍攝了數百張照片,然後繼續向更深入太空的方向前行。
  • NASA發布新視野號探測器傳回的照片,「最遠天體」居然形似雪人
    NASA 於本周三(1 月 2 日)公布了新視野號探測器於距地球約 64 億英裡遠的位置傳回的首批照片,向世界展示了人類目前勘探過的最遠天體 Ultima Thule 的外貌。(來源:NASA)照片中的 Ultima Thule 由一大一小兩個球體組成,總長約為 33 公裡,外貌酷似雪人。其中,較大球體的體積約為較小球體的三倍。
  • 宇宙搖滾明星:NASA太空望遠鏡揭示藍超巨星的秘密!
    在還沒有太空望遠鏡的時代,科學家只觀測到幾顆藍超巨星,對它們的了解非常有限。慶幸的是,在美國宇航局(NASA)的先進太空望遠鏡的幫助下,科學家開始揭示藍超巨星的秘密。即使存在生命,劇烈的恆星誕生和超新星活動也讓生命處於危險之中。經過50億年的歲月變遷,地球上才進化出智能生命。如果這是一個典型事件,我們可能是銀河系的首批智能文明之一。無論是站在時間還是空間的角度,地球都是銀河系內一個獨一無二的存在。在此過程中,金屬的存在扮演了一個關鍵角色。
  • NASA「毅力號」火星探測器即將發射
    NASA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將於北京時間本周四7月30日晚上7:50搭載聯合發射聯盟的擎天神五號運載火箭,於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的41號航天發射複合體發射。實時報導和倒計時評論將於北京時間當天晚上7:00開始,可前往Theta.TV (https://www.sliver.tv/win/nasa )以及NASA的網站(https://www.nasa.gov/live/)觀看。
  • 人類探測過的最遠天體正式定名「Arrokoth」寓意天空
    來源:新浪科技Arrokoth小行星是太陽系中最古老的遺蹟之一,其形狀不規則,顏色偏紅,溫度極低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人類探測器造訪過的最遙遠天體被正式命名為「
  • 人類徵服太空的七大步驟,從太空探測器開始
    第一步,發射太空探測器。從1957年10月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上天,人類一直不斷的在向星空發射探測器。人類發射的探測器已經拜訪了太陽系所有的行星。空間探測器對宇宙空間的探測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18年,中國的天宮一號實驗室回歸地球。第二步,建造太空實驗室。目前,人類建造的太空實驗室有:蘇聯的"禮炮"號空間站、"和平"號空間站、美國的"天空實驗室"和歐洲的"太空實驗室"。
  • 美國探測器發現一顆矮行星,存在一片海洋,或誕生過生命!
    美國探測器發現一顆矮行星,存在一片海洋,或誕生過生命!旅行者1號、嫦娥4號等探測器的發射,都攜帶著指定的任務,它們為科學界做出卓越的貢獻,傳回的數據加深人類對宇宙的認知。美國探測器發現一顆矮行星,存在一片海洋,或誕生過生命!高斯通過長時間的運算,終於創造嶄新的行星軌道計算理論,他利用這種方法計算出穀神星的軌道形狀,並初步判定它會在什麼時候出現在天空中。到了1801年12月31日,在他的預言時間中,有一位天文愛好者名叫奧伯斯竟然在這片天空中發現穀神星,好像事先約好了一樣,到了2006年,穀神星又被重新定義為矮行星。
  • 柯伊伯帶「雪人」受過重創?頭部有直徑6公裡凹坑!
    幾天前,NASA新地平線號探測器傳回了柯伊伯帶小行星2014 MU69(Ultima Thule)迄今為止最清晰的一張照片,向我們展示了這顆距離地球64億公裡的神秘「雪人」的諸多細節。該照片由新地平線號搭載的廣角多色可視成像相機(MVIC)在飛掠Ultima Thule之前7分鐘拍攝,當時探測器和小行星相距僅6760公裡。拍下的影像存儲在探測器上,並於1月18至19日傳回地球,科學家隨後對照片進行了銳化增強處理。最新發布的高解析度圖像為研究這顆太陽系邊緣的原始天體提供了最佳視角。
  • NASA發布這組照片,「揭秘」了太空生活
    NASA發布這組照片,「揭秘」了太空生活 2020-12-02 07: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哈勃望遠鏡揭示了難以置信的旅行者號探測器的未來
    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號太空探測器比任何人造物體都離地球更遠。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天文學家為這些探測器繪製了路線圖,揭示了它們星際旅行的驚人細節。 來自衛斯理大學的天文學家們使用哈勃空間望遠鏡掃描了這些探測器預計在未來幾年內將要到達的太空區域。
  • NASA公布最新發現
    小行星Ultima Thule(代號2014 MU69)距離地球約65億公裡,比太陽系邊緣的冥王星還要遠16億公裡,是迄今為止人類探測器拜訪過的最遙遠天體。2014年,哈勃太空望遠鏡首次發現MU69的蹤跡。
  • 地球是如何誕生的?從紀錄片《地球的誕生》淺探美麗神秘的地球
    在看完紀錄片《地球的誕生》之後,就對這個神秘的星球有了好奇。一些大型的分子雲開始緩慢自轉,同時吸入外太空的物質能量。然後這顆大型的分子雲的溫度就不斷地升高,形成最初的太陽。地球是如何誕生的?地球已經是一個46億歲的老壽星了,她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地球的內部結構可以分為三層:地殼、地幔和地核。
  • 二進位&摩爾斯電碼:那些年探測器上的隱藏彩蛋
    3月31日,NASA毅力號官方帳號發布了一條推特,揭示了噴氣推進實驗室在毅力號上埋的一個小彩蛋:研究人員用摩爾斯電碼的方式向大家傳遞了一條信息鍍金鋁板的右半部分,畫的是一男一女站在先驅者號探測器的前方,其中的女性右側繪有用二進位表示的「8」,乘以單位長度之後表示圖中女性身高為168釐米,而人類後方的探測器輪廓表示了人類與探測器的相對大小。氫原子自旋圖示的下方,是一個放射性符號,其中14條射線上刻有二進位形式的數字,代表了銀河系中14顆脈衝星的脈衝信號頻率,外星文明可以依據當時的脈衝周期計算探測器的發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