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蒙山深處有一座村莊,白牆青瓦的民居櫛比相連、掩映在青翠之間,環抱著村落的是一眼望不到邊的松林海。談起在這裡的生活,村民們總是笑著連聲道好。
這裡是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一個以「海雀」為名的村莊,有260戶995人,苗族、彝族、漢族共居於此。20萬羽蛋雞場、500畝蘋果林、100畝食用菌大棚和一個服裝廠是村裡發展的主要產業,每年分紅總計約101.6萬元。
然而三十多年前,海雀村還是一個山窩窩裡的深度貧困村。在海雀村村復原區前的空地上,立有三個破損碗的雕塑,講述著的是海雀村「4個人只有3個碗,已經斷糧5天」的艱難過往。「海拔二千三,收入三十三。山上光禿禿,地上矮矬矬。」村民們口耳相傳的這段順口溜正是過去赤貧飢餓的真實寫照。
自1986年起,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的扶貧開發在海雀、在赫章、在畢節、在貴州、在全國展開。
至2016年,這個曾經貧瘠的邊遠山寨脫貧出列,人均純收入從1985年的33元增加到了2020年初的16200元。曾經寸草難生的石旮旯轉身,大山裡的這隻「海雀」重獲新生、振翅而飛,經過的是大國治貧的慨然徵途。
「越窮越生、越生越墾、越墾越荒、越荒越窮」,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這曾是海雀村難以擺脫的惡性循環怪圈。
為此,當時的村黨支部書記文朝榮急壞了,眼看著一批批吃穿用的救助物資湧向畢節、湧向海雀,「國家幫我們,我們怎麼辦?有了黨的好政策,自己還要更爭氣!」看著光禿禿的「和尚坡」,他萌生了種樹的想法,「有林就有草,有草就能養牲畜,有牲畜就有肥,有肥就能多打糧。」從1987年到1989年,文朝榮帶領村民種下了萬餘畝的華山松、馬尾松等樹苗。海雀村的森林覆蓋面積從不足5%躍升至77.21%,林木價值達到8000萬元以上。
海雀村的萬畝松林 李學友/攝
1963年出生的王光德曾經是海雀村的會計,也是隨老支書文朝榮一起在「石頭地」裡種樹的第一批人。2014年,文朝榮去世前委託他擔任海雀村護林隊的隊長,幾年時間下來,早晨8點上山巡林直到下午6點,成了他和10名隊友日復一日的工作。
王光德巡山有三寶:背包、水壺和鐮刀,背包掛在肩頭,水壺挎在腰間,鐮刀攥在手裡砍開路上的荊棘和雜草。親歷過飛沙走石迷眼和暴雨來襲的「黃湯湯」,他格外珍視眼前的這片綠,「要防牲口闖進來、不能有火災、不允許砍樹,林子我要看好,不能讓它變回原來的老樣子。」迎著呼呼而過的風,王光德說道。
他自己的15畝地多半用來種了松樹,剩下的也種些洋芋,目前三個女兒已全部嫁出了村,只留了他和老伴生活在村裡,擔任護林員每月能有800元的收入,年底還能參與村裡的各類分紅,七七八八的收入加起來,一年到頭老兩口能將四五萬左右的錢票子裝進口袋裡。
海雀的造林運動,也造出了一片奇蹟:曾因飢餓向山頂一路開荒,8000畝地難養活168戶730人;而退耕還林後的1780畝地卻養活了全村260戶995人。風過松林,聲如波濤,這樣的撼天聲響是海雀人用三十餘年的時間,在荒山陡坡上一點點換來的。
「在我退休之前,我一定要為老百姓再辦成一樁事,讓他們的錢包包繼續鼓起來,日子過得一年比一年好!」這是從父親文朝榮手中接過村黨支部書記職責的文正友現下的心願。
在海雀村裡的食用菌大棚內的文正友 李學友/攝
脫貧致富最離不開的是產業支撐。近年來,海雀村利用上級撥付的扶貧資金,把產業的「金蛋」分裝進不同的籃子裡:種蘋果、食用菌、馬鈴薯、蕎麥,發展蛋雞養殖,生產加工童裝及民族服飾,發展鄉村旅遊;利用流轉出的土地以村合作社形式入股前來投資的企業,每年年底參與分紅。如此一來,村民們的就業也有了著落。
海雀村的20萬羽生態養雞場 況華斌/攝
「我們海雀土雞蛋的牌子已經打出去咧」,文正友說,村裡產的雞蛋不僅供應著貴州本地,還銷到了山東、浙江、廣東等地。在海雀村生態蛋雞養殖場裡,一枚枚新鮮的雞蛋通過傳送帶運至兩旁的工人手中,隨後被分揀至包裝板並裝上箱。和村裡的多數人一樣,貧困戶王正高也在養殖場謀得了一份工作,原本他閒在家裡靠著領補助生活,如今也能靠雙手帶給全家一份基本的生活保障了。
今年5月,文正友穿著彝族服裝走進人民大會堂,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參加兩會,隨行帶著一份關於海雀村未來發展構想的提案,在他的設想中,村裡要添一個農貿市場、要種植中草藥,還要促進觀光旅遊的發展及完善村裡的汙水處理設施。
海雀村地處雲貴交界處,這幾年從鄰村和雲南過來的外鄉人漸漸多了起來,文正友心裡盤算起一筆帳:目前村裡人採購日用品還得奔波近10公裡,等有了屬於村民自己的農貿市場以後,不僅大傢伙兒買東西方便了,而且規劃出的30多個鋪面,能以8千至1萬左右的價格租給村民或外鄉人,如此一來,防止返貧能多條新路子,村裡的集體經濟也能進一步壯大。
村民們在矮化蘋果種植示範園內管護蘋果樹苗 王純亮/攝
關於種植中草藥,文正友有著這樣的考慮,雖說目前村裡種植的矮化蘋果、馬鈴薯等都收成不錯,但畢竟海雀村地處高原,氣溫偏低,有時受倒春寒影響,樹上會遲遲掛不上果,其他的作物也會受到些影響,「我們現有的這幾個農作物種植還不怎麼穩定」,因此打從今年開始,在專業公司的指導下,文正友已經帶著村民用225畝的山林試種了17種草藥,目前已經初見成效的有板藍根和柴胡,預計今年,村合作社能夠從淨利潤中分得70%、約30萬元的紅利。
關於村旅遊業的發展,則不得不提到今年上半年新建成的文朝榮黨性教育基地,老支書文朝榮身後留下的不僅有山坡上的萬畝翠綠,也有刻進海雀人骨子裡的「艱苦奮鬥、無私奉獻、愚公移山、改變面貌、造福子孫」的精神。5月份以來,一批批從周邊鄉村、縣城及城市前來學習「文朝榮精神」的黨員幹部也帶動了村裡旅遊業的發展,借著這股熱火勁兒,不少村民用自家的二層小樓搞起了民宿接待,王興方便是其中之一。他和妻子騰出了自家的4間房,每一間擺兩張床,一次可以接待8人,再配以妻子的幾道拿手好菜,生活愈發熱鬧和紅火。
富起來的海雀村,看待自身與外部世界的眼光也開闊了起來。
在烏蒙山間,一條蜿蜒盤旋的水泥公路將海雀村與大山外的世界聯通,沿途經過海雀村舊貌復原區,還能看到幾間灰突突的「杈杈房」「茅草房」「土牆房」,與青山環抱綠水相繞的村子形成強烈的對比。據文正友回憶,在80年代左右,村裡的165戶人家中,有近一半的人住在最原始的「杈杈房」裡。
海雀村生態文化廣場 況華斌/攝
33歲的王興方小時候也曾住過「杈杈房」,但這段記憶對他來說已顯得太過久遠了。前兩年,他赴安徽合肥打工,在建築工地上學得些建築裝潢的手藝,如今在村子裡他不僅率先做起了民宿和農家樂,也靠著學來的手藝幫村裡其他住上樓房的人搞一搞家居裝潢。王興方讀書不算多,但他期望家裡的三個孩子將來都能有出息,老大在鎮上讀初中,老二、老三還在村裡的小學念書,孩子們上學都是免費的。「有車又有房,小孩上學不用愁,現在的日子啥都是好!」王興方樂呵地說道。
海雀村新建成的寄宿制學校 況華斌/攝
這些年,村裡的樣貌發生了大變化。住房改造讓家家戶戶住上了擁有前庭後院的二層小樓,水泥路修到了每戶人家的門前,百餘盞路燈點亮了夜幕下的村落,新建的30萬立方米的二級水庫保障著全村和周邊村民的生產生活用水,配備有村醫的衛生室結束了村民無醫無藥的歷史,學校的落成讓村民得以擺脫文盲的枷鎖,7公裡長的觀景大道和3000平的文化活動中心成了日常休閒娛樂的好去處。文正友說,村裡馬上還將建一座幼兒園,並配合入戶的抽水馬桶修建好汙水處理設施。
村民們正在進行手工紡織 李棟/攝
打通海雀村與外界聯繫渠道的有公路,還有網絡寬帶。26歲的苗族姑娘朱躍花是村裡嘗試直播賣貨的第一人,直播鏡頭下展現的是她和母親一起繡制的絢麗民族服裝,「衣服的花紋圖案比較多,一件衣服差不多要十來天完成,裙子的話相對容易些,一天能制出幾條來。」她靦腆地說著,自己也才剛剛開始接觸直播賣貨,有時候一場直播能賣出好幾件,有時可能一件也賣不出,還得多想多試才行,用來做直播的快手帳號目前有幾千個粉絲,「再努努力,粉絲還能漲一漲」。早幾年朱躍花就學會了開車,每一筆訂單完成後她都會開上自己的小轎車將制好的衣裳送到鎮上郵局寄出。
村委會主任王永芳介紹,目前海雀村已建立起村級電商平臺,民族服飾以及雞蛋核桃等農產品藉助線上渠道進一步拓展了銷路,為此村裡今年還特別設立了合作社,村裡的手藝人也開始像朱躍花一樣嘗試用網絡直播的新鮮手段賣貨,手工作坊戶的月收入接近萬元。
九月的海雀村秋高氣爽。這天周六天氣格外好,陽光把村裡照得通透,抬頭望見的是蔚藍的水晶天,一大早文正友就去山上了,站在松林遍野的山頭遠眺,看不盡的是滿眼綠意,看不盡的也是海雀更加幸福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