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秋高氣爽,空中俯瞰河北隆化縣舊屯鄉西舊屯村,鱗次櫛比的一色紅瓦房,與蔥鬱的青山相映成趣。在國網隆化供電公司駐村工作隊駐地,一張「紅」圖,也剛剛上牆。「三年前,這張圖還是滿眼綠色。」駐村第一書記張立新說,這張由綠變紅的示意圖,正是西舊屯舊貌換新顏的真實寫照。
圖為西舊屯村脫貧前和全面脫貧後示意圖對比。
眼下正值上山採蘑好時節。每天,王恩東開辦的蘑菇烘乾基地,都是新鮮野生蘑菇的「集合地」。稱重、分揀,8臺電動烘乾機齊上陣,王恩東忙的不亦樂乎。「每斤一元左右,每天都收上千斤。」
曾是貧困戶的王恩東,早有靠採蘑菇摘「窮帽」的想法。「西舊屯傍著灤河,依著青山,山上有採不完的蘑菇。」但成堆的蘑菇全靠人工晾曬,加上交通閉塞,每逢陰雨天,蘑菇便腐爛。他也想買烘乾機,但囊中羞澀,只得苦守青山端著窮飯碗。
王恩東只是全村數百貧困人口中的一員。「全村540戶1482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248戶、781人,貧困發生率達52%,是全鄉最大的貧困村。」村黨支部書記關中月說,因村務混亂,西舊屯村一度戴上了軟弱渙散村的帽子,成了有名的問題村、落後村。
2016年,國網隆化供電公司駐村工作隊入駐西舊屯村。「我們第一時間成立了駐村扶貧臨時黨支部,動員發動全村黨員幹部,通過集中學、自學等方式學習黨的先進方針政策,重新築牢基層戰鬥堡壘。」駐村第一書記張立新說,隨後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走村入戶察實情,精準施策定路線。
為了更精準,工作隊首先按各戶情況繪製了一張脫貧攻堅圖。「電力『三相電』分為『黃綠紅』三色,目的就是精準對接、安全用電。」張立新說,圖上黃色代表「一般戶」、綠色代表「未脫貧戶」、紅色代表「已脫貧戶」。
「圖畫的再好,也要看實效。」2018年,王恩東萌生了檢測工作隊是否是「光說不練的假把式」的想法。
「我除了一把力氣,啥都沒有。就想買臺烘乾機,收蘑菇。」
「咱們先上山。」張立新說。
看到山林間成片的野生蘑菇,兩人當即達成意向。「一臺太少,既然要幹,咱就讓滿山的蘑菇變成寶。」
圖為靠收購加工野生蘑菇和中藥材,和鄉親們一起脫貧致富的王恩東。河北日報記者陳寶雲攝
跑辦小額信貸30萬、協調場地、布設線路,很快8臺電動烘乾機安裝完畢。
消顧慮,添動力,王恩東擼起袖子加油幹。目前,王恩東年烘乾溼蘑菇4萬多斤,加工各類中藥材40餘噸,每年為周邊百姓增加收入100多萬元。他不僅還清貸款,脫貧致富,還幫助近百戶由綠變紅。
街巷全硬化、179戶危房全改造、自來水入戶……家鄉的變化,讓趙榮軍毅然返鄉創業。「小時候家裡很窮,16歲就外出打工。」趙榮軍說,自己熟悉箱包製造技術,工作隊多次向他介紹家鄉發展規劃,動員他回鄉建廠帶領全村致富。「沒場地,工作隊協調廢棄糧庫;電力不足,立即擴容變壓器。他們的真心打動了我。」
2018年,趙榮軍回鄉創辦扶貧工廠,生產樂器專用箱包,年銷箱包10萬餘件。如今,他不僅解決35名留守婦女就業,人均年增收2萬多元,還把扶貧工廠開到了貴州省遵義市,為貧困山區脫貧致富貢獻河北力量。
行走在西舊屯村,有機稻田稻穗金黃飽滿、養殖場內豬肥牛壯、百畝山櫻桃基地春賞花秋摘核、新建的商業樓正對外招租……
在興辦扶貧產業的同時,工作隊不忘志智雙扶。
「張大哥,我已經被承德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錄取了。」剛得知喜訊,18歲的王東明便把消息告訴了張立新。三年前,性格內向、乖巧懂事的王東明因不願為操勞的父母增加負擔,一度產生輟學念頭。
「奶奶有病,家裡就靠父親在附近打零工維持生活。」破舊的老屋,疲憊的父母,王東明內心糾結,成績下滑。
在一次入戶走訪時,工作隊得知了他的情況。「讀大學學本領,才是幫助家庭擺脫貧困的長久之計。」張立新耐心勸說。很快,便幫王東明辦理「三免一助」,指導學習方法,重樹學習信心。
如今,老屋修葺一新,窗淨幾明;母親當上護林員,奶奶吃上低保,父親通過技能培訓,到北京當瓦工,家裡有了穩定收入。「我、我家、我們村,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將來我要成為一名基層醫生,紮根鄉村去幫助更多人。」
截止今年5月,西舊屯村的脫貧攻堅圖上248個綠色,全部變成紅色。如何做好脫貧攻堅後半篇文章,做好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隊從完善體制機制入手。
「比如,300KW村級集體光伏電站,每年25萬元的收益如何分配?」張立新說,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制定通過了「按勞所得、二次分配」的原則。「無勞動能力的直接分配,有勞動能力在完成村裡組織的各類公益活動,才能獲得分配資格。目的就是罰懶獎勤,通過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機制,提升大家內生動力,增加獲得感幸福感。」
同時,在現有扶貧專崗、護林員等43人扶貧崗位隊伍中,按年齡結構「老、中、青」分類,圍繞「熟知戶情、熟悉政策、熟悉電腦」,開展3類人員培訓,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
一張「紅」圖展,西舊屯村未來宏圖可期。(河北日報記者陳寶雲 通訊員蓋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