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隆化縣西舊屯村:一張 「由綠變紅」的脫貧圖

2021-01-22 河北新聞網

8月20日,秋高氣爽,空中俯瞰河北隆化縣舊屯鄉西舊屯村,鱗次櫛比的一色紅瓦房,與蔥鬱的青山相映成趣。在國網隆化供電公司駐村工作隊駐地,一張「紅」圖,也剛剛上牆。「三年前,這張圖還是滿眼綠色。」駐村第一書記張立新說,這張由綠變紅的示意圖,正是西舊屯舊貌換新顏的真實寫照。

圖為西舊屯村脫貧前和全面脫貧後示意圖對比。

眼下正值上山採蘑好時節。每天,王恩東開辦的蘑菇烘乾基地,都是新鮮野生蘑菇的「集合地」。稱重、分揀,8臺電動烘乾機齊上陣,王恩東忙的不亦樂乎。「每斤一元左右,每天都收上千斤。」

曾是貧困戶的王恩東,早有靠採蘑菇摘「窮帽」的想法。「西舊屯傍著灤河,依著青山,山上有採不完的蘑菇。」但成堆的蘑菇全靠人工晾曬,加上交通閉塞,每逢陰雨天,蘑菇便腐爛。他也想買烘乾機,但囊中羞澀,只得苦守青山端著窮飯碗。

王恩東只是全村數百貧困人口中的一員。「全村540戶1482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248戶、781人,貧困發生率達52%,是全鄉最大的貧困村。」村黨支部書記關中月說,因村務混亂,西舊屯村一度戴上了軟弱渙散村的帽子,成了有名的問題村、落後村。

2016年,國網隆化供電公司駐村工作隊入駐西舊屯村。「我們第一時間成立了駐村扶貧臨時黨支部,動員發動全村黨員幹部,通過集中學、自學等方式學習黨的先進方針政策,重新築牢基層戰鬥堡壘。」駐村第一書記張立新說,隨後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走村入戶察實情,精準施策定路線。

為了更精準,工作隊首先按各戶情況繪製了一張脫貧攻堅圖。「電力『三相電』分為『黃綠紅』三色,目的就是精準對接、安全用電。」張立新說,圖上黃色代表「一般戶」、綠色代表「未脫貧戶」、紅色代表「已脫貧戶」。

「圖畫的再好,也要看實效。」2018年,王恩東萌生了檢測工作隊是否是「光說不練的假把式」的想法。

「我除了一把力氣,啥都沒有。就想買臺烘乾機,收蘑菇。」

「咱們先上山。」張立新說。

看到山林間成片的野生蘑菇,兩人當即達成意向。「一臺太少,既然要幹,咱就讓滿山的蘑菇變成寶。」

圖為靠收購加工野生蘑菇和中藥材,和鄉親們一起脫貧致富的王恩東。河北日報記者陳寶雲攝

跑辦小額信貸30萬、協調場地、布設線路,很快8臺電動烘乾機安裝完畢。

消顧慮,添動力,王恩東擼起袖子加油幹。目前,王恩東年烘乾溼蘑菇4萬多斤,加工各類中藥材40餘噸,每年為周邊百姓增加收入100多萬元。他不僅還清貸款,脫貧致富,還幫助近百戶由綠變紅。

街巷全硬化、179戶危房全改造、自來水入戶……家鄉的變化,讓趙榮軍毅然返鄉創業。「小時候家裡很窮,16歲就外出打工。」趙榮軍說,自己熟悉箱包製造技術,工作隊多次向他介紹家鄉發展規劃,動員他回鄉建廠帶領全村致富。「沒場地,工作隊協調廢棄糧庫;電力不足,立即擴容變壓器。他們的真心打動了我。」

2018年,趙榮軍回鄉創辦扶貧工廠,生產樂器專用箱包,年銷箱包10萬餘件。如今,他不僅解決35名留守婦女就業,人均年增收2萬多元,還把扶貧工廠開到了貴州省遵義市,為貧困山區脫貧致富貢獻河北力量。

行走在西舊屯村,有機稻田稻穗金黃飽滿、養殖場內豬肥牛壯、百畝山櫻桃基地春賞花秋摘核、新建的商業樓正對外招租……

在興辦扶貧產業的同時,工作隊不忘志智雙扶。

「張大哥,我已經被承德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錄取了。」剛得知喜訊,18歲的王東明便把消息告訴了張立新。三年前,性格內向、乖巧懂事的王東明因不願為操勞的父母增加負擔,一度產生輟學念頭。

「奶奶有病,家裡就靠父親在附近打零工維持生活。」破舊的老屋,疲憊的父母,王東明內心糾結,成績下滑。

在一次入戶走訪時,工作隊得知了他的情況。「讀大學學本領,才是幫助家庭擺脫貧困的長久之計。」張立新耐心勸說。很快,便幫王東明辦理「三免一助」,指導學習方法,重樹學習信心。

如今,老屋修葺一新,窗淨幾明;母親當上護林員,奶奶吃上低保,父親通過技能培訓,到北京當瓦工,家裡有了穩定收入。「我、我家、我們村,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將來我要成為一名基層醫生,紮根鄉村去幫助更多人。」

截止今年5月,西舊屯村的脫貧攻堅圖上248個綠色,全部變成紅色。如何做好脫貧攻堅後半篇文章,做好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隊從完善體制機制入手。

「比如,300KW村級集體光伏電站,每年25萬元的收益如何分配?」張立新說,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制定通過了「按勞所得、二次分配」的原則。「無勞動能力的直接分配,有勞動能力在完成村裡組織的各類公益活動,才能獲得分配資格。目的就是罰懶獎勤,通過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機制,提升大家內生動力,增加獲得感幸福感。」

同時,在現有扶貧專崗、護林員等43人扶貧崗位隊伍中,按年齡結構「老、中、青」分類,圍繞「熟知戶情、熟悉政策、熟悉電腦」,開展3類人員培訓,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

一張「紅」圖展,西舊屯村未來宏圖可期。(河北日報記者陳寶雲 通訊員蓋巧琳)

相關焦點

  • 哈爾濱銀行駐村扶貧工作隊:脫貧攻堅 一直在路上
    三年來,哈爾濱銀行累計投入73.7萬元幫助村裡建成三大產業項目及硬化路、路燈等公益項目,帶動村集體年均增收40萬元以上,全村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大大改善。截至2020年8月末,雙龍村84戶貧困戶(134人)已有83戶(133人)實現脫貧目標,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7年的3068元達到6608元。
  • 各地林草頭條丨河北:生態扶貧讓環境優日子美
    我省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高標準落實「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的要求,生態扶貧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圖為沽源縣大石砬村植樹造林現場。(資料圖片) 通訊員 姚偉強 攝 近日,在沽源縣大石砬村,藍藍的天空下,松林蒼翠挺拔,紅牆在積雪的映襯下顯得色彩濃烈,田地裡則是一望無際的銀白,整個村莊猶如一幅油畫一般。 儘管天氣寒冷,71歲的衡長明仍然經常到金蓮花種植基地轉一轉:「這300畝是今年新栽植的,你看,它們長得多好。有了它們,俺們再也不用擔心沒有收入了。」
  • 【駐村扶貧故事】凝心靜氣助脫貧 誓叫舊貌換新顏——河北工程大學...
    >2018年,河北工程大學駐平山縣營裡鄉西下莊村工作組進村後,多次走訪每一戶村民,利用較短時間走遍了西下莊村的山山水水,了解了戶情民情村情,並多次與村兩委商討,與村裡黨員和群眾座談駐村工作組利用學校優勢,聘請本校專家教授多次進行實地考察,並對當地氣候及生產設施進行了反覆論證。當年10月中旬,由學校投資30萬元,建起了佔地6畝多33個羊肚菌種植大棚,學校免費提供了菌種及營養袋等,並於11月初全部進行試種。2018年,在管理技術尚不成熟的情況下,收穫羊肚菌300多斤,獲利2.34萬元,2019年收穫1000餘斤,獲利10餘萬元。而羊肚菌種植也是西下莊村第一個扶貧產業項目。
  • 惠水西牛村:打好「四張牌」助力脫貧攻堅
    近年來,惠水縣雅水鎮西牛村聚焦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切實扛起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政治大旗,以打好「責任落實」「產業覆蓋」「勞動就業」「黨建引領」四張牌為抓手,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提供保障。  打好「責任落實」牌,緊盯脫貧目標傳導壓力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受疫情影響,脫貧攻堅工作面臨艱巨任務和巨大挑戰。西牛村緊緊圍繞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排兵布陣」,壓緊壓實第一書記、村支兩委、網格員三級抓脫貧攻堅責任體系,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
  • 脫貧不脫幫 蒼溪廟子村 6000斤脆紅李一天售完
    8月18日,天剛亮,四川蒼溪縣東溪鎮廟子村的脆紅李產業園的種植戶和四川聚寶源投資有限公司的幫扶幹部們採摘、分選、裝框……笑聲不斷,熱鬧非凡。東溪鎮廟子村距離蒼溪縣城87公裡,距離周邊巴中、閬中等地也是100公裡左右的距離。前些年因為交通不便等各方面因素,導致廟子村經濟條件等相對滯後,成為貧困村。
  • 【鄉村之變】古老土地變出生態觀光園
    當地百姓在自家土地上當起了園丁式的「工人」這個大棚不僅給當地百姓帶有身份之變,還帶來幸福之變。鄉村之變。開欄語:這幾年,一幅幅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畫卷正在張家界鄉村全面展開。2016年,武陵源區率先摘帽,成為全省最早的二區之一;今年,張家界將力爭79241人脫貧,180村退出,永定區和慈利縣摘帽;明年,深度貧困縣桑植也要摘帽。
  • 四季屯村供排水工程完工,汙水直接排入市政管網,家裡地漏不反味了
    近日獲悉,楊宋鎮四季屯村供排水項目順利完工。「現在,汙水直接排入市政管網,通道暢通了,家裡的地漏不反味了,環境也變好了。這真是一件惠民工程!」四季屯村的村民說。北京懷柔官方發布 供圖據了解,四季屯村供排水項目總投資621.32萬元,包括改建汙水管線1911米及其配套檢查井等構築物,疏通清理汙水管線1910米、改建給水管線3176米及相關配套閥井等構築物。項目完成後進一步改善地區生態環境,提升村域環境建設水平,為240餘戶村民用水提供了便利。
  • 讓紅色更紅、綠色更綠、生活更美好,陽新龍港鎮—— 奏響紅與綠的...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立足紅,著眼綠,在新時代的發展徵途上,今日龍港紅綠輝映,早已「換了人間」。(一)「龍山記載光榮史 港水流傳幸福歌」,7月12日下午,在夕陽溫熱的光輝裡,龍港紅軍街青石板鋪就的街面上,來往行人從容安詳。紅軍街又稱龍港老街,亦稱革命舊址一條街,全長800多米,有12處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
  • 井岡山的紅與綠
    天目新聞記者 李翔 攝「紅色最紅、綠色最綠、脫貧最好。」今天的井岡山,這樣的標語隨處可見。井岡山的紅,融在骨血裡,紅得厚重,紅得鮮豔。它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是新中國走來的地方。革命年代,井岡山飽受血與火的洗禮,每一寸土地都浸潤著英烈們的鮮血。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來瞻仰的人們為整整四面牆的烈士英名錄所震撼——4.8萬人壯烈犧牲,只留下15744個名字。
  • 哈爾濱市科技局主要領導帶隊赴方正縣幫扶村調研指導脫貧攻堅工作
    按照全市扶貧開發工作會議部署和要求,為切實解決幫扶村扶貧工作實際問題, 4月13日至15日,由哈爾濱市科技局局長李志傑帶隊一行四人組成的調研組赴方正縣大羅密村,就脫貧攻堅有關重點工作進行了調研指導,理清思路,夯實項目,強化舉措,提升脫貧質量,圓滿完成了調研任務。
  • 揭秘河北癌症村:中國十大恐怖的癌症村盤點(圖)
    原標題:揭秘河北癌症村:中國十大恐怖的癌症村盤點(圖)據悉,今年8月,科技部啟動了「《中國癌症地圖集》編制」項目,項目成果預計於2017年出爐。全國腫瘤登記中心主任陳萬青表示,新版癌症地圖,將更全面地了解我國目前癌症負擔的分布,尤其是確定哪些地方高發,可以提高惡性腫瘤病因學的研究效率。
  • 「康平地名」北四家子鄉村屯名字由來
    三官窩堡原蒙古人在這裡居住,「三官」是蒙古族姓氏,村名以三官窩堡稱之,姓「三官」戶走後,也就是嘉慶年間從關內遷來幾戶人家在這裡開墾田地,仍把這地方稱為三官窩堡。區域面積2.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120畝。〔郭發窩堡〕自然屯,位於村東北2千米處。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光緒年間,郭發從河北來到這裡開荒佔草,修建窩棚,故稱之為郭發窩堡。
  • 【脫貧攻堅看廣西】多種產業助脫貧 美麗鄉鎮忙致富
    華康村駐村第一書記馮禮就告訴記者,華康村村民因病、因殘、缺土地等原因造成貧困,村政府為村民提供綠化苗木種植的培訓,發展種植園林綠化花卉苗木,並為村民看病提供保障。>  2013年,南寧市光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進駐邕寧區那樓鎮屯了村,通過建設「廣西道地中藥休閒養生產業示範園——壯藥大觀園」牛大力種植基地實現脫貧。
  • 鏡頭聚焦南寧,拍下脫貧攻堅一線生動場景
    記者葉子榕攝《產業助脫貧》 李鹹勝攝《蜜柚喜獲豐收》 李鹹勝攝《喜獲豐收 笑開顏》 盧虹靈攝《享受豐收的喜悅》 李鹹勝攝近日,南寧市扶貧辦、市國資委、南寧日報社、市文聯、市攝協聯合舉辦 2020 脫貧攻堅攝影大賽。
  • 中國30個脫貧故事|讓龍布的夜空和日出釋放價值
    大崇村物資奇缺,房子和窩棚差不多,許多村民家裡像樣的家具只有一張床。很難相信,當下中國還有這樣貧困的村子。地方政府的脫貧攻堅工作進展很快。大批覺悟高、能力強的扶貧幹部駐紮進村,新觀念、新信息和新資源快速整合。
  • 新縣箭廠河鄉:寫好「三紅」篇章,鞏固提升脫貧成果
    篇章為抓手,通過"三把三變",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提速鄉村振興步伐。  一是書寫"革命紅",把紅色資源變成紅色產業。  積極踐行"兩山"理論,規劃建設500餘畝的"大別山烏桕文化園",移栽烏桕6000餘株,並對全鄉烏桕古樹登記造冊,掛牌保護;成功舉辦大別山烏桕文化節,讓紅烏桕成為"紅"產業;有序推進"四個千畝",即:方灣村實施千畝油桐園、李窪村實施千畝油茶園、油榨灣村實施千畝黃桃園、楊衝村、方灣村千畝珍珠花菜種植;打造"杏花村"石崗、"桃花村"塔爾、"珍珠花村"楊衝、"茶產業村"何崗、"荷花村"方灣等綠色生態村
  • 河北衡水精準扶貧工作綻放「衡水色彩」
    衡水市委、市政府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加強統籌協調,紮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衡水市每月召開會議研究脫貧攻堅工作,進行實時調度,對發現的問題以「一封信+問題清單」形式反饋給各縣市區委書記,提高推進工作的精準度;堅持四級書記抓扶貧,黨政一把手對脫貧攻堅工作負總責,開展「四級書記遍訪貧困對象」活動;市、縣、鄉、村逐級籤訂脫貧責任書,1001支駐村工作隊和13800餘名幫扶責任人「一對一」幫扶到村
  • 「兩會策劃·邁好步 接力跑」張公偉:趙老屯從空心村變網紅村
    大河網記者 賀志泉「美麗鄉村變化大,屯裡不比城裡差。」身系圍裙、頭戴高帽,趙勝利在廚房裡忙得不可開交。宜陽縣趙老屯村的趙勝利早些年在洛陽市內經營著一家飯店,掙了錢,也買了房。今年遭遇疫情,趙勝利難得在老家住了3個月。這一住,留住了他的心。「過去村裡窮,人都往外走。現在大不一樣,遊客爭著來。」
  • 有了他們牽線,密雲不老屯糖心蜜薯走上市民餐桌
    在市工商聯的牽頭組織下,只用了5天時間生鮮電商就開出了一條脫低增收的速通路,讓密雲不老屯鎮低收入村燕落村的糖心蜜薯走出了大山。記者11月12日獲悉,在村民紛紛賣了個好價錢的同時,北京等地消費者也吃上了用麥飯石水澆灌,原生態種植不用農藥的生態紅薯。
  • 深度掃描:八個深度貧困縣脫貧摘帽 廣西怎麼做到的?
    自治區黨委、政府堅定攻克最後貧困堡壘,打贏脫貧攻堅收官之戰的必勝信心。 自治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確定了4個極度貧困縣後,又確定了100個極度貧困村和1萬戶以上的極度貧困戶,並著手研究制定《決戰極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支持政策》,每年額外安排每縣5000萬元、每村200萬元,增派1名以上駐村工作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