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英國倫敦的考陶爾德美術館日前收入了一件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去世前兩個月完成的長篇手稿,其中包含了高更的約30幅原始圖畫,提供了一條審視其創作過程的新途徑。手稿的文字部分在呈現高更關於藝術的見解之餘,揭露了他對於和梵谷分道揚鑣的敘述。這件手稿原件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裡幾經易主,最近才進入了考陶爾德美術館,預計將於明年春季向公眾展出。
澎湃新聞獲悉,手稿擁有十分注目的封面——上面用法語寫著「去哭泣,去痛苦,去死亡/去歡笑,去生活,去享受」(To Cry, to Suffer, to Die/To Laugh, to Live, to Enjoy)。內封上貼了3幅日本浮世繪畫家歌川國貞作於19世紀50年代的版畫,背面則是丟勒的一幅版畫。
近日,英國倫敦考陶爾德美術館(Courtauld Gallery)入藏了一件此前從未展出的保羅·高更(Paul Gauguin)的手稿。這件名為《前與後》(Before and After)的手稿篇幅長如書本,由藝術家於1903年2月時在玻里尼西亞偏遠的希瓦瓦島上完成,兩個月後,54歲的高更與世長辭。
左:《前與後》封面 右:手稿中的一幅繪畫這件手稿中有將近30幅原始圖畫,根據英國「代稅捐贈」政策(註:該政策允許個人向國家贈與有價值的物品來衝抵全部或部分繼承和贈與稅。這些物品會分配給公共收藏單位,向社會公眾展出)分配給了考陶爾德美術館,抵消了約650萬英鎊的繼承稅。這是二戰以後英國公共收藏所獲得的最重要的藝術家手稿之一。考陶爾德的收藏主要基於捐贈,囊括了從中世紀到現代的油畫、素描、雕塑及其他作品。其中尤以法國印象派和後印象派繪畫出名。高更在自己的玻里尼西亞小屋裡將《前與後》寫在了一本接近A4大小的筆記本裡。裡面大約有213頁書寫整潔的筆記、8頁完整的圖畫、2幅文本插圖,以及19幅版畫。
手稿擁有引人注目的封面,上面用法語寫著「去哭泣,去痛苦,去死亡/去歡笑,去生活,去享受」(To Cry, to Suffer, to Die/To Laugh, to Live, to Enjoy)。內封上貼了3幅日本浮世繪畫家歌川國貞作於19世紀50年代的版畫,背面則是丟勒的一幅版畫《騎士、死亡與惡魔》(Knight, Death and Devil),這些都證明了高更兼收並蓄的藝術品位。
手稿裡貼著的浮世繪版畫考陶爾德美術館素描部策展人凱蒂·戈塔爾多(Ketty Gottardo)將《前與後》描述為「一半是回憶錄,一半是宣言」。其中既有袒露內心的軼事,也有關於德加、畢沙羅、西涅克、塞尚的觀點。值得一提的是,高更在手稿中提到了他和梵谷在阿爾勒同住時的那9個禮拜,這次合作最終以梵谷割下自己的耳朵而驟然收場。高更似乎意圖在寫作中為自己的行為辯護,並將這場災難歸咎於梵谷。
在《前與後》中,高更還對那些沒能領會他才華的巴黎藝術評論家們發出了刻薄的評論,並且抨擊了法國在玻里尼西亞的殖民行為與教會當局。
高更曾希望自己的手稿可以在法國出版,就在他去世前不久,他將手稿寄給了身在法國的比利時批評家朋友安德烈·方丹納斯(André Fontainas),不出所料,幾乎沒有人有興趣出版這些文字,因為高更還沒有成為明星。1907年,方丹納斯將手稿給了高更的夫人梅特(Mette)。
手稿《前與後》中的一頁圖畫1914年,梅特將手稿賣給了德國出版商庫爾特·沃爾夫(Kurt Wolf),後者在4年後製作了一個小開本的摹本,並於這一年將手稿原件又轉賣給了他的朋友、一位出身銀行家族的出版商Erik-Ernst Schwabach,Schwabach在1920年時將其翻譯為德文。現在,我們可以去講述這部手稿在20世紀的不為人知的「冒險故事」了。20世紀20年代中葉,Schwabach把它賣給了一位紡織廠老闆Erich Goeritz。1934年,Goeritz因納粹而逃出德國抵達英國,成為英國公民。從那時起,他積累了大量印象派與德國表現主義藝術家的作品,後來將其中的一些捐贈給了泰特美術館與大英博物館。
Goeritz死後,幾經易主的《前與後》不知如何落入了紐約藝術品商人約翰·弗萊明(John Fleming)之手。彼時,其估價達到8.5萬美元。該手稿最終由弗萊明的孫子繼承,最近他將其出讓,以抵遺產稅。
手稿中的一頁儘管有摹本和抄本,但藝術史學家至少在過去的50年間都沒有見到過原始手稿。然而,正如戈塔爾多向我們展示的,原始手稿揭示了更多的信息。尤其是,現在可以去確定哪些圖像是草圖,哪些是印刷。在一幅印刷版畫的背面,還發現了一幅繪有小狗的隱藏圖畫。高更曾將自己的素描描述為「我的私人信件,我的秘密」,因此,這些作品提供了一條審視其創作過程的不同尋常的途徑。其中有一張草圖可能代表了一幅自畫像。考陶爾德美術館將對手稿內容進行進一步研究。
手稿《前與後》將在明天春季在考陶爾德美術館中與高更的繪畫和雕塑作品共同展出,屆時考陶爾德美術館也將在完成大修後重新開放。
(本文編譯自《The Art Newspaper》)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