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科學研究」是無用之用!

2020-09-26 金童希瑞

「基礎科學研究」是無用之用。

(隕落地質學創始人張海亭先生)

「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創新是在前人多次「試錯」的背景下進行的,如果沒有前人的反覆「試錯」,科學研究就會無的放矢,進入迷途,走許多彎路。

(小行星俯衝、撞擊是地質變化的動力)

在地質學領域,「大陸漂移」假說為「漸變論——板塊運動」理論的產生提供了條件;而「漸變論——板塊運動」理論又為「災變論——隕落地質學」理論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貢獻。

附:隕落地質學理論

相關焦點

  • 「圓桌」基礎科學的無用之大用 | 甲子引力
    在當日下午舉行的「前沿科技」專場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蔡茂林、中科院心理所及香港中文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博士林思恩、中科院智能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常務副職人山世光、起源太空創始人、CEO蘇萌、清華大學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朱小燕等嘉賓參與了「基礎科學的無用之大用」主題圓桌。
  • 發現引力波:以「無用」和「不器」之胸懷看待基礎科學之美
    然而,中國的研究隨著陳嘉言的逝世而歸於沉寂,在2015年7月23日,中山大學啟動研究引力波的「天琴計劃」,然而該計劃剛剛啟動,來自美國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觀測到了兩個黑洞合併的過程。那麼?中國應該繼續引力波的研究嗎?。。顯然應該繼續!
  • 數學家丘成桐中學開講座 暢談數學的「無用之用」
    數學家丘成桐中學開講座 暢談數學的「無用之用」 2020年12月01日 14:51   來源:金羊網   參與互動
  • 著名數學家丘成桐華附開講:暢談數學的"無用之用"
    著名數學家丘成桐華附開講:暢談數學的"無用之用"金羊網  作者:蔣雋;高焓  2020-12-01 11月30日,國際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先生來到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 「基礎科學研究 像教育子女一樣」
    南方日報訊 (記者/鍾哲 通訊員/李芸)「搞基礎科學研究就像教育子女一樣,可能十年、二十年才有成效。但為了國家獨立自主、長治久安,強大的基礎科學是必需的。」「數學和基礎科學是許多應用學科的基礎,青少年要看到數學學科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指向的無限可能。」丘成桐給學生們分享了數學基礎學科的逾20種應用,如數學生命科學、控制理論、信息與通信科學等,著重闡釋了基礎科學這門「無用之學」在家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性。
  • 著名數學家丘成桐華附開講:暢談數學的「無用之用」
    丘成桐講座吸引大批師生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桂炎 攝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蔣雋、實習生高焓、通訊員李芸報導:11月30日,國際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先生來到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與中學生暢談「數學之美」,交流數學和基礎科學在應用科學中的重要性。
  • 著名數學家丘成桐華附開講:暢談數學的「無用之用」
    丘成桐講座吸引大批師生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桂炎 攝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蔣雋、實習生高焓、通訊員李芸報導:11月30日,國際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先生來到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與中學生暢談「數學之美
  • 丘成桐:搞基礎科學研究就像教育子女一樣
    「搞基礎科學研究就像教育子女一樣,可能十年、二十年才有成效。但為了國家獨立自主、長治久安,強大的基礎科學是必需的。」「數學和基礎科學是許多應用學科的基礎,青少年要看到數學學科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指向的無限可能。」丘成桐給學生們分享了數學基礎學科的逾20種應用,如數學生命科學、控制理論、信息與通信科學等,著重闡釋了基礎科學這門「無用之學」在家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性。
  • 清除基礎研究道路上的「荊棘」
    但是眼界放寬,對標世界科技強國就會發現,基礎科學研究依然是制約我國邁向世界科技強國的短板。  阻礙基礎科學研究長足發展的,首先是思想認識問題。一些有條件的地方缺乏長遠眼光,對基礎科學研究不以為然,並沒有把基礎研究作為戰略資源對待,往往是「說起來重要,忙起來次要,幹起來不要」,使得基礎科學研究在一些地方成了「空中樓閣」。其次是投入結構的問題。
  • 萬昕:以赤子之心,做「無用之學」
    2017年,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數學院)研究員萬昕和合作者用巖澤理論證明了任意情形(包括非正規情形)秩為0與1時的BSD公式,也證明了橢圓曲線的巖澤理論主猜想,相關研究成果陸續發表在《劍橋數學雜誌》(Cambridge Journal of Mathematics)等國際頂級期刊上,被國際同行評價為「集數十年來發展的幾乎所有方法之大成的皇冠性成果」。
  • 無用知識的用武之地
    文 | 法比奧拉·吉阿諾蒂(Fabiola Gianotti)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主任
  • 量子躍遷:「無用」研究背後的玄機
    心緒不寧之時,卻收到《世界科學》雜誌社的約稿,希望為其量子專刊寫篇卷首語,本能的第一反應就是委婉推辭。可是,仔細閱讀雜誌社發來的量子專刊想要推送的文章內容,不由得會心一笑。用中國現在流行的稱謂,他是沃爾斯教授的大弟子,為人低調,不善言談,總是關注思考一些看似「無用」卻又深奧的難題。 我認識他時,他就已經因揭示原子共振螢光的量子特性而聲名鵲起。自此之後,一直默默無聞。後偶爾聽過他一些學術報告,知道他在鼓搗一種稱為「量子軌跡」的方法,並一弄就是十幾年,還由Springer出版社出版了一部相關的研究專著。
  • 中國基礎科學開始發力,「太極計劃」到底有多牛?未來可期
    這並不是國人不聰明,而是一直以來,我們發展的方向都是實用科學;就是將西方人研究發現的基礎科學理論進行「變現」所以令理論物理學家更為興奮的是,我國加大對基礎科學領域研究的投入,未來會有更多的諾貝爾獎在中國誕生。
  • 我們為什麼要關注基礎科學?
    我們為什麼要關注並推動基礎科學?解密就從這篇推送開始。在接受WLF獨家專訪時,羅傑強調,他為推動國際科學交流而來,為支持全世界年輕的科學家而來,為倡導基礎科學的發展而來。這三件事,正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的三大使命。前兩天,WLA副主席麥可·萊維特已經對國際科學合作及扶持青年成長做出了闡釋;羅傑則強調了基礎科學的重要性。
  • 北京大學基礎科學中心項目「高溫超導材料與機理研究...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正式批准資助以北京大學為依託單位的「高溫超導材料與機理研究」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獲批直接經費1.875億元,資助期限五年。
  • 企業應成為國家基礎科學研究體系中的「第三極」
    筆者認為,在基礎科學研究體系中,創新型領軍企業也應該成為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的「第三極」。《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突出「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這對新時代國家基礎科學研究體系建設也是一個新任務新要求。
  • 痴迷「無用之用」的「追光青年」
    今年,她和25歲的北京大學天文系博士生張春風、35歲的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助理研究員王培等聯合研究團隊利用中國天眼FAST開展的一項「追光」研究,同時入選《自然》雜誌和《科學》雜誌年度十大科學發現。他們追的「閃爍」是快速射電暴。它在幾毫秒內釋放的能量相當於5億個太陽的能量。
  • 「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寫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面對仍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第三屆論壇特設病毒之戰--世界頂尖科學家病毒峰會,邀請哈維·阿爾特,發現宮頸癌病原體--乳頭狀瘤病毒的20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哈拉爾德·楚爾·豪森等病毒學專家,共話人類對抗病毒的持久戰役。  「我們應該用科學去解決危機,而不是盲目恐慌,特別是年輕人。」
  • 卡夫卡與中國:無用的文學
    這些散在的語句,只能作為輔助記錄的語句而已,如何可能走向另一種新的文學,走向一種無用的文學?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那就讓我們重新走進這些散在的語句之中,它們被挑選出來,也並不那麼全面,只是供輔助之用。也許有些完全無用,甚至可能還偏題了。
  • 菠蘿科學獎:激發好奇初心,探究無用之用
    作者 |馮麗妃「有鬍子的男人更抗揍」「用尿液建月球基地」「公共湯匙去哪兒了」「用打遊戲治療多動症」……10月18日晚,在浙江溫州醫科大學2020菠蘿科學獎頒獎現場,一項項「腦洞清奇」的科學研究讓氣氛熾熱。或許,你還不了解這個以水果命名的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