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礎科學開始發力,「太極計劃」到底有多牛?未來可期

2020-09-22 歆琳科普

在航天大會上,我國公布了「太極計劃」的最新進展,這個計劃總共包含三顆衛星,一顆已經在2019年的8月份升空,第二顆衛星預計在2024年升空,到2033年將完成三顆衛星的部署。

這個最新的消息看起來貌似沒有什麼?畢竟我們近年來發射衛星的頻率非常高,衛星升空已經是常事了。

但是,這次的三顆衛星跟以往的任何一顆衛星都不同,它代表了中國在兼顧實用科學的基礎上開始向基礎科學領域發力。

在我看來「太極計劃」比任何一次航天計劃都具有更加深遠的意義,它是我國所有理論物理學家最為樂意看到的一項科研任務。

因為從應用科學到基礎科學的轉變,意味著我國近百年來通過學習西方科學理論,發展自己的整體科技實力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不錯的水平;

這也意味著別人已經沒有啥東西可供我們學習的了,如果我們現在還是坐享其成,整天跟在別人屁股後面學習人家的理論,也不是長久之計,始終會受制於人。

所以我們要開始在基礎科學理論上尋找屬於自己的、以中國人的名字、項目命名的新的科學理論和發現。

你可能一直有這麼一個疑問,為啥中國人很少能夠摘得代表科學界最高榮譽的諾貝爾獎呢?這並不是國人不聰明,而是一直以來,我們發展的方向都是實用科學;

就是將西方人研究發現的基礎科學理論進行「變現」,服務於經濟、民生的發展,例如在我國發射的眾多衛星中,基本上都是在發展自己的航天科技,而不是研究科學理論。

這些應用科學是無法獲得諾貝爾獎的,就算我們明天在火星登陸了,只能代表我國是個科技強國,並非科學強國。

所以令理論物理學家更為興奮的是,我國加大對基礎科學領域研究的投入,未來會有更多的諾貝爾獎在中國誕生。

說了這麼多,相信你已經很想知道「太極計劃」是幹什麼的?它到底牛在了哪裡?

說白了,「太極計劃」一點都不是實用,正是它的不實用才顯示了它的偉大。因為它是在研究探測物理學的前沿:引力波。

引力波非常神秘,看不見、摸不著。而且十分微弱,它是一百年前有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出來的。

廣義相對論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全新的時空觀念以及新的、更為準確引力描述,引力並非是質量質量物體之間神秘的超距作用,而是能量對時空結構的扭曲。

通過這一點,愛因斯坦為我們預言了非常違反直覺的現象,包括光線彎曲、引力透鏡效應、引力時間膨脹、宇宙的膨脹、以及類似於電磁輻射的引力輻射現象。

你看,電荷在電場中的速度(矢量)發生變化時就會發出電磁輻射,那麼質量物體在引力場的速度發生變化時,也同樣會發出引力輻射,類似於水面的漣漪。

這些引力輻射通過空間傳播到地球的時候,我們應該就能探測到它的存在。不過,這件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非常困難。

因為引力在四種基本力中是最弱的,它比電磁力弱了上萬億倍,所以引力波也是非常的微弱,像地球繞太陽運動這樣的質量結構所產生的引力輻射(空間漣漪),我們是根本無法探測到的。

只用通過探測宇宙中那些大質量天體,例如黑洞的合併時間,他們往往在合併時會瞬間釋放出數倍太陽質量的能量,只有這樣的大事件我們才有可能探測到引力波的存在。

總的來說,這件事非常困難。你看,人家愛因斯坦上世紀就說了引力波的存在,但直到2015年9月14日NASA的地面引力波LIGO探測器才檢測到了由36個太陽質量黑洞和29個太陽質量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

實驗科學和理論科學相差的近一個世紀,這次的發現是人類首次觀測到引力波,也驗證了愛因斯坦的偉大。

就在2019年LIGO還檢測到了85倍和66倍太陽質量黑洞在170億光年外的合併時間,這次的合併瞬間釋放了8倍太陽質量的能量,這些能量通過引力波的形式穿越空間達到了地球。

LIGO探測引力波的原理也非常簡單(原理簡單不代表做起來簡單),它作為科學的實驗儀器是一個兩個臂長為4公裡的大傢伙。

我們知道引力波是空間的漣漪,就像是海洋中的波浪一樣,當這些波浪通過LIGO的時候,它的兩個4公裡長的光路臂就會發生相對的收縮和伸展。

這樣就會造成兩條光路上的光線在發射和返回以後,在接收端產生的幹涉條紋發生變化。就像上圖中的那樣。

不過LIGO它所能探測到的引力波的頻率、波長是存在一個範圍的,也就是說它的靈敏度有限,它所能探測到的引力波的頻率大致等於臂長乘以反射次數除以光速。

所以說引力波探測器的所能探測到的頻率跟它的臂長有相當大的關係,像LIGO這樣的探測器只能探測到頻率在毫米範圍內的引力波。

這樣的引力波頻率非常高,說明它的能量應該非常大, 必須由大質量天體事件產生。

你可能會想,為什麼我們不在地球上建造一個臂長更長的探測器呢?因為在地球上臂長太長的話,探測器的會受到地球表面曲率、地震噪音或板塊構造的限制,甚至是地球上車輛經過時帶來的振動都會影響探測器測量的數據。

所以為了探測到頻率更低,更多質量較小天體產生的引力波,我們就必須規避以上因素的影響,很明顯,地球表面已經不適合了。

而我國的「太極計劃」,正是在把引力波探測器送上了太空,由三顆靈敏度非常高的衛星組成,它們在地球軌道上繞著太陽運行,呈現出等邊三角形的布局,兩兩之間的距離為300萬公裡,這個臂展相當於LIGO的75萬倍。

並且以宇宙安靜的真空空間為背景可以排除地球上一些震動的影響。如果引力波經過這三顆衛星,它們之間的距離就會發生變化,從而造成雷射幹涉條紋產生變化。

我國科學家表示,太極計劃所能達到的測量精度,靈敏程度是人類所能做到的極限水平。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探測引力波?它有什麼用?

這個問題是關鍵,因為我們國人喜歡問一件東西有什麼用?我們的文化裡有很強的實用主義色彩,沒有用的東西根本不感興趣。

但是這種思想不適合搞科學,尤其是研究發現科學理論,追求真理本質,因為任何的科學理論在短期來看都是無用的。

愛因斯坦寫出相對論的時候,他也說不出來他的理論到底有啥用?但是時至今日相對論在很多領域上都有很大的應用,導航衛星、醫療設備、甚至跟核武器都有關係。

歐幾裡得當年寫出幾何原本的時候,這完全就是無用的東西,求證那些幾何圖形有什麼用?但是整個幾何的發展,讓人類在很早的時候就測出了地球的直徑、並且進行了天文測距任務,讓我們了解了宇宙的廣闊,了解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所以說,科學理論都不是眼前的利益,而是人類的長久之計。未來總有一天會「變現」的。

再來說為何要探測引力波?引力上的所有問題目前都是科學的前言,例如我們到現在都搞不懂引力的本質、以及相互作用的方式,還有為什麼引力會如此之弱?

我們現在探測到了引力波,也就是探測到了引力以波的形式在表現,但是如果量子力學是正確的,那麼它一定有粒子的性質,就是所謂的波粒二象性。

但是至今我們都沒有發現它的粒子本質。所以在引力上有太多的未解之謎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只要突破其中任何一個問題,那都是具有跨時代的意義,科學又是一次革命。

在目前的很多理論科學的前沿,我國迎頭趕上也是勢在必行的,不僅在未來會讓我們誕生出更多的諾貝爾獎級別的科學家,也能讓我國成為世界科學的中心。

以上都是比較大問題,我們過的「太極計劃」也許只是人類解開引力之謎的開始,也許並不能一步到位真的產生什麼比較大的科學發現。

但是我國的「太極計劃」會憑藉自己更為靈敏的引力波探測,發現更多小質量黑洞的合併、中子星的合併事件,還有高度不對稱的超新星也會產生引力波,合併的白矮星也會產生引力波。

由於之前LIGO的靈敏度非常低,並沒有發現這些低能量的引力波。

因此「太極計劃」未來會通過引力波對宇宙中的黑洞、中子星進行一次人口普查,知道它們的分布以及數量。

如果有幸能夠檢測到在大爆炸時期產生的空間漣漪、或者是由於空間膨脹產生的引力擾動,那麼這就將會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讓我們了解宇宙的起源。

到時諾貝爾獎將是妥妥的!

雖然探測引力波並不是什麼新奇的事,國外已經做了很多年,但這件事對於我國來說意義非凡,未來我們還會加大在基礎科學上的投入,來增強我國的科學實力,而非科技實力。

我相信,在不遠的未來,我們的教科書上將會不斷的出現以中國人姓名命名的科學理論和實驗發現。

相關焦點

  • 太極計劃,中國發射衛星探測宇宙引力波
    在最近的中國航天大會上,我國公布了「太極計劃」的最新進展,「太極計劃」就是發射三顆圍繞太陽運轉的衛星,用來探測宇宙空間中的引力波信息。從此以後,人類不再只用眼睛去看宇宙,而是又多了一種感官去感受宇宙的深邃,就像天生聽力失聰的人突然獲得聽力。LIGO引力波探測器是由兩條分別長達四公裡並且互相垂直的幹涉臂構成,其中有兩條光路,這兩條光路都是四公裡長,沿著每條臂傳播的雷射束在末端反光鏡處被反射。
  • 揭秘我國正在研究的引力波探測計劃——低調的「太極二號」
    相比於其他的空間探測計劃,比如載人航天計劃——神舟,中國空間站系統——天宮,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以及近期大家最關心的中國火星探測計劃——天問,我國此次啟動的「太極二號」雙星計劃顯得相當低調。那麼究竟什麼是引力波探測計劃,這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會產生什麼深刻的影響呢?
  • 大眾要發力的「第四維空間」究竟是什麼?
    「讓汽車成為嵌入數位化生態系統內的智能化自動駕駛設備」當這個使命完成,汽車不再是一個「消耗」駕駛者時間的工具,而是為人們贏得時間,所以這也是大眾開始爭奪「時間維度」的原因之一,而不是繼續推崇被擁堵逐漸蠶食的駕駛樂趣。同時,發布會上,大眾說了一句更加通俗易懂的話:「通過更多的戰略布局希望在中國對於移動出行未來具有決定性作用的關鍵領域佔據『前沿地位』。」
  • 「超級高鐵」到底是不是一個「超級騙局」?
    幾年前,「超級高鐵」還是一片叫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項目卻遭受了越來越多的質疑:「超級高鐵」到底是不是泡沫?「超級高鐵」到底是什麼?「超級高鐵」的概念來自於伊隆·馬斯克。不靠譜的「超級高鐵」締造者如此有前景的項目,此時不做,更待何時?於是在馬斯克公布了超級高鐵計劃後,兩家公司就開始爭先恐後地嘗試了!有趣的是,他們就連名字都取得差不多,一個叫 Hyperloop Technologies,另一個叫 Hyperloop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圓桌」基礎科學的無用之大用 | 甲子引力
    」在北京舉行2020「甲子引力」大會。,對基礎科學有很多的好奇,我也非常開心看到還是有這麼多行業裡面的小夥伴能夠來聽基礎科學的主題。林思恩:跟蔡老師不一樣,我是2011年博士畢業以後做了很多產業化的事情,2011年至2015年把認知神經科學的理論技術方法落地到中國當時第一個神經科學產業化應用公司,2015年到現在開始把技術應用到教育,對於今天的主題,想法還是蠻多的,一路上需要持續不斷的前沿創新,同時我們的產業化應用落地,到了人工智慧時代
  • 從「有保障」到「多場景」,360 數科將「以用戶為中心」做到極致
    在 12 月 22 日舉行的 360 數科「智能、普惠、連結——360 數科技術開放日」深圳場中,360 數科技術助理總裁宋榮鑫就分享了公司以三大技術平臺實現「多場景」、「高效率」、「可承擔」、「有保障」四大核心用戶體驗的實踐經驗與成果。
  • 劉興亮丨2017直播「已死」,2020帶貨「重生」
    ,帶貨1.1億;「淘寶一姐」薇婭直播賣火箭,售價「只要」4000萬;100多位縣長、市長走進直播間為當地產品「代言」;董明珠成「帶貨女王」,直播銷售超7億;劉濤、陳赫、李小璐等明星扎堆入局直播掀起帶貨新玩法……在疫情防控的宅經濟「催熟」下,直播帶貨迅速在各行各業得到應用,無論年齡、背景、性別和區域,這期間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不同場景下被普及了直播,這已經成為一股席捲全民的新力量
  • 「中國天眼」計劃啟動地外文明搜索,尋找外星人
    而未來「中國天眼」將是最有可能發現外星生命的望遠鏡。全球最大單口徑,最靈敏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中國天眼」是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簡稱FAST。
  • 510所揭秘「太極一號」引力參考傳感器:一切從「零」開始
    「太極一號」成功發射和第一階段在軌測試任務順利完成,邁出了中國空間引力波探測的第一步,在探索浩瀚宇宙徵程中,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 2018年7月8日,「太極計劃」共同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胡文瑞來到510所,提出由該所主導研製中科院空間科學(二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首發星——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命名前的名稱)的引力參考傳感器。彼時,國內有這一技術長期研究基礎的機構鮮少,從指標和能力來看,510所是國內最優秀的團隊之一。
  • 新品叫板Quest 2,愛奇藝智能的底牌「追光」與「哥倫布計劃」是什麼?
    「哥倫布計劃」。 奇遇OS 5.0與「哥倫布計劃」,夯實軟體生態護航「奇遇3」 對於消費級的VR一體機來說,硬體產品只是消費市場的敲門磚,而軟體生態則最終決定了有多少消費者願意為硬體產品來買單。愛奇藝奇遇VR也採取了軟硬體雙管齊下的策略,力爭通過兩個領域的共同努力打造出一款成功的消費級VR設備。
  • 未來四天美國航天有望演繹「五連發」
    這很可能意味著:未來四天美國迎來「4天5連發」高密度發射時段,按照既定發射時間表依次為:●全球第68發——美東時間8月30日10:08(北京時間8月30日22:08):SpaceX短短間隔1天後再度發力
  • 姚期智到底有多牛?細數中國唯一圖靈獎得主在三大領域的學術造詣
    這到底是何方難題,且聽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道來。話說西晉時期,石崇與王愷爭豪。壓倒王愷的最後一根稻草,不是「並窮綺麗,以飾輿服」,而是他視若珍寶的二尺珊瑚樹卻被石崇用鐵如意擊碎,更碾壓的是,石崇還拿出了「條幹絕世」的珊瑚樹,讓王愷惘然自失。一葉知秋,只從小小的珊瑚樹,就可一窺雙方家底深淺。然而如果難度再升一級,連珊瑚樹也不讓比,土豪們要如何炫富才能不著痕跡地一比高下?
  • 怪不得引力波看起來像太極,原來隱藏著一個驚天計劃!
    目前,我國主要有兩大引力波探測項目:中科院高能所主導的『阿里實驗計劃』和中山大學領銜的『天琴計劃』。一個是在地面上聆聽引力波的音符,一個是到太空去捕捉引力波的聲響。」  緊隨其後,2月16日,中國科學院舉行「空間引力波探測與研究」媒體見面會,正式公布「太極計劃」。
  • 航天界大事,「天問一號」今升空,意義重大
    據新華網消息,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被發射升空。2000多秒後,「天問一號」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飛往火星,執行火星科學探測任務。此次探測任務意義重大,如果成功,中國將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之後,首批登陸火星的國家之一。
  • 大變之年,唯「技術」可爭大國未來
    從這個信號來說,2021必然也是高度聚焦技術發展與技術應用的一年,將科技強國的理念踐行到底。技術底座,驅動未來以市場的角度來看,踐行科技強國的理念,推動前沿技術的發展,其本質就在於夯實技術底座,做好新型基礎設施。目前,百度在推動AI新基建的基礎上便是秉持著類似的思路。
  • 關於「十二元會」與冰河期
    問: 道中所謂「十二元會」之說,本出自邵康節「皇極經世」一書,所謂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之數,與天地人三才依序化育等學說,與現今地球壽命四十七億年之數難以相湊,然道場中每剖析三期末劫與三寶道統之沿革時,多以此說為基礎,若驗證於科學根據不知該如何解釋?
  • 專注iPSC誘導多能幹細胞技術,「艾爾普」完成5000萬A+輪融資
    據悉,「艾爾普」已於近日完成5000萬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南京動平衡資本和老股東聯想之星領投,紫牛基金、南京高科等老股東全部跟投。本輪融資所募集資金將主要用於中、美雙報IND的申請,並持續加大工業化產線優勢,提升優化下遊體細胞生產製備工藝,將再生醫學細胞製品推向臨床實驗。
  • 有贊推出「雲擺攤」扶持計劃;百度:將深度參與618 助力地攤直播
    有贊推出「雲擺攤」扶持計劃有贊日前正式發布「雲擺攤」扶持計劃。據官方介紹,「有贊客」App 將為攤主推廣分傭商品。「有贊微小店」將支持攤主免費開店,並提供貨源和大數據分析支持。此外,有贊還將發起「最牛攤主」大賽,給予優質攤主現金獎勵。
  • 神戶三宮A5和牛「神戶牛ステーキ桜」:霜降牛肉薄卷、神戶牛排
    關西自由行必吃神戶牛!這次小編要跟大家介紹「神戸牛ステーキ桜」,環境乾淨舒適,提供的 A5 等級黑毛和牛、神戶牛鮮嫩多汁;套餐內容豐富,從前菜到甜點都令人驚豔!事不宜遲,趕快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起來看看吧!▋神戶吃和牛哪裡去?
  • 太極米漿粥科普:梅納反應
    隨口拿「理科」名詞來含混帶過,對別人可能行得通,但是對我恐怕不行,特別是在煮粥這件事上,縱使我的智商沒有一百七。褐變反應,或稱梅納反應,英文名稱是「Maillard reaction」,原理之類的很複雜,簡要的說:當料理食材中含有糖或澱粉,並且含有蛋白質這一類的物質,若是在脫水的環境下進行持續的高溫加熱,會讓食材的色澤轉變為褐色,並且產生帶有更多豐富、多樣的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