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所揭秘「太極一號」引力參考傳感器:一切從「零」開始

2021-01-11 騰訊網

圖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五一〇所空間環境探測載荷中心科研團隊研製「太極一號」引力參考傳感器。(資料圖) 航天510所供圖 攝

510所揭秘「太極一號」引力參考傳感器:從白手起家到在軌應用

中新網蘭州10月14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中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已順利完成第一階段在軌測試任務,這也意味著搭載在該衛星的核心測量設備「引力參考傳感器」成功實現在軌應用。截至目前,衛星狀態正常,該傳感器在衛星開展微重力測量、雷射幹涉測量、無拖曳控制等試驗中各項性能指標優良、運行正常。

「太極一號」成功發射和第一階段在軌測試任務順利完成,邁出了中國空間引力波探測的第一步,在探索浩瀚宇宙徵程中,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

圖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五一〇所空間環境探測載荷中心科研團隊研製與研製成功的引力參考傳感器合影留念。(資料圖) 航天510所供圖 攝

「太極」很急!三代航天人「極限挑戰」

作為「太極一號」上最重要的核心測量設備之一,引力參考傳感器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五一〇所空間環境探測載荷中心為主,與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與精密機械研究所合作研製。該項目也是510所「70後」「80後」「90後」三代航天人歷時近20年研究的靜電懸浮加速度測量技術首次在軌應用。

2018年7月8日,「太極計劃」共同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胡文瑞來到510所,提出由該所主導研製中科院空間科學(二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首發星——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命名前的名稱)的引力參考傳感器。彼時,國內有這一技術長期研究基礎的機構鮮少,從指標和能力來看,510所是國內最優秀的團隊之一。

「當時,離衛星發射只有一年時間,技術又非常難,最開始大家覺得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510所空間環境探測載荷中心技術總監、引力參考傳感器技術負責人雷軍剛說,引力波信號極其微弱,實施空間引力波探測挑戰巨大,需要突破目前人類精密測量和控制技術的極限。

事實上,510所從事空間微重力測量已有近40年歷史,自2000年起,該所科研人員挑戰最精密的空間測量技術之一——高精度靜電懸浮加速度測量技術。團隊在近20年科研成果基礎上,短短1年之內,研製出了「太極一號」核心測量設備——引力參考傳感器。

圖為研製團隊現場工作照。(資料圖) 航天510所供圖 攝

一切從「零」開始 創國內首次

510所空間環境載荷工程中心陳光鋒博士是第一代參與靜電懸浮微重力測量技術的骨幹人員之一。「這個研究國家之前沒做過,510所國內首先做,難度很大,尤其在地面上性能驗證很難。」他說,當時,資料十分有限,從建模、分析、懸浮、系統敏感結構、控制系統、精密測量系統都是自己反覆摸索著做,完全是「白手起家」。

面對科學和工程技術上的新挑戰,510所沒有國內經驗可借鑑,只能刻苦攻關,打通技術路線,攻克難題。2008年,510所科研團隊實現了克服1G重力的六自由度地面穩定懸浮,該所這項技術當時屬國內首創,測量精度是地球重力加速度的一億分之一。

然而,慣性傳感器的要求與前期的靜電懸浮加速度計技術有區別,「上天」前,不僅先要「浮」起來,還必須做到地面懸浮驗證完全可靠,因此採用了更加複雜的數字反饋控制技術。

但是,新的產品直到今年2月春節前夕,距「太極一號」發射還有6個月,還沒懸浮起來,大家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沒日沒夜地加班。

「航天是高風險行業,有些東西地面測不了。我們多次懸浮後把指標測出來,與天上有差距,因為地球在震動。」整機系統設計師王佐磊透露,為減少外界幹擾,團隊借用地震局的山洞,前後九次進山洞實驗懸浮。

這麼長時間還沒解決!當時,中國科學院的專家也坐不住了,專程坐飛機趕來蘭州分析問題。所幸,就在飛機落地前的當天早上,510所成功實現了新系統的「高壓懸浮」。引力參考傳感器關鍵核心工藝設計師毛俊程笑稱「批鬥會變成了慶功會,大家終於過了個好年。」

圖為「太極一號」上最重要的核心測量設備之一引力參考傳感器。(資料圖) 航天510所供圖 攝

觸摸宇宙律動「脈搏」發力爭先國際前沿

「引力波」是近年來科學研究最熱點之一,似乎全世界科學家都對它「情有獨鍾」。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相裡斌曾總結道:引力波提供了有別於電磁波的一個全新觀測宇宙的重要窗口,成為人類探索和認知宇宙的一種新途徑和工具。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國際上不少國家啟動研究這一領域。「2016年,美國科學家在地面探測到引力波。但在此之前,國外其實已有十來個地面引力波探測計劃,因為技術很難,花費很大,只有少部分能堅持下來。」雷軍剛說,當時外界有很多質疑聲音,認為這是「異想天開」。

而在國內,引力波探測領域,自2016年才有了「新的轉機」。雷軍剛認為,「太極一號」標誌著中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從論證進入工程實施階段,而510所一直默默研究近20年的技術,也終於迎來了到天上驗證的「舞臺」。

「太極一號」第一階段在軌測試和數據分析結果表明,510所主研的引力參考傳感器測量精度達到地球重力加速度的百億分之一量級,相當於一隻螞蟻推「太極一號」產生的加速度。

引力參考傳感器可以監測到衛星平臺受到的最微小的「擾動」,比如來自太陽光照的微弱壓力、來自太空裡極其稀薄氣體的阻力,甚至是來自地球對衛星的反向輻照壓力,相當於去遙遠太空觸摸宇宙律動的「脈搏」,傾聽「時光的漣漪」。

據悉,該項技術也是未來空間引力波探測、超高精度慣性導航、全球氣候及重力環境研究等重大和前沿空間科學研究和工程應用領域的關鍵技術。510所引力參考傳感器的成功研製,也標誌著中國在此類最前沿的航天高精尖領域開始發力爭先。(完)

相關焦點

  • 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星「太極一號」上...
    2018年7月8日,胡文瑞院士專程來到510所,邀請510所與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合作研製中科院空間科學(二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首發星——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命名前的名稱)的引力參考傳感器(又稱「慣性傳感器」)。它不只是「太極一號」,也是下一階段「太極」關鍵技術雙星驗證星和未來2030年「太極」三星計劃不可或缺的核心載荷。
  • 探測空間引力波,「太極一號」來了
    2008年開始論證的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便是一個代表。按照吳嶽良的說法,不同頻率引力波反映了宇宙的不同時期與不同的天體物理過程。「太極計劃」探測頻段基本覆蓋歐空局LISA引力波探測頻段(0.1赫茲至1.0赫茲),並在0.01赫茲至1.0赫茲頻段比LISA具有更高的探測靈敏度。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研究對象囊括了由近到遠、由小到大極為豐富的引力波源,探測範圍可以覆蓋整個宇宙空間。
  • 太極一號:中國第一顆空間引力波探測衛星定名
    現在,這顆衛星終於有了自己的正式名字——「太極一號」。目前,太極一號的第一階段在軌測試已經順利完成,狀態正常,各項測試結果正常,後續測試和試驗也正按計劃有序開展。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相裡斌表示,太極一號的成功發射和第一階段在軌測試任務的順利完成,邁出了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的第一步,為我國在空間引力波探測領域率先取得突破奠定了基礎。
  • 【中國科學報】「太極一號」圓滿完成在軌測試實驗
    這是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實驗技術驗證的重要突破,標誌著太極計劃「三步走」第一步任務目標已成功實現。接下來,「太極一號」將轉入拓展實驗階段。  在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召開的總結評審會上,評審組專家一致認為,「太極一號」的各項功能、性能指標滿足研製總要求,成果超出預期,在軌測試實驗取得圓滿成功。
  • 中國「太極一號」衛星圓滿完成在軌測試 成果超出預期
    中新網北京12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5日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中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已圓滿完成在軌測試實驗,成果超出預期,衛星將轉入拓展實驗階段。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當天在北京組織召開「太極一號」衛星在軌測試實驗總結評審會。
  • 揭秘我國正在研究的引力波探測計劃——低調的「太極二號」
    繞轉的雙中子星系統被預測,在當它們合併的時候,是一個非常強的引力波源,由於它們彼此靠近繞轉時所產生的巨大加速度。由於通常距離這些源非常遠,所以在地球上觀測時的效應非常小,形變效應小於1.0E-21。科學家們已經利用更為靈敏的探測器證實了引力波的存在。
  • 510所擔綱嫦娥五號 月面採樣返回核心任務
    「嫦五」落月之後採樣封裝並在其後成功返回地球這一核心任務的成敗,與地處祖國西部蘭州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10研究所(即510所)密不可分。「由510所特種設計研製的月球樣品鑽取和表取設備,將在著陸後對月球表面及其下部的深層結構物質進行取樣,取樣後嚴密封裝進510所特殊設計的一個封裝容器,然後返回地面。」
  • 「太極一號」完成在軌測試實驗 歷時4個月成果超出預期
    &nbsp&nbsp&nbsp&nbsp「太極一號」完成在軌測試實驗&nbsp&nbsp&nbsp&nbsp歷時4個月成果超出預期&nbsp&nbsp&nbsp&nbsp本報訊(記者張航)昨天,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在北京組織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
  • 「胖五」送「嫦五」 「奔月」採樣去|我國首次,510所擔綱嫦娥五號...
    「嫦五」落月之後採樣封裝並在其後成功返回地球這一核心任務的成敗,與地處祖國西部蘭州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10研究所(即「510所」)密不可分。「由510所特種設計研製的月球樣品鑽取和表取設備,將在著陸後對月球表面及其下部的深層結構物質進行取樣,取樣後嚴密封裝進510所特殊設計的一個封裝容器,然後返回地面。」
  • 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二號」雙星計劃啟動
    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二號」雙星計劃啟動 2020-09-18 22: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科院啟動「太極二號」雙星計劃探測空間引力波
    新華社福州9月19日電(記者 胡廣和)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首席科學家吳嶽良說,中科院正在啟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二步「太極二號」雙星計劃。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於2019年8月成功發射。
  • 中科院啟動「太極二號」雙星計劃探測空間引力波
    【新華社福州9月19日電】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首席科學家吳嶽良說,中科院正在啟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二步「太極二號」雙星計劃。    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於2019年8月成功發射。
  • 「懷柔一號」成功發射
    本報記者 張航昨天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這是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掛牌後的首個科學衛星發射任務,該衛星也被命名為「懷柔一號」「懷柔一號」科學衛星將全天監測引力波伽馬暴、快速射電暴高能輻射等高能天體爆發現象,推動破解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的形成、演化奧秘
  • 從零開始的大飛機研製之路,經歷了這樣的坎坷歷程
    因此,對於年輕的中國航空工業來說,研製大飛機完全是從零開始。「運-10」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飛機的發動機該安在哪兒。當時,708設計組出現了兩個意見,一種意見是採用蘇聯圖-16的方式,把發動機安在機身兩側。這種方式的好處在於,中國曾對這種機型進行過仿製,對製造技術相對熟悉,而且負責人就是馬鳳山。
  • 「天琴一號」發射 到天上探測引力波長徵才邁第一步?
    「天琴一號」成功發射到天上探測引力波,萬裡長徵才邁出第一步?繼「太極一號」之後,我國又一顆用於引力波探測研究的衛星「天琴一號」迎來「首秀」。作為「天琴計劃」的先行軍,「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公司抓總研製,該星肩負著對無拖曳控制技術、慣性傳感器技術、高精度雷射幹涉測量技術等在軌驗證的使命,是空間引力波探測的探路者。1916年,愛因斯坦基於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通俗來講,因為質量的存在,物體邊界處會發生時空彎曲。
  • 中科院:太極二號雙星計劃探測空間引力波啟動
    中科院正在啟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二步「太極二號」雙星計劃。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於2019年8月成功發射。吳嶽良18日在福州開幕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說:「『太極一號』第一階段在軌技術驗證結果全面高於設計指標,『太極一號』邁出了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奠基性的第一步,其實驗結果驗證了『太極計劃』技術路線的正確性和方案的可行性。」
  • 揭秘「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八大「硬核」科技
    中新社蘭州7月23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7月23日12時41分,伴隨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10所承擔研製的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國旗裝置、火星車「防護服」、空間活動零部件、二次電源組件等「硬核」科技實現首次火星探測之旅。火星是否存在生命?星際空間和火星空間的輻射環境是什麼樣的?
  • 揭秘「東方紅一號」背後的前鋒故事
    林春勳口中的技術支持就是當年前鋒為「東方紅一號」研製時間同步勤務系統(以下簡稱:時同系統),它能接收精準的時間標準,再按不同精度發出時間同步信號和信息,確保整個衛星發射系統按照一定的時序,精確的時間同步執行各項指令,完成全程的運控,確保衛星發射成功,通俗講就像昔日大戰前指揮所各級司令員的「對表」,以確保開戰時各軍兵種精準無誤地配合投入戰鬥,獲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