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噴氣客機,也就是俗稱的大飛機,指的是起飛總重超過100噸或擁有100個座位以上的飛機。像美國的波音,歐盟的空中巴士,都是世界著名的大飛機。如果將小型客機比喻成是一艘小船,大型噴氣客氣則是豪華客輪。但是,大飛機的製造絕不是簡單地將小飛機放大。因為隨著飛機變大,許多結構和系統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波音707
當時,只有美國和蘇聯掌握了大飛機的核心技術,並且在全球實行了技術壟斷。因此,對於年輕的中國航空工業來說,研製大飛機完全是從零開始。「運-10」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飛機的發動機該安在哪兒。
當時,708設計組出現了兩個意見,一種意見是採用蘇聯圖-16的方式,把發動機安在機身兩側。這種方式的好處在於,中國曾對這種機型進行過仿製,對製造技術相對熟悉,而且負責人就是馬鳳山。但這個意見也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對,因為這種布局是為轟炸機設計的,如果做成客機,那麼飛行的時候,機艙內的噪音會特別大。他們的意見是參考國際上最先進的大飛機,也就是波音707的方式,把發動機安裝在機翼上。可是,難度在於中國從未接觸過這種技術。
馬鳳山
兩種針鋒相對的意見,需要馬鳳山做出決定。經過慎重考慮,馬鳳山決定,採用似波音707的總體布局設計方案。後來全球航空發展的實踐證明,馬鳳山的這個選擇是正確的。直到21世紀,最新出產的大型噴氣式飛機,仍然採用這種布局方式。
在馬鳳山做出了這個影響「運-10」未來命運的重大決定之後,項目組正式開始投入研發。從全國各地的飛機設計所和飛機製造廠中,抽調的三百多名技術人員,組成一支科研隊伍,奔赴上海。可是,當大家興衝衝地趕到上海之後才發現,他們面臨的第一個難題,並不是專業的技術問題。
中為馬鳳山
由於當時條件艱苦,從全國各地抽調來的三百多名技術人員只能借住在上海一所衛生學校的宿舍裡。當時,大家連一間像樣的辦公室都沒有,就更別說專門的設計室了。大家總不能擠在床沿邊上畫圖紙啊。幾番考慮之後,馬鳳山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鼓勵大家「因地制宜」,把食堂開闢成了大夥的工作間。大家把幾張飯桌一拼,就成了工作檯。到了飯點,大家把圖紙一收,直接開飯。吃完飯,大家擦擦桌子,鋪開圖紙繼續工作。
儘管如此,大家還是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上海的夏天酷熱難當,而且一到半夜,就蚊蟲成群。為了不被叮咬,工作到深夜的設計員們,就用報紙把胳膊肘和腿包起來。直到一年多以後,設計所借用了上海龍華機場一座閒置的候機樓,才算是解決了工作場所的問題。
1972年,中美關係破冰,美國總統尼克森對中國進行了正式的國事訪問。在訪問期間,尼克森乘坐的美國總統專用座機空軍一號,而我國接待用的飛機只是蘇制伊爾-18,這是一種蘇聯在1955年設計的短程客機。事後,個別境外媒體,借題發揮作了諷刺挖苦的報導。
這一切,馬鳳山都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覺得,不能讓周總理坐上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大飛機,就是中國航空人的恥辱。他下定決心,一定要讓運-10早日飛上藍天。可就在這個時候,國內卻突然出現了要喊停「運-10」的聲音。
研發工作剛剛進入正軌,為什麼要喊停呢? 更多內容,請繼續關注 「湖北衛視大揭秘」頭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