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開始的大飛機研製之路,經歷了這樣的坎坷歷程

2020-09-16 湖北衛視大揭秘

大型噴氣客機,也就是俗稱的大飛機,指的是起飛總重超過100噸或擁有100個座位以上的飛機。像美國的波音,歐盟的空中巴士,都是世界著名的大飛機。如果將小型客機比喻成是一艘小船,大型噴氣客氣則是豪華客輪。但是,大飛機的製造絕不是簡單地將小飛機放大。因為隨著飛機變大,許多結構和系統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波音707

當時,只有美國和蘇聯掌握了大飛機的核心技術,並且在全球實行了技術壟斷。因此,對於年輕的中國航空工業來說,研製大飛機完全是從零開始。「運-10」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飛機的發動機該安在哪兒。

當時,708設計組出現了兩個意見,一種意見是採用蘇聯圖-16的方式,把發動機安在機身兩側。這種方式的好處在於,中國曾對這種機型進行過仿製,對製造技術相對熟悉,而且負責人就是馬鳳山。但這個意見也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對,因為這種布局是為轟炸機設計的,如果做成客機,那麼飛行的時候,機艙內的噪音會特別大。他們的意見是參考國際上最先進的大飛機,也就是波音707的方式,把發動機安裝在機翼上。可是,難度在於中國從未接觸過這種技術。


馬鳳山

兩種針鋒相對的意見,需要馬鳳山做出決定。經過慎重考慮,馬鳳山決定,採用似波音707的總體布局設計方案。後來全球航空發展的實踐證明,馬鳳山的這個選擇是正確的。直到21世紀,最新出產的大型噴氣式飛機,仍然採用這種布局方式。

在馬鳳山做出了這個影響「運-10」未來命運的重大決定之後,項目組正式開始投入研發。從全國各地的飛機設計所和飛機製造廠中,抽調的三百多名技術人員,組成一支科研隊伍,奔赴上海。可是,當大家興衝衝地趕到上海之後才發現,他們面臨的第一個難題,並不是專業的技術問題。


中為馬鳳山

由於當時條件艱苦,從全國各地抽調來的三百多名技術人員只能借住在上海一所衛生學校的宿舍裡。當時,大家連一間像樣的辦公室都沒有,就更別說專門的設計室了。大家總不能擠在床沿邊上畫圖紙啊。幾番考慮之後,馬鳳山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鼓勵大家「因地制宜」,把食堂開闢成了大夥的工作間。大家把幾張飯桌一拼,就成了工作檯。到了飯點,大家把圖紙一收,直接開飯。吃完飯,大家擦擦桌子,鋪開圖紙繼續工作。


儘管如此,大家還是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上海的夏天酷熱難當,而且一到半夜,就蚊蟲成群。為了不被叮咬,工作到深夜的設計員們,就用報紙把胳膊肘和腿包起來。直到一年多以後,設計所借用了上海龍華機場一座閒置的候機樓,才算是解決了工作場所的問題。

1972年,中美關係破冰,美國總統尼克森對中國進行了正式的國事訪問。在訪問期間,尼克森乘坐的美國總統專用座機空軍一號,而我國接待用的飛機只是蘇制伊爾-18,這是一種蘇聯在1955年設計的短程客機。事後,個別境外媒體,借題發揮作了諷刺挖苦的報導。


這一切,馬鳳山都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覺得,不能讓周總理坐上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大飛機,就是中國航空人的恥辱。他下定決心,一定要讓運-10早日飛上藍天。可就在這個時候,國內卻突然出現了要喊停「運-10」的聲音。

研發工作剛剛進入正軌,為什麼要喊停呢? 更多內容,請繼續關注 「湖北衛視大揭秘」頭條號!

相關焦點

  • 中國雷射陀螺研製從零開始 不被美國下馬動搖
    王曉軍 姚炳洪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這段全國雷射陀螺研製最為艱難的20餘年間,高伯龍率領的國防科大雷射陀螺研究團隊從零起步,從基本原理的研究、主攻方向的確定,到一項項工藝技術的突破,在重重艱難險阻中開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研製雷射陀螺的成功之路。
  • 寬體大飛機CR929受阻,俄羅斯或啟動備選方案,中方總師披露真相
    對此,俄媒解讀稱CR929項目可能遭遇坎坷,目前雙方正在尋求折中方案。中方總師披露幕後真相,俄羅斯關鍵時刻掉鏈子,不願分享核心技術,或啟動備選方案。好事多磨,CR929大飛機的研製歷程註定命途坎坷、不會一帆風順,大家要有心理準備,CR929如果出現項目延宕,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大家要有耐心。
  • CR929研製進度緩慢,中俄大飛機之爭,技術、市場和貪心
    而中俄聯合研製的CR929大型客機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應運而生,這是一款幹線寬體雙通道客機,大小與俄羅斯現有的伊爾-96客機、空客330客機相當,基礎版可以攜帶280名乘客,一旦研製成功對於我國的民航工業來說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未來這款飛機無論最終是否能在國際市場具備競爭力,它都將成為我國擁的一張可靠
  • 飛機SPHM技術的演進歷程與未來發展
    具體來講,就是以當量損傷為指標構建每架飛機已飛載荷歷程與基準譜輕重程度關係,以所得的輕重關係為基礎,對每架飛機實際飛行小時數或基準譜下的安全壽命進行修正,給出每架飛機等效到基準使用情況下的已飛小時數(當量飛行小時數),或每架飛機對應其已飛歷程的安全壽命(單機結構安全壽命)。
  • 科學網—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趙煦的無人機研製之路
    60年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而強,我國航空事業走過了一段艱難又榮耀的發展歷程。在航空工業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大型無人駕駛靶機逐漸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模擬型到實體型、從大空域到大速度域、從無線電遙控到全程自主導航等多項重大突破和跨越,某型多功能多用途無人機系列的研製成功,標誌著我國大型無人機研製技術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這一切,都與一個人密切相關,他就是我國著名無人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趙煦將軍。
  • 我國借力全球產業鏈平臺研製國產大飛機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主編在線主編在線 我國借力全球產業鏈平臺研製國產大飛機 [進入論壇]  [列印本頁] [關閉]中廣網    2009-08-26      中廣網北京8月26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12時26分報導,中國首型國產大飛機C919的外形樣機,將於9月上旬在香港展出,這也是C919面向國際市場的首次亮相。
  • 中國大飛機專題報告:適航取證是決定C919能否騰飛的關鍵
    以下通過分析ARJ21的取證歷程來預測C919大飛機的取證之路。1.ARJ21 飛機——為中國民航機開路民用飛機被業內分為支線飛機和幹線飛機。儘管在過去四年多的商業運營中,ARJ21 的航線已經覆蓋了 64 座城市,安全運 送超過 130 萬名旅客,取得了相當優異的成績,然而在成功運營的背後,ARJ21 在我 國自主智慧財產權飛機發展的道路上可謂一路坎坷,走了不少彎路,從研製到取得適航 證再到正式投入商業運營歷經了無數困難。
  • 中國航空輪胎發展迅速,產業迎來新破局,國產部件突破之路不容易
    (斜交航空輪胎結構示意圖 關偉平,2016)輪胎原材料是決定輪胎質量最核心的因素,但是如何把十幾種材料添加在一起,使其既能發揮各自的特性,又能抱成一團,形成具有超高速、超載荷、耐摩擦、耐撕裂,重量輕、壽命長的原材料呢,配方工程師開啟了崎嶇坎坷的實驗歷程
  • 國產「大飛機夢」終照進現實,6架C919將於明年正式投入運營
    目前C919飛機的總訂單數已經超過1000架,累計客戶達28家。到2023年,目標年產100架。隨著國產大飛機即將正式投入運營,民航市場波音、空客雙寡頭壟斷格局會被打破,國產大飛機產業鏈將迎來新機遇!50年代,其間經歷了由小到大、從修理到製造、從仿製到自行研製的歷程。
  • 中國工業故事之——大飛機之路2:依賴外國設計還是自主設計
    其實,混亂產生於這樣一種情況:許多人雖然聲稱是在討論大飛機的發展戰略,但其實是在討論戰術問題。因此,澄清思路的關鍵是區分清楚哪些是戰術問題、哪些是戰略問題。組裝外國整機之路走不通,就走零部件轉包生產之路。據說這樣可以學習技術,走全過程,培養零部件體系,從而擁有整機生產能力。這種想法幼稚之處在於,沒有意識到加工工藝技術和零部件生產與總體設計和系統集成完全是兩碼事。此外,波音和空客對轉包生產控制十分嚴格,布局分散,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通過轉包學到全套部件技術。
  • 從零開始的大冒險
    從零開始的大冒險 網路遊戲 大小: 502.96MB 版本: 1.0.1
  • 一個女孩要經歷多少坎坷,才能長大成人
    一個女孩要經歷多少坎坷,才能長大成人 「幸福」 也斬斷了李茉莉的翅膀 曾經她是這樣的
  • 浦東開放30年,國產大飛機御風起飛
    要想完整感受國產飛機十幾年走過的歷程,在哪裡最合適?答案是距離上海浦東機場不遠的中國商飛總裝製造中心浦東基地。這裡是國產大飛機C919總裝和試飛、交付之地,也是已經交付客戶的國產支線客機ARJ21的其中一個總裝基地。
  • 中國 核聚變之路任重而道遠
    核聚變能源的誘惑力如此之大,以至於世界各國都不願只做旁觀者,特別是俄羅斯、美國、日本和歐盟等一些重要國家和國際組織,早已著手布局。我國也不甘人後,數十年如一日地發展研究,開啟了核聚變研究的創業之旅與逆襲之路。
  • 我國C919大飛機獲1000架訂單卻未交付的原因「西瓜視頻」
    所以這幾年C919看起來默默無聞,其實一直處於緊張的試航試飛當中,目的就是為了驗證各項性能的可靠性,獲得各種測試數據,來滿足各個國家航空局制定的適航標準,也就是適航證的獲取,這樣的話我們大飛機才能走向國際市場,順利進行交付。2017年5月5號,C919的101架機首飛,這是在飛機研製工程結束後,驗證其最基本的可飛性能。
  • 新中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研製始末
    當毛澤東問到23歲的葉正大時,他自豪地說:「我是學飛機設計與製造的!」毛澤東非常高興。藉此機會,葉正大試探性地問道:「主席,你能給我題個詞嗎?」毛澤東不假思索,當即在葉正大的筆記本上寫下「建設中國強大空軍」幾個大字。調這樣幾位飛機設計專家來組織領導飛機設計室的工作,無疑是正確的選擇。
  • 大飛機研製難在哪裡?一文解析大飛機各主要零件的主要生產商
    據資料顯示,1970年-1980年代,中國首次嘗試大型客機研製項目運10,但由於種種原因,導致項目中斷。2008年中國商飛成立,C919項目也隨即啟動,中國民用航空大飛機研製再次起航。(圖:C919,圖源網絡)從立項到取得適航證,C919歷經十餘年時間;那麼大飛機研製到底難在哪裡?
  • 千辛萬苦研製的大飛機要毀掉?運-10首飛成功完成歷史使命
    波音707大型民用飛機的研製,是高技術、高投資和高風險的產業,此前,中國也沒有自行設計大飛機的經驗工人們開始進行零部件拼接,隨著兩側機翼的安裝完畢,中國人自己設計的第一架大飛機的身影,終於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 張仲麟:相似的開始,不同的命運——從MRJ之死看ARJ21的成功
    ARJ21與MRJ有著相似的名字與相似的定位,立項也在差不多的時間(ARJ21在2002年立項、MRJ在2003年立項),都有著坎坷的發展歷程。然而一個折戟沉沙,另一個開始進入快速交付階段,這不同的命運不由讓人感慨。而一架飛機的命運不僅僅要看其自身的努力,也要看歷史的行程。 在這背後無疑是意志的較量與實力的比拼。
  • 胡雙錢和他們的「大飛機之心」
    作為新一代航空人,我們必將秉持「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為大飛機事業貢獻力量。1972年6月來到上海,作為結構設計員參與「運十」飛機研製工作。從一名基層設計員,到原上海飛機研究所所長,從「運十」到ARJ21飛機再到C919大型客機,劉乾酉親歷和見證了中國民機不斷求索的歷程。如今,他依然在ARJ21型號一線,用自己職業生涯累積的經驗和智慧為祖國的大飛機事業貢獻力量。